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语用学研究前瞻
陈新仁, 何刚, 毛延生, 冉永平, 于国栋, 吴亚欣, 姜晖, 任伟, 谢朝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37-148.   DOI: 10.12002/j.bisu.447
摘要718)   HTML2649280)    PDF(pc) (1775KB)(1579)    收藏

语用学是一门理论繁杂却又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学科,近段时期发展迅猛、生机盎然。正如《语用学新发展研究》(陈新仁著,202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该学科近十余年来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看,语用学发展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各类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包括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等语境中的语用问题,而非仅仅研究日常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②更加频繁地使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语用学跨学科研究;③更加注重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语言礼貌、面子、身份、立场、形象和信任等超学科议题;④更加强调融合多主体(如说话人、听话人、旁观者、评论者)的视角开展话语互动的分析;⑤更加强调多语境因素(如交际情境、序列语境/文本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分析;⑥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⑦更加注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语用学爱好者尤其是刚刚踏入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更好地、更具体地把握语用学今后或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与课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语用学专家分享他们对语用学一些具体分支领域的前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建构作用研究——美媒“美国退出TPP”报道的批评隐喻分析
汪徽, 辛斌, 程儒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68-90.   DOI: 10.12002/j.bisu.421
摘要286)   HTML449)    PDF(pc) (1841KB)(1300)    收藏

20世纪80年代末,在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开始出现语言转向。作为一种强大的话语策略,隐喻在政治新闻话语中的建构作用也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以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在“美国退出TPP”报道中以“TPP”和“美国退出TPP”为目标域的隐喻,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偏见,并分析了它们对社会认知的建构作用。研究显示,美国退出TPP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美媒运用隐喻,大肆炒作该事件对中国的有利影响,屏蔽了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并宣扬中国威胁论。通过运用这些隐喻,美媒试图引导和劝说读者建构出特定的关于该事件的心理模型,并通过这些隐喻的反复使用,使读者的心理模型不断得到加强和固化,从而促成社会语境模型的建构,实现影响大众观点、建构政治现实的目的。鉴于此,国内媒体应该有效运用媒体资源,主导议程设置,在国际社会上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外语研究方法层次论——以翻译学为例
黄忠廉, 顾俊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3-16.   DOI: 10.12002/j.bisu.473
摘要446)   HTML5152)    PDF(pc) (1971KB)(1245)    收藏

译学研究方法由人文研究方法演绎而成,但有自己的特色。译学研究方法众多,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形成相应的方法系统,由高至低分别为译学研究哲学方法、译学研究一般方法和译学研究具体方法。哲学方法指导和制约另外两层,一般方法自下而上地充实、丰富和发展哲学方法层,自上而下地拓展、深化和提高具体方法层。哲学方法包括普遍联系法、运动发展法、矛盾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分析综合结合法、归纳演绎结合法、定性定量结合法、宏观微观结合法、历史逻辑一致法、抽象升至具体法等;后者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具体方法是可直接操作和使用的,数量最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意图隐喻甄别、理解与翻译
孙毅, 李明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2-50.   DOI: 10.12002/j.bisu.419
摘要576)   HTML785)    PDF(pc) (1819KB)(1214)    收藏

