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修辞学视角下汉语论说文段落修辞的特殊性研究——基于教材和作文的分析
刘东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6): 3-17.
DOI: 10.12002/j.bisu.361
传统对比修辞学研究把英语修辞作为典范,强调英语修辞地位高于非英语修辞,因而遭到学者们的普遍反对。有些西方学者虽然认为汉英修辞模式具有同等地位,但在其试图为汉语语篇修辞地位辩护的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两种修辞模式趋同,而忽略了汉语特有的修辞特征。本文从比较修辞学视角出发,对汉语段落的修辞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段落写作指南和学生汉语论说文作文中的段落。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没有包含系统的段落写作理论及指南;汉语作文中的“主题句”不同于英语,段落多为非归纳演绎式,且运用了较多的情感化语言。由此,本文认为,当今汉语论说文写作仍然具有特殊性,其修辞范式并未与英语相接近。提高汉语的修辞地位不能依靠强调其与英语修辞的相似性,应该正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
|
《麦克白》汉译本注释探究
朱安博, 彭程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6): 54-66.
DOI: 10.12002/j.bisu.364
作为翻译文本的重要内容,注释不仅可以弥补读者的文化缺省,还能够折射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及其读者观,是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麦克白》在不同时期的11个汉译本(包含1个导读本),对各译本的注释进行统计分类,并就典型注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麦克白》不同译本的注释不仅是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还是译者翻译观和读者观的重要载体;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译者的隐形和显形以及特定读者群体的感受与反应,揭示译本注释背后隐含的译者观和读者观。最后,希望本文可以引起学术界对莎士比亚戏剧汉译副文本研究这一领域的重视。
|
|
以翻译理论创新拓展话语空间——关于“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对谈
高玉霞, 任东升, 蓝红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6): 79-93.
DOI: 10.12002/j.bisu.366
本文采取三人对谈的形式,以近年提出的“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为例,围绕其概念生成、研究前瞻和反思,探讨通过理论创新拓展中国译学话语空间、服务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创新应立足于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国家治理和国际治理等相关问题;多元话语创生路径是可取的,但应基于问题特征和研究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简单模仿或盲目跟风不是创新之举;在方法论上,应当打破单学科思维,采取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跨学科、甚至超学科方法。
|
|
应对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加强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
鞠玉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6): 108-118.
DOI: 10.12002/j.bisu.368
为了解决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存在的读写危机和思辨缺席等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本科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在本科阶段开始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何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本文认为,这一方面缘于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高素质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研究能力要在“如何做”上下功夫,将其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3个层面去落实。在教学管理层面,要改进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以及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的管理;在教师教学层面,应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在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层面,应提倡研究型的学习风格,使其逐步形成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