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结构启动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1986—2017)
王敏, 甘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5): 18-37.
DOI: 10.12002/j.bisu.240
结构启动(又称句法启动)是指人们在产出中倾向于重复使用先前使用或接触过的语言结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结构启动成为语言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前人研究表明,结构启动既能够反映抽象表征,是研究语言加工机制的重要工具,又能够促进内隐学习和成功交际,对语言习得、语言交际、双语研究等具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基于CiteSpace生成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对国际结构启动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系统考察了从1986年至2017年间结构启动论文发文量的变化、发文期刊、核心研究机构和高产作者的地区分布等,基于高共被引论文和关键词梳理了研究的核心议题及动态变化,并指出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
|
典籍英译策略的文化哲学之维——刘师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研究
施冰芸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5): 68-80.
DOI: 10.12002/j.bisu.245
1977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师舜英译本(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出版。通过研究此译本,本文认为译者通过去芜存菁、突出主线,改头换面、化中为洋,落差语义、舍东就西,音译加注、声义俱备,挖掘深意、适度引申,移字过纸、等项对译诸多手段,实现了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动态互补,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具有真实品格的“去他者化”的中国形象,最大化地实现了译本的翻译效能和价值。归化折射出译者的文化自觉,异化凸显译者的文化自信,而译者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则皆源于其深刻的文化自省。
|
|
哲学诠释学观照下的歌德《西东合集》复译研究及翻译策略探讨
何晶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5): 91-101.
DOI: 10.12002/j.bisu.257
《西东合集》(West-östlicher Divan)为歌德晚年成熟诗艺的结晶,横跨东西方文化,充满东方精神的自然—神性,是歌德给当时战乱不断、精神倒退的欧洲大陆开出的一剂药方。这样一部杰作在译介歌德已有百年的中国却颇受冷遇,在唯一的全译本(钱春绮译本)中,“形式对等”优先于“内容对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以致译文没有把握住歌德诗学的原意及精神。本文将在哲学诠释学的框架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借助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来探究翻译中的文本意义方向,以期促进对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分析表明,不能用方法论去任意切割文本,更不能一概而论地划定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的优先性,译者应当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文本及其内在精神,让原文本的精神在新的语言世界里以新的方式继续存续。
|
|
普遍规律与自我意志——论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两大命题
金美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5): 116-125.
DOI: 10.12002/j.bisu.241
列夫·托尔斯泰毕生都在努力调和生活的要求与艺术的要求、理论信念与本能判断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他苦苦求索无懈可击的终极真理,试图构建人间天国;另一方面,他又憧憬个体自由,推崇富有张力的个体生命和顺应本能的自然生活。本文在梳理西方学者对该问题探讨的基础上,从作家生命历程与文学图景两个方面入手,解读托尔斯泰对普遍规律与自我意志的理解。对两个对立命题的苦恼贯穿托尔斯泰创作的始终,在《卢塞恩》《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认为,作家并非在两个矛盾命题之间作出了舍此取彼的最终选择,托尔斯泰试图对等地理解二者的关系,认为只有当普遍规律对个体也有意义时才会体现其本质的价值。即使是在选择道德说教的创作后期,作者也在《谢尔盖神父》《哈吉穆拉特》等作品中表现了对个体意志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