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
王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14-26.   DOI: 10.12002/j.bisu.408
摘要918)   HTML486)    PDF(pc) (6368KB)(514)    收藏

百余年来,语义研究先后出现了20多种理论,其中认知语义学当为最前沿。Talmy深入研究了动态性概念系统的建构、分类、过程、系统和语言表征,重点论述了五大图式系统,研究专题包括“注意窗和图形—背景(视角、突显)”“空间和运动”“计量和界性”“图式和宏事件”“因果、力动态和互动”等。本文拟从体认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第一个专题(即注意窗和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发现,这些专题都与“体验观”相关,但这一核心原则未能体现在“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名称之中,Talmy更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非理性、多元化”等内容;同时,他还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观,本研究认为这并不妥当。据此,我们尝试提出“体认语义学”,以作弥补与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评价与成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
张蔚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18-35.   DOI: 10.12002/j.bisu.398
摘要813)   HTML14)    PDF(pc) (1873KB)(384)    收藏

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集中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意义、路径、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成效,具体阐述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内容来源,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成效。研究设计了3条课程思政主线,即国际前沿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热点教育问题探究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中国英语教育的融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融通中外"的课程思政框架、"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实施步骤模型以及"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结构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初步探索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指标,开发了在该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操作指南。这套体系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性,可为其他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语用学研究前瞻
陈新仁, 何刚, 毛延生, 冉永平, 于国栋, 吴亚欣, 姜晖, 任伟, 谢朝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37-148.   DOI: 10.12002/j.bisu.447
摘要695)   HTML2649280)    PDF(pc) (1775KB)(1520)    收藏

语用学是一门理论繁杂却又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学科,近段时期发展迅猛、生机盎然。正如《语用学新发展研究》(陈新仁著,202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该学科近十余年来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看,语用学发展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各类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包括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等语境中的语用问题,而非仅仅研究日常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②更加频繁地使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语用学跨学科研究;③更加注重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语言礼貌、面子、身份、立场、形象和信任等超学科议题;④更加强调融合多主体(如说话人、听话人、旁观者、评论者)的视角开展话语互动的分析;⑤更加强调多语境因素(如交际情境、序列语境/文本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分析;⑥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⑦更加注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语用学爱好者尤其是刚刚踏入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更好地、更具体地把握语用学今后或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与课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语用学专家分享他们对语用学一些具体分支领域的前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许渊冲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 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25-37.   DOI: 10.12002/j.bisu.390
摘要639)   HTML44)    PDF(pc) (7358KB)(380)    收藏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使用,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中,译者“语言性”与“社会性”的身份界定与译者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译者伦理与译者行为研究相结合,对许渊冲的译外与译内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助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译者翻译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囧妈》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蔡佳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51-61.   DOI: 10.12002/j.bisu.392
摘要632)   HTML39)    PDF(pc) (5959KB)(469)    收藏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周领顺教授首倡并构建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是在社会学视域下,以译者为切入点、对译者行为所作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过程及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本文将电影《囧妈》的字幕翻译置于“求真—务实”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基于该片字幕的翻译实例,结合与译者的直接交流,分析该片字幕翻译的文本求真度和效果务实度,发现该片译者行为偏向务实而非求真。研究认为,译者的行为与其身份背景和知识体系有关。文章最后对从事影视翻译的译者群体选择和译者行为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意识流小说话语呈现方式的汉译研究——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例
张林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44-55.   DOI: 10.12002/j.bisu.410
摘要630)   HTML397)    PDF(pc) (6612KB)(233)    收藏

