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语言与空间:语言景观研究视角
葛俊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4): 68-80.   DOI: 10.12002/j.bisu.2016.038
摘要2071)      PDF(pc) (883KB)(8810)    收藏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语言景观研究通过对公共空间标识的分析,解读了语言与空间的关系,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语言冲突、语言接触、语言维持、语言变迁和语族活力等各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并揭示了语言使用与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显性或隐性语言优势、权力关系和社会地位。本文回顾了近些年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详尽描述了语言景观研究的内容,包括狭义语言景观、符号景观和地理符号学,讨论了当前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五大争论:(1)样本的代表性和采样范围;(2)样本的分析单元;(3)样本的分类;(4)标牌的作者权、主要功能和目标读者;(5)定量还是定性分析,并对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提出了个人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 言语行为理论与多模态研究——兼论多模态(语料库)语用学的逻辑
黄立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3): 12-30.   DOI: 10.12002/j.bisu.097
摘要2386)      PDF(pc) (1162KB)(7612)    收藏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实施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言语行为,研究者应当从人类普通行为的视角看待言语行为,在社会场景观照下对其进行考察。多模态研究拓展了学者们对包括言语行为在内语用课题的考察视野和方法,为从结构形式、韵律特征、体貌动作等多个维度研究言语行为提供了可能。个案研究显示:说话人的话语内容、韵律特征、体貌表现等资源都为其言语行为的实施作出了贡献。研究者基于多模态语料库开展言语行为研究,是以新的研究范式重新检视语用学经典课题,拓展了言语行为的研究视野,对语力、语力显示项等概念、范畴进行了发展,尤其为间接言语行为的考察提供了新路径,能够深刻揭示言语行为的本质和特点。这启示研究者应当重视运用多模态方法考察语用问题,关注多模态(语料库)语用学的兴起。运用多模态方法研究语用问题,可在研究方法上对语用学研究进行升级,从而对相关语用学理论进行拓展、修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 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王文斌, 高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2): 3-20.   DOI: 10.12002/j.bisu.203
摘要1141)   HTML2176)    PDF(pc) (1803KB)(7417)    收藏

四字格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汉民族长期沿用的结晶,其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似乎业已俗成。然而,随着汉语的动态演进,四字格成语不应该被视为语言表达中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活化石”,且其本身早已蕴含显著的弹性张力和巨大的变化潜力。本文立论于王文斌提出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观点,聚焦汉语四字格成语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语言单位。研究发现:四字格成语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后者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充分显示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欲望、剩余快感与梦境:《麦克白》的心理分析
陈必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2): 76-90.   DOI: 10.12002/j.bisu.276
摘要2022)   HTML1942882167)    PDF(pc) (1416KB)(7344)    收藏

许多传统批评家将《麦克白》中的超自然意象与命运划等号,忽略了该剧的心理现实层面。本文将拉康和齐泽克的心理分析理论应用于对《麦克白》中超自然女巫形象的解读,得出如下结论:剧中的三个女巫其实是麦克白内心欲望的修辞,女巫的预言不过是麦克白无意识内容的转喻。不同版本中女巫形象的不确定性为打开新的文本阐释空间提供了可能性。麦克白在女巫身上看到的是麦克白夫人目光的注视,他的欲望是透过麦克白夫人的欲望建立起来的。麦克白企图用填补内心欲望空白的方式来回应“大他者”的缺失,却在权力的角逐中迷失自我、无法自拔。麦克白夫人沉湎于丈夫王权的“剩余快感”,可是当麦克白夫人的欲望无法被剩余快感所满足时,她也注定丧失理智、走向毁灭。莎士比亚通过超自然人物形象的描述和梦境的运用,揭示了悲剧人物麦克白夫妇丰富的心理世界,彰显了人文主义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一代宗师》武术术语字幕英译研究
汪宝荣,余建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1): 71-82.   DOI: 10.12002/j.bisu.264
摘要1094)   HTML1081)    PDF(pc) (1425KB)(7145)    收藏

