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议题与意义
胡开宝, 田绪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3-17.   DOI: 10.12002/j.bisu.437
摘要( )   HTML( )     PDF(1816KB)( )

本文在梳理语料库翻译学缘起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开展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以拓展并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我们认为,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翻译单位和翻译策略与方法等研究。基于多语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不仅能够克服目前语料库翻译学过于依赖单语或双语语料库的局限,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而且可以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推进普通翻译学的构建与发展。

双语经验与阿尔茨海默病:双语和双言的量化
董燕萍, 周欣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18-32.   DOI: 10.12002/j.bisu.438
摘要( )   HTML( )     PDF(1753KB)( )

双语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人们普遍认为其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威胁。本研究首先梳理了现有的前瞻性与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双语经验能够显著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年龄与确诊年龄,但较难降低发病率,该现象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得到解释。此外,针对双语效应研究存在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本研究认为,双语者复杂的语言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量化问题可能是影响双语效应的关键因素,未来在研究中需要对老年人的语言背景进行更细致的测量。另外,双言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老年人的双言经验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也可能发挥作用,值得中国研究者进行系统的研究。

翻译研究(翻译技术与翻译教育专栏 主持人:王华树)
当翻译遇上元宇宙:数字社会的翻译实践图景探析
王少爽, 朱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33-47.   DOI: 10.12002/j.bisu.439
摘要( )   HTML( )     PDF(1963KB)( )

元宇宙技术标志着互联网的进化序列进入全新阶段,它具有沉浸式体验、去中心化、虚拟化分身和开放式创造等特征,有助于构建一个物理、人类和信息三元世界深度融合的数字社会。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深度改变翻译工作环境,革新翻译实践模式,为翻译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各种挑战。本文考察了元宇宙的技术体系和核心特征,在此基础上展望网络连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确权认证技术、虚实交互技术和内容生产技术对未来数字社会的翻译实践模式可能产生的影响,勾画未来翻译实践的可能图景,并探讨翻译服务供应方、翻译技术开发方、翻译人才培养方、翻译服务需求方等翻译服务产业链相关方应当如何应对元宇宙给翻译实践模式带来的挑战,以期为翻译学习者和翻译从业者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MTI教育与翻译资格考试的衔接:现状与建议
杨冬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48-59.   DOI: 10.12002/j.bisu.440
摘要( )   HTML( )     PDF(1703KB)( )

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MTI教育需要加强与翻译行业及语言服务业的联系,而翻译资格考试在翻译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MTI教育和翻译资格考试之间建立衔接机制的必要性。本研究调研分析了国内外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资格考试的衔接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MTI教育和翻译资格考试的衔接机制应当由保障机制、执行机制和奖惩机制3个部分组成,要求MTI教育和翻译资格考试的组织与管理部门、MTI培养单位以及MTI专业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促进两者的衔接,从而保证MTI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翻译资格考试的健康发展,并最终推动我国翻译行业和语言服务业的职业化进程。

元宇宙视域下远程口译发展探究
朱珊, 谢洪, 万明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60-73.   DOI: 10.12002/j.bisu.441
摘要( )   HTML( )     PDF(2040KB)( )

作为视觉沉浸技术发展的新形态,元宇宙正在成为口译服务数智技术创新发展的实践场域。它能够打破时空分离的阻隔,重塑远程口译活动“相隔山海、与你同在”的形态。本文主要介绍元宇宙技术支持下远程口译的基本概念、技术优势、应用场景以及现有挑战和不足。目前元宇宙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译员或将面临翻译伦理重建、个人隐私泄露、身份角色变化等挑战,但与现有远程口译相比,元宇宙将会构建资源泛在化、沉浸式深度体验、跨时空协作的远程口译形式,形成全新的虚实共生的口译服务生态。这种技术优势体现在空间、语言、成本和支付风险等方面,为远程口译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对口译执业、口译行业和口译人才培养融合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技术赋能口译或将使口译服务过程更为复杂化,行业亦将会需要更多具备翻译伦理和技术素养的优质翻译人才。这些发展方向都值得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语言学研究
语篇连贯和人称叙事对外语学习者阅读推论表现的影响
蔡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74-87.   DOI: 10.12002/j.bisu.442
摘要( )   HTML( )     PDF(1770KB)( )

本研究以14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文本因素对其英语阅读推论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相较于因果倒叙的文本情境,受试在因果顺叙的文本情境下的阅读推论表现更优,该情境能让学习者花费较少的认知资源对语篇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加工;②第一人称叙事的优势效应需要在情节相对简单的中短篇语境中才会凸显,它能帮助学习者更积极地对语篇的情境模式展开推论;③在对学习者阅读推论表现的影响方面,语篇连贯和人称叙事存在交互作用。在因果顺叙语篇中,受试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阅读推论表现要优于第三人称叙事。研究结果加深了阅读推论领域有关文本有效性的认识,厘清了语篇连贯和人称叙事在阅读推论中的影响机制问题。