本文从语义连贯和文体连贯的角度出发,首先论证了意识流文学作品中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话语的差异和对立所形成的独特的语篇连贯功能和机制,然后以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为例,比较了该作品的两个中文译本,探讨了原著中人物话语的两种呈现方式在汉译过程中所体现的翻译思路和风格。研究发现,译者往往并不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和语篇连贯意识,为降低译文读者理解原著和译本的难度,对话语呈现方式的翻译与再现展现出随意和简化处理的思路和风格。这直接导致目的语中意识流文学作品独特叙事效果的变形和亏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意图隐喻甄别、理解与翻译
孙毅, 李明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2-50.   DOI: 10.12002/j.bisu.419
摘要567)   HTML785)    PDF(pc) (1819KB)(1198)    收藏

本文从意图隐喻理论这一新兴的认知隐喻学理论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2018年发表的34篇海外署名文章为语料,通过汉英两种文本的对比,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大国外交话语中意图隐喻的理解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希冀将总书记的外交理念全景式地呈现给译语接受者,向其展现中国的外交观点,阐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外交理念,明确无误地亮明中国的外交态度,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邦交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应对
周忠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134-146.   DOI: 10.12002/j.bisu.482
摘要538)   HTML3592)    PDF(pc) (1622KB)(935)    收藏

ChatGPT是一种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ChatGPT具有变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潜力,能够有效地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新型教学主体关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拓宽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与此同时,ChatGPT的应用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削弱学习自主性、异化教学主体关系、损害学术诚信、引发知识安全风险、伦理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等。为应对挑战并充分发挥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能,我们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翻译伦理教育和意识形态风险教育,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作为“类人教师”具有强大的教学潜能,但无法取代教育教学中的人类因素,因而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未来教师仍会在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多棱镜中的犹太小魔鬼——评辛格的《最后一个魔鬼》
韩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99-110.   DOI: 10.12002/j.bisu.396
摘要522)   HTML32)    PDF(pc) (7379KB)(263)    收藏

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小说中描绘了各类魔鬼形象,包括一群有着鲜明犹太特性的低阶小魔鬼。短篇小说《最后一个魔鬼》中的小魔鬼肩负诱惑拉比的任务,却以失败告终;在犹太人被屠杀后,他成了世上最后一个犹太鬼。基于文本细读,本文发现,对这个小魔鬼的阐释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喀巴拉,即犹太神秘主义的角度来看,小魔鬼是拉比欲望的投射;从历史角度来看,辛格借小魔鬼之口批判了哈斯卡拉,即犹太启蒙运动,鉴于犹太世俗文学正是犹太启蒙运动的产物,辛格亦是在自嘲;从误读理论来看,小魔鬼对《托拉》《塔木德》等犹太经典的曲解可以看作是对评论者误读的揶揄。因此,通过阐释小魔鬼形象,如目睹小魔鬼在多棱镜里的变形,而这只映照小魔鬼的多棱镜包含了小说人物视角、作者视角、评论者视角,以及来自不同时空的千千万万读者的视角。本文对《最后一个魔鬼》中小魔鬼的变形研究亦是对我们自身不同身份的探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译者行为研究:主题多元·理论融合·方法创新——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述评
黄鹂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62-69.   DOI: 10.12002/j.bisu.393
摘要517)   HTML147)    PDF(pc) (4602KB)(353)    收藏

本文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对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的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类与概述,发现“主题多元、理论融合、方法创新”是此届论坛的主要特色。译者行为研究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意识,以解决现实中的翻译问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理论工具,不断探索路径方法,同时加大译者行为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此届论坛既集中反映了当前译者行为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元宇宙视域下的数字语言服务发展研究
任虎林, 宋琳琳, 王立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72-84.   DOI: 10.12002/j.bisu.402
摘要503)   HTML21)    PDF(pc) (1705KB)(837)    收藏

元宇宙的概念开始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针对元宇宙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拓展,有学者称元宇宙时代已经到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元宇宙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继而对元宇宙视域下语言服务的发展,尤其是涉及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元宇宙发展的相关研究加以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立足元宇宙技术的数字语言服务以及元宇宙与数字语言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人文伦理、资源开发和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展望,以期对元宇宙与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12-24.   DOI: 10.12002/j.bisu.389
摘要503)   HTML235)    PDF(pc) (8537KB)(384)    收藏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体认语言学:语言学史的观照
李葆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27-43.   DOI: 10.12002/j.bisu.409
摘要467)   HTML416)    PDF(pc) (10167KB)(398)    收藏

