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高端笔谈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刘宏, 王军哲, 罗林, 王俊菊, 李迎迎, 武光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3-12.   DOI: 10.12002/j.bisu.288
摘要( )   HTML( )     PDF(1084KB)( )
主持人(刘宏)按语:中外文明互鉴和文明互译在新时代中国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理解不同国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寻求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实现“和而不同”和“美美与共”是中国智慧和中国声音的体现,也是互鉴互译的目标。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正是实现文明互鉴和文明互译的重要保障,是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研精毕智,是对人才培养需要“大胸怀”“大视野”这一要求的有效解答。有鉴于此,我们邀请外语院校的校长、外语学院的院长及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共同讨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主题,共同聚焦外国语言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以期促使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承担更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名家论坛
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体裁分析——以一则微信聊天式房地产广告为例
辛斌, 李文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13-23.   DOI: 10.12002/j.bisu.289
摘要( )   HTML( )     PDF(1512KB)( )

广告语篇既具有丰富的体裁特征,又具有多模态的特征。现有体裁分析研究多采用Swales的语步分析法,主要关注语篇的宏观建构特点。这种重结构的分析方法容易忽视广告语篇中多模态的话语细节,缺乏对体裁动态复杂性的关注。为此,本文结合Bakhtin的体裁观和Fairclough对话语间性中体裁要素的分析方法,以一则微信聊天式多模态广告语篇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其在主题内容、活动类型和风格3个方面的特征,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4个层面揭示其对话性。

语言学研究(话语研究专栏 主持人:田海龙)
政府部门通知中的权威及其话语建构
田海龙, 单晓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24-35.   DOI: 10.12002/j.bisu.290
摘要( )   HTML( )     PDF(1368KB)( )

本文运用费尔克劳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的“辩证–关系”分析框架,对一则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进行“结构分析”和“互动分析”,发现这一通知在政府机构不同层级的部门之间,其发布和传达的方式体现为高一层级的政府部门掌握着政府通知这一语体的制定权,并且在通知中通过话语策略体现出政府部门的权威性。结合其他政府公文(如征求意见稿和专题报告)实施社会实践的方式对这一发现进行讨论,可以认为政府部门的公文作为一种管理话语,实施社会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彼此形成互补,共同为政府部门以公文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借鉴。

外交文化架构与对外政策构建:美国“新丝路战略”话语分析
尤泽顺, 卓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36-55.   DOI: 10.12002/j.bisu.291
摘要( )   HTML( )     PDF(1802KB)( )

本研究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对美国国务院高官发表的有关“新丝路战略”的演讲进行了架构分析。结果发现,该类话语是以美国对外政策话语和“丝绸之路”话语的深层架构为基础,在表层架构对其显性和隐性侧面进行操控性交替运用形成的。总体而言,其表层架构意在表明美国在中亚地区奉行积极的和平、安全、稳定、发展、合作、互联互通的外交政策。其中,次级架构的显性侧面突出“美国对该战略的巨大贡献”和“该战略对阿富汗的重要作用”,而隐性侧面则暗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世界领袖”,“其政策重点是实现和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政府利用这一架构一方面迎合了美国人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也试图消除阿富汗人对美国战略目标的质疑。

时间指示语与身份话语建构——基于回归前后香港施政报告的研究
王加林, 陈建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56-67.   DOI: 10.12002/j.bisu.292
摘要( )   HTML( )     PDF(1403KB)( )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比了香港回归前后(1986—2008)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时间指示语的用法。研究发现,过去时间指示语在回归前港英政府的施政报告中用于建构“正面的香港人与英国人的共同历史”,而在回归后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建构“负面的香港被殖民的历史”;将来时间指示语在回归前港英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香港的未来是短暂的、不确定的,而在回归后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香港和中国的未来则是正面的、稳定的;绝对时间指示语“1997年”在回归前港英政府的施政报告中建构的是负面的“1997年事件”,而在回归后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建构的则是正面的“1997年的回归”。研究认为,身份可以通过语言得到建构,时间指示语的使用就是一种身份建构策略,通过分析时间指示语的使用可以揭示身份的历时建构,为身份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翻译研究
再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理论框架构建
刘性峰, 王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68-78.   DOI: 10.12002/j.bisu.293
摘要( )   HTML( )     PDF(1365KB)( )

