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层级 - 示例”矩阵关系看生态语言学
刘向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30-141.   DOI: 10.12002/j.bisu.503
摘要34)   HTML322)    PDF(pc) (2006KB)(35)    收藏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探讨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研究路径、研究对象和内容。文章首先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简要综述与评论,然后以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处的“层级”与“示例”维度矩阵关系为基础,对生态语言学涉及的核心要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层级 - 示例”矩阵可为生态语言学各要素提供参照系;生态语言学是一种适用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培养科学素养
蔡基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19-28.   DOI: 10.12002/j.bisu.495
摘要63)   HTML4150)    PDF(pc) (1700KB)(41)    收藏

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将其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仍有待提升;同时,我国政府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因此,笔者建议将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科学素养是文化意识的基础,是跨学科连接的中心。学生如果没有科学常识和科学态度,文化意识素养中“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就不大可能达到。本文在分析科学素养不被外语界重视的原因后,提出中小学英语在教材和教学方面应进行相应改革并在校园内外积极开展科学活动等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语言教育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立非, 滕延江, 邵珊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29-44.   DOI: 10.12002/j.bisu.496
摘要18)   HTML619)    PDF(pc) (1690KB)(34)    收藏

语言教育管理是各级语言管理主体统筹语言资源配置、协调解决语言问题、实现语言教育目标、满足国家战略及个体发展需求的管理行为。在新时代,我国的语言教育管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构建起了国家通用语、外语、民族语言、国际中文及“一带一路”语言协同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战略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和谐团结、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语言教育管理的内涵出发,归纳语言教育管理的特征,剖析国内外语言教育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语言教育管理环境、语言教育技术管理、语言教育管理人才以及语言教育管理评价等4个层面的内容,以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教育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输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以《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中“冬冬”的母语习得过程为例
束定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3-18.   DOI: 10.12002/j.bisu.494
摘要143)   HTML952)    PDF(pc) (1740KB)(186)    收藏

普遍语法学者认为,在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虽然语言刺激存在许多缺陷,但儿童依然能够从这些充满缺陷的语言输入中获得语法能力,这说明人类大脑中存在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假设遭到认知语言学的挑战。认知语言学认为,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建立在一般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特别是记忆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儿童具有惊人的记忆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帮助儿童通过日常接触的语料掌握语法规则,获得构式;推理能力则帮助儿童利用原有知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其表达能力。本文通过对儿童实际语言习得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与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有密切的关系。儿童获得的语言刺激来源广泛,其丰富性、针对性和高频次也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儿童的语言能力与其概念能力和思维能力相互影响:概念能力可以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创机器翻译的新纪元了吗?——一项质量对比研究及对翻译教育的思考
张文煜, 赵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83-98.   DOI: 10.12002/j.bisu.499
摘要75)   HTML347)    PDF(pc) (1873KB)(75)    收藏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应用热潮,同时也对广大语言内容工作者的创作和服务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本研究将机器自动评价和人工评价相结合开展译文质量评测实验,对当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GPT技术在翻译领域中尚不构成对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的更迭,但在汉英翻译、术语翻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质量提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翻译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给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试论元宇宙背景下的外语教学研究
陈坚林, 秦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 46 (1): 99-108.   DOI: 10.12002/j.bisu.500
摘要27)   HTML315)    PDF(pc) (1642KB)(22)    收藏

元宇宙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助力创新发展。本文对元宇宙背景下如何开展外语教学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性阐述,讨论何谓元宇宙以及如何充分应用元宇宙场景开展外语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元宇宙概念的源起和定义、人类活动空间的演变、网络空间的发展过程、元宇宙背景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新形态等,希望可以引发更多的观点与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ChatGPT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系及实践
宋飞, 郭佳慧, 曲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110-128.   DOI: 10.12002/j.bisu.491
摘要104)   HTML1565)    PDF(pc) (4806KB)(263)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ChatGPT诞生后更是以强大的文本理解和生成功能引发了外语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研究基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索了ChatGPT在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考试辅导3个课堂教学辅助领域以及6类教学资源——教材与教辅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软件与应用程序和网站、学习平台和管理系统、其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研究发现,ChatGPT可以辅助教学资源建设,帮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外语教学工具。然而,ChatGPT在专业知识储备和资源搜索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待ChatGPT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ChatGPT的反馈加以鉴别,合理使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
王铭玉, 张艳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3-20.   DOI: 10.12002/j.bisu.484
摘要164)   HTML3253)    PDF(pc) (1806KB)(315)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新课题、新挑战、新任务;同时,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又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实力。在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交叉融合、产教交叉融合、教技交叉融合等四个融合,扎实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四项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国家翻译实践三维性初探:基于《我的父亲邓小平》翻译的考察
任东升, 李佳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53-66.   DOI: 10.12002/j.bisu.487
摘要54)   HTML1851)    PDF(pc) (1640KB)(89)    收藏

