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欲望、剩余快感与梦境:《麦克白》的心理分析
陈必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2): 76-90.   DOI: 10.12002/j.bisu.276
摘要1513)   HTML1942881528)    PDF(pc) (1416KB)(4052)    收藏

许多传统批评家将《麦克白》中的超自然意象与命运划等号,忽略了该剧的心理现实层面。本文将拉康和齐泽克的心理分析理论应用于对《麦克白》中超自然女巫形象的解读,得出如下结论:剧中的三个女巫其实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修辞,女巫的预言不过是麦克白无意识内容的转喻。不同版本中女巫形象的不确定性为打开新的文本阐释空间提供了可能性。麦克白在女巫身上看到的是麦克白夫人目光的注视,他的欲望是透过麦克白夫人的欲望建立起来的。麦克白企图用填补内心欲望空白的方式来回应“大他者”的缺失,却在权力的角逐中迷失自我、无法自拔。麦克白夫人沉湎于丈夫王权的“剩余快感”,可是当麦克白夫人的欲望无法被剩余快感所满足时,她也注定丧失理智、走向毁灭。莎士比亚通过超自然人物形象的描述和梦境的运用,揭示了悲剧人物麦克白夫妇丰富的心理世界,彰显了人文主义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鲁迅小说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研究——以王际真译本、杨氏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为例
张奂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5): 84-96.   DOI: 10.12002/j.bisu.175
摘要1452)   HTML1262)    PDF(pc) (1698KB)(3499)    收藏
本文首先梳理关于鲁迅小说的英译活动,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英译本,再从译本再版或重印、读者评价、选集收录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分析它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并结合政治历史背景探讨影响接受状况的因素。研究表明,王际真译本出版后曾获得美国媒体广泛关注,但囿于政治局势骤变和中美文学传统差异,译本传播范围有限;尽管受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冲突影响,杨氏夫妇译本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领域流通的主要译本;莱尔译本获得的读者反馈良好,却未能成功打开美国大众读者市场,主要与出版社、销售渠道等因素有关。此外,20世纪末鲁迅小说作为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本的重要性下降,也影响了该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
王立非, 任杰, 孙疆卫, 蒙永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1): 21-30.   DOI: 10.12002/j.bisu.261
摘要2467)   HTML1634)    PDF(pc) (1203KB)(3124)    收藏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突发,举国奋力抗击疫情,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尝试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对国内外应急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就如何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体制,从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应急能力、应急标准、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建议。最后强调指出,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之后应当加快健全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为国家危机管理作出贡献。谨以此文向正在顽强抗疫的全体中国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国内翻译技术研究综述
刁 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6): 69-81.   DOI: 10.12002/j.bisu.125
摘要1261)      PDF(pc) (1668KB)(3085)    收藏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今,翻译技术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当前,翻译技术已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综述。本文以CNKI 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翻译技术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数据统计和CiteSpace V 软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国内翻译技术研究可视化分析,通过考察发文数量、论文发表载体、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研究机构及重要研究者等,梳理了国内翻译技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翻译技术研究在近十年达到高潮,研究焦点集中在机器翻译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文章进而提出了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旨在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得到一定启发与思考,以促进国内翻译技术研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5. 语言与空间:语言景观研究视角
葛俊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4): 68-80.   DOI: 10.12002/j.bisu.2016.038
摘要1636)      PDF(pc) (883KB)(3012)    收藏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语言景观研究通过对公共空间标识的分析,解读了语言与空间的关系,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语言冲突、语言接触、语言维持、语言变迁和语族活力等各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并揭示了语言使用与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显性或隐性语言优势、权力关系和社会地位。本文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详尽描述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内容,包括狭义语言景观、符号景观和地理符号学,讨论了当前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五大争论:(1)样本的代表性和采样范围;(2)样本的分析单元;(3)样本的分类;(4)标牌的作者权、主要功能和目标读者;(5)定量还是定性分析,并对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提出了个人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6. 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王文斌, 高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2): 3-20.   DOI: 10.12002/j.bisu.203
