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4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30 上一期   
名家论坛
加强应用翻译研究的应用性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与深化的领域之一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3-14.   DOI: 10.12002/j.bisu.549
摘要( 140 )   HTML( 12 )     PDF(1689KB)( 89 )

翻译的实践理性、工具理性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翻译研究功能与价值的认识。翻译研究长期处于制度化学术边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翻译研究自身未能系统有效地探索翻译的应用价值,未能建构起科学的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翻译研究的学科构建肇始于语言学将翻译研究纳入其学科分支,其后经历了文化翻译研究的浪潮,研究重点则落在文学文本的翻译上。语言是翻译的媒介,文化是翻译的语境要素之一,文学翻译聚合了复杂的翻译问题。因此,传统的翻译研究路径与取向本无可厚非,而且也必将继续构成翻译研究的要件。但是,翻译研究的功能不能只是满足于探索翻译内在价值,同时也需研究翻译的外在功效,即翻译如何作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以此推及应用翻译研究,其范畴包含了应用翻译的研究、应用的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的应用研究。本文强调,建构应用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加强其应用性研究具有迫切的学科需要和现实意义。

外语教学研究(AI 赋能的外语教育专栏 主持人:王永亮)
人智交互语言学习环境中英语专业研究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质性分析
徐锦芬, 李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15-29.   DOI: 10.12002/j.bisu.550
摘要( 159 )   HTML( 7 )     PDF(1881KB)( 154 )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人智交互语言学习环境为自我调节学习(SRL)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SRL在人智交互语言学习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为此,本研究收集了3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回溯性日志,并对其进行了访谈,然后利用MAXQDA 12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对编码结果实施理论饱和度检验,在找出人智交互语言学习环境中SRL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构建了SRL理论模型。本研究认为,SRL可以分为3个阶段:个性化学习规划阶段、SRL实施阶段以及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反思阶段。其中,个性化学习规划阶段涉及需求分析、经验求取、目标 - 计划设定以及学习资源推荐与筛选;SRL实施阶段包括任务完成、人智协同评估、人智监控调节、人智辅助指导和社群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与成果的反思阶段旨在总结SRL学习的有效成果和不足之处。该SRL三阶段模型不仅拓展了SRL的理论视角,而且为提升学习者在人智交互语言学习环境中的SRL能力提供了干预思路。

生成式AI辅助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态度量表的开发与检验
王永亮, 吴韩伟, Derakhshan Ali, 王云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30-45.   DOI: 10.12002/j.bisu.551
摘要( 153 )   HTML( 8 )     PDF(1977KB)( 391 )

生成式AI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其中学习者个体对生成式AI的态度是影响其使用情况的关键因素。尽管目前已有一些量表被用于评估个体对AI的态度,但并不适用于生成式AI,且可靠性值得商榷。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开发生成式AI辅助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态度量表,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在样本1中,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15个题项的量表,分为情感、行为和认知3个维度,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5.719%。在样本2中,经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三因子结构在数据中拟合性良好。本研究还对量表的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以及跨性别测量一致性进行了评估,验证了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开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可以有效地评估我国大学生对使用生成式AI辅助英语学习的态度。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黄芳, 王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46-63.   DOI: 10.12002/j.bisu.552
摘要( 127 )   HTML( )     PDF(1981KB)( )

教师数字素养研究是外语教育学的新兴议题,深入把握教师素养发展现状是新兴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的重要前提。基于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数据,本研究考察了我国316名中小学英语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数字素养总体感知情况较好,数字素养各维度水平排序依次为数字道德>数字态度>数字意识>数字能力>数字知识。年龄和学历因素对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产生显著性影响,性别和学校区位对数字素养的影响反而不明显;另外,数字原生性也显著地影响了教师的数字素养。以此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外语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相应对策,以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号召,助力数智时代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译者行为研究
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思想的系统性发展
马冬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64-86.   DOI: 10.12002/j.bisu.553
摘要( )   HTML( )     PDF(1936KB)( )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建设及其研究已进入新的时期,迄今已经召开了4次全国译者行为研究论坛和2次对接地方文化传播的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译者行为研究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自2019年首届译者行为研究论坛以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催生的学术成果,考察周领顺译者行为研究思想的发展变化,发现近5年(2019—2024)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译者行为研究确立了“建设理论—验证理论—加强评价—扎根实践”的研究路径,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持续加强理论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构建了“文本 - 行为 - 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实现了对译者行为全过程的评价;第二,全方位推进理论验证,通过著述、答疑、对谈、开设专栏等多种方式,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评论者的学术检验,验证理论的效用和可操作性;第三,开展多维度的理论评价,从学理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等角度,评价该理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第四,将理论阐释根植于实践,同时运用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深化和发展。