本文从意图隐喻理论这一新兴的认知隐喻学理论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2018年发表的34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通过汉英两种文本的对比,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大国外交话语中意图隐喻的理解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希冀将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全景式地呈现给译语接受者,向其展现中国的外交观点,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理念,明确无误地亮明中国的外交态度,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邦交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为诗一辩: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的十年论战(1927-1937)
张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108-122.   DOI: 10.12002/j.bisu.405
摘要360)   HTML7)    PDF(pc) (1867KB)(1072)    收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诗人、评论家的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持续了10年的论战,成为巴黎俄侨诗歌界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两位评论家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侨民诗歌的评价标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继承、年轻一代侨民诗人的写作启蒙等,其中,以普希金为代表的经典文学样式和以“巴黎音调”为代表的新诗歌风貌成为论辩最主要的焦点。从本质上看,“十年论战”反映了俄罗斯侨民诗人普遍存在的创作焦虑和在身份认同上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总体文化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美媒体对中国形象隐喻建构的对比研究——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
陈慧, 卢卫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33-147.   DOI: 10.12002/j.bisu.425
摘要411)   HTML797)    PDF(pc) (1988KB)(1058)    收藏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形象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媒体话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话语研究在中国形象研究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两国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法,对概念隐喻进行识别和阐释,探讨中美媒体话语中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问题。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在建构中国形象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隐喻:美国媒体使用战争隐喻的比例高于中国媒体,而中国媒体则比美国媒体采用了更多的竞赛隐喻,这充分印证了美国媒体选择将贸易争端敌对化而中国媒体则选择通过良性竞争解决贸易争端的倾向;两国媒体借助概念隐喻建构出不同的中国形象:美国媒体把中国塑造为“美国的敌人” “美国利益的伤害者”等负面形象,而中国媒体则努力塑造中国追求双赢、和平发展的正面形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可加工性理论”及其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胡丽娜, 常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151-163.   DOI: 10.12002/j.bisu.459
摘要273)   HTML1885)    PDF(pc) (1801KB)(1047)    收藏

自1998年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可加工性理论”成为二语习得领域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之一,用于阐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习得过程,但在国内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可加工性理论”的理论基础“词汇—函项语法”,阐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包括第二语言的发展途径、语言加工的程序、语言迁移发生的条件等;其次回顾并评析了该理论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接着探讨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可加工性理论”关注语言加工的运行机制和大脑的语言能力,但只是通过可加工性预测二语习得顺序是不够的,并且该理论弱化了母语迁移的作用,没有考虑语义信息对界定句法结构所处阶段的影响。最后,笔者列出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一些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4): 6-23.   DOI: 10.12002/j.bisu.462
摘要240)   HTML4207)    PDF(pc) (1859KB)(1031)    收藏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涉及一些问题,如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源流、理论归因和理论应用等。作为该理论的构建者,本文作者针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展开具体讨论,以求在梳理、释疑和学习过程中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助推研究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应对
周忠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34-146.   DOI: 10.12002/j.bisu.482
摘要553)   HTML3592)    PDF(pc) (1622KB)(972)    收藏

ChatGPT是一种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ChatGPT具有变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潜力,能够有效地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新型教学主体关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拓宽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与此同时,ChatGPT的应用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削弱学习自主性、异化教学主体关系、损害学术诚信、引发知识安全风险、伦理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等。为应对挑战并充分发挥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能,我们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翻译伦理教育和意识形态风险教育,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作为“类人教师”具有强大的教学潜能,但无法取代教育教学中的人类因素,因而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未来教师仍会在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也谈互动语言学研究——兼与郑娟曼商榷
于国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4): 92-106.   DOI: 10.12002/j.bisu.468
摘要291)   HTML2898)    PDF(pc) (1841KB)(970)    收藏

近年来,互动语言学已成为国内颇受瞩目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根植于会话分析研究,与会话分析有着最直接、最紧密且难以剥离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研究者对互动语言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从而不能正确开展实证研究。为了呈现互动语言学的真实面貌、推进互动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开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互动语言学的学科基础、研究目的、研究工具等内容,然后以《从互动交际看“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一文为例,指出该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展示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实证研究的正确做法,并提倡同行严格遵守互动语言学的学科规训,开展客观、科学、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容器”与“路径”——美国前副总统彭斯演讲的认知话语分析
刘文宇, 徐博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50-66.   DOI: 10.12002/j.bisu.430
摘要241)   HTML485)    PDF(pc) (2264KB)(946)    收藏

