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语用学研究前瞻
陈新仁, 何刚, 毛延生, 冉永平, 于国栋, 吴亚欣, 姜晖, 任伟, 谢朝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37-148.   DOI: 10.12002/j.bisu.447
摘要46)   HTML7)    PDF(pc) (1775KB)(40)    收藏

语用学是一门理论繁杂却又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学科,近段时期发展迅猛、生机盎然。正如《语用学新发展研究》(陈新仁著,202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该学科近十余年来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看,语用学发展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各类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包括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等语境中的语用问题,而非仅仅研究日常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②更加频繁地使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语用学跨学科研究;③更加注重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语言礼貌、面子、身份、立场、形象和信任等超学科议题;④更加强调融合多主体(如说话人、听话人、旁观者、评论者)的视角开展话语互动的分析;⑤更加强调多语境因素(如交际情境、序列语境/文本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分析;⑥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⑦更加注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语用学爱好者尤其是刚刚踏入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更好地、更具体地把握语用学今后或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与课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语用学专家分享他们对语用学一些具体分支领域的前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作好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助力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任东升教授专访
高玉霞, 任东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49-159.   DOI: 10.12002/j.bisu.448
摘要44)   HTML3)    PDF(pc) (1968KB)(37)    收藏

作为特殊的语言功能规划,翻译规划是国家翻译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的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语言能力特别是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国家翻译实践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国家翻译实践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国家翻译实践规划。本文就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对任东升教授作了专访,以期能够增进读者对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的了解,为国家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双语经验与阿尔茨海默病:双语和双言的量化
董燕萍, 周欣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8-32.   DOI: 10.12002/j.bisu.438
摘要34)   HTML4)    PDF(pc) (1753KB)(42)    收藏

双语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普遍认为其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威胁。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的前瞻性与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双语经验能够显著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与确诊年龄,但较难降低发病率,该现象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得到解释。此外,针对双语效应研究存在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双语者复杂的语言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量化问题可能是影响双语效应的关键因素,未来在研究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语言背景进行更细致的测量。另外,双言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老年人的双言经验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也可能发挥作用,值得中国研究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议题与意义
胡开宝, 田绪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3-17.   DOI: 10.12002/j.bisu.437
摘要42)   HTML10)    PDF(pc) (1816KB)(41)    收藏

本文在梳理语料库翻译学缘起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开展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拓展并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我们认为,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翻译单位和翻译策略与方法等研究。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不仅能够克服目前语料库翻译学过于依赖单语或双语语料库的局限,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而且可以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进普通翻译学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当翻译遇上元宇宙:数字社会的翻译实践图景探析
王少爽, 朱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33-47.   DOI: 10.12002/j.bisu.439
摘要10)   HTML2)    PDF(pc) (1963KB)(32)    收藏

元宇宙技术标志着互联网的进化序列进入全新阶段,它具有沉浸式体验、去中心化、虚拟化分身和开放式创造等特征,有助于构建一个物理、人类和信息三元世界深度融合的数字社会。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深度改变翻译工作环境,革新翻译实践模式,为翻译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各种挑战。本文考察了元宇宙的技术体系和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展望网络连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确权认证技术、虚实交互技术和内容生产技术对未来数字社会的翻译实践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勾画未来翻译实践的可能图景,并探讨翻译服务供应方、翻译技术开发方、翻译人才培养方、翻译服务需求方等翻译服务产业链相关方应当如何应对元宇宙给翻译实践模式带来的挑战,以期为翻译学习者和翻译从业者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外比较视域下我国外语演讲教材的中国特色研究——以《理解当代中国西班牙语演讲教程》为例
曹羽菲, 丁伊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88-101.   DOI: 10.12002/j.bisu.443
摘要21)   HTML3)    PDF(pc) (2955KB)(16)    收藏