语言学研究
语用隐喻思想遗产回溯与盘整——缅怀学术宗师Jacob Mey
孙毅, 褚瑞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87-101.   DOI: 10.12002/j.bisu.554
摘要( )   HTML( )     PDF(2110KB)( )

隐喻不仅是人类彼此交流、洞见内外部世界的便捷手段,更是一种须臾难离的思维工具。然而,隐喻在具备确切实用性的同时,也难免附带偏见性、狭隘性甚至危险性。本文从言语行为、语用行为、具身体验以及生态等视角,追溯语用学泰斗Jacob Mey的隐喻思想,并将之规纳为以下5点:①隐喻是以社会为导向的动态情境言语行为;②隐喻是一种语用行为;③隐喻是一种根植于社会语境的实践活动;④隐喻是一种生态工具;⑤隐喻具有两面性,“恩惠”和“祸端”并存。鉴于其“双刃剑”特征,Jacob Mey指出,在使用隐喻时,必须揭示其所折射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凝结的脑力与体力劳动。本文认为,为了让隐喻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我们需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隐喻,以开阔的视角从多元维度研究隐喻,以适当方式加以理性利用。

GenAI时代语言服务变革与语言服务教育创新
王华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102-115.   DOI: 10.12002/j.bisu.555
摘要( )   HTML( )     PDF(1635KB)( )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语言服务行业的格局,对语言服务的供需关系、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GenAI技术提高了语言服务的产能和供给弹性,促进了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拓展了产业价值链条,使得传统译者生态位受到压缩。传统翻译岗位逐渐被替代或转型,同时涌现出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等新兴岗位,对语言服务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Gen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语言服务专业教育亟须与时俱进,培养适应GenAI时代需求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GenAI技术对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为GenAI时代的语言服务专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外国文学研究
爱默生创新诗学视域下人机分别生成的诗歌文本对比分析
隋刚, 王唯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116-132.   DOI: 10.12002/j.bisu.556
摘要( )   HTML( )     PDF(1672KB)( )

当被用于汉英诗歌写作时,ChatGPT如何助力当代跨文化传播的优质文本生成?它具有哪些潜能和局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爱默生的创新诗学观念为理论参照,以诗歌意象建构为探索切入点,对比分析多篇人创诗歌文本和ChatGPT合成诗文本,论证了人的精神之于诗歌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探究了多种诗歌意象重组和再生的可能性,并通过实例说明经由人机共创来优化诗歌文本品质的必要性。

青年学者论坛
从轻动词的层级制图看兼语句的生成机制
胡皓月, 何宏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133-150.   DOI: 10.12002/j.bisu.557
摘要( )   HTML( )     PDF(2003KB)( )

本文以句法制图理论为框架,从轻动词结构的层级制图角度出发,认为兼语句可以分为致使类兼语句和原因类兼语句两类,均由轻动词的上域和下域组成,每个轻动词域各代表一个事件,上下域的外部轻动词构成了一条语义链。其中,致使类兼语句两个外部轻动词形成的语义链为CAUSE-BECOME,原因类兼语句两个外部轻动词形成的语义链为DO-FOR,从而证明了兼语句的底层结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实现了对兼语句的统一分析。同时,通过对兼语句微观层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兼语句“身兼两职”的句法成分实质上是第一个事件的受事题元与第二个事件的施事题元在音系层面上同音删略的结果,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注重外宣翻译,讲好中国故事——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探索
包懿, 陶李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151-161.   DOI: 10.12002/j.bisu.558
摘要( )   HTML( )     PDF(1854KB)( )

外宣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尚存在不少亟待改进之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新时代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宣翻译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本文认为,在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进程中,须将外宣翻译的原则与要求以及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在全面提升学生面向国际的先进理工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技术传播意识,提升对科研成果的外宣翻译能力,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协调发展。

学术前沿与动态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语言规划研究的进展与前瞻——兼评《语言安全与语言规划研究》
常少华, 文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6): 162-172.   DOI: 10.12002/j.bisu.559
摘要( )   HTML( )     PDF(1707KB)( )

语言安全不仅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亟待拓展的重要新领域,而且是影响国家安全诸多领域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语言安全充分体现了语言规划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语言规划研究的安全维度,呼吁开展全面系统的语言安全规划研究,并重点从理论、方法和应用3个维度讨论语言安全规划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构建国家语言安全规划的学科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参考。

More>>   
M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