摘要810)   HTML1552)    PDF(pc) (1803KB)(2788)    收藏

四字格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汉民族长期沿用的结晶,其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似乎业已俗成。然而,随着汉语的动态演进,四字格成语不应该被视为语言表达中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活化石”,且其本身早已蕴含显著的弹性张力和巨大的变化潜力。本文立论于王文斌提出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观点,聚焦汉语四字格成语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语言单位。研究发现:四字格成语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后者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充分显示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
冯德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3): 1-11.   DOI: 10.12002/j.bisu.095
摘要2432)      PDF(pc) (604KB)(2579)    收藏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语篇分析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多模态研究在传统语言学领域的地位仍然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多模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局限,同时,有些学者对该领域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因此,本文拟对多模态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多模态语篇,语言学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图像、手势等非语言符号,多模态的研究范畴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方法、局限与误区等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者需要有跨学科意识、实证意识与应用意识,立足于理论与方法创新,着眼于解决多媒体时代传播与交际中的实际问题。正确把握这些基本问题对将多模态语篇分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理论支撑与严谨方法保障的新兴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8. 言语行为理论与多模态研究——兼论多模态(语料库)语用学的逻辑
黄立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3): 12-30.   DOI: 10.12002/j.bisu.097
摘要1783)      PDF(pc) (1162KB)(2533)    收藏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实施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言语行为,研究者应当从人类普通行为的视角看待言语行为,在社会场景观照下对其进行考察。多模态研究拓展了学者们对包括言语行为在内语用课题的考察视野和方法,为从结构形式、韵律特征、体貌动作等多个维度研究言语行为提供了可能。个案研究显示:说话人的话语内容、韵律特征、体貌表现等资源都为其言语行为的实施作出了贡献。研究者基于多模态语料库开展言语行为研究,是以新的研究范式重新检视语用学经典课题,拓展了言语行为的研究视野,对语力、语力显示项等概念、范畴进行了发展,尤其为间接言语行为的考察提供了新路径,能够深刻揭示言语行为的本质和特点。这启示研究者应当重视运用多模态方法考察语用问题,关注多模态(语料库)语用学的兴起。运用多模态方法研究语用问题,可在研究方法上对语用学研究进行升级,从而对相关语用学理论进行拓展、修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9.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葛浩文与中国译者对比视角
周领顺 丁 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4): 2-12.   DOI: 10.12002/j.bisu.103
摘要1169)      PDF(pc) (708KB)(2515)    收藏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其英译问题也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学界对于译者模式这一话题争论不休,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译者模式为“汉学家+中国译者”。本文从葛浩文英译莫言的10部小说入手,从中筛选出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乡土语言表达,从意义、乡土味和流畅度等三个角度,将汉学家葛浩文的译文与中国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对于乡土语言单位处理的异同,借以归纳乡土语言的英译实践模式,以期对中国文化走“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
胡壮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5): 5-16.   DOI: 10.12002/j.bisu.114
摘要2836)      PDF(pc) (664KB)(2418)    收藏
本文探讨英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对于英语语法(史)和语言(史)的同步性问题,笔者认为这牵涉到我们对英语形成过程的认识和英格兰作为国家的出现,也关系到我们对所讨论命题的内涵的定位。对于英语语法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它始自16 世纪对现代英语语法的研究,可分成16~17、18、19~20 世纪3 个阶段。本文最后指出英语语法研究与逻辑、修辞和哲学存在紧密的融合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1. 狄更斯与纨绔精神:《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尤金形象辨析
陈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2): 91-103.   DOI: 10.12002/j.bisu.277
摘要979)   HTML902)    PDF(pc) (1232KB)(2387)    收藏

《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尤金的纨绔子特质常遭到误解或漠视,本文通过揭示狄更斯与同时代的纨绔子布尔沃•利顿其人其文的历史联系,在小说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辨析尤金的纨绔子身份以及作者对这一人物倾注的同情。尤金在机敏悖谬的言辞、镇定自若的举止、懒散的生活方式、浅表化的人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了纨绔精神,纨绔精神在小说中具有积极内涵,与尤金的绅士设定相容,与文中的中产阶级文化批判主旨趋于一致。尤金不同于狄更斯以往描绘的纨绔子群像,展现了人物设定上的复杂性和内在统一性,反映了狄更斯与纨绔精神相容的一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和接受