体认语言学凸显“体验”和“认知”,是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改造。本文从对语言学史的追溯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和史实澄清,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特点和价值——从“某种语言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性,从普遍语法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普遍性,从语言人本论观照体认语言学的人本性。其旨趣在于祛除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的弊端,提倡勇于改造理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关于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的译者行为研究
于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38-50.   DOI: 10.12002/j.bisu.391
摘要449)   HTML33)    PDF(pc) (7503KB)(295)    收藏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本文为针对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属于翻译社会学研究,研究翻译文本之外的译者身份和角色对翻译文本即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译者能力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对译者在翻译文本外的努力进行讨论,并以李译《伪君子》为例,对其翻译文本内的特征作出分析。研究认为,李健吾之所以能用贴切、灵动的译语“重写”原作,既离不开他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对翻译活动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他的戏剧创作能力与表演经验。也就是说,李健吾的译外行为是其文本内翻译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李健吾“研究—翻译—创作”的译者行为模式、严谨踏实的治学与翻译精神对于当前的翻译研究者与实践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元宇宙视域下翻译教育的发展前景与实践路径
王华树, 刘世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96-107.   DOI: 10.12002/j.bisu.404
摘要442)   HTML30)    PDF(pc) (1675KB)(688)    收藏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深入发展,翻译教育行业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学界尚缺乏将元宇宙概念与翻译教育进行融合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传统翻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元宇宙技术在翻译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育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元宇宙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翻译专业建设发展的新需求,提出了翻译教育与元宇宙结合的三大实践路径:翻译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翻译教育智能化顶层设计,建立人才培养单位、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政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翻译教育格局;翻译师生树立数字孪生理念,提升自身数字人文素养;翻译教育管理部门、翻译院校、翻译师生等相关主体升级智慧教育思维,与教育技术支持方携手共建新型翻译教育生态。本文认为,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元宇宙,立足翻译教育的本质,把握元宇宙时代的发展机遇,开创翻译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语言独特性理论与语言教学探究——兼论潘文国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法
丰国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69-83.   DOI: 10.12002/j.bisu.412
摘要439)   HTML242)    PDF(pc) (8113KB)(186)    收藏

本文阐述了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资深翻译家潘文国教授的语言独特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语言特点和规律,建立语言独特性理论,衍生出相应的语言教学法。文章还讨论了语言独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探讨了汉语的特征及其独特性理论以及相应的汉语教学法。文章最后分析了语言独特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认为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外语教学法的确定,应该注重母语汉语干涉的外语教学环境因素,深刻认识母语汉语和所授外语的独特性语言规律,深刻认识单语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独特认知规律。文章的结论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教学法具有独特性;由此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对比教学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外语研究方法层次论——以翻译学为例
黄忠廉, 顾俊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5): 3-16.   DOI: 10.12002/j.bisu.473
摘要430)   HTML5152)    PDF(pc) (1971KB)(1205)    收藏

译学研究方法由人文研究方法演绎而成,但有自己的特色。译学研究方法众多,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形成相应的方法系统,由高至低分别为译学研究哲学方法、译学研究一般方法和译学研究具体方法。哲学方法指导和制约另外两层,一般方法自下而上地充实、丰富和发展哲学方法层,自上而下地拓展、深化和提高具体方法层。哲学方法包括普遍联系法、运动发展法、矛盾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分析综合结合法、归纳演绎结合法、定性定量结合法、宏观微观结合法、历史逻辑一致法、抽象升至具体法等;后者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具体方法是可直接操作和使用的,数量最多。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国外言据性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郭亚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119-129.   DOI: 10.12002/j.bisu.415
摘要414)   HTML404)    PDF(pc) (6968KB)(254)    收藏

