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语言学研究
从CRISIS探究美国经济状况——基于语料库的CRISIS研究
郭桂杭 梁 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1-.  
摘要( )   [HTML]()   PDF(3842KB)( )
本文以COHA、COCA两个美国语料库提供的大量客观、真实的数据为依据,探讨CRISIS在近200年的历时演变及其搭配词的特征,以期从话语研究中获取美国的经济状况信息。研究表明:(1)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CRISIS的使用频率突然飙升,而后一直都是美国大众关注的重点;(2)CRISIS的搭配词具有很强的商务性倾向,ECONOMIC CRISIS与FINANCIAL CRISIS共现频率最高;ECONOMIC CRISIS与ENERGY CRISIS分别对应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两次危机,也成为了这两个时期美国经济的标志性事件;(3)在动词性搭配词方面,最常见的搭配词是FACING。统计对比后发现,应对危机的具有积极语义韵动词在语料库中共现的频率高于具有消极语义韵的动词,这表明美国社会在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与方法。
英汉叙实性标记的对比研究
方清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10-.  
摘要( )   [HTML]()   PDF(3846KB)( )
本文对比英语与汉语的叙实性标记,主要涉及英语中的in fact、in truth、indeed、actually、really;汉语中的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的确、确实、真的。共性方面,它们都倾向于出现在句法左边缘位置,而且一般都经过了从“句内副词”到“句子副词”最后到“话语标记”的虚化过程。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叙实性标记处于句尾的概率远远高于汉语,尤其是indeed、actually、really处于句尾非常自然。英语采用句尾叙实性标记,其作用是补充说明作者立场,而汉语往往先采用叙实性标记以亮明立场。英语叙实性标记所在位置比汉语要灵活。
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述评
苗 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16-.  
摘要( )   [HTML]()   PDF(3519KB)( )
跨语言句法启动代表了双语句法表征研究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解释双语句法迁移、句法误用等现象,对于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介绍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的理论发展,总结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词序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词汇因素对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语言内句法启动和语言间句法启动的比较以及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内隐学习机制等。本文也指出,在双语表征模型、影响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的因素、语言理解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翻译研究
阅读学视角下的翻译文本“误读”现象新探
黄培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22-.  
摘要( )   [HTML]()   PDF(3006KB)( )
“误读”是文本接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从阅读学的视角论述了“误读”现象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指出“误读”是有限度的,厘清了“误读”与“误解”两个概念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译者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重视阅读语境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才能在感知原文阶段准确、透彻地理解原文,从而减少误译的产生。
美国李清照文学作品英译的女性形象探析
葛文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28-.  
摘要( )   [HTML]()   PDF(3309KB)( )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诗、词、文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传统中国女性形象在进入美国文化圈、被异域翻译家译介之后,塑造出了4种带有美国文化痕迹的女性形象——“才女”、“女酒徒”、“怨妇”与“奇女子”。这些与原作形象或近似、或迥异的被重新构建的形象是中美两国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对此,我们不应一味地予以批判,更应该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对当前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积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翻译理论在英语本科与MTI翻译教材中的比例与布局
何瑞清 张小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34-.  
摘要( )   [HTML]()   PDF(3527KB)( )
通过比较统计英语本科与MTI翻译教材中的翻译理论,本文发现,两类翻译教材中的翻译理论(尤其是翻译概论)重复率较高,英语本科比MTI翻译教材中的翻译理论更多、更难,需要统筹布局。文章认为应依据培养目标,并综合有关翻译理论与实践权重的研究,决定翻译理论在两类翻译教材中的比例;依据先易后难,实用优先,在翻译教材中同一翻译理论的出现频率越高越优先布局的原则,决定翻译理论在两类翻译教材中的布局。
外国文学研究
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贺 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41-.  
