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译者行为研究(主持人:周领顺)
理论创新的起点与重点——在第三届全国“译者行为研究”论坛上的讲话
许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4-5.   DOI: 10.12002/j.bisu.461
摘要( )   HTML( )     PDF(1297KB)( )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答研究者(之一)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6-23.   DOI: 10.12002/j.bisu.462
摘要( )   HTML( )     PDF(1859KB)( )

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涉及一些问题,如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源流、理论归因和理论应用等。作为该理论的构建者,本文作者针对这些问题予以解答,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展开具体讨论,以求在梳理、释疑和学习过程中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助推研究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

彭斯诗中国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 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24-36.   DOI: 10.12002/j.bisu.463
摘要( )   HTML( )     PDF(1865KB)( )

彭斯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欧美诗人之一,其诗歌传播时间之久,研究数量之大,表明其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潜力。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内,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方面出发,分别对袁水拍、袁可嘉、王佐良和李正栓4位译者进行研读,探讨他们在历史语境、翻译原则和文学阵地影响下的译者行为,以及他们在传达原文意义、韵律和风格时表现出的译者行为,希望可以为彭斯诗歌研究和译者行为研究作出一定贡献。

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译者行为研究的新途径
胡显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37-50.   DOI: 10.12002/j.bisu.464
摘要( )   HTML( )     PDF(2496KB)( )

本文从翻译学的语言学、社会文化和认知科学三大研究范式的分歧与融合出发,汲取社会认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本文提出:翻译是一种社会认知,即一种基于译者对社会世界的感知、理解和概念化的语际操作。社会认知研究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工具、框架和方法。翻译社会认知研究有助于研究范式的融合,有助于建立具有包容性和连贯性的翻译学本体理论和方法论,并能提出和回答一些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新问题,为译者行为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国内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研究
滕梅, 杨君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51-65.   DOI: 10.12002/j.bisu.465
摘要( )   HTML( )     PDF(1708KB)( )

本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视角对国内自译者群体进行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从翻译外视角而言,国内自译者群体具有作者及译者的双重身份,其自译动因主要有3种:扩大读者群和增强文学影响力;由于战争、政治等原因进行自译;为进行翻译研究而翻译。译者素养更强调双语写作能力,国内自译者群体均是能够进行双语写作且具备翻译能力的大家。从翻译内视角而言,相比他译者,自译者群体在微观层面以意义的“求真”为主,宏观层面则以功能的“务实”为主,且拥有自译者群体独特的介于“求真”与“务实”之间的行为模式。本研究提出“自译+他者译后编辑”的合作自译模式,以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完善、更高效的自译模式。

基于语料库的熊式一英译戏剧译者研究
马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66-80.   DOI: 10.12002/j.bisu.466
摘要( )   HTML( )     PDF(1884KB)( )

熊式一是历史上首位让中国京剧走出国门并享誉欧美的戏剧翻译家,然而他却名副其实地声名在“外”,国内少有学者关注和研究他的戏剧翻译,遑论探讨其译者风格。本文以熊式一的两部英译戏剧《王宝川》和《西厢记》为研究对象,借助自建语料库,探究其戏剧翻译的可读性和可表演性,分析他的译者风格及成因。研究发现,熊式一有相对统一的译者风格:词汇多样性程度较低,文本信息量较小,词汇易懂性较高,译文可读性较强。但因翻译目的和策略的差异,这两部熊译戏剧的可表演性相去甚远,《王宝川》的台词上口性、语言动作性及对白流畅性都高于《西厢记》。本文认为,在戏剧外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处理好译文的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矛盾统一,唯其如此,作品才能获得良好的接受效果。

语言学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的分层意识和产品化思维
崔希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81-91.   DOI: 10.12002/j.bisu.467
摘要( )   HTML( )     PDF(1522KB)( )

国际中文教育要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分层意识,一种是产品化思维。国际中文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对于社会来说是一项语言服务。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人在思考国际中文教育时,应该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目标追求,从而研究不同的问题;而对语言服务而言,国际中文教育应该有产品化思维。

也谈互动语言学研究——兼与郑娟曼商榷
于国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92-106.   DOI: 10.12002/j.bisu.468
摘要( )   HTML( )     PDF(1841KB)( )

近年来,互动语言学已成为国内颇受瞩目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根植于会话分析研究,与会话分析有着最直接、最紧密且难以剥离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研究者对互动语言学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掌握,从而不能正确开展实证研究。为了呈现互动语言学的真实面貌、推进互动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开展,本文首先介绍了互动语言学的学科基础、研究目的、研究工具等内容,然后以《从互动交际看“好吧”的妥协回应功能》一文为例,指出该研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以展示互动语言学视角下实证研究的正确做法,并提倡同行严格遵守互动语言学的学科规训,开展客观、科学、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

会话语义的动态识解——以修正语料为例
于月, 吴义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107-119.   DOI: 10.12002/j.bisu.469
摘要( )   HTML( )     PDF(2400KB)( )

会话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使用形式,也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个难题。会话的交互性、实时动态性及语境依赖性等特点,一直是脱离语境(context-free)的传统形式语法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本文基于动态句法理论框架,采用渐进式的解析方式,以会话修正语料为例,尝试对汉语会话的语义识解过程进行形式化描写,对语句的语义内容和语言环境均作出形式化表征,力求以结构化方式清晰地展现会话赖以生存的语境因素。通过对会话语义的动态解析,本文发现,将语境因素纳入理论模型,同时重视结构、语义及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会话实时理解与表达中的作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探究自然语言会话的运作机制。

基于语义波理论及态度资源的“中华文化失语”研究——以美国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儒家思想的话语分析为例
梁砾文, 王雪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120-133.   DOI: 10.12002/j.bisu.470
摘要( )   HTML( )     PDF(1770KB)( )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儒家思想的话语体现了“中华文化失语”的现象。本文以全球化社会文化语境为桥梁,融合语义波理论与态度资源,采用统计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儒家思想的相关篇章进行话语分析,揭示中华文化的“失语”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设立的全球化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中华文化思维能力的儒家知识体系经过教科书编者的抽象和简化,最终融入西方知识体系;②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品格的儒家价值体系经过教科书编者的态度评价,最终融入西方价值体系;③全球化社会文化语境沟通知识的认知维度和价值维度,将儒家思想从中国社会文化层剥离,融入西方知识与价值结构,逐渐“失语”。

青年学者论坛
基于对话句法的汉语会话分析
王德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134-148.   DOI: 10.12002/j.bisu.471
摘要( )   HTML( )     PDF(1850KB)( )

以往会话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大多是从社会学、民族志或语用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近年来,对话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动向——对话句法理论,研究者们开始尝试从认知功能视角研究对话。本文在对话句法理论的框架内对汉语会话进行了探索,详细分析了汉语真实对话语料中的平行、共鸣、重现、跨句图谱、选择、对比和类比现象。与传统的会话分析相比,基于对话句法的会话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加深入地抓住对话结构的特点,厘清其中的语言、认知、功能以及语用的互动过程。

国内外翻译教师研究对比:基于2000—2021年数据的知识图谱计量分析
杨艳霞, 钟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4): 149-160.   DOI: 10.12002/j.bisu.472
摘要( )   HTML( )     PDF(3337KB)( )

翻译教师是培养翻译人才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00—2021年国内外翻译教师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热点和趋势分析。研究发现,翻译教师能力与教学研究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国内研究以理论思辨分析为主,关注教师能力的发展;而国外研究以实证分析为主,基于翻译的职业化,关注技术对翻译教学和教师的影响。文章最后对我国未来的翻译教师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