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5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上一期   
名家论坛
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许钧,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1-10.   DOI: 10.12002/j.bisu.560
摘要( 1 )   HTML( 1 )     PDF(1585KB)( 0 )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许钧教授在“第四届译者行为研究论坛”上的开幕辞,第二部分为周领顺教授以译者行为理论构建者的身份,对本次论坛、其本人的研究路线和努力方向,以及译学界所展示的新视角和拓展的新路径所作的述评。两部分内容均指向译者行为研究,旨在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外语教育学研究
专门用途语言学:高校专业调整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亟待新增的二级学科
蔡基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11-20.   DOI: 10.12002/j.bisu.561
摘要( 2 )   HTML( 1 )     PDF(1691KB)( 0 )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危机是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矛盾造成的。全国近千所高校的外语专业都是进行外国语言、文学、翻译、文化和国别区域方向的研究,这必然会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倡导推动学科交叉和专业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本研究发现,语言服务是外国语言文学调整专业的主要方向。从事语言服务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用语言学理论研究各学科尤其是自然技术学科的各种体裁的外语表达方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此外,本研究还论证了外语专业进行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新设二级学科“专门用途语言学”的建议,以满足语言服务需求。

译者行为研究(主持人:周领顺)
袁水拍汉译彭斯诗歌的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 吕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21-37.   DOI: 10.12002/j.bisu.562
摘要( 2 )   HTML( 4 )     PDF(1872KB)( 0 )

自1908年以来,彭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已走过百年的历程,涌现出众多优秀译者,他们共同推动了彭斯诗歌翻译的演变与发展。民国时期,彭斯诗歌的翻译活动极为活跃,袁水拍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者之一。1944年,袁水拍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原》杂志上一次性地发表了10首他翻译的彭斯诗歌,展示了他以诗为器、激励民志的进步思想。与一般译者不同,袁水拍在翻译彭斯诗歌时表现出了独特的译者行为。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考察了袁水拍在“社会人”和“语言人”双重角色影响下,为实现译文合理化而表现出的“求真”为本、兼顾“务实”和“求真”高于“务实”的独特译者行为,本文丰富了彭斯诗歌翻译与译者行为的研究。

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下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以《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为例
黄勤, 戴槟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38-53.   DOI: 10.12002/j.bisu.563
摘要( 1 )   HTML( 2 )     PDF(2963KB)( 0 )

《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通过合作翻译完成,译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了作品译介传播的效果。本文将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和翻译批评三大语义框架相结合,基于《射雕英雄传》系列卷一的郝玉青独译本和卷二的张菁独译本,比较两位译者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在“行为-文本视域”下的行为批评框架和“文本-语言视域”下的文本批评框架内,郝玉青在译者和版权代理商的双重社会身份下,更注重译文的接受度,译者行为偏向“务实”;张菁在译者和离散华人的双重社会身份下,更注重译文的充分性,译者行为偏向“求真”。但在“行为-社会视域”下的效果批评框架内,两位译者的英译本均在英语读者市场中取得较高的正向评价,从而确保了《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的传播效果。

语言服务研究(主持人:王立非)
智能语言服务是新质生产力
王立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54-61.   DOI: 10.12002/j.bisu.564
摘要( 1 )   HTML( )     PDF(1769KB)( 0 )

大语言模型的问世导致语言服务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生了新质生产力。本文提出智能语言服务是新质生产力的论点,将论述语言服务向智能语言服务的转向、智能语言服务的概念、智能语言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智能语言服务市场和智能语言服务教育,以期推动对智能语言服务行业和相关学术研究的关注。

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趋势
崔启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62-72.   DOI: 10.12002/j.bisu.565
摘要( 1 )   HTML( 1 )     PDF(2076KB)( 0 )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促进了语言服务行业组织结构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本文结合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从语言服务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对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加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提高语言服务竞争力的建议。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入语言服务的全流程,形成了人机在环翻译模式。语言服务提供商应加强语言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战略,努力向知识流程外包商和全球内容战略服务商转型。推进语言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深化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智能化建设,完善语言服务标准体系规划,重视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语言学研究
认知的双语优势之争
崔刚, 周骁然, 任雨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73-88.   DOI: 10.12002/j.bisu.566
摘要( 1 )   HTML( 2 )     PDF(1840KB)( 0 )