中华武术元素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产武侠电影对外传播的卖点之一,而武术元素和中国文化往往包含在武术术语中,因此武术术语字幕翻译颇为重要。本文结合字幕翻译和英汉互译的特点,对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略作修正,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中的武术术语字幕英译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该片字幕译者更倾向于采用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同时适当采用文化替换性翻译策略,且翻译手法灵活多样,其英文字幕既着力于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又尽量做到浅显易懂。本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借由电影“走出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试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上的体现与应用
陈坚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2): 14-25.   DOI: 10.12002/j.bisu.272
摘要2294)   HTML571)    PDF(pc) (1228KB)(6704)    收藏

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阐述了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技术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外语教学中的实际体现与应用。要使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外语教学,学校应该合理地建设智慧教室,同时教师的外语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得到全面的构建和发展,包括学会如何使用“活书”以及学会利用智慧学习软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语用学研究前瞻
陈新仁, 何刚, 毛延生, 冉永平, 于国栋, 吴亚欣, 姜晖, 任伟, 谢朝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37-148.   DOI: 10.12002/j.bisu.447
摘要1532)   HTML2649857)    PDF(pc) (1775KB)(6650)    收藏

语用学是一门理论繁杂却又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学科,近段时期发展迅猛、生机盎然。正如《语用学新发展研究》(陈新仁著,202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该学科近十余年来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看,语用学发展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各类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包括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等语境中的语用问题,而非仅仅研究日常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②更加频繁地使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语用学跨学科研究;③更加注重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语言礼貌、面子、身份、立场、形象和信任等超学科议题;④更加强调融合多主体(如说话人、听话人、旁观者、评论者)的视角开展话语互动的分析;⑤更加强调多语境因素(如交际情境、序列语境/文本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分析;⑥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⑦更加注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语用学爱好者尤其是刚刚踏入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更好地、更具体地把握语用学今后或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与课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语用学专家分享他们对语用学一些具体分支领域的前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
胡壮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5): 5-16.   DOI: 10.12002/j.bisu.114
摘要3215)      PDF(pc) (664KB)(6471)    收藏
本文探讨英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对于英语语法(史)和语言(史)的同步性问题,笔者认为这牵涉到我们对英语形成过程的认识和英格兰作为国家的出现,也关系到我们对所讨论命题的内涵的定位。对于英语语法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它始自16 世纪对现代英语语法的研究,可分成16~17、18、19~20 世纪3 个阶段。本文最后指出英语语法研究与逻辑、修辞和哲学存在紧密的融合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9.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
王立非, 任杰, 孙疆卫, 蒙永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1): 21-30.   DOI: 10.12002/j.bisu.261
摘要2828)   HTML1847)    PDF(pc) (1203KB)(6291)    收藏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突发,举国奋力抗击疫情,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尝试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对国内外应急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就如何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体制,从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应急能力、应急标准、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建议。最后强调指出,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之后应当加快健全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为国家危机管理作出贡献。谨以此文向正在顽强抗疫的全体中国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国内翻译技术研究综述
刁 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6): 69-81.   DOI: 10.12002/j.bisu.125
摘要1597)      PDF(pc) (1668KB)(5944)    收藏
20 世纪50 年代末至今,翻译技术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当前,翻译技术已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综述。本文以CNKI 期刊数据库中关于翻译技术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数据统计和CiteSpace V 软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国内翻译技术研究可视化分析,通过考察发文数量、论文发表载体、主要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研究机构及重要研究者等,梳理了国内翻译技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现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翻译技术研究在近十年达到高潮,研究焦点集中在机器翻译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文章进而提出了翻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旨在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得到一定启发与思考,以促进国内翻译技术研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1. 论《神曲》中的空间维度及其神学隐喻
逯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115-127.   DOI: 10.12002/j.bisu.377
摘要1151)   HTML722)    PDF(pc) (1738KB)(5871)    收藏

