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4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30 上一期   
名家论坛
法治中国视域下的法治语言研究
张法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3-13.   DOI: 10.12002/j.bisu.538
摘要( )   HTML( )     PDF(1551KB)( )

语言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法治语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载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离不开法治语言的支撑。本文从语言治理的视角提出法治语言这一新概念,是以法律语言为内核的拓展延伸研究。法治语言体现的是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其适用范围大于法律语言,是法律语言的一种外溢现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程中,法治语言研究意义重大。塑造法治中国形象和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法律外语的规划研究。加强法治语言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法治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语言学研究(外交话语研究专栏 主持人:胡开宝)
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与翻译原则
胡开宝, 李苏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14-26.   DOI: 10.12002/j.bisu.539
摘要( )   HTML( )     PDF(1730KB)( )

多模态外交话语在宣传外交思想、推进外交工作、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多模态外交话语研究对丰富外交话语研究的内涵和深化外交话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界定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及其翻译原则。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多模态、可视化、匹配性和互动性等,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对多模态外交话语的翻译原则产生了影响。在翻译多模态外交话语时需遵循忠实、协调性和文化适应性等原则,以准确而完整地再现多模态外交话语的意义。

基于语料库的新加坡外交话语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闫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27-44.   DOI: 10.12002/j.bisu.540
摘要( )   HTML( )     PDF(1730KB)( )

本文借助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型,以China一词的搭配和索引行分析为切入点,对新加坡外交话语的语言特征及其所建构的中国形象进行了考察,并剖析了这种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研究发现,新加坡外交话语中的中国形象主要表现为:在政治层面,中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负责任大国,在国际事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经济层面,中国是蓬勃发展、市场广阔、经商环境良好的经济强国,是与新加坡密切合作的友好伙伴;在国家精神层面,当面临发展挑战时,中国富有进取精神,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新加坡的外交策略、利益诉求以及东方价值观对其外交话语中的中国形象建构产生了影响。本研究揭示了话语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希望可以为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提供学术支撑。

外语教育学研究
“四新”建设背景下服务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使用
李会钦, 张虹, 闫方朔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45-59.   DOI: 10.12002/j.bisu.541
摘要( )   HTML( )     PDF(2498KB)( )

随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逐步落实,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对教材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使用教材是服务“四新”建设背景下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教材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教材挖掘和教材改编视角出发,例析如何通过编写理念、主题选择、语言素材和活动练习深入挖掘教材,以及如何结合教学实践有原则地改编教材,旨在为更有效地使用大学英语教材、充分实现育人目标、推进“四新”建设提供借鉴。

外语教学研究(心理研究与外语教师发展专栏 主持人:王雪梅)
心流理论及其对二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徐锦芬, 赵妮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60-73.   DOI: 10.12002/j.bisu.542
摘要( )   HTML( )     PDF(1665KB)( )

在二语教育领域积极转向的背景下,心流这一多维概念引起了二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它不仅对学习者的学业成就、投入和幸福感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二语教师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流理论入手,首先对其概念、构成要素及模型进行介绍,然后梳理二语教师教育研究现状,并借鉴心流理论在二语教育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探讨其对二语教师教育的启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教师心流的前因后果以及师生间心流交互作用的机制等,为二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学效果改善提供新思路。

外语教师免疫力的内涵、现状与展望
王雪梅, 何艳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74-85.   DOI: 10.12002/j.bisu.543
摘要( )   HTML( )     PDF(1568KB)( )

近年来,外语教师心理维度的发展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免疫力是衡量外语教师心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厘清外语教师免疫力的内涵,梳理教师免疫力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语教师免疫力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语境等提出建议,旨在丰富外语教师免疫力研究,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教师心理韧性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刘宏刚, 吴若希, 刘宝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86-101.   DOI: 10.12002/j.bisu.544
摘要( )   HTML( )     PDF(1594KB)( )

教师心理韧性与情绪调节研究是近年来外语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目前,对于二者相关性的研究还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本文聚焦我国高中英语教师,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教师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英语教师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各内在维度的水平均在中等之上,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心理韧性与情绪调节总体上呈现中度正相关。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应当关注教师情绪,构建有助于教师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发展的积极生态环境。

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姜霞, 潘鸣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102-114.   DOI: 10.12002/j.bisu.545
摘要( )   HTML( )     PDF(1793KB)( )

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课程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等的提出给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厘清了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教师普遍认同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特性,能够意识到课程思政和数字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具备高水平数字化教学能力等方面仍有不足;②影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前者包含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育背景、研究兴趣、知识结构、教师认知以及个体能动性等6个维度,后者包含学科带头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取与使用、外语学科发展环境等3个维度。最后,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有关教师发展的要求和理念,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提升外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青年学者论坛
情境植入视角下名词性独语句的允准条件研究
杜小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115-130.   DOI: 10.12002/j.bisu.546
摘要( )   HTML( )     PDF(1822KB)( )

名词性独语句在语言表达中使用广泛,然而关于其允准条件的研究却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情境植入理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情境植入理论,本研究提出汉语名词性独语句“准情境植入成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名词不同次类准入独语句的条件限制及其认知理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单音节专有名词准入独语句需植入称谓等准情境成分;个体名词准入独语句受识解方式影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与集合名词准入独语句的共性为有界化或植入准情境成分使其偏正化。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解决名词性独语句的允准条件问题,也为探究其他词性独语句的允准条件提供了借鉴。

二语词汇广度、词频与接受性搭配知识的相关研究
楼捷, 俞晓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131-143.   DOI: 10.12002/j.bisu.547
摘要( )   HTML( )     PDF(1668KB)( )

本文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数据为参照,利用词汇量测试和搭配知识测试的方法,研究我国大学新生的英语接受性搭配知识及其与词汇广度和词频的相关性。研究发现:①大学新生的接受性搭配知识较差,发展落后于词汇量知识;②接受性搭配知识与词汇量总体存在较强的相关性(r=0.51),但低词汇量学习者的接受性搭配知识与词汇量的相关性不显著;③接受性搭配知识与单词频次和搭配频次均存在低相关性(r=0.21),高词汇量学习者的搭配知识与词频的相关系数略高于低词汇量学习者。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对搭配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中小学英语教学改变现有“单词+语法”的教学模式,重视词汇搭配教学,并确保学习者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以增强搭配的频次效应。

中央文献翻译的转喻认知路径研究
宫宇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5): 144-155.   DOI: 10.12002/j.bisu.548
摘要( )   HTML( )     PDF(2576KB)( )

本文基于转喻的认知观,分析了转喻机制在中央文献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转喻与源语的生成、解读及译文的构建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理想化认知模型,转喻生成关系所涉及的两种概念构型,即“整体理想化认知模型和组成部分之间的指代”与“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指代”,可以生成多样化的邻接关系,这在翻译过程中既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解读原文,又可为译文的构建提供多种转喻加工方式。译者可凭借适切的邻接关系找到语际间具有“共享体认”关系的概念实体,这为实现译文的可接受性、语言经济性和政治忠实性提供了认知基础。

More>>   
M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