蒋剑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5): 70-83.   DOI: 10.12002/j.bisu.172
摘要1746)   HTML1808)    PDF(pc) (1679KB)(2299)    收藏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公开译介至今已近30年。本文将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88—1992,囿于象牙塔的零散译介;(2)1993—1999,走出象牙塔——葛浩文的努力;(3)2000—2012,走向“祝圣”;(4)2012年至今,“后诺奖”时代。通过梳理译本、分析书评、总结各个阶段的译介特点和接受情况,本文对莫言作品的英语世界之旅及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学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双一流”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的发展定位、特征与战略
戴炜栋 王雪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1): 1-17.   DOI: 10.12002/j.bisu.085
摘要939)      PDF(pc) (768KB)(2271)    收藏
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我国外语类院校需要明确定位、科学发展。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双一流”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发展的定位、特征与发展战略。研究认为,外语类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特色与优势,定位为不同类型的一流外国语大学。同时指出,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特征主要包括汇聚人才、共享资源、有效治理等,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互为影响。最后结合上述外语类院校定位与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特征,提出以下发展战略:(1)科学设计,分层分类制定发展规划;(2)彰显国际化特色,汇聚卓越人才;(3)提高学术影响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4)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资源共建共享;(5)完善体制机制,打造学校特色文化;(6)增强外语类院校研究,推进校际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4. “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戴炜栋 王雪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5): 1-13.   DOI: 10.12002/j.bisu.2016.058
摘要1226)      PDF(pc) (677KB)(2188)    收藏
“双一流”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内涵,以及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与发展战略,旨在为“双一流”建设以及外语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一流大学涉及一流学生、一流师资、一流学术、一流资源、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等,其中学生、师资、学术为共性部分;其次,从学科是知识体系和学术组织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一流学科主要体现在人才、研究、师资、服务方面,一流学科管理提供了制度和资源保障;此外,本研究指出,外语学科建设本质上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学科管理贯穿于相关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过程中;最后从以上N个层面具体探讨了一流外语学科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5. 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综述
黄立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2): 70-82.   DOI: 10.12002/j.bisu.042
摘要1142)      PDF(pc) (640KB)(2173)    收藏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并在综述基础上指出,现有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体现出研究课题更为丰富、对比方法更为灵活多样、可操作性更强、应用价值更突出等特点。笔者指出:文类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向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译者针对不同文类文本会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中,不同文类文本翻译语言特征考察、翻译共性验证、翻译带给目标语语言变化考察、术语翻译、翻译质量评价、独立方法论的构建等为研究者开辟了新视角。专门用途翻译语料库适用性更强,既可用于各类学术研究,也可投入实际应用。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6. 改革开放40年来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与再思考
王立非,艾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1): 3-19.   DOI: 10.12002/j.bisu.197
摘要1737)   HTML1401)    PDF(pc) (1454KB)(2172)    收藏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商务英语教育不断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总结和梳理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自诞生以来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逐步构建与完善的过程。专业体系建设方面,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的发布,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5种知识、5种素质和5种能力进行界定;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尝试在学科内或跨学科设置硕士和博士点的三种模式;理论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贸易学和企业管理学的交叉融合;学术体系建设方面,核心期刊论文、高水平立项和专著不断增多,形成了8个明确的研究领域。文章最后对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教材编写和教师发展等提出思考,谨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外语教育所取得的发展创新和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杨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1): 33-45.   DOI: 10.12002/j.bisu.138