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编制适合中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如何在教材中平衡学科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是教材编撰者当前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演讲教材的比较,从宏观架构和微观设计两个层面对我国外语演讲教材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探索和归纳。研究表明,我国外语类演讲教材除了系统传授外语演讲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实现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写目标。为此,在教材中的演讲话题、主课文选篇、话语体系构建和多模态元素等方面都要体现中国特色,这是培养我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我弥留之际》中的空间对峙与身份建构
贺爱军, 胡伶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06-116.   DOI: 10.12002/j.bisu.434
摘要77)   HTML4)    PDF(pc) (1741KB)(90)    收藏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讲述了本德仑一家前往杰弗生镇安葬女主人艾迪的故事。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学界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宗教主题和艺术手法均构成了学界的关注热点。相较而言,学界对小说背后的社会因素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笔者认为,《我弥留之际》不仅再现了农民的穷苦生活,而且触及了美国南方城乡两种空间之间的博弈与身份建构。在试图融入城镇空间的过程中,本德仑一家所经历的压力和限制反映了城镇对乡村的结构性支配。多人视角的转换更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将本德仑一家呈现为一个支离破碎、冲突不断的弱势群体,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的生存困境。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究城镇与乡村的等级区分、本德仑一家的身份旅程以及艾迪等人的反抗性“表征空间”的建构。小说对在夹缝社会空间中生活的农民的刻画展现了作者福克纳的深度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语式差异的英汉政治话语语法隐喻分布的对比研究
程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29-145.   DOI: 10.12002/j.bisu.436
摘要73)   HTML6)    PDF(pc) (2827KB)(97)    收藏

本研究基于语料详细对比分析了不同语式的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分布上的特征。首先,本研究通过计算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度界定了英汉3类语篇(报告、演讲和访谈语篇)的语式差异。基于语法隐喻实例的量化结果,分别构建了英汉3类语篇的语法隐喻使用度连续体,并对比和阐释了英汉3类语篇在语法隐喻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英语政治报告语篇中语法隐喻使用度高于汉语报告语篇,但英语演讲和访谈语篇中语法隐喻使用度均低于汉语同语式语篇。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分析,研究发现:英汉报告语篇在隐喻类型1、类型2、类型6和类型13的分布上差异较大,英汉演讲和访谈语篇在类型5和类型6的分布上差异较大。在对人际隐喻的分析中发现,英汉演讲和访谈语篇主要使用情态语法隐喻,尤其是“可能性”隐喻。探索不同语式政治话语中的语法隐喻分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刘泽权, 郭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3-29.   DOI: 10.12002/j.bisu.428
摘要58)   HTML8)    PDF(pc) (1756KB)(151)    收藏

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与国家一同经历了20世纪的波澜壮阔,这非凡的岁月造就了160位翻译家,他们在多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爬梳了他们的生平及译著史料,结合翻译研究的“外部史”,考察他们的群体特征及其与河南这片热土的关系,探究这一群体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动因。本研究通过客观评价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激发更多的译者继承其未竟的事业,为区域翻译家和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以及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作出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从术语创新看翻译研究的走向
方梦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12.   DOI: 10.12002/j.bisu.427
摘要75)   HTML15)    PDF(pc) (1779KB)(134)    收藏

术语是专业领域概念的表征,创新的概念常用创新的术语来表达。本文考察了拙编《中国译学大辞典》(增订版,待出版)新收录的术语,以此来探究近年翻译研究的走向,发现增补的术语主要来自4个方面:赓续传统、自创新论、借鉴外论和融合翻译技术;学理的进展则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上,与翻译学结合的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学、信息技术、社会学、生态学、哲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当今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张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0-49.   DOI: 10.12002/j.bisu.429
摘要99)   HTML10)    PDF(pc) (2145KB)(136)    收藏

主体间性是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内容。语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本文指出,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认知语言学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Zlatev提出涉身主体间性的概念,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根据这一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进行“认知协调”,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从而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论证性”功能,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主体间性,因为它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所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
范大祺, 孙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80-90.   DOI: 10.12002/j.bisu.432
摘要126)   HTML9)    PDF(pc) (1679KB)(112)    收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模型,并强调译者应在思政意识的指导下,坚持“受众中心论”,攻克语言语境关,力求打破文化壁垒和语言壁垒,强化国际传播思维,提升话语策略艺术,进而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同时,着眼于关系到话语体系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从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学习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思政意识引导,实现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推进和高效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汉英语逆向性搭配对比分析
王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9-31.   DOI: 10.12002/j.bisu.418
摘要152)   HTML13)    PDF(pc) (1857KB)(151)    收藏