两卷本《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战争年代》1993年甫一出版,作者邓榕就委托10位中国译者完成英文翻译,英文版先后由美国的基础图书出版社和国内的外文出版社推出;下卷《“文革”岁月》于2000年问世,委托沙博理一人完成翻译,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鉴于《我的父亲邓小平》具备国家文本特征且其外文出版社译本曾作为国家赠礼的事实,本文以国家文本、国家名义、国家利益为参照,分析该书英译过程表征的国家翻译实践三维性,进而推导出基于该三维性的不同组合模式,以识解国家翻译实践的实现路径和操作模式,为国家翻译实践理论提供实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世纪以来美国翻译政策对其文化战略的影响研究
龚献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67-79.   DOI: 10.12002/j.bisu.488
摘要59)   HTML1917)    PDF(pc) (1855KB)(100)    收藏

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离不开其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实施的各类翻译政策。本文以美国文化战略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框架,描述分析20世纪以来美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翻译政策与实践。本文认为,二战前美国通过民间机构的“译入”政策实施了占有东方文化的文化战略;二战期间实施了向欧洲各国“译出”美国文化的战略;二战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的“译出”和“译入”双重翻译政策确立了美国的文化霸权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通过“译入”政策维持美国文化的全球霸权地位。美国在文化战略中积极实施翻译政策,这对我国完善翻译政策、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及在全球的传播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近20年来我国国家政治话语翻译实践中态度语义的变化
黄昱绮, 蓝红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6): 80-93.   DOI: 10.12002/j.bisu.489
摘要67)   HTML1364)    PDF(pc) (1957KB)(157)    收藏

政治话语翻译是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话语翻译进行历时描写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认识国家翻译的对外话语实践,进而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不同阶段的5份全国党代会文件翻译中表达国家情感、态度和立场的态度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在国家翻译实践“忠实观”和传统“忠实观”的双重要求下,意义对等一直是首选的翻译策略;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对外传播能力,非对等翻译的案例增多,改变态度资源语义的情况愈加频繁,其中意义减弱比意义增强更为常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想象的共同体”视域下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
欧阳立博, 张叶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23-133.   DOI: 10.12002/j.bisu.481
摘要109)   HTML3136)    PDF(pc) (1777KB)(313)    收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阐释了印刷语言的效应以及话语同时性,引发了对文学文本研究的再思考。本文以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为视角,对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展开探讨。首先,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重要作家库柏的小说入手,解析“想象的共同体”在凝聚情感方面的作用,这一概念隐射出北美印第安书写在两个维度上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具有影响力,空间上的历史在场证明进而为这种情感提供了支撑。由此,面对因种族差异性而导致的冲突,复杂的身份建构成为可能。此外,通过对其他作者有关印第安叙事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印第安书写中身份建构的演变过程,从而阐释了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所体现的印第安精神及民族性内涵。在北美洲这片新大陆上,各类新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一种矛盾但共存的张力,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透射出印刷语言及话语同时性对凝结“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应对
周忠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34-146.   DOI: 10.12002/j.bisu.482
摘要483)   HTML3584)    PDF(pc) (1622KB)(831)    收藏

ChatGPT是一种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ChatGPT具有变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潜力,能够有效地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新型教学主体关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拓宽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与此同时,ChatGPT的应用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削弱学习自主性、异化教学主体关系、损害学术诚信、引发知识安全风险、伦理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等。为应对挑战并充分发挥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能,我们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翻译伦理教育和意识形态风险教育,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作为“类人教师”具有强大的教学潜能,但无法取代教育教学中的人类因素,因而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未来教师仍会在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概念转喻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向
魏在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47-160.   DOI: 10.12002/j.bisu.483
摘要200)   HTML3219)    PDF(pc) (2745KB)(408)    收藏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简述概念转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脉络,展望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修辞到认知;其次讨论了近年来概念转喻研究新的进展,如转喻触发语、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最后展望了概念转喻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建议加强英汉转喻对比与相关实践领域——如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教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法律翻译: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法连, 孙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7-32.   DOI: 10.12002/j.bisu.474
摘要179)   HTML3601)    PDF(pc) (1638KB)(420)    收藏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在中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重视法律翻译的统领性作用,关注法律翻译的独立价值,提高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未来,我们要扎实做好法律翻译教学工作,加快法律翻译规范化进程,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构建法治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以法治传播为突破口,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切入点,塑造法治中国形象,从而取信于国际社会,让更多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外语研究方法层次论——以翻译学为例
黄忠廉, 顾俊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3-16.   DOI: 10.12002/j.bisu.473
摘要401)   HTML5144)    PDF(pc) (1971KB)(1127)    收藏

