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阿瑟•韦利的中国绘画研究与汉学转折
曹顺庆,任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3-15.   DOI: 10.12002/j.bisu.145
摘要( )   HTML( )     PDF(1671KB)( )

阿瑟•韦利(1889—1966)作为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的翻译领域,对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作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英国以及西方研究中的崛起,更体现出西方汉学思潮的新一轮转折。其研究上承翟理斯、宾扬等人的系统性译介,下启喜仁龙、高居翰等的研究性引入,而这一转折也将中国文学、绘画乃至诗学的元素更为深入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当中,成为了与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相峙而立的他国化风景。东方的文学与艺术不再仅仅作为带有异域情调的点缀,而是成为与西方相峙而立的、为其提供能量的另一文明。正是中国文化的注入为英国及西方注入了新鲜活力,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语言学研究
最简框架下循环拼读机制与优选制约计算分析
张连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16-36.   DOI: 10.12002/j.bisu.179
摘要( )   HTML( )     PDF(1957KB)( )

本文基于最简方案与语段理论的局部性制约、多重/循环拼读机制以及强势音系语段推导,在综述先前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句子重音计算方法和优选句法运算,阐述句子重音与焦点重音的互动以及语段韵律拼读与优选制约的交互。语段结合焦点加标的分析表明,焦点重音规则优先于句子重音规则。本文不仅论证了音系计算方法的指导原则,也遵循了语段的局部性和多重拼读(移交)。系统研究证实了在显著性参照下功能语段边界和循环拼读域在重音韵律计算和接口映射中起决定性作用,即拼读域可对应重音域。本文旨在论证并推出语段推导理论与优选论结合的优选计算模式。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
刘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37-53.   DOI: 10.12002/j.bisu.180
摘要( )   HTML( )     PDF(1717KB)( )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基于自建的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小型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异同。文章从词频、索引行分析、搭配词表、搭配短语4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在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具体采用了辩证—关系分析法,从4个阶段构建分析框架,即:阶段一,从符号层面关注社会弊端;阶段二,确定处理该社会弊端的障碍;阶段三,考虑社会秩序是否“需要”该社会弊端;阶段四,确定跨越障碍的可行性方法。经过数据微观结构分析和辩证—关系宏观结构分析,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关于雾霾的报道呈现出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媒体更加关注雾霾成因及其危害,借此刻意渲染中国负面国家形象;相反,中国媒体则侧重关注雾霾的治理及未来展望,对本国重塑良好的国际形象充满了期待。

翻译研究(中国文学外译专栏 主持人:马会娟)
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研究
马会娟,王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54-69.   DOI: 10.12002/j.bisu.169
摘要( )   HTML( )     PDF(1696KB)( )

新西兰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工作的知名国际友人,一生翻译、出版中国诗歌译著十余部。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受中国政府外宣机关雇用的英语译者,艾黎的翻译活动有诸多独特之处。本文对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的选材特点、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论述了艾黎对李白诗歌的英译是赞助人、个人诗学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产物。通过研究艾黎的翻译实践活动,本文发现国家机构翻译具有以下特点:(1)从翻译选材来看,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译者并不是出于个人兴趣从事翻译工作,而是取决于国家机构赞助翻译的目的;(2)译介活动受国家和个人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痕迹明显,译作中的李白形象被一定程度改写,李白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被放大;(3)译者翻译时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译诗风格,译作突显了较强的个人色彩,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诗的意义,背离了原诗的旨趣和精神。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和接受
蒋剑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70-83.   DOI: 10.12002/j.bisu.172
摘要( )   HTML( )     PDF(1679KB)( )