言据性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标记言语信息来源的现象。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主要基于Elsevier、ProQuest和EBSCO等文献数据库,梳理近十余年国外言据性研究的脉络。研究发现:①研究视角上,除了语法语义维度,认知心理、语用和语篇分析等维度被广泛采用,其中语用视角权重明显增加,学界还提出了人际言据的概念;②路径和方法上,言据标记不仅是考察的对象,也是话语分析的抓手,同时,跨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或实验分析开始较多地出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和谐话语分析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建构
杨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130-144.   DOI: 10.12002/j.bisu.416
摘要411)   HTML559)    PDF(pc) (7012KB)(436)    收藏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和谐话语分析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内容为研究语料,探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建构。研究结果表明,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一方面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体现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生态现实。本研究可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建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和谐话语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的”在小句中的时态表达及其限制条件研究
李杰, 王湘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70-84.   DOI: 10.12002/j.bisu.394
摘要408)   HTML70)    PDF(pc) (7262KB)(275)    收藏

“的”字的句法语义研究历来是语法学界的热点问题。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短语层面“的”字功能的探讨,本文将探讨“的”在小句中的时态功能及其限制条件。句法测试显示,“的”既可理解为词汇短语的内部成分,亦可作小句的内部成分进行识解。“的”在小句内起表达过去的时态功能,可用“的S”标识。“的S”的时态功能受到句法、语义和韵律的限制:“的S”必须在小句层面起作用,“的S”前的动词必须表达有终事件,并且“的S”与主动词之间不能有完整音步的阻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美媒体对中国形象隐喻建构的对比研究——以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
陈慧, 卢卫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33-147.   DOI: 10.12002/j.bisu.425
摘要406)   HTML797)    PDF(pc) (1988KB)(1031)    收藏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形象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媒体话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话语研究在中国形象研究中的比重日益增大。本文以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两国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为语料,运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法,对概念隐喻进行识别和阐释,探讨中美媒体话语中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问题。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在建构中国形象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隐喻:美国媒体使用战争隐喻的比例高于中国媒体,而中国媒体则比美国媒体采用了更多的竞赛隐喻,这充分印证了美国媒体选择将贸易争端敌对化而中国媒体则选择通过良性竞争解决贸易争端的倾向;两国媒体借助概念隐喻建构出不同的中国形象:美国媒体把中国塑造为“美国的敌人” “美国利益的伤害者”等负面形象,而中国媒体则努力塑造中国追求双赢、和平发展的正面形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动态评价研究
曲鑫, 贾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84-100.   DOI: 10.12002/j.bisu.413
摘要402)   HTML468)    PDF(pc) (9191KB)(265)    收藏

动态评价起源于维果茨基对于人类能力的本体论认识,旨在评价、理解学习者的潜在能力,指导、支持学习者发展,构成动态、辩证、综合的课堂评价体系。本项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实证数据,探索了动态评价在提升高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评价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进行互动并受益于教师的干预,其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表现往往超越静态评价所获定论。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受其最近发展区影响,而非保持其静态测试评价的现有能力水平。动态评价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合理选择有效的听力策略,整体提升语言学习水平,获得自我效能感。教师和学习者对动态评价均持积极态度,认为其有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并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述研究结果为动态评价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被冤枉的何其芳 被误解的孙大雨:新诗节奏单位缘起之争
王东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3-18.   DOI: 10.12002/j.bisu.417
摘要392)   HTML929)    PDF(pc) (2034KB)(594)    收藏