译学研究方法由人文研究方法演绎而成,但有自己的特色。译学研究方法众多,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形成相应的方法系统,由高至低分别为译学研究哲学方法、译学研究一般方法和译学研究具体方法。哲学方法指导和制约另外两层,一般方法自下而上地充实、丰富和发展哲学方法层,自上而下地拓展、深化和提高具体方法层。哲学方法包括普遍联系法、运动发展法、矛盾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分析综合结合法、归纳演绎结合法、定性定量结合法、宏观微观结合法、历史逻辑一致法、抽象升至具体法等;后者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具体方法是可直接操作和使用的,数量最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国外二语程式语研究25年:热点及趋势——基于WoS检索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武和平, 李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67-81.   DOI: 10.12002/j.bisu.477
摘要154)   HTML3445)    PDF(pc) (3568KB)(355)    收藏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特别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短语学的兴起,程式语已经成为第二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以二语程式语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运用CiteSpace的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手段,力求全面、客观地追踪和分析1999—2023年间国外二语程式语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研究结果表明,国外二语程式语的研究整体呈持续性增长的积极态势,核心研究领域涵盖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4个学科领域,分别涉及程式语的结构与分布、表征与加工、使用与功能以及二语程式语的习得与教学等不同的研究主题。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厘清了国外学术界近25年间二语程式语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程式语提供了直观、全面的文献指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可加工性理论”及其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胡丽娜, 常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151-163.   DOI: 10.12002/j.bisu.459
摘要247)   HTML1877)    PDF(pc) (1801KB)(887)    收藏

自1998年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可加工性理论”成为二语习得领域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之一,用于阐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习得过程,但在国内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可加工性理论”的理论基础“词汇—函项语法”,阐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包括第二语言的发展途径、语言加工的程序、语言迁移发生的条件等;其次回顾并评析了该理论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接着探讨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可加工性理论”关注语言加工的运行机制和大脑的语言能力,但只是通过可加工性预测二语习得顺序是不够的,并且该理论弱化了母语迁移的作用,没有考虑语义信息对界定句法结构所处阶段的影响。最后,笔者列出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一些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国家语言安全多人谈
沈骑, 周燕, 郑咏滟, 张四红, 耿静静, 孙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164-176.   DOI: 10.12002/j.bisu.460
摘要205)   HTML1576)    PDF(pc) (1706KB)(600)    收藏

主持人(沈骑)按语:语言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新时代,国家语言安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同时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新领域。国家语言安全需要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国家语言安全治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此,当前国家语言安全研究需要着力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国家语言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厘定国家语言安全的概念内涵和基本问题;②重视国别和区域语言安全理论与方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包括汲取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安全学术体系和方法体系,为构建中国语言安全学提供参考;③关注国家语言安全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包括涉及不同领域、地域和空间(网络)的语言资源安全、语言政治安全和语言文化安全等三个层面问题的探究,构成了从语言本体到语言应用,从微观社会语言学到宏观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图景。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学者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更多学界同仁可以关注并投身到国家语言安全这一研究领域中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生态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苗兴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18-28.   DOI: 10.12002/j.bisu.450
摘要212)   HTML1310)    PDF(pc) (2178KB)(532)    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及环境构成的和谐共生关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命共同体。本文拟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出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分析模型,通过高频词检索和主题网络分析,从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和指向生命共同体构建的生态关怀两个方面阐释在《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中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生态文明话语的社会认知研究
赵秀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29-44.   DOI: 10.12002/j.bisu.451
摘要168)   HTML755)    PDF(pc) (1786KB)(455)    收藏