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公开译介至今已近30年。本文将莫言作品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1988—1992,囿于象牙塔的零散译介;(2)1993—1999,走出象牙塔——葛浩文的努力;(3)2000—2012,走向“祝圣”;(4)2012年至今,“后诺奖”时代。通过梳理译本、分析书评、总结各个阶段的译介特点和接受情况,本文对莫言作品的英语世界之旅及其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文学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鲁迅小说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研究——以王际真译本、杨氏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为例
张奂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84-96.   DOI: 10.12002/j.bisu.175
摘要( )   HTML( )     PDF(1698KB)( )
本文首先梳理关于鲁迅小说的英译活动,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英译本,再从译本再版或重印、读者评价、选集收录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分析它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并结合政治历史背景探讨影响接受状况的因素。研究表明,王际真译本出版后曾获得美国媒体广泛关注,但囿于政治局势骤变和中美文学传统差异,译本传播范围有限;尽管受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冲突影响,杨氏夫妇译本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领域流通的主要译本;莱尔译本获得的读者反馈良好,却未能成功打开美国大众读者市场,主要与出版社、销售渠道等因素有关。此外,20世纪末鲁迅小说作为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本的重要性下降,也影响了该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
外国文学研究
奥尔弗斯的美国化身——论爱默生《诗人》中“诗人”的三重身份
齐聪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97-110.   DOI: 10.12002/j.bisu.170
摘要( )   HTML( )     PDF(1690KB)( )
爱默生在散文《诗人》中深入探讨了诗人的本质和作用,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诗人形象。这一形象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奥尔弗斯。本文结合19世纪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诗人》为主要研究文本,辅以爱默生的诗歌和日记等资料,探究了爱默生的诗人观与奥尔弗斯诗人形象的关系,进而指出爱默生以传统意象奥尔弗斯为蓝本,构建了一个具有三重身份的“诗人”:代表人物——奥尔弗斯整体力量的化身;见者和预言家——奥尔弗斯灵感与智慧的化身;言者和语言创造者——奥尔弗斯语言和艺术创造力的化身。奥尔弗斯化身的美国诗人表达了爱默生对美国民族诗人以及美国文学独立的渴望,同时推动了19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
跨文化研究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研究——以留学德国半年以上的77名中国学生为例
谢琼,戚一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111-122.   DOI: 10.12002/j.bisu.178
摘要( )   HTML( )     PDF(1376KB)( )

本文采用推断统计学中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在德国留学半年以上的77名中国学生为例,从文化维度理论视角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分别从生活、学业以及人际交往三方面着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在德中国留学生产生文化休克与跨文化不适的主要成因,以此来观照中德文化差异,旨在帮助已在海外或者计划去海外留学的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异文化,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甚至冲突。

外语教学研究
中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基于斯坦福大学案例的分析
姜霞,王雪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123-134.   DOI: 10.12002/j.bisu.171
摘要( )   HTML( )     PDF(1694KB)( )

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业已颁布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建构该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尝试建构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分析,笔者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应充分考量社会需求、学校自主和学生主体等因素,在社会、学校、学生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三方协力,才能共同提升该专业的质量水平。同时从社会、学生、师资队伍三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1)以评促改,建立与完善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第三方认证体系;(2)强调学生主体,建立学习成果评估数据库,实现评估管理常态化、动态化;(3)将“适应性”学习理念运用于教师教育课程,建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书评
句法演化渐变论——评Ljiljana Progovac教授的《演化句法》
吴玲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135-143.   DOI: 10.12002/j.bisu.176
摘要( )   HTML( )     PDF(1458KB)( )
依据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运用句法解构和内部构拟等方法,句法演化可分为CP>TP>vP>VP/SC等演化层次。句法演化依次经历了聚合原型阶段、原型并列阶段和具体功能语类阶段三个阶段。独立小句、没有vP层次的不及物小句和离心动名词等结构是各阶段留下的活化石,各演化阶段渐变演化过程中留下的语言生物设计痕迹体现了语言演化的连续性和自然选择思想。各演化阶段渐次体现了交际优势,交际压力是驱动语言演化的根本原因。基于广阔的学科理论,本书以英语等语言事实为具体观察对象,运用内部构拟和句法解构等方法,构建了语言演化渐变论,提出了语言演化研究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