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15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块状性和离散性
王文斌, 高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3-20.   DOI: 10.12002/j.bisu.203
摘要( )   HTML( )     PDF(1803KB)( )

四字格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汉民族长期沿用的结晶,其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似乎业已俗成。然而,随着汉语的动态演进,四字格成语不应该被视为语言表达中一成不变的“老古董”,而是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活化石”,且其本身早已蕴含显著的弹性张力和巨大的变化潜力。本文立论于王文斌提出的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这一观点,聚焦汉语四字格成语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语言单位。研究发现:四字格成语具有块状性和离散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其内部各成分间的铺排展陈、平列组合、块状拼接以及整体运用时的单独成块、相对并立、自由灵活;后者则具体彰显于可拆分、可插入、可换序、可替换四个方面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离合延展。块状性和离散性彼此包含、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充分显示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空间性特质。

翻译研究(译者行为研究专栏 主持人:周领顺)
译者行为研究十周年:回顾与前瞻——兼评“全国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
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21-34.   DOI: 10.12002/j.bisu.200
摘要( )   HTML( )     PDF(1760KB)( )

作为“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的倡导者,作者讨论了译者行为研究的意义与译者行为批评的学派意识、译者行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路径、学界对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反响,并对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译者行为研究具有可持续性,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也需要不断完善,以便为翻译批评作出更大的贡献。“译者行为研究”与“译者行为批评”是研究领域与研究工具之间的关系。为了使描写和研究做到全面、客观和科学,就需要将其置于科学的理论视域内,用一定的理论工具加以描写和解释,因此译者行为批评应运而生。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拓宽研究的视野,使该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

搭建中西译论融通的桥梁——评“译者行为批评”
王宏,沈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35-45.   DOI: 10.12002/j.bisu.206
摘要( )   HTML( )     PDF(1764KB)( )

本文认为,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跳出了前期“顾此失彼”的“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的藩篱,从“译者批评视域”出发,回归到对译者和文本的首要关注。这一理论既采纳了中国传统译论之长,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思想的多元成果,着重在译者“意志”和行为结果(译文)之间建立联系,以描写研究的方法动态地评价译者行为的合理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翻译批评中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一理论在经过不断的理论反思、深化和实践检验之后必将愈发成熟和完善,搭建起中西译论融通的桥梁,为当代中国译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化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46-54.   DOI: 10.12002/j.bisu.202
摘要( )   HTML( )     PDF(1522KB)( )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困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翻译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持续不断的话题之一,从而衍生出对译者行为系统深入的探索。译者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包含诸多固有的矛盾体。其中,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化,基于主体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构成一对既难以消解又互有关联的问题。本文试图基于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应用翻译译者的自主性。笔者认为,译者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有其自身的实践逻辑和理性或非理性诉求,有其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译者行为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虚构的假设之上,即认为译者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忽视了译者有意无意地希望突破这些拘束而立意实现自主的行为目标。有鉴于此,本文在突显行为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系统的翻译规范内化于译者,能够有效地调节译者行为的自主性。

沙博理与葛浩文之不同:制度化译者行为视角
任东升,朱虹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55-66.   DOI: 10.12002/j.bisu.210
摘要( )   HTML( )     PDF(1531KB)( )

翻译作为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兼具制度化属性和市场化属性,表现为制度化翻译和市场化翻译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下的译者分别为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译者因政治文化身份不同表现出差异化的译者行为。本文通过对比端木蕻良两篇小说的沙博理译本与葛浩文译本,借助“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两译者的行为,进一步探究制度化译者和市场化译者在语言求真与社会务实之间的行为偏重,找出译者行为背后的依托。