本文以孙大雨引发的一场诗坛“公案”为切入点,对汉语格律体新诗节奏单位“顿”的起源进行了梳理。在比较了“顿”和孙大雨所提出的“音组”之间的区别后,本文指出,孙大雨认为何其芳“窃取”其音组“造意”之说与事实不符,而且学术界对孙大雨“音组”的概念也普遍存在误解,以为“音组”是语音小组的意思,但事实上按孙大雨的意思,该词的概念取自于英语的meter(格律)。由于当代中国诗歌翻译界的主流译法是“以顿代步”,因此,厘清“顿”与“音组”的区别,确定新诗节奏单位的起源,一方面有利于诗歌翻译界进一步认识“顿”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格律体新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顿”在诗歌格律建构上所存在的诗学缺陷有重大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文学教育与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视角
王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85-98.   DOI: 10.12002/j.bisu.395
摘要389)   HTML41)    PDF(pc) (8063KB)(286)    收藏

在我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新文科建设的强力助推下,从OBE理念出发,师范类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在内涵、外延、机制、重心等方面均呈现出全新的特点。而全新构建的师范类外语专业文学教育体系也将强力支撑毕业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观照下,“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文学教育体系也使呼之欲出的文学教育学呈现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当下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未来趋势——在曲阜“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许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3): 4-11.   DOI: 10.12002/j.bisu.388
摘要380)   HTML110)    PDF(pc) (5089KB)(47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国内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988—2020)——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方荣杰, 李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91-105.   DOI: 10.12002/j.bisu.433
摘要380)   HTML1237)    PDF(pc) (2522KB)(714)    收藏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运用Microsoft Excel和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方法、期刊刊载量、发文作者、研究热点和研究特点六大方面对1988—2020年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①经过长期发展,语用翻译研究目前已进入稳定发展期,增幅削减;②研究热点集中在关联理论的理论建构及理论应用上;③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呈现口译研究成果突出、翻译策略研究不断深化、翻译研究范围广泛的特点;④语用翻译研究以人文主义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本文的回顾与梳理旨在为今后的语用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非洲国家英文媒体“中非关系”报道分析
孔蕾, 秦洪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51-67.   DOI: 10.12002/j.bisu.420
摘要378)   HTML675)    PDF(pc) (3237KB)(612)    收藏

本研究基于自建的“非洲国家英文媒体数据库”,运用文本数据挖掘手段,分析了9个非洲国家的英文媒体在“中非关系”报道中的热点问题和情感态度。研究发现,“合作”与“发展”是非洲媒体共同关心的核心议题,其中经济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是高频出现的正面议题;同时,因国情不同,非洲国家的报道各有侧重点,如埃及更关注双边政治经济交往,埃塞俄比亚更关注劳工和就业问题,赞比亚则更关心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还发现,非洲媒体对中非关系普遍持积极态度,肯定了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担忧。为此,本研究还进一步观察了消极话语片段,发现这些报道主要是受西方媒体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为了促进中非关系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根据非洲各国的具体国情和关注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加强中非媒体之间的合作,夯实民意基础,把握中非关系报道中的国际话语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关联理论框架下喻式语言研究的新发展
彭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123-139.   DOI: 10.12002/j.bisu.406
摘要364)   HTML19)    PDF(pc) (1909KB)(898)    收藏

