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ChatGPT赋能外语教学:场景与策略
李佐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09-118.   DOI: 10.12002/j.bisu.501
摘要1164)   HTML1543)    PDF(pc) (1634KB)(2000)    收藏

ChatGPT代表了目前语言智能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它合信息搜索、机器翻译和对话生成等功能于一体,以强大的生成能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外语教学关乎语言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势必会受到语言智能技术发展的直接影响。本文在介绍ChatGPT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ChatGPT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和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宏观应对策略。在人机共生时代,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坚守育人初心,改革教学范式,注重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智能素养,增强智能伦理意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介评
徐德荣, 安风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135-143.   DOI: 10.12002/j.bisu.515
摘要1090)   HTML8388704)    PDF(pc) (4651KB)(349)    收藏

乡土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对其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学界对乡土语言及其外译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深度与广度。由周领顺等人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行为批评研究》是我国首部全面探讨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专著。该书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探索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体而言,该书凭借原创理论探析了葛浩文乡土语言英译的内在规律,为外译实践提供了行为参照,丰富了中国特色译学理论的实践内涵;确立了乡土语言翻译和评价的原则,增强了乡土文学外译的可操作性及其评价的科学性;深度辨析了多个关键概念,有利于提高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针对性。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学术特色与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应用语言学Q方法研究述评:基于PRISMA系统性综述方法
姜伟, 秦丽莉, 杜仕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78-94.   DOI: 10.12002/j.bisu.511
摘要965)   HTML183)    PDF(pc) (1969KB)(631)    收藏

近年来,混合研究方法逐渐受到应用语言学领域学者的关注。其中,Q方法作为一种探讨人类主体性的混合研究方法,融合了量化与质性方法的优势,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出发,以客观手段考察主观本质,逐渐得到该领域专家的认可。然而,学者们对于Q方法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国内实证研究尤其匮乏。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性综述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重点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和筛选,从“理论视角”“研究主题”和“数据搜集与分析特征”3个方面评述Q方法研究现状。研究发现,只有少量Q方法研究注重与理论相结合,且仅有的这些研究多聚焦动机主题;研究主题涉及动机、情感、信念、课程评价等;数据搜集与分析呈现出从共时到历时、从组内向组间或组内组间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最后,本文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Q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试论元宇宙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研究
陈坚林, 秦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99-108.   DOI: 10.12002/j.bisu.500
摘要682)   HTML1699)    PDF(pc) (1642KB)(341)    收藏

元宇宙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助力创新发展。本文对元宇宙背景下如何开展外语教学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阐述,讨论何谓元宇宙以及如何充分应用元宇宙场景开展外语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元宇宙概念的源起和定义、人类活动空间的演变、网络空间的发展过程、元宇宙背景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新形态等,希望可以引发更多的观点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ChatGPT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系及实践
宋飞, 郭佳慧, 曲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110-128.   DOI: 10.12002/j.bisu.491
摘要485)   HTML2463)    PDF(pc) (4806KB)(1184)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ChatGPT诞生后更是以强大的文本理解和生成功能引发了外语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研究基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索了ChatGPT在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考试辅导3个课堂教学辅助领域以及6类教学资源——教材与教辅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软件与应用程序和网站、学习平台和管理系统、其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研究发现,ChatGPT可以辅助教学资源建设,帮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外语教学工具。然而,ChatGPT在专业知识储备和资源搜索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ChatGPT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ChatGPT的反馈加以鉴别,合理使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创机器翻译的新纪元了吗?——一项质量对比研究及对翻译教育的思考
张文煜, 赵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83-98.   DOI: 10.12002/j.bisu.499
摘要460)   HTML3231)    PDF(pc) (1873KB)(1397)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应用热潮,同时也对广大语言内容工作者的创作和服务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本研究将机器自动评价和人工评价相结合开展译文质量评测实验,对当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中尚不构成对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的更迭,但在汉英翻译、术语翻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质量提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翻译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给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以《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中“冬冬”的母语习得过程为例
束定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3-18.   DOI: 10.12002/j.bisu.494
摘要448)   HTML3644)    PDF(pc) (1740KB)(1411)    收藏