话语是社会实践,也是心理认知过程。认知机制构成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尤其是以语言活动为主的政治活动,因此从语言角度分析政治活动需要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将语言的认知层面与社会政治层面相结合,运用认知机制考察政治话语使用背后的内容,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本文运用Chilton的认知话语分析模型,融合话语空间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以时任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在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所发表的演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演讲中所建构的话语空间,通过意象图式这一认知工具解读演讲中的中国形象,进而揭示演讲是如何从认知角度操控听众的。研究发现,演讲将中国定位为处于话语空间边缘的消极外部实体,通过“容器—路径”这一复合意象图式把中国建构成侵蚀美国利益的入侵者和阻碍内部自由发展的壁垒。本文通过对意象图式分析方法和话语空间理论的结合运用,对政治文本进行认知话语分析,以期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权力和意识形态如何控制话语,加深对话语实践背后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理解,注意养成批判性思维,客观地探究事实真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译者行为研究的新途径
胡显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4): 37-50.   DOI: 10.12002/j.bisu.464
摘要205)   HTML8927)    PDF(pc) (2496KB)(925)    收藏

本文从翻译学的语言学、社会文化和认知科学三大研究范式的分歧与融合出发,汲取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本文提出:翻译是一种社会认知,即一种基于译者对社会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概念化的语际操作。社会认知研究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框架和方法。翻译社会认知研究有助于研究范式的融合,有助于建立具有包容性和连贯性的翻译学本体理论和方法论,并能提出和回答一些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新问题,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关联理论框架下喻式语言研究的新发展
彭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123-139.   DOI: 10.12002/j.bisu.406
摘要365)   HTML19)    PDF(pc) (1909KB)(915)    收藏

通过探究关联理论框架下喻式语言研究的新趋势, 本研究发现:非刻意用法的连续统解释机制受到批判, 关联学者正尝试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去解释隐喻与转喻现象;明喻被纳入特别概念解释机制中, 但明喻语用标记语的功能仍待确定;隐喻与转喻互动可透过反义关系词和名名复合词等词汇用法进行研究。任何喻式语言的关联解释机制都可能存在缺陷, 都需要学者不断地进行探究。本研究揭示了关联喻式语言研究的新动态, 为拓宽关联理论研究的外延和应用范围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双关何以为构式:词汇—构式语用学视角
刘小红, 侯国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48-162.   DOI: 10.12002/j.bisu.426
摘要263)   HTML449)    PDF(pc) (1795KB)(894)    收藏

本文在“词汇—构式语用学”框架下,把传统修辞学的“双关”当作“双关触发器”,而把真正的双关当作“双关构式”进行研究,以双关构式的音形义效为语用修辞参数,将双关构式分为3类:①{X +同音同形异义异效词+ X}双关构式;②{X +同/近音近形异义异效词+ X}双关构式;③{X +同/近音异形异义异效词+ X}双关构式。对于语效,除了前人指出的风趣幽默、新颖别致以及让人产生联想等修辞效果之外,本文还发现并阐述了双关构式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避实就婉、刻意曲解、缓解尴尬等语用功能,浅论了双关构式的语义—语用模糊性、传承性、网络性以及语用修辞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张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0-49.   DOI: 10.12002/j.bisu.429
摘要348)   HTML1123)    PDF(pc) (2145KB)(887)    收藏

主体间性是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内容。语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本文指出,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认知语言学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Zlatev提出涉身主体间性的概念,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根据这一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进行“认知协调”,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从而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论证性”功能,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主体间性,因为它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所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议题与意义
胡开宝, 田绪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3-17.   DOI: 10.12002/j.bisu.437
摘要269)   HTML562)    PDF(pc) (1816KB)(878)    收藏

本文在梳理语料库翻译学缘起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开展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拓展并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我们认为,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翻译单位和翻译策略与方法等研究。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不仅能够克服目前语料库翻译学过于依赖单语或双语语料库的局限,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而且可以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进普通翻译学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元宇宙视域下的数字语言服务发展研究
任虎林, 宋琳琳, 王立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72-84.   DOI: 10.12002/j.bisu.402
摘要507)   HTML21)    PDF(pc) (1705KB)(847)    收藏

元宇宙的概念开始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针对元宇宙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拓展,有学者称元宇宙时代已经到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元宇宙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继而对元宇宙视域下语言服务的发展,尤其是涉及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元宇宙发展的相关研究加以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立足元宇宙技术的数字语言服务以及元宇宙与数字语言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人文伦理、资源开发和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展望,以期对元宇宙与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刘泽权, 郭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3-29.   DOI: 10.12002/j.bisu.428
摘要226)   HTML623)    PDF(pc) (1756KB)(822)    收藏