通过探究关联理论框架下喻式语言研究的新趋势, 本研究发现:非刻意用法的连续统解释机制受到批判, 关联学者正尝试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去解释隐喻与转喻现象;明喻被纳入特别概念解释机制中, 但明喻语用标记语的功能仍待确定;隐喻与转喻互动可透过反义关系词和名名复合词等词汇用法进行研究。任何喻式语言的关联解释机制都可能存在缺陷, 都需要学者不断地进行探究。本研究揭示了关联喻式语言研究的新动态, 为拓宽关联理论研究的外延和应用范围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为诗一辩: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的十年论战(1927-1937)
张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108-122.   DOI: 10.12002/j.bisu.405
摘要358)   HTML7)    PDF(pc) (1867KB)(1056)    收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诗人、评论家的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持续了10年的论战,成为巴黎俄侨诗歌界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两位评论家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侨民诗歌的评价标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继承、年轻一代侨民诗人的写作启蒙等,其中,以普希金为代表的经典文学样式和以“巴黎音调”为代表的新诗歌风貌成为论辩最主要的焦点。从本质上看,“十年论战”反映了俄罗斯侨民诗人普遍存在的创作焦虑和在身份认同上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总体文化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社会事件与文学事件——论欧茨小说创作中的现实关怀
李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56-68.   DOI: 10.12002/j.bisu.411
摘要354)   HTML270)    PDF(pc) (7301KB)(236)    收藏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黑水》《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僵尸》《我的妹妹,我的爱:史盖乐·蓝派克秘史》《大瀑布》等5部小说直接取材于美国社会重大事件:肯尼迪—查帕奎迪克丑闻、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神秘死亡案、密尔沃基食人魔杰夫里·达默案、“美国小皇后”琼贝妮特·拉姆齐被杀悬案和纽约州“爱的运河”污染案。基于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的视角,本文试图分析欧茨如何把单独的社会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探究欧茨小说与美国社会历史之间的关联和张力,解读欧茨小说体现出来的强烈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以及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警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
朱振武, 郑成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3-13.   DOI: 10.12002/j.bisu.407
摘要346)   HTML740)    PDF(pc) (6108KB)(383)    收藏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而且十分注重原本和译本之间美学价值的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究了杜博妮如何以自身的文化翻译观为指针,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和“审美迁徙”之旅,以期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分析实例和学理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拓展性学习与革新实验室——芬兰赫尔辛基大学Yrjö Engeström教授访谈录
阮晓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02-113.   DOI: 10.12002/j.bisu.423
摘要344)   HTML721)    PDF(pc) (1954KB)(501)    收藏

教育研究的社会文化取向催生了学界对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以及其他相关概念的关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活动理论、拓展性学习和革新实验室,笔者对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荣休教授Yrjö Engeström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Engeström教授首先阐述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来源和发展路径,并解释了活动理论的阐释性和转化性。此外,他还厘清了活动理论、社会文化视野以及行动研究的关系,并介绍了一些较新的概念,如拓展性学习、转化能动性和革新实验室的干预方法。最后,Engeström教授展望了活动理论的发展趋势,表达了对全世界范围内青年学者的殷切期望,鼓励广大青年学者走进这一领域,开展有意义的研究。本次访谈聚焦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对外语教育研究的思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
张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30-49.   DOI: 10.12002/j.bisu.429
摘要343)   HTML1123)    PDF(pc) (2145KB)(868)    收藏

主体间性是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分享情感、感知、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经验内容。语言根植于我们的身体,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根植于社会和主体间性。本文指出,在解释语义的认知基础时,认知语言学奉行的是个体化的原则,涉身性和主体间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借助现象学的观点。Zlatev提出涉身主体间性的概念,把涉身性和主体间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作为同一现象两个互补的方面。根据这一观点,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进行“认知协调”,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邀请听话人参与语言表达所引起的推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系统,从而相应地调整双方的共同基础。正常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论证性”功能,说话者可以通过语言影响他人的思维、态度、立场以及即时的行为等。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主体间性,因为它关注的是言语使用及其所引起的相关联的概念结构,以及这些概念结构在话语语境中所承担的意识形态或合法化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立场、观点、看法以及人们对某一意识形态或观点的接受程度。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的缺陷,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乔治·克莱布《村庄》和《市镇》中的圈地批评
吾文泉, 高贤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2): 125-136.   DOI: 10.12002/j.bisu.446
摘要341)   HTML809)    PDF(pc) (1959KB)(763)    收藏