诗人但丁在《神曲》中为地狱、炼狱、天堂分别构建了精妙且独特的空间想象。本文以空间叙事为进路,分析了《神曲》中基督教神学传统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交织融合。研究发现:一方面,但丁通过空间构建将中世纪神学笼统而混沌的宇宙观转换成几何模型式的系统图景;另一方面,人文主义道德价值通过诗歌中的相对位置和身体姿态被刻画出来,使得空间成为神学的喻体。因此,空间维度的探讨对全面评估《神曲》的诗艺与神学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语言能力等级量表效度研究评述
李清华, 孔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5): 32-45.   DOI: 10.12002/j.bisu.299
摘要801)   HTML224)    PDF(pc) (1527KB)(5848)    收藏

语言能力量表在国家语言战略和语言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018年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对量表效度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现有研究大多仅围绕量表的测评用途展开。在理论探索方面,朱正才(2016)方绪军、杨惠中(2017)提出了各自的效度验证框架。两个框架均持分类效度观,但所用概念名称不尽相同,种类略有差别,各有优势和不足。在量表效度验证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表的解读和对接方面。在这些研究中,对学习者真实语言行为的描述多来自专家、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判断,这些数据的可靠性有待验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教育与心理测量和语言测试领域效度理论指导下,针对语言能力量表的特点,进一步整合量表效度验证框架。对已有量表的效度验证和新量表研发应从对语言使用者的调查转到基于大规模语言使用者语料库的研究上来。必须指出,CSE等国内外著名语言能力量表均定位为“标准”,而“标准”的语言能力量表是语言测试开发的基础,所以语言测试的效度理论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能力量表值得进一步讨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鲁迅小说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研究——以王际真译本、杨氏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为例
张奂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5): 84-96.   DOI: 10.12002/j.bisu.175
摘要1801)   HTML1708)    PDF(pc) (1698KB)(5756)    收藏
本文首先梳理关于鲁迅小说的英译活动,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英译本,再从译本再版或重印、读者评价、选集收录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分析它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并结合政治历史背景探讨影响接受状况的因素。研究表明,王际真译本出版后曾获得美国媒体广泛关注,但囿于政治局势骤变和中美文学传统差异,译本传播范围有限;尽管受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冲突影响,杨氏夫妇译本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领域流通的主要译本;莱尔译本获得的读者反馈良好,却未能成功打开美国大众读者市场,主要与出版社、销售渠道等因素有关。此外,20世纪末鲁迅小说作为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本的重要性下降,也影响了该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ChatGPT赋能外语教学:场景与策略
李佐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09-118.   DOI: 10.12002/j.bisu.501
摘要1598)   HTML1560)    PDF(pc) (1634KB)(5614)    收藏

ChatGPT代表了目前语言智能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它合信息搜索、机器翻译和对话生成等功能于一体,以强大的生成能力给人类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外语教学关乎语言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势必会受到语言智能技术发展的直接影响。本文在介绍ChatGPT功能与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ChatGPT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和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宏观应对策略。在人机共生时代,外语教学工作者应坚守育人初心,改革教学范式,注重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智能素养,增强智能伦理意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也谈互动语言学研究——兼与郑娟曼商榷
于国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4): 92-106.   DOI: 10.12002/j.bisu.468
摘要593)   HTML3302)    PDF(pc) (1841KB)(5585)    收藏

近年来,互动语言学已成为国内颇受瞩目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根植于会话分析研究,与会话分析有着最直接、最紧密且难以剥离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研究者对互动语言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从而不能正确开展实证研究。为了呈现互动语言学的真实面貌、推进互动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开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互动语言学的学科基础、研究目的、研究工具等内容,然后以《从互动交际看“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一文为例,指出该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展示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实证研究的正确做法,并提倡同行严格遵守互动语言学的学科规训,开展客观、科学、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译者行为研究的新途径
胡显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4): 37-50.   DOI: 10.12002/j.bisu.464
摘要1291)   HTML8949)    PDF(pc) (2496KB)(5422)    收藏

