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外语研究方法层次论——以翻译学为例
黄忠廉, 顾俊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3-16.   DOI: 10.12002/j.bisu.473
摘要( )   HTML( )     PDF(1971KB)( )

译学研究方法由人文研究方法演绎而成,但有自己的特色。译学研究方法众多,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形成相应的方法系统,由高至低分别为译学研究哲学方法、译学研究一般方法和译学研究具体方法。哲学方法指导和制约另外两层,一般方法自下而上地充实、丰富和发展哲学方法层,自上而下地拓展、深化和提高具体方法层。哲学方法包括普遍联系法、运动发展法、矛盾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分析综合结合法、归纳演绎结合法、定性定量结合法、宏观微观结合法、历史逻辑一致法、抽象升至具体法等;后者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具体方法是可直接操作和使用的,数量最多。

法律翻译: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法连, 孙贝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17-32.   DOI: 10.12002/j.bisu.474
摘要( )   HTML( )     PDF(1638KB)( )

中国的法律翻译肇始于清末,其发展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转型期、发展期和持续完善期5个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界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因此,有必要厘清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界对法律翻译的误解。在中央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大背景下,必须重视法律翻译的统领性作用,关注法律翻译的独立价值,提高对法律翻译的认识。未来,我们要扎实做好法律翻译教学工作,加快法律翻译规范化进程,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构建法治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以法治传播为突破口,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切入点,塑造法治中国形象,从而取信于国际社会,让更多人愿意倾听中国故事。

语言学研究
平行合并与超局部性现象研究
叶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33-49.   DOI: 10.12002/j.bisu.475
摘要( )   HTML( )     PDF(1919KB)( )

超局部性结构是跨语言常见的句法现象,学术界对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争议不断。平行合并理论为解释这类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本文首先介绍平行合并的内涵和句法生成中的关键环节,然后讨论对4类超局部性现象的新解释:右节点提升结构、杂糅句、连动式以及同位语结构,最后讨论此类研究给汉语超局部性现象尤其是同位语结构研究带来的启示。

汉语布洛卡氏失语症功能语类障碍的制图分析:一项个案追踪研究
王海燕, 于翠红, 柳鑫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50-66.   DOI: 10.12002/j.bisu.476
摘要( )   HTML( )     PDF(1940KB)( )

本研究追踪考察一位汉语布洛卡氏失语症患者在言语恢复过程中的功能语类表现,包括时态短语(TP)和标句词短语(CP)及次级焦点短语(FocusP)和限定短语(FiniteP)。结果显示:①患者TP障碍严重、恢复慢,尤易在“了1”上犯错;②呈现焦点量化障碍,“连”字句的极性敏感度受损严重但恢复较快。研究结果验证了跨语言的“过去时态障碍”,但不支持句法树高层受损假说。汉语失语症患者“了1”和“了2”的共性和分离性实证数据也显示汉语中的确存在隐性的限定与非限定的对立。

国外二语程式语研究25年:热点及趋势——基于WoS检索期刊的知识图谱分析
武和平, 李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67-81.   DOI: 10.12002/j.bisu.477
摘要( )   HTML( )     PDF(3568KB)( )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特别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短语学的兴起,程式语已经成为第二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检索以二语程式语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运用CiteSpace的文献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手段,力求全面、客观地追踪和分析1999—2023年间国外二语程式语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研究结果表明,国外二语程式语的研究整体呈持续性增长的积极态势,核心研究领域涵盖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及应用语言学4个学科领域,分别涉及程式语的结构与分布、表征与加工、使用与功能以及二语程式语的习得与教学等不同的研究主题。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厘清了国外学术界近25年间二语程式语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语程式语提供了直观、全面的文献指引。

翻译研究
汪榕培翻译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诗经》的英译本为例吴晓龙
吴晓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82-97.   DOI: 10.12002/j.bisu.478
摘要( )   HTML( )     PDF(1770KB)( )