逆向性搭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用现象,通过褒贬语义的对立来对某一褒义进行渲染或强调,往往能够获得一致性搭配无法获得的某种语义和情感表达效果。汉英语中都存在将褒义形容词与贬义副词进行搭配来表达褒义的逆向性搭配结构,如“帅呆了”“好得要死”和“damn good”“terribly glad”等。本文对逆向性搭配的概念作了界定,把研究范围限定在程度副词与形容词相搭配的情况,比较了汉英语逆向性搭配的形式特征,重点分析了汉英语程度副词的语义虚化现象及搭配特征,最后从话语语境、使用规约和情感表达3个维度对其表达机制进行了阐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被冤枉的何其芳 被误解的孙大雨:新诗节奏单位缘起之争
王东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18.   DOI: 10.12002/j.bisu.417
摘要233)   HTML14)    PDF(pc) (2034KB)(144)    收藏

本文以孙大雨引发的一场诗坛“公案”为切入点,对汉语格律体新诗节奏单位“顿”的起源进行了梳理。在比较了“顿”和孙大雨所提出的“音组”之间的区别后,本文指出,孙大雨认为何其芳“窃取”其音组“造意”之说与事实不符,而且学术界对孙大雨“音组”的概念也普遍存在误解,以为“音组”是语音小组的意思,但事实上按孙大雨的意思,该词的概念取自于英语的meter(格律)。由于当代中国诗歌翻译界的主流译法是“以顿代步”,因此,厘清“顿”与“音组”的区别,确定新诗节奏单位的起源,一方面有利于诗歌翻译界进一步认识“顿”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格律体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顿”在诗歌格律建构上所存在的诗学缺陷有重大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意图隐喻甄别、理解与翻译
孙毅, 李明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2-50.   DOI: 10.12002/j.bisu.419
摘要264)   HTML31)    PDF(pc) (1819KB)(317)    收藏

本文从意图隐喻理论这一新兴的认知隐喻学理论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2018年发表的34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通过汉英两种文本的对比,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大国外交话语中意图隐喻的理解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希冀将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全景式地呈现给译语接受者,向其展现中国的外交观点,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理念,明确无误地亮明中国的外交态度,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邦交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新文科背景下的“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编写研究
张洪仪, 柳文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91-101.   DOI: 10.12002/j.bisu.422
摘要136)   HTML5)    PDF(pc) (1683KB)(249)    收藏

进入新时代,我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把阿拉伯世界介绍至国内,更为紧迫的是,要把中国介绍给阿拉伯世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就必须首先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读本。为推动该著作多语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向纵深发展,“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秉持系统安排、全面覆盖、融合学习、能力导向的原则,并强调各教材自身的特色,是阿拉伯语专业与时俱进、回应国家急需和时代之问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和完善外语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
王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14-26.   DOI: 10.12002/j.bisu.408
摘要454)   HTML25)    PDF(pc) (6368KB)(243)    收藏

百余年来,语义研究先后出现了20多种理论,其中认知语义学当为最前沿。Talmy深入研究了动态性概念系统的建构、分类、过程、系统和语言表征,重点论述了五大图式系统,研究专题包括“注意窗和图形—背景(视角、突显)”“空间和运动”“计量和界性”“图式和宏事件”“因果、力动态和互动”等。本文拟从体认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第一个专题(即注意窗和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发现,这些专题都与“体验观”相关,但这一核心原则未能体现在“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名称之中,Talmy更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非理性、多元化”等内容;同时,他还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观,本研究认为这并不妥当。据此,我们尝试提出“体认语义学”,以作弥补与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体认语言学:语言学史的观照
李葆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27-43.   DOI: 10.12002/j.bisu.409
摘要250)   HTML32)    PDF(pc) (10167KB)(210)    收藏

体认语言学凸显“体验”和“认知”,是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改造。本文从对语言学史的追溯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和史实澄清,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特点和价值——从“某种语言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性,从普遍语法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普遍性,从语言人本论观照体认语言学的人本性。其旨趣在于祛除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的弊端,提倡勇于改造理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
朱振武, 郑成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3-13.   DOI: 10.12002/j.bisu.407
摘要176)   HTML19)    PDF(pc) (6108KB)(171)    收藏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而且十分注重原本和译本之间美学价值的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究了杜博妮如何以自身的文化翻译观为指针,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和“审美迁徙”之旅,以期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分析实例和学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语言独特性理论与语言教学探究——兼论潘文国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法
丰国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69-83.   DOI: 10.12002/j.bisu.412
摘要227)   HTML13)    PDF(pc) (8113KB)(112)    收藏

