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
刘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37-53.
DOI: 10.12002/j.bisu.180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基于自建的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小型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异同。文章从词频、索引行分析、搭配词表、搭配短语4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在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具体采用了辩证—关系分析法,从4个阶段构建分析框架,即:阶段一,从符号层面关注社会弊端;阶段二,确定处理该社会弊端的障碍;阶段三,考虑社会秩序是否“需要”该社会弊端;阶段四,确定跨越障碍的可行性方法。经过数据微观结构分析和辩证—关系宏观结构分析,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关于雾霾的报道呈现出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媒体更加关注雾霾成因及其危害,借此刻意渲染中国负面国家形象;相反,中国媒体则侧重关注雾霾的治理及未来展望,对本国重塑良好的国际形象充满了期待。
|
|
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研究
马会娟,王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54-69.
DOI: 10.12002/j.bisu.169
新西兰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华工作的知名国际友人,一生翻译、出版中国诗歌译著十余部。作为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受中国政府外宣机关雇用的英语译者,艾黎的翻译活动有诸多独特之处。本文对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的选材特点、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论述了艾黎对李白诗歌的英译是赞助人、个人诗学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产物。通过研究艾黎的翻译实践活动,本文发现国家机构翻译具有以下特点:(1)从翻译选材来看,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译者并不是出于个人兴趣从事翻译工作,而是取决于国家机构赞助翻译的目的;(2)译介活动受国家和个人的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痕迹明显,译作中的李白形象被一定程度改写,李白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成分被放大;(3)译者翻译时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译诗风格,译作突显了较强的个人色彩,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诗的意义,背离了原诗的旨趣和精神。
|
|
鲁迅小说英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研究——以王际真译本、杨氏夫妇译本和莱尔译本为例
张奂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84-96.
DOI: 10.12002/j.bisu.175
本文首先梳理关于鲁迅小说的英译活动,选取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英译本,再从译本再版或重印、读者评价、选集收录和文献引用等方面分析它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并结合政治历史背景探讨影响接受状况的因素。研究表明,王际真译本出版后曾获得美国媒体广泛关注,但囿于政治局势骤变和中美文学传统差异,译本传播范围有限;尽管受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冲突影响,杨氏夫妇译本仍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学术界和教育领域流通的主要译本;莱尔译本获得的读者反馈良好,却未能成功打开美国大众读者市场,主要与出版社、销售渠道等因素有关。此外,20世纪末鲁迅小说作为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本的重要性下降,也影响了该译本在美国的接受状况。
|
|
中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基于斯坦福大学案例的分析
姜霞,王雪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5): 123-134.
DOI: 10.12002/j.bisu.171
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业已颁布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建构该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尝试建构我国商务英语专业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分析,笔者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应充分考量社会需求、学校自主和学生主体等因素,在社会、学校、学生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三方协力,才能共同提升该专业的质量水平。同时从社会、学生、师资队伍三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1)以评促改,建立与完善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第三方认证体系;(2)强调学生主体,建立学习成果评估数据库,实现评估管理常态化、动态化;(3)将“适应性”学习理念运用于教师教育课程,建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