摘要1642)   HTML611)    PDF(pc) (1535KB)(2054)    收藏

生态话语分析能够反映语言和其他生态现象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意识上唤醒、引导和改变人类对环境和自然的认识。在当今社会,随着新闻媒体传播的不断深入,新闻报道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等社会功能,还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发展,评价理论对于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至关重要。本文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运用评价系统的子系统——态度系统对《卫报》关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10篇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气候及环境的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证明评价理论对于生态话语分析尤其是意识形态揭示方面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呼吁人们建立恰当的、有益于生存的生态哲学思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8. 翻译史研究中的问题与进展——安东尼·皮姆教授访谈录
张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5): 81-90.   DOI: 10.12002/j.bisu.228
摘要1201)   HTML22)    PDF(pc) (1500KB)(2047)    收藏

翻译史研究是翻译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分支,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过分强调“以人为本”而轻视对文本的考察、个案研究流于史料堆砌、对口译史研究关注不足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安东尼 · 皮姆教授是翻译史研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其专著《翻译史研究方法》是翻译史研究的经典之作。笔者在本访谈中与皮姆教授探讨了翻译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皮姆教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应。基于上述探讨,笔者展望了今后翻译史研究的重点,包括切实开展跨学科研究并发掘一手史料、关注科技翻译和法律翻译等非文学翻译史以及拓展口译史研究等。笔者希望此访谈可以澄清翻译史研究现有的一些问题,相关论述可以推动国内翻译史研究的发展,促进国内研究者更好地开展国际对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杜甫诗歌英译本译序探究
文军, 王庆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1): 20-36.   DOI: 10.12002/j.bisu.196
摘要1110)   HTML81)    PDF(pc) (1446KB)(2047)    收藏

随着杜诗英译的发展,杜诗英译研究也不断发展。然而目前针对杜甫诗歌英译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对某一首或几首诗歌英译的研究,综合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在译诗过程中涉及的翻译思想、原则、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译序属于“副文本”范畴,一般包括译者对原作者、原著和译作出版意图等内容的介绍;译序是译者翻译思想的载体,包含了许多无法在译文中明言的翻译原则、策略、技巧等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了37种杜甫诗歌译作,综合分析译序内容,将其中涉及翻译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译序如何体现译者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等,并通过个案具体分析译序内容如何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以期总结翻译规律,为深化杜甫诗歌英译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华裔女性文学中的食物叙事与性别政治
黄新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3): 74-83.   DOI: 10.12002/j.bisu.2016.017
摘要823)      PDF(pc) (719KB)(2043)    收藏
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尤其是华裔女性文学作品中,“食物”一直作为重要的意象反复地出现,蕴含着深刻的性别政治内涵。本论文借助性别政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不同时期的华裔女性文本中各类女主人公的饮食偏好和食物选择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华裔女主人公或缺乏性别意识与族群意识,安于传统刻板印象给定的角色;或处于文化认同的撕裂之中,对传统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激烈的抗争与批判;或超越狭隘的性别族群意识,勇于追求女性的生理情欲。由此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华裔女性作家如何基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将政治诉求融入其文学创作之中,藉由书写女性如何通过食物叙事表达自我,塑造一系列由从属地位向主体地位转变的女性,从而建构出属于女性自我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1. 国内EFL写作教师书面反馈研究现状及启示
朱 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5): 125-135.   DOI: 10.12002/j.bisu.2016.061
摘要854)      PDF(pc) (528KB)(2042)    收藏
教师书面反馈的形式以及促学效果一直是英语写作反馈研究的焦点。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EFL写作中有关英语教师在反馈来源、反馈内容、反馈形式和反馈评语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从实验设计、反馈形式及研究视角等方面探究未来教师书面反馈研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EFL写作教学探索有效的反馈形式研究提供启示。研究表明:尽管何种反馈来源、反馈内容、反馈形式和反馈评语促学效果最佳仍存争议,但同伴反馈和电子反馈的辅助作用已成共识;语言形式反馈与内容反馈相结合较受学生欢迎;不同水平学生对于直接反馈程度的需求和反馈评语的需求不同。对比过去,近年国内教师反馈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视角多元化和研究内容扩大化。未来国内教师反馈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扩大反馈内容、组合反馈类型和增加研究视角,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方面求证教师不同反馈形式的促学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2. 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根源与前景展望
