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Lefevere A .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Routledge, 1992.
|
[2] |
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A Sourcebook[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
[3] |
Lefevere A. 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
[4] |
Stowe H B . Uncle Tom’s Cabin[M].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
|
[5] |
白立平 . 翻译家梁实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
蔡静, 方维保 . 从传播视角看林译小说序跋的价值[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9):142~ 149.
|
[7] |
蔡元培 . 答林君琴南函[C]//薛绥之,张俊才. 林纾研究资料.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123~ 128.
|
[8] |
陈家冀 . 林纾翻译小说未刊九种[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
|
[9] |
成昭伟, 刘杰辉 . “赞助人”视角下“林译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个案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148~ 152.
|
[10] |
付建舟 . 清末民初小说版本经眼录二集[M].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3: 73.
|
[11] |
傅斯年 . 中国人的品德[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4.
|
[12] |
龚琼芳 . 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的传播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
[13] |
郭杨 . 林译小说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 2009.
|
[14] |
郝岚 . “林译小说”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的关系[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60~ 65.
|
[15] |
贺爱军 . 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以佛经译者和近现代西学译者为中心[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16] |
贺爱军, 贺海琴 . 联合赞助人对林纾翻译与译作流传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1):61~ 65.
|
[17] |
胡适 .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C]//胡适. 胡适文存(2).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3: 161~ 221.
|
[18] |
廖蓓辉 . 从林译小说看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控[J]. 云梦学刊, 2008,29(5):135~ 138.
|
[19] |
林纾 . 民国丛书•第4编• 94 •综合类•春觉斋著述记(卷一)[C].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
|
[20] |
林元彪 . 视译者与“林纾的翻译”——基于口译精力负荷模型的考察[J]. 上海翻译, 2018(2):23~ 30.
|
[21] |
卢志宏 . 再次解读Patronage[J]. 中国翻译, 2015(4):19~ 23.
|
[22] |
钱锺书 . 林纾的翻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
[23] |
斯土活 . 黑奴吁天录[M]. 林纾,魏易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
[24] |
王德威, 季进 . 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25] |
王东杰, 刘杰辉 . “林译小说”中的赞助人因素初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6(1):95~ 96.
|
[26] |
薛绥之, 张俊才 . 林纾研究资料[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
[27] |
袁荻涌 . 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文学关系研究[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
[28] |
张俊才, 王勇 . 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29] |
朱瑜 . 林纾的翻译和时代[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5):70~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