从早期的双语劣势,到中期的双语优势,再到今天的两种观点并存且相互争论不断,有关双语对认知影响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充分认识双语对认知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探讨人类的认知机制,对外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回顾了这一问题的起源,对具体的争论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执行功能、创新思维和儿童心智理论3个关键方面分析了双语优势的争议现状。我们认为,双语优势之争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复杂性。双语和认知两个概念本身都是极其复杂的,它们在定义、构成要素以及测量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今后的研究要更多借鉴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从动态的观点出发,更加全面立体地分析双语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特征重组和词项选择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主语提升结构的影响
侯建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89-101.   DOI: 10.12002/j.bisu.567
摘要( 2 )   HTML( 3 )     PDF(1891KB)( 0 )

本文通过语法判断测试和汉英翻译测试,考察了90名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学习者习得提升动词结构和提升形容词结构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EPP]特征在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学习者中完成重组,且两类提升结构的测试结果并未表现出差异。本文认为,这是由这两类提升结构的最终形态实现均由[EPP]特征触发论元移位所致。另外,论元生命性会影响算式库构建中词项的提取。当论元具有生命性时,受试倾向于产出虚代词it提升结构;当论元不具有生命性时,受试倾向于产出DP短语提升结构,且提升谓词类型不影响产出倾向。本文认为,论元与动词间的语义线索以及母语迁移可能是影响词项选择的原因。

外国文学研究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玛丽·雪莱《末世一人》中的生态思想
龙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102-115.   DOI: 10.12002/j.bisu.568
摘要( )   HTML( 1 )     PDF(1883KB)( 0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任的生态理想。玛丽·雪莱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认识到,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给人和自然带来了潜在威胁,其表达的生态思想与当今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倡议有吻合之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重读《末世一人》,这一视角的解读是中西文明互鉴的新尝试,希望能为“后人类”社会应对新挑战提供参考。

尼采的酒神经验与艺术的本性问题
院成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116-126.   DOI: 10.12002/j.bisu.569
摘要( )   HTML( 1 )     PDF(1784KB)( )

现代艺术失去了传统的规定因素,却尚未获得新的规定,这导致现代艺术作品往往显得奇异甚至荒诞。这种情况唤起人们对艺术本性问题的省思。尼采在现代视域中开辟了一条经由艺术批评进入原初生命状态的路径,回应了现代艺术的本性问题。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丢弃了“主体”的身份,消融了主客二分的世界结构,进入了生命的原初层次,可以直面“虚无”、感受生命力的丰盈状态,从而获得陶醉的酒神经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酒神经验得以进入艺术作品,并作为艺术的本性显现出来。

外语教学研究
国外二语写作反馈研究进展——基于1996—2024年的文献计量分析
杨颖莉, 高子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127-141.   DOI: 10.12002/j.bisu.570
摘要( )   HTML( )     PDF(2168KB)( )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6—2024年国外发表的二语写作反馈研究的趋势、特点与热点话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外二语写作反馈研究在数量上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多发表于语言学和教育学期刊,并明显具有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融合的特点。研究以反馈有效性争论为起点,经历了从外部因素到学习者内在心理因素、从反馈效果到反馈过程、从微观视角到宏观视域、从师生反馈到数智赋能反馈的4次转向。未来国内二语写作反馈研究可以采用动态、宏观的视角,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理论等探究写作自动评估系统和大语言模型反馈对二语写作表现的影响,重视学习者认知和情感个体差异因素及反馈投入,考察学习者和教师的反馈素养,改进数据收集方法,合理运用眼动、键盘记录和脑成像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青年学者论坛
语域-功能研究法框架下的学术英语语法复杂度研究
林生淑, 袁周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 (1): 142-156.   DOI: 10.12002/j.bisu.571
摘要( )   HTML( )     PDF(2874KB)( )

Biber等学者开创的语域-功能(RF)研究法强调语域情景特征和交际目的对语法复杂度的解释力,其主要贡献是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短语修饰语在学术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英语语言发展次序假设。本文介绍了RF研究法的理论基础及优势,回顾了10余年来英语写作领域的RF研究法相关研究和最新动态,并提出未来RF研究法发展的5个方向:①细化语言发展次序假设中的词汇语法结构的功能和意义;②开展更多个案研究,考察短语复杂度的(非)线性发展轨迹;③综合使用自动化工具扩展RF研究法研究主题;④在基于源文写作的课堂上探究提升短语复杂度使用的教学模式;⑤开展其他语言的RF研究法研究,构建适用于语言独特性的复杂度特征体系。同时,结合国内英语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推动国内RF研究法研究的3个突破口。

More>>   
Mor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