陈智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1): 46-64.   DOI: 10.12002/j.bisu.135
摘要1135)   HTML674)    PDF(pc) (1920KB)(2004)    收藏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林语堂翻译的研究仅限于考察其数量相对较多的英文著译作品,即重视其“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研究,但却忽视其“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的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林语堂英译汉译著在数量及其影响力方面弱于其英译作品、研究者完整收集和整理林语堂汉译作品的难度大、现有林语堂文集中汉译资料存在大量文字纰漏或互相矛盾的表述等客观原因,以及林语堂对待汉译活动的主观投入程度远不如其英译活动等主观原因。探讨林语堂汉译活动研究缺失的根源并对林语堂汉译活动的后续研究提出初步设想,有助于进一步完整展现林语堂在译介西方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从而全面理解林语堂在英译和汉译两方面的重要成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一代宗师》武术术语字幕英译研究
汪宝荣,余建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1): 71-82.   DOI: 10.12002/j.bisu.264
摘要756)   HTML339)    PDF(pc) (1425KB)(1936)    收藏

中华武术元素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产武侠电影对外传播的卖点之一,而武术元素和中国文化往往包含在武术术语中,因此武术术语字幕翻译颇为重要。本文结合字幕翻译和英汉互译的特点,对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略作修正,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中的武术术语字幕英译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该片字幕译者更倾向于采用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同时适当采用文化替换性翻译策略,且翻译手法灵活多样,其英文字幕既着力于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又尽量做到浅显易懂。本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借由电影“走出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会话分析的多模态交际研究探索——论序列分析在CA多模态交际研究中的应用
郭恩华 张德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3): 31-45.   DOI: 10.12002/j.bisu.098
摘要1238)      PDF(pc) (791KB)(1930)    收藏
会话分析(CA)将会话视为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学研究取向决定了CA从发轫之始便没有将非语言交际行为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本文讨论了从民俗方法学到CA再到基于CA的多模态交际研究奠基阶段的学理传承和发展,着重探讨序列分析在多模态交际研究中的优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序列组织是会话组织的核心原则。在基于会话分析的多模态交际研究中,序列分析的优势在于它为研究者理解和处理交际行为提供了一套实用方法和一种基于语料本身的验证程序。存在的问题是:不同于会话组织中相对严格的序列性,多模态交际中除了序列性外还有共时性,这给序列中交际行为起始点的切分造成了一定难度。此外,本文还探讨了CA多模态交际学者处理语料的方法。CA多模态交际转写沿续了CA转写的严格性、精细性和清晰度,其中Christian Heath的转写体例最为典型。最后,我们提出,Charles Goodwin的具身参与框架和Sigrid Norris的模态密度的概念有利于解决序列分析的共时性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论《长日留痕》中记忆对历史的重构与现实救赎
汪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1): 83-95.   DOI: 10.12002/j.bisu.267
摘要933)   HTML197)    PDF(pc) (1425KB)(1927)    收藏

石黑一雄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展示了作家简朴、含蓄与典雅的叙事风格。透过管家史蒂文斯的视角,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在六天旅途中的所思所见。本文通过叙事学相关理论视角及新批评主义的文本细读,试图揭示主人公的个人记忆具有对历史与当下的反思和重构双重意义。在对过往的思索性追忆中,史蒂文斯的不可靠叙述和零散与错置的回忆片段揭示了记忆对历史的过滤,而主人公与他人的叙述冲突则呈现了历史与记忆的辩证关系。史蒂文斯的回忆又与旅途中遇见的人和事相互交织,途中的思考使主人公对过往人生中的悲剧时刻产生顿悟,对记忆中的个人往事和时代历史也有了新的理解,并以积极心态面对归家之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生态话语分类的不确定性
黄国文, 陈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1): 3-12.   DOI: 10.12002/j.bisu.137
摘要1409)   HTML618)    PDF(pc) (1756KB)(1922)    收藏

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常见做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生态观对话语作分类并进行生态分析,但是,关于话语(语篇)的分类,不同学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标准。Stibbe(2015)在生态语言学研究话题下提出区分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和有益性话语三种话语类型。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话语(语篇)类型之间的界限常常是不确定的、模糊的,不容易泾渭分明地归类的,因此应该使用连续统的概念来区分和讨论话语类型。本文的研究还表明:中国语境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有其特点,生态语言学研究是有价值取向的,受到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生态话语研究要结合中国的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
陈坚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2): 14-25.   DOI: 10.12002/j.bisu.272
摘要1379)   HTML180)    PDF(pc) (1228KB)(1921)    收藏