摘要( )   [HTML]()   PDF(3960KB)( )
研究文学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他认为文学文本包含许多空白和对传统规范的部分否定,空白和否定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它们分别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反思能力,促使读者去填补空白,建立新视野,完成对不确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读者会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和自我意识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伊瑟尔对穆卡诺夫斯基功能语言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的改造,阐明了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资本契约”与“女英雄”——论维多利亚小说中的资本、性别与文化
范一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48-.  
摘要( )   [HTML]()   PDF(5154KB)( )
近来“女性的性别活动”(feminine labour)已日渐成为维多利亚文学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论文以卢卡契的资本主义整体论为出发点,分析资本对维多利亚小说的性别和文化表征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交互影响。资本既推动又限制女性主义能动性,这一矛盾特性导致从盖斯盖尔到哈代的小说中存在女性性别活动的不均衡表现,这一规律即可称之为“资本契约”。研究表明,维多利亚小说史再现了“女英雄精神”的性别活动:作为现代个人消费主体的女主人公在典型的“婚姻情节”之中追求自由、空间、知识和权力,或斡旋劳资矛盾,或构建国家文化,又或颠覆资本主义父权制度。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维多利亚女性性别活动的内在动力,从而对维多利亚小说中资本、性别与文化的互动关联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善以恶行——“纯真”与不可靠的叙述
张 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57-.  
摘要( )   [HTML]()   PDF(3825KB)( )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纯真》通过层层递进的不可靠叙述,辩证地揭示了“纯真”这一美德的负面——纯真之昧,以及由此导致的善以恶行。小说中事件的严肃可怕和叙述的轻描淡写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张力,增强了审美效果,带给读者始料未及的阅读体验。这不仅体现了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叙事技巧,也体现了她独到的洞察力和对人性本善/恶命题的哲学思考。本文以《纯真》文本的细读为基础,从叙事“构筑性”出发,结合“不可靠叙述”理论,分析《纯真》开篇层层递进的不可靠叙述,揭示纯真之昧,以及由此造成的对他人巨大的伤害。
莱辛的市民悲剧观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64-.  
摘要( )   [HTML]()   PDF(3973KB)( )
 莱辛关于市民悲剧的论述,集中在《关于悲剧的通信》和《汉堡剧评》中。为进一步加深对莱辛市民悲剧主要观点的理解,本文对两书中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莱辛的悲剧构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同情,同情既是一种情感反应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最终会使观众得到道德上的改善。同情的产生有赖于观众对悲剧主人公的认同感,舞台上塑造的人物与观众相似并且情节的发展真实可信才会使观众产生认同。莱辛对亚里斯多德的恐惧和怜悯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并认为两者是悲剧实现其教化作用的手段。  
外语教学研究
西班牙语外语学习者的阅读理解研究:技能成分分析视角
吴建设 周 韦 何晓静 郎建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71-.  
摘要( )   [HTML]()   PDF(4726KB)( )
学者们就语言阅读技能提出的模型相对较多,“技能成分分析”模型是其中之一,它致力于探究有哪些因素对阅读有贡献作用。目前,基于“技能成分分析”视角的阅读理解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关于小语种阅读理解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的西班牙语专业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语音/正字法/句法/语义加工能力对西班牙语阅读理解以及汉语、英语阅读理解对西班牙语阅读理解的贡献。结果发现:仅西班牙语的语义与语音加工能力可以预测西班牙语阅读理解。其中语义加工能力的贡献最大,而语音加工能力次之;英语阅读理解能预测西班牙语阅读理解,但汉语阅读理解却不能。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新框架解读
刘悦明 卢仁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79-.  
摘要( )   [HTML]()   PDF(5064KB)( )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当前处于又一个重大转型时期。教育部2014年高考改革中关于外语考试的改革设想释放出外语教学转型需求的信号。2013年上海市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率先推行ESP作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制订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本论文从历时角度就几个重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做一个对比解读,以证明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专家视点(外语)
深化改革语境下的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思考
张喜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2): 87-.  
摘要( )   [HTML]()   PDF(534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