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材研究专栏 主持人:孙有中)
中外比较视域下我国外语演讲教材的中国特色研究——以《理解当代中国西班牙语演讲教程》为例
曹羽菲, 丁伊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88-101.   DOI: 10.12002/j.bisu.443
摘要( )   HTML( )     PDF(2955KB)( )

教材作为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编制适合中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教材,如何在教材中平衡学科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是教材编撰者当前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演讲教材的比较,从宏观架构和微观设计两个层面对我国外语演讲教材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探索和归纳。研究表明,我国外语类演讲教材除了系统传授外语演讲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实现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写目标。为此,在教材中的演讲话题、主课文选篇、话语体系构建和多模态元素等方面都要体现中国特色,这是培养我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与保障。

回顾外语教材研究,推动外语教材建设——《中国外语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述评
霍炜, 王雪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102-109.   DOI: 10.12002/j.bisu.444
摘要( )   HTML( )     PDF(1752KB)( )

外语教材研究是外语教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外语学科长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服务于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国际化人才。2021年出版的《中国外语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汇聚了国内外语教材研究领域3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聚焦教材编写、教材分析与使用、教材评价、教材综述与展望等维度,既回顾了我国外语教材建设的历史进程,又为未来外语教材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与参考。

外国文学研究
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艺术家危机
袁克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110-124.   DOI: 10.12002/j.bisu.445
摘要( )   HTML( )     PDF(2029KB)( )

托马斯·曼的小说《死于威尼斯》表现了作家阿申巴赫在20世纪初的创作危机中找寻出路却最终失败的过程,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体现了世纪末艺术家的求索和困境。本文结合托马斯·曼的其他作品,从市民社会的成功道德对艺术家的影响和颓废对艺术家本性的释放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作品中艺术家危机产生和最终无法被克服的原因。艺术家的本性中融合了严于律己和放荡不羁两种本能,在成功道德的影响下,它们在阿申巴赫身上表现为一种“虚弱的英雄主义”,即颓废。阿申巴赫以克己自律的精神献身于艺术,在艺术的道路上从追求认识发展到追求道德和形式,并最终陷入了艺术创作僵化的困境。他借助神话寻求爱欲来对抗艺术和生活中的危机,艺术家本性中的放荡不羁在颓废的影响下完全释放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艺术家本性中这两种本能的对立使得颓废艺术家无法克服颓废成为挽救时代的英雄。

乔治·克莱布《村庄》和《市镇》中的圈地批评
吾文泉, 高贤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125-136.   DOI: 10.12002/j.bisu.446
摘要( )   HTML( )     PDF(1959KB)( )

英国圈地运动于18、19世纪达到顶峰,对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乔治·克莱布的《村庄》和《市镇》是18、19世纪之交英国乡村诗歌中的杰作,然而这两首诗有别于新古典主义诗人的田园诗情和感伤主义诗人的悲观情绪,揭露了农村在“圈地”阴影笼罩下的贫穷与破败。本文从英国圈地运动与《村庄》和《市镇》两首诗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圈地运动导致的农村生态破坏、农民道德沦丧等现象,并将视角从农村拓展到社会,分析了圈地运动造成的阶级分化、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最后,本文通过对克莱布诗歌成就的定位发现,克莱布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识、观察细腻、笔法犀利的伟大诗人,值得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

学术前沿与动态
语用学研究前瞻
陈新仁, 何刚, 毛延生, 冉永平, 于国栋, 吴亚欣, 姜晖, 任伟, 谢朝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137-148.   DOI: 10.12002/j.bisu.447
摘要( )   HTML( )     PDF(1775KB)( )

语用学是一门理论繁杂却又十分接地气的语言学科,近段时期发展迅猛、生机盎然。正如《语用学新发展研究》(陈新仁著,202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所展现的那样,该学科近十余年来在理论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看,语用学发展至少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①更加关注各类社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包括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等语境中的语用问题,而非仅仅研究日常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②更加频繁地使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开展语用学跨学科研究;③更加注重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研究语言礼貌、面子、身份、立场、形象和信任等超学科议题;④更加强调融合多主体(如说话人、听话人、旁观者、评论者)的视角开展话语互动的分析;⑤更加强调多语境因素(如交际情境、序列语境/文本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融合的分析;⑥更加注重定性研究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⑦更加注重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了帮助广大语用学爱好者尤其是刚刚踏入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更好地、更具体地把握语用学今后或未来的发展脉络,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与课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内多位语用学专家分享他们对语用学一些具体分支领域的前瞻。

青年学者论坛
作好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助力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任东升教授专访
高玉霞, 任东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2): 149-159.   DOI: 10.12002/j.bisu.448
摘要( )   HTML( )     PDF(1968KB)( )

作为特殊的语言功能规划,翻译规划是国家翻译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的系统性工程,直接关系到国家语言能力特别是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国家翻译实践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国家翻译实践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国家翻译实践规划。本文就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对任东升教授作了专访,以期能够增进读者对国家翻译实践规划和国家翻译实践的了解,为国家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