英国圈地运动于18、19世纪达到顶峰,对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乔治·克莱布的《村庄》和《市镇》是18、19世纪之交英国乡村诗歌中的杰作,然而这两首诗有别于新古典主义诗人的田园诗情和感伤主义诗人的悲观情绪,揭露了农村在“圈地”阴影笼罩下的贫穷与破败。本文从英国圈地运动与《村庄》和《市镇》两首诗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圈地运动导致的农村生态破坏、农民道德沦丧等现象,并将视角从农村拓展到社会,分析了圈地运动造成的阶级分化、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对克莱布诗歌成就的定位发现,克莱布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识、观察细腻、笔法犀利的伟大诗人,值得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外语课堂互动中教师话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
杜小双, 张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5): 101-118.   DOI: 10.12002/j.bisu.414
摘要340)   HTML417)    PDF(pc) (10787KB)(350)    收藏

师生互动是外语课堂学习发生的重要机制,其中教师话语对师生互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探究高校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研究采用课堂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精读课堂的互动情况,探究教师话语支架的功能、过程及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①教师话语为学生参与思维活动提供支架,促进了学生逐步加深和拓展思考;②支架的构建和撤离具有自发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有效支架的前提是教师准确研判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③学生思维发展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中教师话语起关键的支架作用。本研究对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思维培养具有一定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批评隐喻视角下外交话语中的“路”隐喻和国家身份构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对外演讲为例
钟玲俐, 刘正光, 李思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6): 114-132.   DOI: 10.12002/j.bisu.424
摘要331)   HTML599)    PDF(pc) (1866KB)(399)    收藏

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概念隐喻无处不在。它们被广泛运用于政治语篇中,使抽象概念得到生动形象的阐释。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对外演讲为语料,归纳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路”隐喻及其国家身份构建功能。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对外演讲中“路”的概念隐喻有着丰富的表征和内涵。通过批评隐喻分析发现,演讲者巧妙地借助人类对“路”的认知的共同体验,精辟地阐释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观和合作观以及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表明了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态度、信心、决心和勇气,构建了中国“以民为本、道路自信的发展中国家”“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兼济天下、勇担责任的国际社会成员”等一系列积极正面的国家身份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
林正军, 夏士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3): 3-17.   DOI: 10.12002/j.bisu.449
摘要323)   HTML956)    PDF(pc) (1967KB)(703)    收藏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情境关联论的理论和实践
徐盛桓, 王艳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3-17.   DOI: 10.12002/j.bisu.397
摘要320)   HTML27)    PDF(pc) (1915KB)(609)    收藏

情境关联论是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语言运用智能体的"人"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探究人如何利用情境关联这一认知手段来获得对词语运用的表达与理解。情境关联论对"情境"的"关联"有自己的定义,即把情境关联定义为"事态+感受"。粗略地说,事态即为"境",认知主体在此"境"中所生发出的感受为"情","境"与"情"是相关联的;"情"自"境"出,"境"以析"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向东盟国家的科技文档汉英翻译与语言服务研究
石春让, 赵秋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44 (4): 85-95.   DOI: 10.12002/j.bisu.403
摘要315)   HTML11)    PDF(pc) (1614KB)(542)    收藏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面向东盟国家的科技文档翻译与语言服务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作者为东盟某国提供技术文档语言服务的实践,总结了面向东盟国家的科技文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翻译问题主要涉及技术、语言和文化层面,应对的策略包括:①努力开创翻译及语言服务新模式;②巧妙适应东盟区域语言生态环境;③努力维护我国翻译语言服务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利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孤独·愧疚·自由——《刻骨铭心》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许勤超, 王泓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5 (1): 117-128.   DOI: 10.12002/j.bisu.435
摘要308)   HTML535)    PDF(pc) (1817KB)(432)    收藏

《刻骨铭心》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首部自传,讲述了她从1919年出生到1949年等待回到英国这之间30年的人生。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该书是一部反思和重识“自我”的回忆录。莱辛以一种痛苦但决绝的语气,生动还原了自己的前半生,不仅对自我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也对殖民地生活作了第一视角的解读。本文采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等后殖民批评方法,通过探究莱辛在孤独、愧疚的心理历程中寻求独立的无畏尝试,揭示了在帝国殖民主义背景下知识女性追求自由的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