本文从翻译学的语言学、社会文化和认知科学三大研究范式的分歧与融合出发,汲取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本文提出:翻译是一种社会认知,即一种基于译者对社会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概念化的语际操作。社会认知研究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框架和方法。翻译社会认知研究有助于研究范式的融合,有助于建立具有包容性和连贯性的翻译学本体理论和方法论,并能提出和回答一些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新问题,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法律翻译: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法连, 孙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7-32.   DOI: 10.12002/j.bisu.474
摘要660)   HTML4597)    PDF(pc) (1638KB)(5363)    收藏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在中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重视法律翻译的统领性作用,关注法律翻译的独立价值,提高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未来,我们要扎实做好法律翻译教学工作,加快法律翻译规范化进程,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构建法治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以法治传播为突破口,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切入点,塑造法治中国形象,从而取信于国际社会,让更多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杜甫诗歌英译本译序探究
文军, 王庆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1): 20-36.   DOI: 10.12002/j.bisu.196
摘要1565)   HTML822)    PDF(pc) (1446KB)(5344)    收藏

随着杜诗英译的发展,杜诗英译研究也不断发展。然而目前针对杜甫诗歌英译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对某一首或几首诗歌英译的研究,综合对比分析不同译者在译诗过程中涉及的翻译思想、原则、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译序属于“副文本”范畴,一般包括译者对原作者、原著和译作出版意图等内容的介绍;译序是译者翻译思想的载体,包含了许多无法在译文中明言的翻译原则、策略、技巧等理论资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了37种杜甫诗歌译作,综合分析译序内容,将其中涉及翻译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探究译序如何体现译者的翻译思想、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等,并通过个案具体分析译序内容如何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以期总结翻译规律,为深化杜甫诗歌英译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国内EFL写作教师书面反馈研究现状及启示
朱 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8 (5): 125-135.   DOI: 10.12002/j.bisu.2016.061
摘要1272)      PDF(pc) (528KB)(5329)    收藏
教师书面反馈的形式以及促学效果一直是英语写作反馈研究的焦点。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EFL写作中有关英语教师在反馈来源、反馈内容、反馈形式和反馈评语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从实验设计、反馈形式及研究视角等方面探究未来教师书面反馈研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EFL写作教学探索有效的反馈形式研究提供启示。研究表明:尽管何种反馈来源、反馈内容、反馈形式和反馈评语促学效果最佳仍存争议,但同伴反馈和电子反馈的辅助作用已成共识;语言形式反馈与内容反馈相结合较受学生欢迎;不同水平学生对于直接反馈程度的需求和反馈评语的需求不同。对比过去,近年国内教师反馈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视角多元化和研究内容扩大化。未来国内教师反馈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扩大反馈内容、组合反馈类型和增加研究视角,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多方面求证教师不同反馈形式的促学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0.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4): 6-23.   DOI: 10.12002/j.bisu.462
摘要1251)   HTML4363)    PDF(pc) (1859KB)(5323)    收藏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涉及一些问题,如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源流、理论归因和理论应用等。作为该理论的构建者,本文作者针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展开具体讨论,以求在梳理、释疑和学习过程中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助推研究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应对
周忠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34-146.   DOI: 10.12002/j.bisu.482
摘要1835)   HTML4422)    PDF(pc) (1622KB)(5290)    收藏