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与国家一同经历了20世纪的波澜壮阔,这非凡的岁月造就了160位翻译家,他们在多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爬梳了他们的生平及译著史料,结合翻译研究的“外部史”,考察他们的群体特征及其与河南这片热土的关系,探究这一群体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动因。本研究通过客观评价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激发更多的译者继承其未竟的事业,为区域翻译家和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以及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作出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乔治·克莱布《村庄》和《市镇》中的圈地批评
吾文泉, 高贤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25-136.   DOI: 10.12002/j.bisu.446
摘要343)   HTML809)    PDF(pc) (1959KB)(804)    收藏

英国圈地运动于18、19世纪达到顶峰,对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乔治·克莱布的《村庄》和《市镇》是18、19世纪之交英国乡村诗歌中的杰作,然而这两首诗有别于新古典主义诗人的田园诗情和感伤主义诗人的悲观情绪,揭露了农村在“圈地”阴影笼罩下的贫穷与破败。本文从英国圈地运动与《村庄》和《市镇》两首诗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圈地运动导致的农村生态破坏、农民道德沦丧等现象,并将视角从农村拓展到社会,分析了圈地运动造成的阶级分化、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对克莱布诗歌成就的定位发现,克莱布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识、观察细腻、笔法犀利的伟大诗人,值得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微博话语中的生态文明:积极话语分析视角
于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45-60.   DOI: 10.12002/j.bisu.452
摘要247)   HTML571)    PDF(pc) (3097KB)(764)    收藏

本文首先构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联合概念的积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然后采用语料库分析与具体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博话语中的生态文明。文章总结了微博话语中最受关注的4类生态文明话题、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的工作以及生态文明话语中最具影响力的微博用户类别,聚焦微博话语的构建功能,分析了生态文明所涉及的群体构建和身份协商,以期能为积极话语分析、群体和身份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生态文明和微博研究开拓话语分析的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时期代表性翻译话语诠释——以侯奈因和贾希兹为例
王雪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61-73.   DOI: 10.12002/j.bisu.453
摘要225)   HTML786)    PDF(pc) (1932KB)(754)    收藏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范围内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之集中,规模之宏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均属罕见。伴随着这一盛事,阿拉伯民族也孕育了同样丰富的话语资源。这些话语资源不仅提供了认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重要的语境信息,而且在思想上具有现代翻译理论的原始形态。为了建构翻译话语,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侯奈因和贾希兹的翻译话语,运用现代译学理论进行阐释,展现中世纪阿拉伯学人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翻译活动的思考,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翻译话语的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国内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988—2020)——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方荣杰, 李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91-105.   DOI: 10.12002/j.bisu.433
摘要385)   HTML1237)    PDF(pc) (2522KB)(737)    收藏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Microsoft Excel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方法、期刊刊载量、发文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特点六大方面对1988—2020年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①经过长期发展,语用翻译研究目前已进入稳定发展期,增幅削减;②研究热点集中在关联理论的理论建构及理论应用上;③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呈现口译研究成果突出、翻译策略研究不断深化、翻译研究范围广泛的特点;④语用翻译研究以人文主义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本文的回顾与梳理旨在为今后的语用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
林正军, 夏士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3-17.   DOI: 10.12002/j.bisu.449
摘要330)   HTML956)    PDF(pc) (1967KB)(730)    收藏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艺术家危机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10-124.   DOI: 10.12002/j.bisu.445
摘要260)   HTML741)    PDF(pc) (2029KB)(713)    收藏