普遍语法学者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虽然语言刺激存在许多缺陷,但儿童依然能够从这些充满缺陷的语言输入中获得语法能力,这说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假设遭到认知语言学的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建立在一般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记忆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儿童通过日常接触的语料掌握语法规则,获得构式;推理能力则帮助儿童利用原有知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其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对儿童实际语言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与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有密切的关系。儿童获得的语言刺激来源广泛,其丰富性、针对性和高频次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概念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影响:概念能力可以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养科学素养
蔡基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9-28.   DOI: 10.12002/j.bisu.495
摘要387)   HTML7816)    PDF(pc) (1700KB)(794)    收藏

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将其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待提升;同时,我国政府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因此,笔者建议将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科学素养是文化意识的基础,是跨学科连接的中心。学生如果没有科学常识和科学态度,文化意识素养中“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就不大可能达到。本文在分析科学素养不被外语界重视的原因后,提出中小学英语在教材和教学方面应进行相应改革并在校园内外积极开展科学活动等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称谓问题——答研究者(之四)
周领顺, 黄鹂鸣, 陈龙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15-29.   DOI: 10.12002/j.bisu.517
摘要383)   HTML6)    PDF(pc) (1209KB)(145)    收藏

本文探讨并回答了研究者诸多关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称谓问题,包括:为什么“译者行为批评”英译为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而“译者行为”却多用translator’s behavior?为什么“行为”用behavior而不用action或act?为什么将“译者行为批评”称为“理论”而不能称为“观念”?为什么“译者行为研究”能够成为翻译理论话语?为什么“务实”是术语而“超务实”不是术语?“超务实”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成为术语?等等。理论创建者应及时梳理问题、及时释疑,这有助于理论和研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大变化及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再定位
郭英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3-17.   DOI: 10.12002/j.bisu.505
摘要364)   HTML584)    PDF(pc) (1888KB)(440)    收藏

2024年1月,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其中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与过去相比,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具体内涵、现实意义及对未来外语专业建设的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王铭玉, 张艳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3-20.   DOI: 10.12002/j.bisu.484
摘要320)   HTML4443)    PDF(pc) (1806KB)(813)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课题、新挑战、新任务;同时,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又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实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交叉融合、产教交叉融合、教技交叉融合等四个融合,扎实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四项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社交媒体与机构身份建构:香港高校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李恩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36-52.   DOI: 10.12002/j.bisu.486
摘要228)   HTML1796)    PDF(pc) (3398KB)(906)    收藏

在教育的市场化进程中,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香港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香港高校采取了各种宣传策略,尤其重视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本文采用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以香港8所公立大学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356张图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社交媒体中香港高校话语的身份建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香港高校在社交媒体中通过视觉图像建构了以生为本、研究型、创新型、国际化、社会导向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身份,反映了香港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香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杂糅性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世纪以来美国翻译政策对其文化战略的影响研究
龚献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67-79.   DOI: 10.12002/j.bisu.488
摘要217)   HTML2694)    PDF(pc) (1855KB)(708)    收藏

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离不开其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实施的各类翻译政策。本文以美国文化战略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框架,描述分析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翻译政策与实践。本文认为,二战前美国通过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实施了占有东方文化的文化战略;二战期间实施了向欧洲各国“译出”美国文化的战略;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译出”和“译入”双重翻译政策确立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译入”政策维持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在文化战略中积极实施翻译政策,这对我国完善翻译政策、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及在全球的传播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批评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日美领导人政治演讲语篇话语策略对比研究
姚艳玲, 郭宇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21-35.   DOI: 10.12002/j.bisu.485
摘要197)   HTML5081)    PDF(pc) (2009KB)(551)    收藏