本文构建了一个“语篇结构—认知机制—社会结构”整合性研究框架,对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开展语料库辅助下的话语分析,揭示话语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认知连接机制和互动关系。本研究发现,该类话语主要构建了4类主题——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启用了3类认知机制——隐喻框架、去/再范畴化和文化图式。语篇结构和认知机制相呼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传统文化立场。通过语篇结构、认知机制和社会结构的互动,生态文明话语有效地构建了一套新的文明理念和社会实践准则,通过不断的话语生产和再生产、传播和接受,实现重构文明观、规范社会行为和构想文明前景的意识形态功能。生态文明话语的认知研究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话语构建效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
林正军, 夏士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3-17.   DOI: 10.12002/j.bisu.449
摘要271)   HTML947)    PDF(pc) (1967KB)(628)    收藏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时期代表性翻译话语诠释——以侯奈因和贾希兹为例
王雪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61-73.   DOI: 10.12002/j.bisu.453
摘要208)   HTML777)    PDF(pc) (1932KB)(623)    收藏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范围内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之集中,规模之宏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均属罕见。伴随着这一盛事,阿拉伯民族也孕育了同样丰富的话语资源。这些话语资源不仅提供了认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重要的语境信息,而且在思想上具有现代翻译理论的原始形态。为了建构翻译话语,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侯奈因和贾希兹的翻译话语,运用现代译学理论进行阐释,展现中世纪阿拉伯学人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翻译活动的思考,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翻译话语的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语用学研究前瞻
陈新仁, 何刚, 毛延生, 冉永平, 于国栋, 吴亚欣, 姜晖, 任伟, 谢朝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37-148.   DOI: 10.12002/j.bisu.447
摘要607)   HTML2649273)    PDF(pc) (1775KB)(1306)    收藏

语用学是一门理论繁杂却又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学科,近段时期发展迅猛、生机盎然。正如《语用学新发展研究》(陈新仁著,202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该学科近十余年来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看,语用学发展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各类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包括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等语境中的语用问题,而非仅仅研究日常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②更加频繁地使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语用学跨学科研究;③更加注重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语言礼貌、面子、身份、立场、形象和信任等超学科议题;④更加强调融合多主体(如说话人、听话人、旁观者、评论者)的视角开展话语互动的分析;⑤更加强调多语境因素(如交际情境、序列语境/文本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分析;⑥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⑦更加注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语用学爱好者尤其是刚刚踏入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更好地、更具体地把握语用学今后或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与课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语用学专家分享他们对语用学一些具体分支领域的前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作好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助力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任东升教授专访
高玉霞, 任东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49-159.   DOI: 10.12002/j.bisu.448
摘要250)   HTML1058)    PDF(pc) (1968KB)(509)    收藏

作为特殊的语言功能规划,翻译规划是国家翻译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的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语言能力特别是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国家翻译实践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国家翻译实践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国家翻译实践规划。本文就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对任东升教授作了专访,以期能够增进读者对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的了解,为国家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双语经验与阿尔茨海默病:双语和双言的量化
董燕萍, 周欣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8-32.   DOI: 10.12002/j.bisu.438
摘要194)   HTML33)    PDF(pc) (1753KB)(560)    收藏

双语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普遍认为其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威胁。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的前瞻性与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双语经验能够显著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与确诊年龄,但较难降低发病率,该现象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得到解释。此外,针对双语效应研究存在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双语者复杂的语言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量化问题可能是影响双语效应的关键因素,未来在研究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语言背景进行更细致的测量。另外,双言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老年人的双言经验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也可能发挥作用,值得中国研究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议题与意义
胡开宝, 田绪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3-17.   DOI: 10.12002/j.bisu.437
摘要246)   HTML558)    PDF(pc) (1816KB)(737)    收藏

本文在梳理语料库翻译学缘起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开展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拓展并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我们认为,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翻译单位和翻译策略与方法等研究。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不仅能够克服目前语料库翻译学过于依赖单语或双语语料库的局限,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而且可以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进普通翻译学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当翻译遇上元宇宙:数字社会的翻译实践图景探析
王少爽, 朱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33-47.   DOI: 10.12002/j.bisu.439
摘要235)   HTML822)    PDF(pc) (1963KB)(344)    收藏

元宇宙技术标志着互联网的进化序列进入全新阶段,它具有沉浸式体验、去中心化、虚拟化分身和开放式创造等特征,有助于构建一个物理、人类和信息三元世界深度融合的数字社会。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深度改变翻译工作环境,革新翻译实践模式,为翻译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各种挑战。本文考察了元宇宙的技术体系和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展望网络连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确权认证技术、虚实交互技术和内容生产技术对未来数字社会的翻译实践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勾画未来翻译实践的可能图景,并探讨翻译服务供应方、翻译技术开发方、翻译人才培养方、翻译服务需求方等翻译服务产业链相关方应当如何应对元宇宙给翻译实践模式带来的挑战,以期为翻译学习者和翻译从业者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外比较视域下我国外语演讲教材的中国特色研究——以《理解当代中国西班牙语演讲教程》为例
曹羽菲, 丁伊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88-101.   DOI: 10.12002/j.bisu.443
摘要280)   HTML555)    PDF(pc) (2955KB)(295)    收藏