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阐述了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技术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实际体现与应用。要使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外语教学,学校应该合理地建设智慧教室,同时教师的外语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得到全面的构建和发展,包括学会如何使用“活书”以及学会利用智慧学习软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一部反映生态语言学最新进展的权威论著——《劳特利奇生态语言学手册》述评
李美霞, 沈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4): 129-140.   DOI: 10.12002/j.bisu.232
摘要1189)   HTML40)    PDF(pc) (1294KB)(1913)    收藏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语言学联姻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语言和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生态语言学内部有两个主要的研究路径:“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即“隐喻模式”与“非隐喻模式”。“豪根模式”又称为“语言生态学”,主要研究特定语言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语言的多样性;“韩礼德模式”主要研究语言或话语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从生态的角度审视语言问题,而后者则从语言的角度审视生态问题。由Alwin Fill和Hermine Penz倾力主编的《劳特利奇生态语言学手册》作为目前第一本全面探索该领域的权威论著,不仅对生态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前沿成果与发展趋势做了全方位的审视,还集中体现了学界对于生态语言学发展的回顾、思考与展望,对于生态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总结和指引作用。全书规模宏大、内容广泛、视角新颖、前瞻性强,对从事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学者、教师和学生而言极具学术参考价值。鉴于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拟对这一最新力作进行介绍和述评,以期为国内学界开展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应急语言服务:研究课题与研究范式
滕延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1): 31-44.   DOI: 10.12002/j.bisu.268
摘要1556)   HTML57)    PDF(pc) (1246KB)(1885)    收藏

国家应急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时信息畅通、生命救助、舆情引领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历来重视应急语言服务工作,并将其纳入新时代语言文字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建设。2019年底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应急语言服务、完善应急语言管理规划与建设的契机,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鲜有研究从学科视角讨论应急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研究课题与研究范式等话题。鉴于此,本文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从应急语言服务视角出发,围绕应急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研究课题、研究范式进行论述,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十大研究课题与三个研究范式,认为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大有可为,希望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需求、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提供多维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葛浩文译《酒国》和蓝诗玲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
周领顺 丁 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6): 1-14.   DOI: 10.12002/j.bisu.2016.078
摘要835)      PDF(pc) (771KB)(1873)    收藏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而言,汉学家葛浩文和汉学家蓝诗玲的英译实践,是汉学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对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及其动因的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模式等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莫言《酒国》和蓝诗玲英译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中的乡土语言事实的分析,深刻剖析了不同的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译者而言,实现译者学者化,才能传递文化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1. 新时代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及理论依据
蔡基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3): 3-16.   DOI: 10.12002/j.bisu.215
摘要912)   HTML90)    PDF(pc) (1414KB)(1861)    收藏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是在2013年制定的,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公共英语的地位凸显,如果仍然需要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必要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如公共英语有必要进行范式转移,从强调厚实的语言基础、偏向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倾向朝公共英语的专业性、工具性和科学性发展。为此笔者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修订建议及理论依据。笔者建议教学目标应直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个性化的学生个体需求,如词汇量要求应该翻倍并且包括学生专业领域里的词汇,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公共英语的主流课程,而通用英语课程则必须不断边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论《神曲》中的空间维度及其神学隐喻