本文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从认知话语和认知语境两个维度对日美领导人政治演讲语篇的话语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运用识解操作理论,解析语篇背后的话语意图,并结合宏观和微观语境,探讨话语策略和社会语境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日美两国领导人在政治交际中均运用指称策略、述谓策略、接近策略和合法化策略来操控受众的认知和情感,以实现话语的强制和说服的目的。研究结果还说明批评认知语言学对跨语言话语建构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认知话语和认知语境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近20年来我国国家政治话语翻译实践中态度语义的变化
黄昱绮, 蓝红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80-93.   DOI: 10.12002/j.bisu.489
摘要187)   HTML2001)    PDF(pc) (1957KB)(805)    收藏

政治话语翻译是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话语翻译进行历时描写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认识国家翻译的对外话语实践,进而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不同阶段的5份全国党代会文件翻译中表达国家情感、态度和立场的态度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在国家翻译实践“忠实观”和传统“忠实观”的双重要求下,意义对等一直是首选的翻译策略;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对外传播能力,非对等翻译的案例增多,改变态度资源语义的情况愈加频繁,其中意义减弱比意义增强更为常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语言教育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立非, 滕延江, 邵珊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29-44.   DOI: 10.12002/j.bisu.496
摘要172)   HTML2482)    PDF(pc) (1690KB)(1304)    收藏

语言教育管理是各级语言管理主体统筹语言资源配置、协调解决语言问题、实现语言教育目标、满足国家战略及个体发展需求的管理行为。在新时代,我国的语言教育管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构建起了国家通用语、外语、民族语言、国际中文及“一带一路”语言协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战略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和谐团结、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语言教育管理的内涵出发,归纳语言教育管理的特征,剖析国内外语言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语言教育管理环境、语言教育技术管理、语言教育管理人才以及语言教育管理评价等4个层面的内容,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育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新媒体时代的语用学研究——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综述
胡佳蓓, 雷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95-103.   DOI: 10.12002/j.bisu.512
摘要170)   HTML92)    PDF(pc) (1730KB)(572)    收藏

新媒体语境中的语言与交际是语用学研究的一方沃土,同时也促使研究者针对新语言现象重新审视现有的语用学理论、研究范式和解释机制。基于第十八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主题,本文梳理了新媒体时代下语用学研究的主要议题,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了新媒体语境下语用学研究的新特点,并讨论了新媒体背景下语用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在选题和视角等方面为我国语用学研究提供些许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译者元认知监控、思辨倾向和翻译能力的关系研究
莫梓, 曾曙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94-109.   DOI: 10.12002/j.bisu.490
摘要162)   HTML1783)    PDF(pc) (1749KB)(618)    收藏

本文采用译者元认知监控调查问卷、译者思辨倾向调查问卷和翻译测试问卷,对163名翻译实践时长超过100小时的译者进行了调查,以探讨译者元认知监控能力和思辨倾向对翻译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译者元认知监控能力及思辨倾向与其翻译能力都呈显著正相关,并据此建立了译者元认知监控和思辨倾向对翻译能力的影响模型。在该模型中,译者元认知监控直接影响翻译能力,并通过思辨倾向这一潜在变量作用于翻译能力。研究表明,翻译教学在关注培养译者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译者积极的思辨倾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学术论文写作的挑战与变革:借助ChatGPT直接生成一篇学位论文的实验
蔡基刚, 林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4): 29-42.   DOI: 10.12002/j.bisu.528
摘要157)   HTML8)    PDF(pc) (1822KB)(149)    收藏

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ChatGPT能够帮助人们进行翻译和写作,但利用这一大语言模型撰写学术论文的案例还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利用ChatGPT直接生成一篇学位论文,以观察和探讨该工具的适用性。笔者选择了一个应用语言学论文主题,要求ChatGPT生成论文的题目、大纲、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语、摘要和参考文献等各个部分。结果显示,ChatGPT能够根据假设的数据,生成一篇内容和语言俱佳的高质量论文,效率很高;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如引用的研究过时、信息失真、观点和解释不一致或不相干、给出的引用和出处不可靠等问题。鉴于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笔者建议在高校学位论文写作课程中引入这一技术并将其置于教学核心位置,帮助学生掌握向ChatGPT提问、发指令的方法,并借助ChapGPT学习论文写作(如设置论文主题)的必要知识及辨别错误的技巧,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遵守学术诚信规范、避免抄袭剽窃,全面提高其数字素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物性结构理论的汉语偏正式动名复合词研究
汪昌松, 齐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129-142.   DOI: 10.12002/j.bisu.492
摘要145)   HTML1303)    PDF(pc) (1877KB)(487)    收藏

