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翻译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王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3-13.   DOI: 10.12002/j.bisu.154
摘要( )   HTML( )     PDF(1334KB)( )

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翻译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它的这种角色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1)作为文化启蒙的手段,这主要体现在民主革命时期;(2)为意识形态服务,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开始直到文革结束;(3)作为向世界开放之窗口,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1世纪初;(4)作为重绘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之版图的方式,这一角色主要体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改革开放纵深阶段。总之,翻译使得中国更接近世界:它一方面能将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理论引进中国,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它又可以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译介到世界,从而对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因此,翻译既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是十分重要的。

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服务业研究现状分析
司显柱,郭小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17-30.   DOI: 10.12002/j.bisu.158
摘要( )   HTML( )     PDF(1661KB)( )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流量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对信息交流的需要,刺激了翻译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翻译服务市场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翻译企业的初步集聚引起了学者们对翻译服务领域和翻译服务产业的关注。然而在现有的研究中,翻译服务产业一词虽被广泛使用但缺乏准确定义。所以本文试图以标题、关键词、摘要的文献检索方法,筛选出国内学者在翻译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梳理前人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翻译服务产业的内涵,同时对于前人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进行总结、评述,希望能为今后翻译服务产业地位的明确以及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提供帮助。

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滕延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31-43.   DOI: 10.12002/j.bisu.130
摘要( )   HTML( )     PDF(1305KB)( )

语言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紧急情境下的语言服务工作是考验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以美国的国家语言服务团和紧急医疗语言服务项目为例,探讨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的动机、运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美国紧急语言服务项目的经验探索提供了国家紧急语言服务的新思路,协调、整合社会资源,是政府(机构)购买公共服务的典范。然而,该项目较多关注成员的语言水平,忽略了实际的“语言+专业”能力;紧急医疗语言服务人员(译者)的职业素养、语言技能水平、专业背景、客观立场等问题有待改进。具体到我国,鉴于境内多语社区增多、境外公民保护、国家“走出去”战略以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笔者提出并详细分析了构建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为构建国家语言服务体系与提供国民语言能力提供启发与思考。

论信息技术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孔令然,崔启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44-57.   DOI: 10.12002/j.bisu.157
摘要( )   HTML( )     PDF(1754KB)( )

信息技术在翻译行业的推广促进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如翻译记忆工具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术语管理系统、本地化工具、文字处理软件、质量保证工具、桌面排版、语音文字识别软件、写作系统、项目管理软件以及内容管理系统。翻译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翻译行业的生产力,对翻译实践、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的影响逐渐深入。本文立足翻译行业视角,按照翻译产、学、研顺序进行描述,从翻译对象、翻译角色、翻译能力、翻译策略、翻译方式、翻译流程、翻译标准、翻译环境、翻译教育及翻译研究十个方面充分研究信息技术对翻译工作的影响。对于翻译行业和翻译职业而言,信息技术改变着翻译的行业生态,改变着翻译职业能力。翻译行业从业者需要分析和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翻译工作进行升级改造,加深对翻译技术价值的认识,提高翻译服务能力,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

语言服务业背景下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高校的供给侧改革为例
门湘池,李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58-68.   DOI: 10.12002/j.bisu.166
摘要( )   HTML( )     PDF(1513KB)( )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推进,辽宁急需一批高水平的科技翻译人才,然而辽宁高校的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急需进行供给侧改革。目前,我国语言服务业呈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并逐步走向规范。在此背景下,为了促进其发挥在“政企”与“学研”之间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核心地位和协同育人的创新作用,本研究将语言服务业定位为产业,通过深入分析辽宁省语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用户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TI)阶段如何构建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的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学研究
ELF环境下在华各国留学生对英语国别变体的语言态度研究
范勇,张广磊,张洋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69-81.   DOI: 10.12002/j.bisu.126
摘要( )   HTML( )     PDF(1456KB)( )