本文阐述了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资深翻译家潘文国教授的语言独特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语言特点和规律,建立语言独特性理论,衍生出相应的语言教学法。文章还讨论了语言独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探讨了汉语的特征及其独特性理论以及相应的汉语教学法。文章最后分析了语言独特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认为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外语教学法的确定,应该注重母语汉语干涉的外语教学环境因素,深刻认识母语汉语和所授外语的独特性语言规律,深刻认识单语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独特认知规律。文章的结论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教学法具有独特性;由此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对比教学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动态评价研究
曲鑫, 贾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84-100.   DOI: 10.12002/j.bisu.413
摘要169)   HTML16)    PDF(pc) (9191KB)(114)    收藏

动态评价起源于维果茨基对于人类能力的本体论认识,旨在评价、理解学习者的潜在能力,指导、支持学习者发展,构成动态、辩证、综合的课堂评价体系。本项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实证数据,探索了动态评价在提升高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评价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进行互动并受益于教师的干预,其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表现往往超越静态评价所获定论。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受其最近发展区影响,而非保持其静态测试评价的现有能力水平。动态评价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合理选择有效的听力策略,整体提升语言学习水平,获得自我效能感。教师和学习者对动态评价均持积极态度,认为其有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并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述研究结果为动态评价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评价与成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
张蔚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18-35.   DOI: 10.12002/j.bisu.398
摘要84)   HTML7)    PDF(pc) (1873KB)(25)    收藏

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集中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意义、路径、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成效,具体阐述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内容来源,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成效。研究设计了3条课程思政主线,即国际前沿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热点教育问题探究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中国英语教育的融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融通中外"的课程思政框架、"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实施步骤模型以及"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结构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初步探索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指标,开发了在该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操作指南。这套体系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性,可为其他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情境关联论的理论和实践
徐盛桓, 王艳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3-17.   DOI: 10.12002/j.bisu.397
摘要189)   HTML23)    PDF(pc) (1915KB)(200)    收藏

情境关联论是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语言运用智能体的"人"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探究人如何利用情境关联这一认知手段来获得对词语运用的表达与理解。情境关联论对"情境"的"关联"有自己的定义,即把情境关联定义为"事态+感受"。粗略地说,事态即为"境",认知主体在此"境"中所生发出的感受为"情","境"与"情"是相关联的;"情"自"境"出,"境"以析"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课程思政"视角下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探究——以浙江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基础英汉笔译"课程为例
徐雪英, 郭洺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36-49.   DOI: 10.12002/j.bisu.399
摘要36)   HTML4)    PDF(pc) (2603KB)(19)    收藏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教学能否有机融合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浙江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基础英汉笔译"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了思政元素与知识教学有机融合、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的有效路径。该课程思政最主要的特色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三维目标论为教学设计指南开展教学实践,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从学校、地方、国家3个不同的文化层面阐释和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以期为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时代外国文学课程的"思政内涵"——以"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课程中的中国书写为例
刘齐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50-62.   DOI: 10.12002/j.bisu.400
摘要43)   HTML4)    PDF(pc) (1897KB)(16)    收藏

由于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内容可能会包含外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因此在外语教育中贯彻课程思政十分必要。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思政内涵、教学案例等方面出发,系统地阐述在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期为广大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元宇宙视域下的数字语言服务发展研究
任虎林, 宋琳琳, 王立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72-84.   DOI: 10.12002/j.bisu.402
摘要231)   HTML12)    PDF(pc) (1705KB)(332)    收藏