逯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115-127.   DOI: 10.12002/j.bisu.377
摘要855)   HTML329)    PDF(pc) (1738KB)(1859)    收藏

诗人但丁在《神曲》中为地狱、炼狱、天堂分别构建了精妙且独特的空间想象。本文以空间叙事为进路,分析了《神曲》中基督教神学传统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交织融合。研究发现:一方面,但丁通过空间构建将中世纪神学笼统而混沌的宇宙观转换成几何模型式的系统图景;另一方面,人文主义道德价值通过诗歌中的相对位置和身体姿态被刻画出来,使得空间成为神学的喻体。因此,空间维度的探讨对全面评估《神曲》的诗艺与神学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译者行为批评”几组概念正解——与宋以丰先生商榷
赵国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4): 13-23.   DOI: 10.12002/j.bisu.167
摘要1029)   HTML354)    PDF(pc) (1372KB)(1837)    收藏

《东方翻译》2017年第1期刊发了宋以丰先生的《翻译社会性管窥:基础、目的与影响因素》一文,所涉“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有关翻译社会性的几组概念存在误读问题,本文特予以正解。将“翻译行为”概念泛化,不利于客观地认识翻译规律,从译者角度探讨“翻译行为”(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结合的“译者行为”,更能从语言性到社会性对翻译的规律进行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而“译者行为批评”正是循着这样的路径来认识翻译的。这一路径反映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层到高级层的“级转移”,实非宋文所认为的是将翻译贬抑到“低级层”或者上升到“高级层”而进行的伦理批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中的创造性搭配及其跨语言翻译研究
武光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1): 94-104.   DOI: 10.12002/j.bisu.046
摘要987)      PDF(pc) (728KB)(1833)    收藏
搭配具有跨语言的差异,在英汉语翻译中是一大难题,特别是创造性搭配的跨语言翻译尤其困难。同时,创造性搭配是体现作品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文学作品中创造性搭配的翻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重点探讨美国译者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创造性搭配的英译策略。结果发现,50%以上的中文创造性搭配在英译文中被直接按字面保留或改造性保留,这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性搭配这一文学性在英译过程中是可以保留和翻译的。但同时,仍有近一半比例的《红高粱》中的创造性搭配未被翻译。这说明,一方面,创造性搭配是文学翻译中较为困难的一部分,在跨文化翻译中很难找到对应的创造性的搭配;另一方面,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在英译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5.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路径探索
胡安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5): 3-17.   DOI: 10.12002/j.bisu.297
摘要687)   HTML281)    PDF(pc) (1390KB)(1810)    收藏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详细梳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领域未来的研究路径,希望可以启发后续有关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未来的研究依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理念与方法、体制与机制、译介与传播、平台与渠道、人才与培养等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特别需要加强在理论创新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以及机制效能研究等核心议题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书法审美评述中“逸”字词语的翻译——以《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本为例
顾毅,马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3): 88-97.   DOI: 10.12002/j.bisu.214
摘要767)   HTML26)    PDF(pc) (1361KB)(1786)    收藏

“逸”是中国书法审美的核心范畴之一。由“逸”衍生出“飘逸”“清逸”等二字格词语及“潇洒飘逸”等四字格词语,构成一个“逸”的词群谱系。本文基于“逸”的研究成果,梳理“逸”的基本书法美学含义,总结归纳《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本Chinese Calligraphy中逸字词群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并提出建议。分析表明,译者根据译文目标读者对中国书法的认知水平,采取了让步于译文读者习惯的策略及相应的意译、省译等方法,以一组表达相近意义的英语词群再现了逸字词语的审美意义。译者选词中还应注意同一语义场内相近审美概念间阴阳美的差异、褒贬义及深层审美内涵的传译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雌雄同体的“她者”——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宋碧云《啼笑皆非》汉译研究
黎昌抱 李 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2): 55-69.   DOI: 10.12002/j.bisu.089
摘要1074)      PDF(pc) (756KB)(1779)    收藏
本文立足译者主体性视角,以宋碧云《啼笑皆非》汉译为例,从译本选择、译语操控、翻译目的、译者认知和视阈融合等五方面分析了雌雄同体的译者主体身份及特定时代背景对译文重建的影响。本文认为,译者作为独立于原文及其作者而存在的翻译主体,其译者主体性自然地受到来自于自身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价值倾向及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原作在语句文意、文本结构乃至作品立意作出一定程度的润色和修正。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不仅精准记述了译者对于作品文本的主体操控,更是清晰描绘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路径。这一系列的改动最终使时代译作得以脱离作者意志,并在新时期背景下获得其独立的文本意义,从而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近十年老年人语言衰老现象研究:回顾与前瞻
黄立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37 (10): 17-.  
