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交集
封宗信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3-19.   DOI: 10.12002/j.bisu.266
摘要( )   HTML( )     PDF(1445KB)( )

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语言转向和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及其催生的符号学对文学文化批评理论产生的范式性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的交集:(1)语言学理论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的介入;(2)作为文学批评理论家的语言学家;(3)作为语言学家的文学批评理论家;(4)作为“批评理论”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最后指出,完整的语言学理论包括对文学的思考,完整的文学批评理论也离不开对语言的哲学思考;文学批评的多次转向都与语言学的范式转向有关,困扰文学批评理论的许多问题(如文学理论、文学研究、文艺理论、文论、批评理论、理论/元理论、批评/元批评等)都可以从现代语言学视角得到解释和澄清。

语言学研究(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专栏 主持人:王立非)
应急语言服务专栏主持人语
王立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20-20.  
摘要( )   HTML( )     PDF(248KB)( )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
王立非, 任杰, 孙疆卫, 蒙永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21-30.   DOI: 10.12002/j.bisu.261
摘要( )   HTML( )     PDF(1203KB)( )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突发,举国奋力抗击疫情,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尝试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对国内外应急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就如何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机制体制,从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应急能力、应急标准、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提出建议。最后强调指出,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语言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之后应当加快健全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为国家危机管理作出贡献。谨以此文向正在顽强抗疫的全体中国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应急语言服务:研究课题与研究范式
滕延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31-44.   DOI: 10.12002/j.bisu.268
摘要( )   HTML( )     PDF(1246KB)( )

国家应急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突发公共事件时信息畅通、生命救助、舆情引领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历来重视应急语言服务工作,并将其纳入新时代语言文字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建设。2019年底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应急语言服务、完善应急语言管理规划与建设的契机,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鲜有研究从学科视角讨论应急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研究课题与研究范式等话题。鉴于此,本文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例,从应急语言服务视角出发,围绕应急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研究课题、研究范式进行论述,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十大研究课题与三个研究范式,认为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大有可为,希望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的语言需求、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提供多维思考。

论应急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术语命名
陶源, 赵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45-56.   DOI: 10.12002/j.bisu.270
摘要( )   HTML( )     PDF(1334KB)(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期,出现了多个疾病名称,其中一些不准确甚至带有歧视性的名称给疫情防控和社会舆情带来了不良影响。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使用“COVID-19”作为疾病名称,同时,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提出“SARS-COV-2”作为病毒名称。COVID-19(2019年冠状病毒肺炎,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医学术语的确立客观、准确,但SARS-COV-2(萨斯相关2型冠状病毒,指新型冠状病毒)的命名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从医学术语的命名规范角度,探讨了此次命名及相关争议,并对应急语言能力展开讨论。为准确界定此次病毒和疾病名称,建议医学相关学科专家与语言学家积极参与对此次新冠疫情术语的命名,以利全球公众正确认识该病毒及疾病。

翻译研究
翻译批评理论的本土构建——周领顺教授访谈录
马冬梅,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57-70.   DOI: 10.12002/j.bisu.236
摘要( )   HTML( )     PDF(1385KB)( )

继文本批评视域、文化批评视域之后,翻译批评研究进入行为批评视域。文本批评侧重“翻译内”的问题,“文化批评”侧重“翻译外”的问题,两种视域下的翻译批评研究虽然在其各自的历史语境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逐渐暴露出不足。行为批评视域则站在译者行为角度,在着眼于“翻译外”的同时兼顾“翻译内”,是翻译内和翻译外、静态和动态、文本和人本相结合的新范式。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提出十周年之际,笔者有幸采访了其首倡者周领顺教授。访谈中,周教授回顾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重申了本土译论构建之于国际译学的意义,澄清了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概念,并就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一代宗师》武术术语字幕英译研究
汪宝荣,余建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71-82.   DOI: 10.12002/j.bisu.264
摘要( )   HTML( )     PDF(1425KB)( )

中华武术元素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产武侠电影对外传播的卖点之一,而武术元素和中国文化往往包含在武术术语中,因此武术术语字幕翻译颇为重要。本文结合字幕翻译和英汉互译的特点,对西班牙学者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词”翻译策略分类法略作修正,采用数据统计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王家卫执导的《一代宗师》中的武术术语字幕英译进行了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该片字幕译者更倾向于采用文化保留性翻译策略,同时适当采用文化替换性翻译策略,且翻译手法灵活多样,其英文字幕既着力于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又尽量做到浅显易懂。本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借由电影“走出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外国文学研究
论《长日留痕》中记忆对历史的重构与现实救赎
汪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83-95.   DOI: 10.12002/j.bisu.267
摘要( )   HTML( )     PDF(1425KB)( )

石黑一雄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展示了作家简朴、含蓄与典雅的叙事风格。透过管家史蒂文斯的视角,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在六天旅途中的所思所见。本文通过叙事学相关理论视角及新批评主义的文本细读,试图揭示主人公的个人记忆具有对历史与当下的反思和重构双重意义。在对过往的思索性追忆中,史蒂文斯的不可靠叙述和零散与错置的回忆片段揭示了记忆对历史的过滤,而主人公与他人的叙述冲突则呈现了历史与记忆的辩证关系。史蒂文斯的回忆又与旅途中遇见的人和事相互交织,途中的思考使主人公对过往人生中的悲剧时刻产生顿悟,对记忆中的个人往事和时代历史也有了新的理解,并以积极心态面对归家之途。

外语教学研究
语法填空任务中的策略参与有声思维实证研究
常新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96-110.   DOI: 10.12002/j.bisu.265
摘要( )   HTML( )     PDF(1641KB)( )

自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测试任务中的策略参与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对策略在不同任务类型下参与的过程追踪研究仍显贫乏。本研究通过运用有声思维数据采集方法,对不同学习阶段的两组参试者在基于语篇的语法填空任务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质性分析与量化手段相结合的调研。研究分析了四类典型策略使用及两组学生在处理该任务时的策略选择差异,并归纳出了三种不同效果的语篇处理模式。研究结果一方面为深入理解该任务考测内容的性质和范围提供了实证材料,另一方面为探寻高效语篇处理模式提供了个案例证。本研究对外语学习、测试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改进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书评
《语法接口》述评
杨萌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111-120.   DOI: 10.12002/j.bisu.269
摘要( )   HTML( )     PDF(1445KB)( )

生成语法学越来越多地关注不同组件(如句法、语义、音系、形态等)之间的接口研究,而针对汉语的接口研究却相对较少。在这一背景下,由Jianhua Hu(胡建华)和Haihua Pan(潘海华)主编的Interfaces in Grammar(《语法接口》)一书于2019年出版,书中呈现了多篇以汉语语言学为主的专门研究语法接口问题的成果。本文介绍《语法接口》各章的主要内容,并对全书作一简评。书中所录论文或展示了作者对重要理论和概念的深度思考,或侧重于经验研究,针对汉语、英语及其他语言的语言事实作细致的描写和挖掘,并从接口的层面重新看待相关语言事实;同时,有的文章还引入了儿童语言获得、二语习得的实证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