ChatGPT是一种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ChatGPT具有变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潜力,能够有效地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新型教学主体关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拓宽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与此同时,ChatGPT的应用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削弱学习自主性、异化教学主体关系、损害学术诚信、引发知识安全风险、伦理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等。为应对挑战并充分发挥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能,我们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翻译伦理教育和意识形态风险教育,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作为“类人教师”具有强大的教学潜能,但无法取代教育教学中的人类因素,因而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未来教师仍会在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时期代表性翻译话语诠释——以侯奈因和贾希兹为例
王雪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61-73.   DOI: 10.12002/j.bisu.453
摘要554)   HTML1826)    PDF(pc) (1932KB)(5260)    收藏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范围内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之集中,规模之宏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均属罕见。伴随着这一盛事,阿拉伯民族也孕育了同样丰富的话语资源。这些话语资源不仅提供了认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重要的语境信息,而且在思想上具有现代翻译理论的原始形态。为了建构翻译话语,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侯奈因和贾希兹的翻译话语,运用现代译学理论进行阐释,展现中世纪阿拉伯学人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翻译活动的思考,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翻译话语的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路径探索
胡安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5): 3-17.   DOI: 10.12002/j.bisu.297
摘要1232)   HTML477)    PDF(pc) (1390KB)(5219)    收藏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详细梳理现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领域未来的研究路径,希望可以启发后续有关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译介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未来的研究依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理念与方法、体制与机制、译介与传播、平台与渠道、人才与培养等领域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特别需要加强在理论创新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以及机制效能研究等核心议题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的热点综评——基于2001—2018年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文献的共词可视化研究
申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 (3): 85-98.   DOI: 10.12002/j.bisu.286
摘要878)   HTML21)    PDF(pc) (2410KB)(5161)    收藏

本文选取2001—2018年间CSSCI期刊及中文核心类文献数据库中以“商务英语”为主题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Bicomb共词可视化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对样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相似矩阵和聚类谱系图分析这18年间商务英语专业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研究表明:(1)国内商务英语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整体呈驼峰型,2011年的载文量达到峰值,而后明显下降;(2)国内商务英语研究热点集中在4个方面:《国家标准》下商务英语专业的创新,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跨学科视角下商务英语教学设计和改革。本研究旨在明确商务英语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商务英语的语言本体研究和跨学科融合研究指明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以留学德国半年以上的77名中国学生为例
谢琼,戚一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5): 111-122.   DOI: 10.12002/j.bisu.178
摘要1971)   HTML104)    PDF(pc) (1376KB)(5102)    收藏

本文采用推断统计学中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在德国留学半年以上的77名中国学生为例,从文化维度理论视角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分别从生活、学业以及人际交往三方面着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在德中国留学生产生文化休克与跨文化不适的主要成因,以此来观照中德文化差异,旨在帮助已在海外或者计划去海外留学的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异文化,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甚至冲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汪榕培翻译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诗经》的英译本为例吴晓龙
吴晓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82-97.   DOI: 10.12002/j.bisu.478
摘要579)   HTML2965)    PDF(pc) (1770KB)(5036)    收藏

汪榕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一生翻译了60多部典籍作品,其中包括《诗经》在内的8部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为中国典籍英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基于已建成的《诗经》中英文平行语料库,以汪榕培的《诗经》译本为研究对象,参照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考察了汪榕培的翻译风格。本研究兼顾T型和S型两种维度的译者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风格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在借助语料库的统计数据直观体现译者风格的同时,兼顾源文本,探讨译者风格,有助于客观、全面地揭示翻译本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研究的新发展
王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2): 81-99.   DOI: 10.12002/j.bisu.211
摘要1081)   HTML17)    PDF(pc) (1947KB)(4870)    收藏