“一带一路”倡议语言问题专题研究
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研究
何伟, 刘佳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67-80.   DOI: 10.12002/j.bisu.213
摘要( )   HTML( )     PDF(1623KB)( )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对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联合早报》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探讨新加坡华文媒体所代表的华人社团如何表征及认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发现,新加坡华文媒体主要通过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交流过程,通过赋予“中国”“一带一路”及“中新”施事、载体、认知者或意愿表现者、交流方等参与者角色,以及通过赋予“新加坡”施事、受事、载体、意愿表现者和情感表现者、交流方等参与者角色,表征了中国及其“一带一路”倡议将对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表达了新加坡十分重视与中国在多领域合作的意向。这种表征反映了新加坡华人社团对中国及其“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对中新合作的肯定以及在中新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

语言学研究
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研究的新发展
王淼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81-99.   DOI: 10.12002/j.bisu.211
摘要( )   HTML( )     PDF(1947KB)( )

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研究是近年来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指标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尝试从二语句法复杂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现存的问题几个角度出发,回顾当前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的研究现状,探讨句法复杂性的研究趋势和二语写作句法复杂性教学的特点,了解二语句法复杂性、多面性、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本质,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以及二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语言复杂性意义维度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多维度指标,建立语言形式、语言功能和语言意义间的链接,兼顾评估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和写作质量的提高。

外国文学研究
割舍不了的信仰情结:尤金·奥尼尔的宗教伦理叙事
王占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100-111.   DOI: 10.12002/j.bisu.208
摘要( )   HTML( )     PDF(1736KB)( )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一个悲情而复杂的灵魂,他的剧作以特定的忏悔话语和悲剧叙事,凭借个体的内心冲突,叩问灵魂,关注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异化,在人性的裂变与深渊中,探寻安顿精神的家园。本文通过对奥尼尔的生平研究以及剧本的分析和解读,旨在寻找隐藏在奥尼尔精神创伤和灵魂叙事后面的原由,摆脱以往文本分析中先入为主的判断,将奥尼尔的生活经历和剧作的个体生命叙事相结合,进行互动有据的阐释。分析发现,奥尼尔的叙事是伦理的,他的戏剧叙事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奥尼尔一生都在苦苦追索摆脱信仰荒原的精神支柱,并将个体生命被宗教遗弃后的痛苦、彷徨和矛盾,直到沉沦的灵魂得以救赎的经历再现于剧本中。探索奥尼尔灵魂救赎的历程可以准确地掌握他的伦理叙事和伦理选择,也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奥尼尔及其宗教情结。

外语教学研究
应用型大学中青年公共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个案研究
杜晋红,何芳,刘晓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112-126.   DOI: 10.12002/j.bisu.205
摘要( )   HTML( )     PDF(1564KB)( )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形式对五位应用型大学中青年公共英语教师的科研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发现受访教师的科研成长大致可经历原始期、萌芽期、发展期等三个阶段,正在实现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的阶段性蜕变。基于访谈资料分析,本研究发现,科研意识淡薄、理论知识欠缺、课题申报不成功、科研成果发表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应用型大学中青年公共英语教师从事科研实践的积极性。本文从教师个人和学校层面的双重视角出发提出了强化知识建构、增强科研意识,依托学术平台、拓宽学术视野,依靠学习共同体、集结科研力量等相关对策及建议。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方法探究我国应用型大学中青年公共英语教师的科研成长之路,以期发现其外在行为背后的原因,为高校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反馈信息和数据参考,助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书评
《翻译研究与形象学》介评
王运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2): 127-134.   DOI: 10.12002/j.bisu.204
摘要( )   HTML( )     PDF(1746KB)( )

《翻译研究与形象学》是本杰明出版社于2015年推出的一部跨学科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力作,全书共收录16篇论文,包括4个主题,分别为“翻译与形象的历史渊源”“翻译与他者形象的构建”“翻译与他者形象的重建”以及“翻译与自我形象”。该论文集从形象学视角切入研究翻译问题与现象,主要探讨国家、民族及特定族群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呈现形式及其相应的解决途径,聚焦翻译活动与他者形象、自我形象塑造相互涉入的多个层面的问题,以期将形象学视角作为一个崭新的视角、将形象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推向翻译研究发展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