本研究调查了长期在ELF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在华各国留学生对各种英语国别变体(包括China English)的语言态度。结果表明,受访者的语言态度总体上较为保守:大多数人对World Englishes、ELF和China English等概念较为陌生,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依然被绝大多数受访者奉为完美的标准英语,多数人对非本族语英语变体评价较低。但他们的语言态度也有开放和多元的一面,如: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英语的所有权既属于本族语者,也属于全球的非本族语者。另外,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同China English作为新英语国别变体的存在。最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在ELF环境下交流的最大障碍是各国交流者的不同口音,而文化差异并未构成很大障碍,这也体现出交流者有一定的多元文化意识。

外国文学研究
历史考古视角下尤文纳尔“罗马讽刺诗”中的“神庙”
李树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82-95.   DOI: 10.12002/j.bisu.152
摘要( )   HTML( )     PDF(1511KB)( )

西方“讽刺”起源于罗马文学里的讽刺诗,尤文纳尔为“罗马讽刺诗”的最后一位创作者。本文拟在古罗马考古学的视野下,对其讽刺诗中的“神庙”进行文学的考察。尤文纳尔的讽刺诗提示了三个观察“神庙”的特别视角,即诗中对“神庙”进行说明的三个方面:“古老的”“高耸的”和“财富的”,这三个形容词所提示的三个方面,将构成本文进行文学分析的历史考古学维度。文章借此研究说明,理解文学作品、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学性,需要来自对作品生成时代和社会的全面理解,故历史考古学能够成为对写作时代距今遥远的西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

论托尼•莫里森《家》的反现代性叙事
张银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96-107.   DOI: 10.12002/j.bisu.159
摘要( )   HTML( )     PDF(1508KB)( )

反现代性叙事是应对现代性问题的一种思维与策略表达。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近作《家》中将黑人所面临的种族歧视和现代性诸多问题并置呈现,并以突出的反现代性叙事为当代黑人的双重困境提供了某种解决思路。文章以西方现代性理论为关照,试图从时间、生产形态及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来呈现小说的反现代性叙事:通过主人公从北方城市到南方乡村的空间位移,突出后者对效率的摒弃及时间的还原;由于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南方乡村居民有意识地拒绝工业化的入侵及减少对商品的依赖;对黑人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推崇,促进了该群体的主体性建构,进而有助于抚平战争及种族歧视带来的创伤。作品的反现代性叙事凸显了作家鲜明的文化立场,对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及启发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外语教学研究
海外进修经历对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认同的影响:一项质性研究
梅勇,申云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108-121.   DOI: 10.12002/j.bisu.164
摘要( )   HTML( )     PDF(1488KB)( )

本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和日志的方法调查了三位具有海外进修经历的青年大学英语教师在学术认同上的变化。研究发现:(1)3名青年教师在学术认同上均有积极变化,体现在主体认知、情感归属和行动承诺三个维度;(2)情感归属维度上,研究对象从排斥科研到接受其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主体认知维度上表现为,她们在科研方法和学科知识等方面有了更好的把握;行动承诺维度上体现在她们参与学术交流和提升学历等方面的准备。学术认同的转变主要源于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严格的考核方式、充裕的时间和经济保障以及浓厚的学习共同体氛围。总体而言,研究对象都经历了从学术“徘徊者”到“叩门人”的转变。

书评
《第二语言学习》评介
杨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3): 122-128.   DOI: 10.12002/j.bisu.163
摘要( )   HTML( )     PDF(1360KB)( )

《第二语言学习》由王瑞明、杨静、李利三位教授合作完成,是一本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全面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现象的重要著作。全书系统梳理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脑机制、双语记忆表征、词汇和句法加工、语言转换、二语学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个体差异与教学策略、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过程与高效率推广等8个核心问题,对每个问题涉及的重要概念、理论模型、实证探讨、争议话题等作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介绍和分析。本文介绍全书主要内容,并对相关特点作简要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