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oley W A.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
|
[2] |
Gao M Y, & Malt B. 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hinese individual classifiers[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09, 24(7-8):1124-1179.
DOI
URL
|
[3] |
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4] |
von Humboldt W. On Language:On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Species[M].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5] |
爱德华·霍尔. 无声的语言[M]. 何道宽,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6] |
陈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 中国语文, 1988(6):401-422.
|
[7] |
陈栩茜, 张积家. 时间隐喻在汉语时间量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1, 43(8):863-877.
|
[8] |
崔靓, 王文斌. 汉英对动作和时间的不同概念化:时空性差异的映显[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9(1):30-38,29.
|
[9] |
崔小清. 中国文化之高、低语境说[J]. 未来与发展, 2015, 39(2):17-20,12.
|
[10] |
丁声树, 吕叔湘, 李荣, 等.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第2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
[11] |
恩格斯. 反杜林论[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
[12] |
樊建华. 跨文化时空观念认同的对比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04(4):245-247.
|
[13] |
方东美.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M]. 上海: 中华书局, 2012.
|
[14] |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
[15] |
何杰.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 第2版.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
[16] |
何清强, 王文斌. 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英汉语言与文字关系探析[J]. 中国外语, 2015, 12(3):42-49.
|
[17] |
胡林森. 论时间的一维性及其现实意义[J]. 安徽省委党校学报, 1988(3):14-19.
|
[18] |
黄理兵. 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和存现句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17(1):110-113.
|
[19] |
黄理兵. 从语言看时空观念的不平衡性[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8(1):110-114.
|
[20] |
蒋宗霞, 张德岁. 汉语量词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研究的新取向[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8(3):74-76.
|
[21] |
黎锦熙. 新著国文文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
[22] |
李萌. 英语词根与汉字部首的对比[J]. 科技视界, 2015(34): 207,238.
|
[23] |
李明敏.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语义特征[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4(12):105-109.
|
[24] |
李宇明, 陈前瑞. 语言的理解与发生:儿童问句系统的理解与发生的比较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
[25] |
廖立夏. 汉语语言习惯对学生英语时态运用的影响论析[J]. 语文建设, 2016(5):95-96.
|
[26] |
刘玉琴. 浅谈汉英法三种语言时态表达手段的对比[J]. 成功(教育版), 2009(1):199-200.
|
[27] |
卢卫中, 郝文华. 时间概念空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5(12):18-23.
|
[28] |
罗思明, 王文斌, 王佳敏. 英汉时间词特质及其语言蕴含共性[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 50(5):643-655.
|
[29] |
孟瑞玲. 汉英名量搭配差异的认知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2):73-77.
|
[30] |
石毓智. 表物体形状的量词的认知基础[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1):34-41.
|
[31] |
孙邦金. 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与主体的责任[J].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67-71.
|
[32] |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
[33] |
王文斌.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a(2):163-173,318.
|
[34] |
王文斌. 论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特性--从Humboldt的“内蕴语言形式”观谈起[J]. 中国外语, 2013b, 10(3):29-36.
|
[35] |
王文斌, 崔靓. 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J]. 外语教学, 2016, 37(3):8-12.
|
[36] |
王文斌, 何清强. 汉英篇章结构的时空性差异--基于对汉语话题链的回指及其英译的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6, 48(5):657-668.
|
[37] |
王文斌, 于善志. 汉英词构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特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9(6):1-8.
|
[38] |
王文斌, 张媛. 英汉否定表征及其时空性民族思维特质差异[J]. 现代外语, 2019, 42(1):1-12.
|
[39] |
亚里士多德. 范畴篇解释篇[M]. 方书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
[40] |
殷焕先, 何平. 现代汉语常用量词词典[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
|
[41] |
于善志, 王文斌. 英语时制中的时间关系及其语篇功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46(3):323-336.
|
[42] |
张伯江. 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 中国语文, 1994(5):339-346.
|
[43] |
张积家. 语言认知新论--一种相对论的探讨[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44] |
张积家. 普通心理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45] |
张积家, 何本炫, 汪新筱. 汉语讲话者对汉语集合量词的分类与组织[J]. 语言科学, 2016, 15(5):543-554.
|
[46] |
张积家, 刘红艳. 言语产生和理解中汉语个体量词的通达[J]. 心理学报, 2009, 41(7):580-593.
|
[47] |
张积家, 王娟, 刘鸣. 英文词、汉字词、早期文字和图画的认知加工比较[J]. 心理学报, 2011, 43(4):347-363.
|
[48] |
赵朝永, 王文斌. 中国学习者英语时体习得偏误分析:英汉时空差异视角[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a(4):13-21.
|
[49] |
赵朝永, 王文斌. 中国英语学习者语域变异多维分析:英汉时空特质差异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 2017b(4):71-78.
|
[50] |
朱晓军.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 语言与翻译, 2006(4):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