托马斯·曼的小说《死于威尼斯》表现了作家阿申巴赫在20世纪初的创作危机中找寻出路却最终失败的过程,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体现了世纪末艺术家的求索和困境。本文结合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从市民社会的成功道德对艺术家的影响和颓废对艺术家本性的释放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中艺术家危机产生和最终无法被克服的原因。艺术家的本性中融合了严于律己和放荡不羁两种本能,在成功道德的影响下,它们在阿申巴赫身上表现为一种“虚弱的英雄主义”,即颓废。阿申巴赫以克己自律的精神献身于艺术,在艺术的道路上从追求认识发展到追求道德和形式,并最终陷入了艺术创作僵化的困境。他借助神话寻求爱欲来对抗艺术和生活中的危机,艺术家本性中的放荡不羁在颓废的影响下完全释放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艺术家本性中这两种本能的对立使得颓废艺术家无法克服颓废成为挽救时代的英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元宇宙视域下翻译教育的发展前景与实践路径
王华树, 刘世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96-107.   DOI: 10.12002/j.bisu.404
摘要445)   HTML30)    PDF(pc) (1675KB)(708)    收藏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深入发展,翻译教育行业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学界尚缺乏将元宇宙概念与翻译教育进行融合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传统翻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元宇宙技术在翻译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育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元宇宙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翻译专业建设发展的新需求,提出了翻译教育与元宇宙结合的三大实践路径:翻译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翻译教育智能化顶层设计,建立人才培养单位、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政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翻译教育格局;翻译师生树立数字孪生理念,提升自身数字人文素养;翻译教育管理部门、翻译院校、翻译师生等相关主体升级智慧教育思维,与教育技术支持方携手共建新型翻译教育生态。本文认为,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元宇宙,立足翻译教育的本质,把握元宇宙时代的发展机遇,开创翻译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从术语创新看翻译研究的走向
方梦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12.   DOI: 10.12002/j.bisu.427
摘要219)   HTML267)    PDF(pc) (1779KB)(704)    收藏

术语是专业领域概念的表征,创新的概念常用创新的术语来表达。本文考察了拙编《中国译学大辞典》(增订版,待出版)新收录的术语,以此来探究近年翻译研究的走向,发现增补的术语主要来自4个方面:赓续传统、自创新论、借鉴外论和融合翻译技术;学理的进展则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上,与翻译学结合的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学、信息技术、社会学、生态学、哲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当今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汪榕培翻译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诗经》的英译本为例吴晓龙
吴晓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82-97.   DOI: 10.12002/j.bisu.478
摘要219)   HTML2869)    PDF(pc) (1770KB)(703)    收藏

汪榕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一生翻译了60多部典籍作品,其中包括《诗经》在内的8部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为中国典籍英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基于已建成的《诗经》中英文平行语料库,以汪榕培的《诗经》译本为研究对象,参照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考察了汪榕培的翻译风格。本研究兼顾T型和S型两种维度的译者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风格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在借助语料库的统计数据直观体现译者风格的同时,兼顾源文本,探讨译者风格,有助于客观、全面地揭示翻译本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国家语言安全多人谈
沈骑, 周燕, 郑咏滟, 张四红, 耿静静, 孙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164-176.   DOI: 10.12002/j.bisu.460
摘要226)   HTML1583)    PDF(pc) (1706KB)(690)    收藏

主持人(沈骑)按语:语言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新时代,国家语言安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同时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新领域。国家语言安全需要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国家语言安全治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此,当前国家语言安全研究需要着力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国家语言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厘定国家语言安全的概念内涵和基本问题;②重视国别和区域语言安全理论与方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包括汲取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安全学术体系和方法体系,为构建中国语言安全学提供参考;③关注国家语言安全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包括涉及不同领域、地域和空间(网络)的语言资源安全、语言政治安全和语言文化安全等三个层面问题的探究,构成了从语言本体到语言应用,从微观社会语言学到宏观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图景。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学者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更多学界同仁可以关注并投身到国家语言安全这一研究领域中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
范大祺, 孙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80-90.   DOI: 10.12002/j.bisu.432
摘要216)   HTML724)    PDF(pc) (1679KB)(667)    收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模型,并强调译者应在思政意识的指导下,坚持“受众中心论”,攻克语言语境关,力求打破文化壁垒和语言壁垒,强化国际传播思维,提升话语策略艺术,进而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同时,着眼于关系到话语体系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从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学习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思政意识引导,实现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推进和高效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日本长连歌汉译研究
徐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74-90.   DOI: 10.12002/j.bisu.454
摘要117)   HTML59)    PDF(pc) (1887KB)(665)    收藏