当前语境下,国家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译介与传播,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是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十分有必要将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视为一个整体,作科学系统的研究。本文依据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事实、翻译学的发展规律及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尝试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论、目的论以及应用论等方面构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理论框架,助推中国优秀古代科技文化有效地“走出去”。

外国文学研究
《赎罪》中的他者叙述伦理
郭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79-91.   DOI: 10.12002/j.bisu.294
摘要( )   HTML( )     PDF(1187KB)( )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因其对自我和他者关系的探索而传达了丰富的他者伦理内涵。这一伦理效果不仅源于他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精心构思,更源于其在小说叙述形式上的探索。在叙述形式层面,麦克尤恩将元小说嵌套叙述、视角转换和不可靠叙述相结合,探索出一套独特的伦理叙述话语,揭示了作品的他者伦理意蕴,展示了作者、叙述者和读者的伦理意识表达与叙述呈现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着重聚焦这三种叙述形式在强化《赎罪》中的他者伦理表达方面的作用,探讨作者麦克尤恩如何通过叙述形式层面的他者伦理内涵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伦理意识的反思。分析发现,麦克尤恩在《赎罪》中采用的叙述形式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这一叙述形式与小说内容共同强化了小说中的他者伦理意蕴。探究《赎罪》中叙述形式在伦理表达方面的效果能够充分挖掘该小说的伦理内涵,也有助于引起学界对麦克尤恩小说中叙述伦理的关注。

外语教学研究
生态给养视阈下英语知识内化机制构建——基于课堂展示活动
秦丽莉, 何艳华, 欧阳西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92-107.   DOI: 10.12002/j.bisu.295
摘要( )   HTML( )     PDF(1585KB)( )

英语学习环境中的生态给养不仅包含人际给养,同样也应包含脑内给养。本研究以解读生态理论和内化理论的内涵为切入点,找出两者的兼容性,并尝试构建生态给养视阈下英语知识内化机制概念框架。本研究依托课堂展示活动,运用叙事法和访谈法对两名研究生的英语知识内化机制展开调查。首先,研究者描述了展示者课堂展示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人际给养和脑内给养状况,发现以上两种给养均可以有效推进英语知识的内化。其次,研究者阐释了内化发展的全过程。同时,研究者还发现英语知识的内化机制具有重复性和调节性,并在此基础上最终构建了英语知识内化机制概念框架。本研究旨在调查展示者在进行课堂展示活动时的知识内化过程,为未来给养及内化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青年学者论坛
基于构式语法的话语策略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治理为例
潘艳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 108-121.   DOI: 10.12002/j.bisu.296
摘要( )   HTML( )     PDF(1414KB)( )

本研究尝试将构式语法运用到语篇分析中。笔者基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语篇的特征,构建了语篇构式分析框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话语进行了分析,尝试阐释了4种语篇构式,即机构对话构式、提示语篇构式、告诫语篇构式和新闻报道构式。研究发现,我们可以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灵活运用语篇构式来治理舆情,具体的话语策略包括及时科普引导策略、防控行为引导策略、辟谣策略、心理安抚引导策略以及职业形象构建策略。通过使用这些话语策略,新媒体不仅可以有效治理舆论,还能够进行舆论宣传,从而实现话语对行为的最大规训功能。本研究表明,语篇可以被视为一个大的构式,该构式由词组构式和句法构式整合而成,语篇的构式分析能够解决新媒体语篇因本身的零散性、创新性、娱乐性以及文本类型和语类的混合使用所造成的分析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