本文从物性结构理论中的施成角色和功能角色出发,研究汉语偏正式动名复合词VAN和VTN的语义构造及其对句法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指向施成角色的VAN(如“剪画”)和指向功能角色的VTN(如“贴画”)在受否定词“没”修饰时表现有所不同:VAN中的VA在受“没”修饰时会受到限制(如“#剪画没剪”),而VTN中的VT则无此限制(如“贴画没贴”)。我们认为,这种否定限制与动名复合词VN形成过程中V所指涉的物性角色有关:施成角色参与VAN 的形成并对其产生影响,而功能角色对VTN的形成没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VAN的否定限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除,并从物性角色的视角探讨了词汇内部语义结构对句法产生的反向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英语反身代词歧义句的策略研究
唐萌萌, 吴金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143-156.   DOI: 10.12002/j.bisu.493
摘要143)   HTML1492)    PDF(pc) (1727KB)(595)    收藏

本文通过移动窗口的自定步速阅读范式,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采取何种策略加工英语反身代词歧义句,以及如何理解歧义反身代词。实验表明,与带有性别线索的无歧义反身代词相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歧义反身代词时,反应时没有显著增长。这一结果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的加工策略类似,支持非限制竞赛模型对结果的解释,不支持“足够好”理论、识解模型和不指定加工理论对结果的解释,同时否定了基于制约的加工模型。在解歧倾向上,两组被试对歧义反身代词回指的理解不同,具体表现为英语母语者倾向于理解为临近词(NP2),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则理解为中心词(NP1),说明了跨语言影响在二语句法解歧中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本体特征、历史使命与实践路径
郑承军, 米尧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100-117.   DOI: 10.12002/j.bisu.523
摘要135)   HTML5)    PDF(pc) (1084KB)(225)    收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进发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阐明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本体特征、历史使命与实践路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本体特征方面,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既有各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共同特征,是变通趋时的“思变之学”,又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的“时代之学”;在历史使命方面,加快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践路径方面,本文以研究目标、研究主体和研究原则等方面为切入点,回答“为谁研究”“谁来研究”“如何研究”等学理性问题,探明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的3条实践路径:知识生产与现实驱动相统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以问题为导向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国家翻译实践三维性初探:基于《我的父亲邓小平》翻译的考察
任东升, 李佳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53-66.   DOI: 10.12002/j.bisu.487
摘要125)   HTML2502)    PDF(pc) (1640KB)(382)    收藏

两卷本《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战争年代》1993年甫一出版,作者邓榕就委托10位中国译者完成英文翻译,英文版先后由美国的基础图书出版社和国内的外文出版社推出;下卷《“文革”岁月》于2000年问世,委托沙博理一人完成翻译,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鉴于《我的父亲邓小平》具备国家文本特征且其外文出版社译本曾作为国家赠礼的事实,本文以国家文本、国家名义、国家利益为参照,分析该书英译过程表征的国家翻译实践三维性,进而推导出基于该三维性的不同组合模式,以识解国家翻译实践的实现路径和操作模式,为国家翻译实践理论提供实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层级 - 示例”矩阵关系看生态语言学
刘向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30-141.   DOI: 10.12002/j.bisu.503
摘要125)   HTML1505)    PDF(pc) (2006KB)(786)    收藏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探讨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研究路径、研究对象和内容。文章首先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简要综述与评论,然后以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处的“层级”与“示例”维度矩阵关系为基础,对生态语言学涉及的核心要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层级 - 示例”矩阵可为生态语言学各要素提供参照系;生态语言学是一种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荀子不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
王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18-29.   DOI: 10.12002/j.bisu.506
摘要124)   HTML409)    PDF(pc) (2020KB)(241)    收藏