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编制适合中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如何在教材中平衡学科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是教材编撰者当前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演讲教材的比较,从宏观架构和微观设计两个层面对我国外语演讲教材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探索和归纳。研究表明,我国外语类演讲教材除了系统传授外语演讲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实现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写目标。为此,在教材中的演讲话题、主课文选篇、话语体系构建和多模态元素等方面都要体现中国特色,这是培养我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我弥留之际》中的空间对峙与身份建构
贺爱军, 胡伶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06-116.   DOI: 10.12002/j.bisu.434
摘要206)   HTML649)    PDF(pc) (1741KB)(499)    收藏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讲述了本德仑一家前往杰弗生镇安葬女主人艾迪的故事。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学界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宗教主题和艺术手法均构成了学界的关注热点。相较而言,学界对小说背后的社会因素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笔者认为,《我弥留之际》不仅再现了农民的穷苦生活,而且触及了美国南方城乡两种空间之间的博弈与身份建构。在试图融入城镇空间的过程中,本德仑一家所经历的压力和限制反映了城镇对乡村的结构性支配。多人视角的转换更是打破了叙事的连贯性,将本德仑一家呈现为一个支离破碎、冲突不断的弱势群体,展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的生存困境。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究城镇与乡村的等级区分、本德仑一家的身份旅程以及艾迪等人的反抗性“表征空间”的建构。小说对在夹缝社会空间中生活的农民的刻画展现了作者福克纳的深度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于语式差异的英汉政治话语语法隐喻分布的对比研究
程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29-145.   DOI: 10.12002/j.bisu.436
摘要206)   HTML555)    PDF(pc) (2827KB)(360)    收藏

本研究基于语料详细对比分析了不同语式的英汉政治话语在语法隐喻分布上的特征。首先,本研究通过计算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度界定了英汉3类语篇(报告、演讲和访谈语篇)的语式差异。基于语法隐喻实例的量化结果,分别构建了英汉3类语篇的语法隐喻使用度连续体,并对比和阐释了英汉3类语篇在语法隐喻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英语政治报告语篇中语法隐喻使用度高于汉语报告语篇,但英语演讲和访谈语篇中语法隐喻使用度均低于汉语同语式语篇。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分析,研究发现:英汉报告语篇在隐喻类型1、类型2、类型6和类型13的分布上差异较大,英汉演讲和访谈语篇在类型5和类型6的分布上差异较大。在对人际隐喻的分析中发现,英汉演讲和访谈语篇主要使用情态语法隐喻,尤其是“可能性”隐喻。探索不同语式政治话语中的语法隐喻分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与语境的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刘泽权, 郭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3-29.   DOI: 10.12002/j.bisu.428
摘要215)   HTML623)    PDF(pc) (1756KB)(691)    收藏

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与国家一同经历了20世纪的波澜壮阔,这非凡的岁月造就了160位翻译家,他们在多个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爬梳了他们的生平及译著史料,结合翻译研究的“外部史”,考察他们的群体特征及其与河南这片热土的关系,探究这一群体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动因。本研究通过客观评价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激发更多的译者继承其未竟的事业,为区域翻译家和外语人才培养研究以及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作出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从术语创新看翻译研究的走向
方梦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12.   DOI: 10.12002/j.bisu.427
摘要206)   HTML266)    PDF(pc) (1779KB)(611)    收藏

术语是专业领域概念的表征,创新的概念常用创新的术语来表达。本文考察了拙编《中国译学大辞典》(增订版,待出版)新收录的术语,以此来探究近年翻译研究的走向,发现增补的术语主要来自4个方面:赓续传统、自创新论、借鉴外论和融合翻译技术;学理的进展则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研究上,与翻译学结合的学科主要包括语言学、信息技术、社会学、生态学、哲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当今翻译研究的基本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张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0-49.   DOI: 10.12002/j.bisu.429
摘要322)   HTML1123)    PDF(pc) (2145KB)(753)    收藏