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研究是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指标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尝试从二语句法复杂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现存的问题几个角度出发,回顾当前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的研究现状,探讨句法复杂性的研究趋势和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教学的特点,了解二语句法复杂性、多面性、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本质,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以及二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语言复杂性意义维度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多维度指标,建立语言形式、语言功能和语言意义间的链接,兼顾评估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和写作质量的提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模式——葛浩文与中国译者对比视角
周领顺 丁 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4): 2-12.   DOI: 10.12002/j.bisu.103
摘要1501)      PDF(pc) (708KB)(4799)    收藏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一部分,其英译问题也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学界对于译者模式这一话题争论不休,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译者模式为“汉学家+中国译者”。本文从葛浩文英译莫言的10部小说入手,从中筛选出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乡土语言表达,从意义、乡土味和流畅度等三个角度,将汉学家葛浩文的译文与中国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对于乡土语言单位处理的异同,借以归纳乡土语言的英译实践模式,以期对中国文化走“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创机器翻译的新纪元了吗?——一项质量对比研究及对翻译教育的思考
张文煜, 赵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83-98.   DOI: 10.12002/j.bisu.499
摘要1056)   HTML3245)    PDF(pc) (1873KB)(4686)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应用热潮,同时也对广大语言内容工作者的创作和服务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本研究将机器自动评价和人工评价相结合开展译文质量评测实验,对当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中尚不构成对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的更迭,但在汉英翻译、术语翻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质量提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翻译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给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美媒体对中国形象隐喻建构的对比研究——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
陈慧, 卢卫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33-147.   DOI: 10.12002/j.bisu.425
摘要892)   HTML804)    PDF(pc) (1988KB)(4492)    收藏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形象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媒体话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话语研究在中国形象研究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两国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法,对概念隐喻进行识别和阐释,探讨中美媒体话语中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问题。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在建构中国形象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隐喻:美国媒体使用战争隐喻的比例高于中国媒体,而中国媒体则比美国媒体采用了更多的竞赛隐喻,这充分印证了美国媒体选择将贸易争端敌对化而中国媒体则选择通过良性竞争解决贸易争端的倾向;两国媒体借助概念隐喻建构出不同的中国形象:美国媒体把中国塑造为“美国的敌人” “美国利益的伤害者”等负面形象,而中国媒体则努力塑造中国追求双赢、和平发展的正面形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综述
黄立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2): 70-82.   DOI: 10.12002/j.bisu.042
摘要1376)      PDF(pc) (640KB)(4492)    收藏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成果,并在综述基础上指出,现有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体现出研究课题更为丰富、对比方法更为灵活多样、可操作性更强、应用价值更突出等特点。笔者指出:文类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向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译者针对不同文类文本会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使翻译文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中,不同文类文本翻译语言特征考察、翻译共性验证、翻译带给目标语语言变化考察、术语翻译、翻译质量评价、独立方法论的构建等为研究者开辟了新视角。专门用途翻译语料库适用性更强,既可用于各类学术研究,也可投入实际应用。基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2. 国内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988—2020)——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方荣杰, 李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91-105.   DOI: 10.12002/j.bisu.433
摘要839)   HTML1238)    PDF(pc) (2522KB)(4431)    收藏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Microsoft Excel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方法、期刊刊载量、发文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特点六大方面对1988—2020年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①经过长期发展,语用翻译研究目前已进入稳定发展期,增幅削减;②研究热点集中在关联理论的理论建构及理论应用上;③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呈现口译研究成果突出、翻译策略研究不断深化、翻译研究范围广泛的特点;④语用翻译研究以人文主义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本文的回顾与梳理旨在为今后的语用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口译研究多棱新览——《劳特里奇口译研究手册》介评
胡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 (6): 120-128.   DOI: 10.12002/j.bisu.254
摘要913)   HTML261)    PDF(pc) (1770KB)(4405)    收藏

近年来,全球语言服务背景下的口译研究势头迅猛。2015年,劳特里奇出版社推出了两部口译研究重磅之作:《劳特里奇口译研究手册》和《劳特里奇口译研究百科全书》。本文拟对《劳特里奇口译研究手册》一书进行内容简介,再从研究视角、研究前瞻、研究亮点三个方面作出评价。口译研究的史学视角及口译职业化的内外力因素分析是该书研究视角的两大创新。口译技术、口译职业化及口译伦理的回归是该书的研究前瞻。此外,鲜受关注的“转写与翻译”和“儿童语言掮客”问题堪称其研究亮点。该书对口译研究的各类问题提供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全景扫描,以期与口译研究学者共享口译研究多棱新景,并就口译研究的争议话题引发更加深入的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日本长连歌汉译研究
徐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74-90.   DOI: 10.12002/j.bisu.454
摘要379)   HTML64)    PDF(pc) (1887KB)(4365)    收藏