语言具有像似性还是任意性,这一争论由来已久。随着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流行,学界现已普遍接受像似性的观点。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任意说传入我国后,学界有人寻找我国先哲以作呼应,如将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言“名无固宜……”引为佐证,误把他视为索氏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经过多年的研读和思考,我们发现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读,荀子在这篇文章中阐发的论点其实是当今体认语言学所提出的体认观和像似性之先声。本文从5个方面批评了学界所谓“荀子是任意说的中国总代表”的观点,以期为荀子正名,倡导“我思故我云”之研究风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探寻中国译学话语的发展之路——写在《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 出版之前
方梦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3-14.   DOI: 10.12002/j.bisu.516
摘要122)   HTML30)    PDF(pc) (1114KB)(110)    收藏

一部术语史就是一部专业话语的历史。术语是专业话语的基本要素,术语系统的建设是反映相关学科进步和走向的一面镜子。本文概述了《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的编纂思想,介绍了该辞典的编辑方针、收选原则和编辑实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译学术语的积累与译学话语体系的完善是同步的。这部辞典见证了翻译学科酝酿—诞生—发展的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论厄德里克《甜菜女王》中印第安女性人物的身份建构
李双双, 刘克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19-129.   DOI: 10.12002/j.bisu.502
摘要121)   HTML1169)    PDF(pc) (1819KB)(384)    收藏

身份问题是族裔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人物在母系家庭中的角色(而非血统)是印第安族群身份建构的重要标识。本文以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甜菜女王》为例,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研究,将印第安族群的家庭观置于历史和文化的双重语境下进行解读,探讨了美国印第安女性为应对时代变迁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三代印第安女性在其建构的开放式、入赘式和网状家庭结构中发挥了凝聚作用,彰显了印第安女性身份的动态特征。身份建构中的印第安元素代代相传,对白人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厄德里克以家庭为媒介为印第安人和白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理想家园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希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中国农学典籍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梁林歆, 李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85-99.   DOI: 10.12002/j.bisu.522
摘要115)   HTML7)    PDF(pc) (1255KB)(235)    收藏

作为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农耕文明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生产实践上的优势催生了大批宝贵的、种类繁多的农学文化古籍,对世界农作物种植、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开发影响深远,是现今中国“文化外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将回顾我国农学典籍英译的发展历程,统计国内与农学典籍英译相关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概况、文本考察、研究主题、理论视角、期刊来源分布等方面梳理农学典籍英译的研究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存在诸如译本数量少、文本考察单一、宏观研究欠缺、研究方法传统等问题。据此,本文最后对我国农学典籍的译介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晚期汉英双语者心理词库结构探究
陈瑶, 周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42-160.   DOI: 10.12002/j.bisu.504
摘要114)   HTML1154)    PDF(pc) (5469KB)(293)    收藏

本研究结合语义流畅任务和复杂网络分析,探索晚期汉英双语者的双语词库结构,通过构建词汇关联网络、计算网络参数(网络节点数、边数、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平均最短路径、小世界属性参数和模块化参数)和生成网络可视化图,考察词库结构的特征与差异。结果发现:①双语词库具有小世界属性和模块化属性;②L1词汇网络比L2词汇网络结构更为优化,这与被试的L2使用频次和习得年龄相关;③词汇网络节点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激活扩散模型。本文据此为中国英语词汇教学提出相关建议:顺应学习者心理词库结构的发展趋势,采用L2词汇与图片或实物直接相连的教学方法,以促进L2词库结构的动态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试论外语教育学的价值及学科建设
夏纪梅, 王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30-38.   DOI: 10.12002/j.bisu.507
摘要113)   HTML124)    PDF(pc) (1599KB)(374)    收藏