汪榕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一生翻译了60多部典籍作品,其中包括《诗经》在内的8部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为中国典籍英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基于已建成的《诗经》中英文平行语料库,以汪榕培的《诗经》译本为研究对象,参照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考察了汪榕培的翻译风格。本研究兼顾T型和S型两种维度的译者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风格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在借助语料库的统计数据直观体现译者风格的同时,兼顾源文本,探讨译者风格,有助于客观、全面地揭示翻译本质。

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
李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98-108.   DOI: 10.12002/j.bisu.479
摘要( )   HTML( )     PDF(1827KB)( )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自不同时代和地域、秉持不同文化理念的中外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思想和路径。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和建构了以“模子”为核心概念的比较诗学理论,并将之践行和贯彻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彰显了华裔学者的文化自觉和翻译诉求,突出了中国文学和诗学的属性和特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提供了富有个性的研究角度和实践路径。本文以叶维廉的两部古典诗歌英译作品为研究基础,从解读方式、表达理念和接受效果3个方面思考和评述叶维廉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观,分析其比较诗学观在翻译中的体现,阐述其诗学观与翻译观的汇通途径。本研究希望能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国文学形象在海外的建构和接受研究作出积极的贡献。

曹禺戏剧作品英译述评
张翠玲, 赵秋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109-122.   DOI: 10.12002/j.bisu.480
摘要( )   HTML( )     PDF(1769KB)( )

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一生创作和改编了13部戏剧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已被翻译成英语。在英语世界中,这些英译本多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少数作品发表在期刊或收录在翻译选集当中,涉及中西译者19位。本文从译本情况和译者身份入手,对曹禺剧作的英译情况进行了述评,并重点对其4部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的翻译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曹禺作品的英译存在翻译更新较慢、译语陈旧和译者缺乏等问题。希望本研究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对曹禺研究、戏剧翻译研究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产生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外国文学研究
“想象的共同体”视域下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
欧阳立博, 张叶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123-133.   DOI: 10.12002/j.bisu.481
摘要( )   HTML( )     PDF(1777KB)(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阐释了印刷语言的效应以及话语同时性,引发了对文学文本研究的再思考。本文以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为视角,对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展开探讨。首先,从早期印第安书写的重要作家库柏的小说入手,解析“想象的共同体”在凝聚情感方面的作用,这一概念隐射出北美印第安书写在两个维度上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具有影响力,空间上的历史在场证明进而为这种情感提供了支撑。由此,面对因种族差异性而导致的冲突,复杂的身份建构成为可能。此外,通过对其他作者有关印第安叙事的分析,揭示了早期印第安书写中身份建构的演变过程,从而阐释了北美早期印第安书写所体现的印第安精神及民族性内涵。在北美洲这片新大陆上,各类新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一种矛盾但共存的张力,早期印第安书写的叙事建构透射出印刷语言及话语同时性对凝结“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

外语教学研究
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应对
周忠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134-146.   DOI: 10.12002/j.bisu.482
摘要( )   HTML( )     PDF(1622KB)( )

ChatGPT是一种新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模型,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ChatGPT具有变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潜力,能够有效地辅助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新型教学主体关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推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拓宽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与此同时,ChatGPT的应用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削弱学习自主性、异化教学主体关系、损害学术诚信、引发知识安全风险、伦理风险和意识形态风险等。为应对挑战并充分发挥ChatGP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潜能,我们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翻译伦理教育和意识形态风险教育,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作为“类人教师”具有强大的教学潜能,但无法取代教育教学中的人类因素,因而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未来教师仍会在诸多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术前沿与动态
概念转喻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向
魏在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5): 147-160.   DOI: 10.12002/j.bisu.483
摘要( )   HTML( )     PDF(2745KB)( )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简述概念转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脉络,展望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修辞到认知;其次讨论了近年来概念转喻研究新的进展,如转喻触发语、转喻的认知功能研究;最后展望了概念转喻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建议加强英汉转喻对比与相关实践领域——如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