始于平安时代末期的长连歌是日本和歌中最独特的类型,但目前在国内仅有的几篇连歌相关先行研究中没有专门研究长连歌及其汉译问题的。本文以地下千韵连歌、地上千韵连歌、武将百韵连歌和独吟千韵俳谐连歌的代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具体分析每种长连歌的歌风特点、语言修辞特点和潜文本信息特点等主要源语信息之后,以韦努蒂的抵抗式异化翻译思想与归化思想为主要指导,对每种长连歌代表作进行汉译,尝试解决日本各种长连歌汉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和接受
蒋剑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 (5): 70-83.   DOI: 10.12002/j.bisu.172
摘要2078)   HTML2393)    PDF(pc) (1679KB)(4350)    收藏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公开译介至今已近30年。本文将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88—1992,囿于象牙塔的零散译介;(2)1993—1999,走出象牙塔——葛浩文的努力;(3)2000—2012,走向“祝圣”;(4)2012年至今,“后诺奖”时代。通过梳理译本、分析书评、总结各个阶段的译介特点和接受情况,本文对莫言作品的英语世界之旅及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学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议题与意义
胡开宝, 田绪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3-17.   DOI: 10.12002/j.bisu.437
摘要564)   HTML964)    PDF(pc) (1816KB)(4344)    收藏

本文在梳理语料库翻译学缘起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开展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拓展并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我们认为,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翻译单位和翻译策略与方法等研究。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不仅能够克服目前语料库翻译学过于依赖单语或双语语料库的局限,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而且可以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进普通翻译学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
冯德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 (3): 1-11.   DOI: 10.12002/j.bisu.095
摘要2983)      PDF(pc) (604KB)(4335)    收藏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模态语篇分析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多模态研究在传统语言学领域的地位仍然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多模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局限,同时,有些学者对该领域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因此,本文拟对多模态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多模态语篇,语言学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图像、手势等非语言符号,多模态的研究范畴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方法、局限与误区等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者需要有跨学科意识、实证意识与应用意识,立足于理论与方法创新,着眼于解决多媒体时代传播与交际中的实际问题。正确把握这些基本问题对将多模态语篇分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理论支撑与严谨方法保障的新兴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38.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张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0-49.   DOI: 10.12002/j.bisu.429
摘要700)   HTML1346)    PDF(pc) (2145KB)(4242)    收藏

主体间性是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内容。语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本文指出,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认知语言学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Zlatev提出涉身主体间性的概念,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根据这一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进行“认知协调”,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从而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论证性”功能,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主体间性,因为它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所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老年人语篇阅读推理认知老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范琳, 孙莉, 王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 (3): 116-133.   DOI: 10.12002/j.bisu.341
摘要889)   HTML29)    PDF(pc) (1648KB)(4234)    收藏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语言认知老化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对老年人语言老化机制和神经基础的研究既可以揭示人类的语言发展过程和认知功能变化,还能够为语言认知功能老化的干预训练提供重要的支持。阅读理解是一个需要高级认知能力参与的复杂过程,推理产出对语篇意义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建构连贯的语篇表征,读者需要进行推理加工。本文首先阐述了认知老化领域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假说,回顾了老年人语篇阅读推理认知老化方面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意图隐喻甄别、理解与翻译
孙毅, 李明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2-50.   DOI: 10.12002/j.bisu.419
摘要895)   HTML891)    PDF(pc) (1819KB)(4205)    收藏

本文从意图隐喻理论这一新兴的认知隐喻学理论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2018年发表的34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通过汉英两种文本的对比,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大国外交话语中意图隐喻的理解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希冀将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全景式地呈现给译语接受者,向其展现中国的外交观点,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理念,明确无误地亮明中国的外交态度,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邦交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