外语教育学被列入2024年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本文将阐述将外语教育学确立为学科的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定位和使命、学科发展对外语教师成长和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此坚定学科信念,引导研究方法,助力教学改革。寄望该学科能够为提高我国外语教育质量赋能,为提升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搭桥造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使用研究——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
刘云虹, 曹丹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39-49.   DOI: 10.12002/j.bisu.508
摘要111)   HTML127)    PDF(pc) (1937KB)(330)    收藏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始终是翻译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定位明确、理念新颖、设计科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如何科学使用该系列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无疑是当下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从注重价值引领、把握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及注重翻译能力提升、实施分析 — 探究 — 互动三位一体式教学等方面对“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的使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一体双层”模式建构
张思永, 宋庆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62-82.   DOI: 10.12002/j.bisu.498
摘要105)   HTML1829)    PDF(pc) (1735KB)(941)    收藏

当理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学术史梳理,以便回望来路,展望去路。近年来,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正成为国内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应对翻译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诉求。但与当前欣欣向荣的翻译史研究相比,国内的翻译理论史研究还较为薄弱。本研究聚焦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模式的元思考,尝试以翻译理论史的4个要素——译论、翻译实践、译论者和社会为构成性的“一体”,从内层——心理层和外层——社会层以及相对应的两个跨学科视角——发生认识论和知识社会学作为阐释性的“双层”,建构一个研究和撰写中国翻译理论史的“一体双层”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理论阐发和举例论证,最后对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提出几点建议,特别是提出建立一个译学分支学科——“译论思想史”的设想。本研究希望能为中国翻译理论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研究模式方面的可能途径,助力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态文明话语分析——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例
刘波, 苗兴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119-134.   DOI: 10.12002/j.bisu.514
摘要101)   HTML94)    PDF(pc) (2002KB)(302)    收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解决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为研究对象,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生态文明话语中的体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境内各变量的运作,生态文明话语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的责任主体位置以及参与者各要素间的和谐关系,并赋予话语较强的权威性和普及性。希望本研究能为生态文明话语分析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虚拟空间的自我建构:卡夫卡的“变形”美学
张红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66-77.   DOI: 10.12002/j.bisu.510
摘要94)   HTML90)    PDF(pc) (1644KB)(213)    收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应用得到普及,深刻影响了个体主观性的操作和调控,从而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变形人”。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总结法,重读弗兰茨·卡夫卡的经典小说《变形记》,探讨卡夫卡的“变形人”在现实人生和虚拟世界交互关系中的生存策略,阐释卡夫卡的变形美学对当代网络空间自我虚拟人格建构的重要思想启示。卡夫卡把现实世界中人类反抗异化的行动融入有限生命的无穷精神诉求中,虚拟世界中个体的自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如今的人们面临更为复杂多元的生活形态,加上自我建构中诸多社会性和个体性因素的影响,“变形”已然成为普遍的生存状态和抗争模式。人类在现实与虚拟、自由与枷锁之间找寻着在世界中的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我国语言管理思想的历时演进
滕延江, 王立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45-61.   DOI: 10.12002/j.bisu.497
摘要94)   HTML1728)    PDF(pc) (1788KB)(310)    收藏

西方学者认为,语言规划不仅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还应包括基层及个体自下而上的行为,后者同样重要,也可以影响语言的现实应用。因此,他们在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语言管理这一概念。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语言的规划管理工作,尽管没有提出语言管理的概念,但在实践中却有着朴素的语言管理思想,推动我国的语言文字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语言管理这一概念的内涵出发,简要回顾了我国古代、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管理工作,发现语言管理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了不同的使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古代主要以官方自上而下的语言管理为主,参与主体较为单一;近代语言管理的多元主体参与性增强,基层声音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语言管理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并重,从组织语言管理逐渐向和谐语言管理、生态语言管理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贝西·黑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身份建构——以《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为例
刘燕, 周安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50-65.   DOI: 10.12002/j.bisu.509
摘要89)   HTML104)    PDF(pc) (1987KB)(278)    收藏

