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
林正军, 夏士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3-17.   DOI: 10.12002/j.bisu.449
摘要( )   HTML( )     PDF(1967KB)( )

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语言学研究(生态话语研究专栏 主持人:苗兴伟)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生态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苗兴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18-28.   DOI: 10.12002/j.bisu.450
摘要( )   HTML( )     PDF(2178KB)(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及环境构成的和谐共生关系。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生态系统的保持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命共同体。本文拟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提出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分析模型,通过高频词检索和主题网络分析,从生态关系的话语建构和指向生命共同体构建的生态关怀两个方面阐释在《人民日报》生态报道中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建构。

生态文明话语的社会认知研究
赵秀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29-44.   DOI: 10.12002/j.bisu.451
摘要( )   HTML( )     PDF(1786KB)( )

本文构建了一个“语篇结构—认知机制—社会结构”整合性研究框架,对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开展语料库辅助下的话语分析,揭示话语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认知连接机制和互动关系。本研究发现,该类话语主要构建了4类主题——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启用了3类认知机制——隐喻框架、去/再范畴化和文化图式。语篇结构和认知机制相呼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传统文化立场。通过语篇结构、认知机制和社会结构的互动,生态文明话语有效地构建了一套新的文明理念和社会实践准则,通过不断的话语生产和再生产、传播和接受,实现重构文明观、规范社会行为和构想文明前景的意识形态功能。生态文明话语的认知研究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话语构建效力。

微博话语中的生态文明:积极话语分析视角
于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45-60.   DOI: 10.12002/j.bisu.452
摘要( )   HTML( )     PDF(3097KB)( )

本文首先构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联合概念的积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然后采用语料库分析与具体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博话语中的生态文明。文章总结了微博话语中最受关注的4类生态文明话题、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的工作以及生态文明话语中最具影响力的微博用户类别,聚焦微博话语的构建功能,分析了生态文明所涉及的群体构建和身份协商,以期能为积极话语分析、群体和身份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生态文明和微博研究开拓话语分析的新视角。

翻译研究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时期代表性翻译话语诠释——以侯奈因和贾希兹为例
王雪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61-73.   DOI: 10.12002/j.bisu.453
摘要( )   HTML( )     PDF(1932KB)( )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世界范围内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之集中,规模之宏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均属罕见。伴随着这一盛事,阿拉伯民族也孕育了同样丰富的话语资源。这些话语资源不仅提供了认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重要的语境信息,而且在思想上具有现代翻译理论的原始形态。为了建构翻译话语,本文选取这一时期的两位代表人物侯奈因和贾希兹的翻译话语,运用现代译学理论进行阐释,展现中世纪阿拉伯学人对翻译实践的总结和翻译活动的思考,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翻译话语的互动。

日本长连歌汉译研究
徐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74-90.   DOI: 10.12002/j.bisu.454
摘要( )   HTML( )     PDF(1887KB)( )

始于平安时代末期的长连歌是日本和歌中最独特的类型,但目前在国内仅有的几篇连歌相关先行研究中没有专门研究长连歌及其汉译问题的。本文以地下千韵连歌、地上千韵连歌、武将百韵连歌和独吟千韵俳谐连歌的代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具体分析每种长连歌的歌风特点、语言修辞特点和潜文本信息特点等主要源语信息之后,以韦努蒂的抵抗式异化翻译思想与归化思想为主要指导,对每种长连歌代表作进行汉译,尝试解决日本各种长连歌汉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外国文学研究
多元混杂性:多丽丝·莱辛《追寻英国性》中的族群身份认同
章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91-102.   DOI: 10.12002/j.bisu.455
摘要( )   HTML( )     PDF(1726KB)( )