始于平安时代末期的长连歌是日本和歌中最独特的类型,但目前在国内仅有的几篇连歌相关先行研究中没有专门研究长连歌及其汉译问题的。本文以地下千韵连歌、地上千韵连歌、武将百韵连歌和独吟千韵俳谐连歌的代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具体分析每种长连歌的歌风特点、语言修辞特点和潜文本信息特点等主要源语信息之后,以韦努蒂的抵抗式异化翻译思想与归化思想为主要指导,对每种长连歌代表作进行汉译,尝试解决日本各种长连歌汉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双语经验与阿尔茨海默病:双语和双言的量化
董燕萍, 周欣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8-32.   DOI: 10.12002/j.bisu.438
摘要209)   HTML38)    PDF(pc) (1753KB)(644)    收藏

双语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普遍认为其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威胁。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的前瞻性与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双语经验能够显著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与确诊年龄,但较难降低发病率,该现象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得到解释。此外,针对双语效应研究存在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双语者复杂的语言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量化问题可能是影响双语效应的关键因素,未来在研究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语言背景进行更细致的测量。另外,双言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老年人的双言经验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也可能发挥作用,值得中国研究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生态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苗兴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18-28.   DOI: 10.12002/j.bisu.450
摘要226)   HTML1318)    PDF(pc) (2178KB)(635)    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及环境构成的和谐共生关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命共同体。本文拟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出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分析模型,通过高频词检索和主题网络分析,从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和指向生命共同体构建的生态关怀两个方面阐释在《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中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语篇连贯和人称叙事对外语学习者阅读推论表现的影响
蔡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74-87.   DOI: 10.12002/j.bisu.442
摘要206)   HTML34)    PDF(pc) (1770KB)(634)    收藏

本研究以14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文本因素对其英语阅读推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相较于因果倒叙的文本情境,受试在因果顺叙的文本情境下的阅读推论表现更优,该情境能让学习者花费较少的认知资源对语篇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加工;②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效应需要在情节相对简单的中短篇语境中才会凸显,它能帮助学习者更积极地对语篇的情境模式展开推论;③在对学习者阅读推论表现的影响方面,语篇连贯和人称叙事存在交互作用。在因果顺叙语篇中,受试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阅读推论表现要优于第三人称叙事。研究结果加深了阅读推论领域有关文本有效性的认识,厘清了语篇连贯和人称叙事在阅读推论中的影响机制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非洲国家英文媒体“中非关系”报道分析
孔蕾, 秦洪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51-67.   DOI: 10.12002/j.bisu.420
摘要382)   HTML675)    PDF(pc) (3237KB)(634)    收藏

本研究基于自建的“非洲国家英文媒体数据库”,运用文本数据挖掘手段,分析了9个非洲国家的英文媒体在“中非关系”报道中的热点问题和情感态度。研究发现,“合作”与“发展”是非洲媒体共同关心的核心议题,其中经济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高频出现的正面议题;同时,因国情不同,非洲国家的报道各有侧重点,如埃及更关注双边政治经济交往,埃塞俄比亚更关注劳工和就业问题,赞比亚则更关心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还发现,非洲媒体对中非关系普遍持积极态度,肯定了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为此,本研究还进一步观察了消极话语片段,发现这些报道主要是受西方媒体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为了促进中非关系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根据非洲各国的具体国情和关注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加强中非媒体之间的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把握中非关系报道中的国际话语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情境关联论的理论和实践
徐盛桓, 王艳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3-17.   DOI: 10.12002/j.bisu.397
摘要320)   HTML27)    PDF(pc) (1915KB)(629)    收藏