元宇宙的概念开始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针对元宇宙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拓展,有学者称元宇宙时代已经到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元宇宙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继而对元宇宙视域下语言服务的发展,尤其是涉及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元宇宙发展的相关研究加以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立足元宇宙技术的数字语言服务以及元宇宙与数字语言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人文伦理、资源开发和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展望,以期对元宇宙与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元宇宙视域下翻译教育的发展前景与实践路径
王华树, 刘世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96-107.   DOI: 10.12002/j.bisu.404
摘要221)   HTML12)    PDF(pc) (1675KB)(261)    收藏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深入发展,翻译教育行业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学界尚缺乏将元宇宙概念与翻译教育进行融合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传统翻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元宇宙技术在翻译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育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元宇宙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翻译专业建设发展的新需求,提出了翻译教育与元宇宙结合的三大实践路径:翻译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翻译教育智能化顶层设计,建立人才培养单位、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政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翻译教育格局;翻译师生树立数字孪生理念,提升自身数字人文素养;翻译教育管理部门、翻译院校、翻译师生等相关主体升级智慧教育思维,与教育技术支持方携手共建新型翻译教育生态。本文认为,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元宇宙,立足翻译教育的本质,把握元宇宙时代的发展机遇,开创翻译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12-24.   DOI: 10.12002/j.bisu.389
摘要279)   HTML231)    PDF(pc) (8537KB)(178)    收藏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许渊冲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 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25-37.   DOI: 10.12002/j.bisu.390
摘要368)   HTML39)    PDF(pc) (7358KB)(192)    收藏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使用,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中,译者“语言性”与“社会性”的身份界定与译者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译者伦理与译者行为研究相结合,对许渊冲的译外与译内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助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译者翻译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当下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未来趋势——在曲阜“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许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4-11.   DOI: 10.12002/j.bisu.388
摘要258)   HTML105)    PDF(pc) (5089KB)(25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的”在小句中的时态表达及其限制条件研究
李杰, 王湘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70-84.   DOI: 10.12002/j.bisu.394
摘要226)   HTML37)    PDF(pc) (7262KB)(158)    收藏

“的”字的句法语义研究历来是语法学界的热点问题。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短语层面“的”字功能的探讨,本文将探讨“的”在小句中的时态功能及其限制条件。句法测试显示,“的”既可理解为词汇短语的内部成分,亦可作小句的内部成分进行识解。“的”在小句内起表达过去的时态功能,可用“的S”标识。“的S”的时态功能受到句法、语义和韵律的限制:“的S”必须在小句层面起作用,“的S”前的动词必须表达有终事件,并且“的S”与主动词之间不能有完整音步的阻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文学教育与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视角
王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85-98.   DOI: 10.12002/j.bisu.395
摘要262)   HTML40)    PDF(pc) (8063KB)(125)    收藏

在我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新文科建设的强力助推下,从OBE理念出发,师范类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在内涵、外延、机制、重心等方面均呈现出全新的特点。而全新构建的师范类外语专业文学教育体系也将强力支撑毕业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观照下,“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文学教育体系也使呼之欲出的文学教育学呈现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论《神曲》中的空间维度及其神学隐喻
逯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115-127.   DOI: 10.12002/j.bisu.377
摘要523)   HTML15)    PDF(pc) (1738KB)(1063)    收藏

诗人但丁在《神曲》中为地狱、炼狱、天堂分别构建了精妙且独特的空间想象。本文以空间叙事为进路,分析了《神曲》中基督教神学传统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的交织融合。研究发现:一方面,但丁通过空间构建将中世纪神学笼统而混沌的宇宙观转换成几何模型式的系统图景;另一方面,人文主义道德价值通过诗歌中的相对位置和身体姿态被刻画出来,使得空间成为神学的喻体。因此,空间维度的探讨对全面评估《神曲》的诗艺与神学价值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国外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动态(2010—2019)
徐亚妮, 杨连瑞, 杨向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25-41.   DOI: 10.12002/j.bisu.372
摘要446)   HTML19)    PDF(pc) (1805KB)(590)    收藏

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子域,课堂二语习得研究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定量内容法,选取2010—2019年在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Applied LinguisticsTESOL Quarterly 4种主要国际应用语言学期刊上刊发的课堂二语习得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总体趋势、研究视角、研究热点、研究方法4个层面进行了述评。研究结果显示:(1)国外课堂二语习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呈曲折变化趋势;(2)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占主导,社会认知理论范式下的探索日趋增多;(3)教学法、课堂互动、反馈、学生身份成为研究热点;(4)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定性研究方法使用频繁,混合研究不断增多;纵向研究的占比较高,并出现跨截面研究;受试以大学生为主,并逐渐呈现出向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以及师生结合扩展的趋势。未来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将更加科学化,研究内容凸显信息化,研究对象呈现多样化和交互性。希望本文对我国的课堂二语习得研究选题提供一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文科语言学”
王立非, 栗洁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3-10.   DOI: 10.12002/j.bisu.370
摘要945)   HTML23)    PDF(pc) (1387KB)(323)    收藏