摘要1626)      PDF(pc) (633KB)(1775)    收藏
对老年人语言衰老现象进行研究是人类认识自身语言发展、大脑认知变化的重要方面,在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还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和重要的社会效益。老龄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加紧开展了语言衰老现象研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方法上既有语言学范畴内部的描写与归纳,更多的是跨学科联手。相关研究成果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认知老化与语言理解研究,主要通过语言衰老现象考察其背后的认知老化过程,这是西方老年人语言衰老研究的起点;二是语言产出与社会交际研究,主要考察老年人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及社会语用交际中的特点;三是对特殊老年群体的语言研究,主要集中于患有老年痴呆症或帕金斯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分析其语言特征、神经功能退化对言语活动的影响等。这些研究表明:老年人语言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认知老化、生理功能退化、神经退行性等疾病以及其它健康状况恶化。未来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应当考虑培养与组建跨学科研究队伍、采用多模态语料库方法(包括构建历时语料库),以及加强以汉语为母语的特殊老年群体语言研究,从而形成语言衰老研究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加深对人类语言本质和相关脑机制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39. 库尔提乌斯及其诋毁者的欧洲意识
厄尔·杰弗里·理查兹(著)林振华(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6): 5-25.   DOI: 10.12002/j.bisu.133
摘要537)      PDF(pc) (1029KB)(1727)    收藏
构建超越“民族存在”思维的欧洲,乃是库尔提乌斯孜孜以求的宗旨。他始终坚持从超民族层面看待文学文化。然而,他的这一思想遭到受纳粹意识形态影响的尧斯等人的激烈抨击。面对多方指责,库氏一边处之泰然,一边尝试走出民族窠臼,在这之上寻求欧洲同一性概念。他为民族差异提供了一个欧洲视角。本文以详实的史料,分析了库氏及其诋毁者的欧洲意识。作者认为,库氏的拉丁欧洲,并不认可以民间传说之优先性为基础的理论;他的拉丁欧洲是凭着超民族文化而统一起来,因此是对纳粹意识形态的思想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小说语言伏应认知机制研究
钟书能 郑文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2): 30-41.   DOI: 10.12002/j.bisu.087
摘要695)      PDF(pc) (817KB)(1723)    收藏
伏应,即伏笔照应,是一种普遍的语篇连接现象,它作为语篇性的一种重要体现,有助于揭示语篇的实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语篇性。本文试图从转喻的角度入手,对小说中的伏应现象进行解读,解释其中蕴含的高层转喻思维,为伏应现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在列举、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三种伏应类型的基础上指出,三种类型的伏应关系都是在伏和应的因果关联激活过程中呈现出转喻思维的,这种转喻思维又因伏应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细微的差别:就一伏一应和一伏多应而言,应笔为因,伏笔为果;就多伏一应而言,应笔为果,伏笔为因。伏应的巧妙运用能够大大增强语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