主体间性是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内容。语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本文指出,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认知语言学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Zlatev提出涉身主体间性的概念,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根据这一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进行“认知协调”,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从而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论证性”功能,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主体间性,因为它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所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译者思政意识实践路径初探
范大祺, 孙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80-90.   DOI: 10.12002/j.bisu.432
摘要207)   HTML723)    PDF(pc) (1679KB)(573)    收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但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国际影响力,本文构建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模型,并强调译者应在思政意识的指导下,坚持“受众中心论”,攻克语言语境关,力求打破文化壁垒和语言壁垒,强化国际传播思维,提升话语策略艺术,进而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同时,着眼于关系到话语体系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从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和学习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高校思政意识引导,实现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推进和高效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汉英语逆向性搭配对比分析
王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9-31.   DOI: 10.12002/j.bisu.418
摘要287)   HTML451)    PDF(pc) (1857KB)(499)    收藏

逆向性搭配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用现象,通过褒贬语义的对立来对某一褒义进行渲染或强调,往往能够获得一致性搭配无法获得的某种语义和情感表达效果。汉英语中都存在将褒义形容词与贬义副词进行搭配来表达褒义的逆向性搭配结构,如“帅呆了”“好得要死”和“damn good”“terribly glad”等。本文对逆向性搭配的概念作了界定,把研究范围限定在程度副词与形容词相搭配的情况,比较了汉英语逆向性搭配的形式特征,重点分析了汉英语程度副词的语义虚化现象及搭配特征,最后从话语语境、使用规约和情感表达3个维度对其表达机制进行了阐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被冤枉的何其芳 被误解的孙大雨:新诗节奏单位缘起之争
王东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18.   DOI: 10.12002/j.bisu.417
摘要384)   HTML929)    PDF(pc) (2034KB)(517)    收藏

本文以孙大雨引发的一场诗坛“公案”为切入点,对汉语格律体新诗节奏单位“顿”的起源进行了梳理。在比较了“顿”和孙大雨所提出的“音组”之间的区别后,本文指出,孙大雨认为何其芳“窃取”其音组“造意”之说与事实不符,而且学术界对孙大雨“音组”的概念也普遍存在误解,以为“音组”是语音小组的意思,但事实上按孙大雨的意思,该词的概念取自于英语的meter(格律)。由于当代中国诗歌翻译界的主流译法是“以顿代步”,因此,厘清“顿”与“音组”的区别,确定新诗节奏单位的起源,一方面有利于诗歌翻译界进一步认识“顿”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格律体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顿”在诗歌格律建构上所存在的诗学缺陷有重大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意图隐喻甄别、理解与翻译
孙毅, 李明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2-50.   DOI: 10.12002/j.bisu.419
摘要545)   HTML785)    PDF(pc) (1819KB)(1125)    收藏

本文从意图隐喻理论这一新兴的认知隐喻学理论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2018年发表的34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通过汉英两种文本的对比,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大国外交话语中意图隐喻的理解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希冀将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全景式地呈现给译语接受者,向其展现中国的外交观点,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理念,明确无误地亮明中国的外交态度,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邦交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新文科背景下的“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编写研究
张洪仪, 柳文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91-101.   DOI: 10.12002/j.bisu.422
摘要290)   HTML699)    PDF(pc) (1683KB)(520)    收藏

进入新时代,我国阿拉伯语高等教育不仅要继续把阿拉伯世界介绍至国内,更为紧迫的是,要把中国介绍给阿拉伯世界。要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就必须首先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权威读本。为推动该著作多语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向纵深发展,“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秉持系统安排、全面覆盖、融合学习、能力导向的原则,并强调各教材自身的特色,是阿拉伯语专业与时俱进、回应国家急需和时代之问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和完善外语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
王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14-26.   DOI: 10.12002/j.bisu.408
摘要893)   HTML486)    PDF(pc) (6368KB)(485)    收藏

百余年来,语义研究先后出现了20多种理论,其中认知语义学当为最前沿。Talmy深入研究了动态性概念系统的建构、分类、过程、系统和语言表征,重点论述了五大图式系统,研究专题包括“注意窗和图形—背景(视角、突显)”“空间和运动”“计量和界性”“图式和宏事件”“因果、力动态和互动”等。本文拟从体认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第一个专题(即注意窗和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发现,这些专题都与“体验观”相关,但这一核心原则未能体现在“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名称之中,Talmy更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非理性、多元化”等内容;同时,他还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观,本研究认为这并不妥当。据此,我们尝试提出“体认语义学”,以作弥补与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