本文以服务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新文科语言学”的概念,论述新文科语言学的内涵,梳理新文科语言学急需建设的若干重点学科方向,建议聚焦以下5个重点领域:一是开展语言安全研究,服务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开展语言服务研究,服务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和发展;三是开展应急语言研究,应对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四是开展语言智库研究,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五是开展语言管理研究,服务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汉语左边界句法成分的制图分析
熊仲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42-62.   DOI: 10.12002/j.bisu.373
摘要333)   HTML10)    PDF(pc) (1801KB)(336)    收藏

话题、焦点与主语是句子左边界的句法成分,三者分别同话题范畴、焦点范畴和时制范畴进行协约操作。话题可以是各种与话题范畴协约的短语,包括句子的主语、宾语和附加语等。焦点可以是各种与焦点范畴协约的成分,由焦点重音、“是”和语序等标记,能产生量化现象。主语通常是词汇范畴的外部论元,也可以是非受格动词和被动句中动词的内部论元。话题不能是无定成分,但焦点和主语都可以是无定成分。在句法层级上,话题范畴高于焦点范畴,焦点范畴高于时制范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制图理论框架下汉语正反问句的句法图谱研究
陆志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63-80.   DOI: 10.12002/j.bisu.374
摘要379)   HTML9)    PDF(pc) (1866KB)(398)    收藏

本文从最简方案的精简句法结构(vP>TP>CP)出发,依据制图理论的纷繁结构图谱,将汉语正反问句绘制为低位、中位和高位3个类别,共计10种具体问句形式。层级结构绘制的依据是A-not-A成分在各句法域内的不同语义诠释:词汇层vP域内的低位正反问句表现出基于情状的施事特性;屈折层TP域内的中位正反问句表现出基于命题的事件特性;标句层CP域的高位正反问句表现出基于认知的言者意识。每类正反问句具有不同的显性句法生成机制以及相同的隐性特征核查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
穆雷, 李雯, 刘馨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1): 98-114.   DOI: 10.12002/j.bisu.376
摘要553)   HTML16)    PDF(pc) (1785KB)(622)    收藏

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学界对有关应急语言的术语界定不一,各有侧重,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和术语误用,因此有必要确定应急语言术语的内涵和研究范围,以利后续的研究与交流。本文首先描述分析了国内外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研究的现状;随后以国内外应急语言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为例,明确了应急语言术语的内涵和研究范围;最后结合国内在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中的实践经验,提出对我国应急语言术语翻译和管理的3点建议,包括建立应急语言人才资源库、规划应急语言术语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蓝图、规范应急语言术语的翻译和管理流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波兰语义学派的最新发展:语义分子理论及其应用
Cliff Goddard, 李炯英, 钱夏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 (6): 18-33.   DOI: 10.12002/j.bisu.362
摘要263)   HTML67)    PDF(pc) (9008KB)(220)    收藏

波兰语义学派的语义分子理论以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为基础,是当代认知语义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传统。本文旨在介绍波兰语义学派的最新发展,重点探讨语义分子理论的学术基础、语义分子的界定及其在词汇语义阐释中的应用。语义分子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词汇结构,更好地描写语义依存性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比较修辞学视角下汉语论说文段落修辞的特殊性研究——基于教材和作文的分析
刘东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 (6): 3-17.   DOI: 10.12002/j.bisu.361
摘要651)   HTML77)    PDF(pc) (8583KB)(285)    收藏

传统对比修辞学研究把英语修辞作为典范,强调英语修辞地位高于非英语修辞,因而遭到学者们的普遍反对。有些西方学者虽然认为汉英修辞模式具有同等地位,但在其试图为汉语语篇修辞地位辩护的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两种修辞模式趋同,而忽略了汉语特有的修辞特征。本文从比较修辞学视角出发,对汉语段落的修辞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段落写作指南和学生汉语论说文作文中的段落。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没有包含系统的段落写作理论及指南;汉语作文中的“主题句”不同于英语,段落多为非归纳演绎式,且运用了较多的情感化语言。由此,本文认为,当今汉语论说文写作仍然具有特殊性,其修辞范式并未与英语相接近。提高汉语的修辞地位不能依靠强调其与英语修辞的相似性,应该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