博茨瓦纳女作家贝西·黑德在小说集《珍宝收藏者及其他博茨瓦纳乡村故事集》(1974)中,塑造了博茨瓦纳从殖民地走向独立建国的过程中涌现的多种女性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其他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发现,贝西·黑德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绘了3类女性形象:在守旧状态中屈从于乡村传统和殖民地压迫的女乡民;以暴力反抗男权统治、逃离家庭束缚的女囚犯;获得教育机会、学会阅读与写作的新女性。贝西·黑德借助女乡民、女囚犯和新女性等形象,描摹了博茨瓦纳女性顽强抗争、发现自我、争取权力的艰难历程。通过带有自传性的写作,她为沉默的非洲女性发声,建构了追求独立自主、具有创造力的非洲新女性身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深度翻译的分类再思考
李翔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148-160.   DOI: 10.12002/j.bisu.526
摘要88)   HTML13824)    PDF(pc) (1144KB)(115)    收藏

目前学界尚未就深度翻译的分类达成共识。本研究在厘清深度翻译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提出4种分类标准,对其进行重新分类:依据分布位置,深度翻译可分为译本内和译本外两类,译本内又分为译文内和译文外两类,译文内又分为句内和句外两类;依据呈现方式,可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类;依据内容性质,可分为语义和文化两类;依据内容来源,可分为导引和评价两类。精细化分类对深入理解深度翻译概念的实质、拓宽深度翻译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语义任务与形式任务对二语词汇形义匹配的影响——对加工资源分配模型的验证
李旭奎, 陈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72-84.   DOI: 10.12002/j.bisu.521
摘要88)   HTML28)    PDF(pc) (1211KB)(68)    收藏

本研究采用拉丁方设计,考察任务类型对二语词汇即时学习的影响,并从词汇形义匹配的角度对加工资源分配模型(即TOPRA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51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分别在语义任务、形式任务和无任务3种条件下学习24个英语单词,之后接受单词自由回忆和单词提示回忆的即时测试。结果发现:在一语自由回忆测试中,任务类型显著影响词汇意义的学习,语义任务对词汇意义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形式任务对词汇意义的学习有抑制作用;在二语自由回忆测试中,任务类型对词汇形式的学习没有影响;在一语和二语提示回忆测试中,任务类型显著影响二语词汇的即时学习效果,语义任务和形式任务都对词汇形义匹配知识的学习有抑制作用。本研究部分验证了TOPRA模型的适用性,希望可以为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续论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述评
杨连瑞, 宋嘉伟, 杨向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3): 30-44.   DOI: 10.12002/j.bisu.518
摘要81)   HTML18)    PDF(pc) (1130KB)(153)    收藏

基于续论的续写任务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续写任务对二语词汇的促学效果也已经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验证。本文对现有的基于续论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探讨,首先讨论了续写促学词汇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现有研究在任务类型、研究范式及影响促学效果的因素等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①基于续论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采用的续写任务类型较为单一,缺少多轮续写、交叉续写等形式的应用,尚未完全发挥出续写任务的促学潜力;②现有研究往往仅从词汇知识深度或质量的角度测量词汇知识,忽略了词汇流利度的作用;③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互动强度和外语水平等因素对续写任务促学效果的影响,对学习者认知与情感因素的关注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基于续论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方向及趋势,以期为续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绿色语法视角下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
李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2): 104-118.   DOI: 10.12002/j.bisu.513
摘要76)   HTML100)    PDF(pc) (1705KB)(214)    收藏

绿色语法和盖亚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相互交融,可以用来表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本研究基于及物系统与作格系统、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并协互补,提出基于绿色语法的生态话语分析框架,并在此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对比分析环境叙事语篇中人类与自然参与者的角色,进而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研究表明,环境叙事语篇有助于强化人类保护自然的主体责任,同时充分肯定自然的生命性和施事性,强调自然实体和人类具有相似性,即两者皆为具备智力、知觉力和自我意识的生命体。通过对环境叙事语篇的生态话语分析,本研究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以期进一步深化生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助力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