情境关联论是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语言运用智能体的"人"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探究人如何利用情境关联这一认知手段来获得对词语运用的表达与理解。情境关联论对"情境"的"关联"有自己的定义,即把情境关联定义为"事态+感受"。粗略地说,事态即为"境",认知主体在此"境"中所生发出的感受为"情","境"与"情"是相关联的;"情"自"境"出,"境"以析"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被冤枉的何其芳 被误解的孙大雨:新诗节奏单位缘起之争
王东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18.   DOI: 10.12002/j.bisu.417
摘要394)   HTML929)    PDF(pc) (2034KB)(622)    收藏

本文以孙大雨引发的一场诗坛“公案”为切入点,对汉语格律体新诗节奏单位“顿”的起源进行了梳理。在比较了“顿”和孙大雨所提出的“音组”之间的区别后,本文指出,孙大雨认为何其芳“窃取”其音组“造意”之说与事实不符,而且学术界对孙大雨“音组”的概念也普遍存在误解,以为“音组”是语音小组的意思,但事实上按孙大雨的意思,该词的概念取自于英语的meter(格律)。由于当代中国诗歌翻译界的主流译法是“以顿代步”,因此,厘清“顿”与“音组”的区别,确定新诗节奏单位的起源,一方面有利于诗歌翻译界进一步认识“顿”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格律体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顿”在诗歌格律建构上所存在的诗学缺陷有重大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新文科背景下的“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编写研究
张洪仪, 柳文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91-101.   DOI: 10.12002/j.bisu.422
摘要305)   HTML700)    PDF(pc) (1683KB)(608)    收藏

进入新时代,我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把阿拉伯世界介绍至国内,更为紧迫的是,要把中国介绍给阿拉伯世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就必须首先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读本。为推动该著作多语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向纵深发展,“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秉持系统安排、全面覆盖、融合学习、能力导向的原则,并强调各教材自身的特色,是阿拉伯语专业与时俱进、回应国家急需和时代之问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和完善外语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我弥留之际》中的空间对峙与身份建构
贺爱军, 胡伶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06-116.   DOI: 10.12002/j.bisu.434
摘要224)   HTML650)    PDF(pc) (1741KB)(595)    收藏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讲述了本德仑一家前往杰弗生镇安葬女主人艾迪的故事。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学界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宗教主题和艺术手法均构成了学界的关注热点。相较而言,学界对小说背后的社会因素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笔者认为,《我弥留之际》不仅再现了农民的穷苦生活,而且触及了美国南方城乡两种空间之间的博弈与身份建构。在试图融入城镇空间的过程中,本德仑一家所经历的压力和限制反映了城镇对乡村的结构性支配。多人视角的转换更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将本德仑一家呈现为一个支离破碎、冲突不断的弱势群体,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的生存困境。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究城镇与乡村的等级区分、本德仑一家的身份旅程以及艾迪等人的反抗性“表征空间”的建构。小说对在夹缝社会空间中生活的农民的刻画展现了作者福克纳的深度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作好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助力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任东升教授专访
高玉霞, 任东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49-159.   DOI: 10.12002/j.bisu.448
摘要271)   HTML1064)    PDF(pc) (1968KB)(586)    收藏

作为特殊的语言功能规划,翻译规划是国家翻译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的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语言能力特别是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国家翻译实践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国家翻译实践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国家翻译实践规划。本文就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对任东升教授作了专访,以期能够增进读者对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的了解,为国家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汉英语逆向性搭配对比分析
王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9-31.   DOI: 10.12002/j.bisu.418
摘要297)   HTML451)    PDF(pc) (1857KB)(566)    收藏

逆向性搭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用现象,通过褒贬语义的对立来对某一褒义进行渲染或强调,往往能够获得一致性搭配无法获得的某种语义和情感表达效果。汉英语中都存在将褒义形容词与贬义副词进行搭配来表达褒义的逆向性搭配结构,如“帅呆了”“好得要死”和“damn good”“terribly glad”等。本文对逆向性搭配的概念作了界定,把研究范围限定在程度副词与形容词相搭配的情况,比较了汉英语逆向性搭配的形式特征,重点分析了汉英语程度副词的语义虚化现象及搭配特征,最后从话语语境、使用规约和情感表达3个维度对其表达机制进行了阐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