《追寻英国性》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性纪实作品,讲述了莱辛初到伦敦时期的一段移民生活经历。莱辛以房屋为表征,探讨了围绕英国性的族群冲突的本质,表达了她对族群身份认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全球化时代族群混杂的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而目前学界对此部作品的研究还较少,具有较大开拓空间。本文运用霍米·巴巴身份混杂性理论,阐释莱辛对本质主义的英国身份属性合理性的质疑,探究了作为建构移民身份的第三空间的多元混杂性特征。通过描写公寓中房客与房东的种种矛盾,莱辛形象地隐喻了英国的社会现实,从追寻个人的族群身份扩展至群体的族群身份,解构了英国人身份的本质主义属性,揭示了其历史渊源与核心特征,突出了多元混杂性在建构当代新型族群身份中的作用。

青年学者论坛
中国学习者纸笔手写对英语单词再认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佳, 陈士法, 官群, 赵轶平, 杨连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103-119.   DOI: 10.12002/j.bisu.456
摘要( )   HTML( )     PDF(1978KB)( )

本研究把中国英语学习者分为纸笔手写组和注视组,通过词汇判断任务,考察纸笔手写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单词再认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组别主效应显著:较之注视组,手写组的反应速度显著提升,但正确率有所下降;②频率主效应显著:频率影响了两组英语单词的再认,高频词汇具有更短的反应时和更高的正确率,频率与组别交互效应不显著;③词性与组别交互效应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相对于注视,词性更显著地影响了纸笔手写英语单词再认。本研究结果支持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和英语二语名动分离现象,对计算机时代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启示作用。研究结论表明,在英语二语词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纸笔手写能力的培养。

英语学习者话语中的通用延伸语
吴光亭, 张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120-135.   DOI: 10.12002/j.bisu.457
摘要( )   HTML( )     PDF(1754KB)( )

英语学习者话语中的通用延伸语已经成为模糊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者通用延伸语的中介语对比分析上,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话语中通用延伸语的主要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推动通用延伸语习得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对话句法共振的转喻推理机制研究
沈艳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136-150.   DOI: 10.12002/j.bisu.458
摘要( )   HTML( )     PDF(1879KB)( )

共振是对话句法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事态场景理论引入对话共振研究,构建对话的事态场景耦合分析模式,探讨对话句法共振的转喻认知理据。研究表明,对话结构的共振程度取决于事态场景转喻模式的耦合度,也与事态部分的转喻力度相关,对话双方所付出的语用推理努力也因所选事态成分耦合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展示了对话共振与转喻推理的理论互补性,为对话的语用推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拓宽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提供参考。

“可加工性理论”及其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胡丽娜, 常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151-163.   DOI: 10.12002/j.bisu.459
摘要( )   HTML( )     PDF(1801KB)( )

自1998年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可加工性理论”成为二语习得领域影响较大的理论模式之一,用于阐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和习得过程,但在国内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可加工性理论”的理论基础“词汇—函项语法”,阐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包括第二语言的发展途径、语言加工的程序、语言迁移发生的条件等;其次回顾并评析了该理论在汉语二语习得中的应用;接着探讨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优势与不足:“可加工性理论”关注语言加工的运行机制和大脑的语言能力,但只是通过可加工性预测二语习得顺序是不够的,并且该理论弱化了母语迁移的作用,没有考虑语义信息对界定句法结构所处阶段的影响。最后,笔者列出了“可加工性理论”的一些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术前沿与动态
国家语言安全多人谈
沈骑, 周燕, 郑咏滟, 张四红, 耿静静, 孙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3): 164-176.   DOI: 10.12002/j.bisu.460
摘要( )   HTML( )     PDF(1706KB)( )

主持人(沈骑)按语:语言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新时代,国家语言安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同时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新领域。国家语言安全需要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探索,为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国家语言安全治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此,当前国家语言安全研究需要着力研究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国家语言安全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厘定国家语言安全的概念内涵和基本问题;②重视国别和区域语言安全理论与方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包括汲取和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安全学术体系和方法体系,为构建中国语言安全学提供参考;③关注国家语言安全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包括涉及不同领域、地域和空间(网络)的语言资源安全、语言政治安全和语言文化安全等三个层面问题的探究,构成了从语言本体到语言应用,从微观社会语言学到宏观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图景。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学者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更多学界同仁可以关注并投身到国家语言安全这一研究领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