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语言学研究
域外失语症与语言、语块研究纵览
李美霞 谢 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1-.  
摘要( )   [HTML]()   PDF(842KB)( )
失语症传统上隶属临床医学和神经科学范畴,近些年来随着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它也成了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欧美国家,失语症与语言及语块相结合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从失语症研究中大脑与语言关系之理论演变,失语症与语言及语块研究历史进程以及失语症与语言及语块研究未来发展趋势3方面对失语症与语言及语块在域外相结合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程,为国内失语症与语言及语块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加速汉语失语症与语言及语块相结合的研究步伐,推动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发展。
新闻话语中的声音表达与舆论操控研究 ——基于中国日报网和日本时报网对“APEC中日两国领导人会面报道”的比较研究
张淑玲 杨虹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10-.  
摘要( )   [HTML]()   PDF(425KB)( )
新闻报道中的引用语通常表现为新闻话语的声音,不同的新闻媒体及其利益集团会通过操纵声音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形象。本文以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面为背景,从中国日报网与日本时报网分别选取了4篇相关报道,着眼于报道中的声音表达方式即报道中的转述和声音的来源,来探究声音和操控的关系。分析表明,声音作为操控的手段被赋予了意识形态,在对内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对外为所属利益集团争夺话语权。
运动动词“来”的认知分析——运动事件视角
金 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17-.  
摘要( )   [HTML]()   PDF(456KB)( )
“空间域”中作为“行来之来”的“来”本身词汇并入了路径概念,形成了独特的“矢量”、“构形”及“指向”特征。“来”从“空间域”向“状态域”、“动作域”、“时间域”以及“生命域”的跨域映射都是基于这一物质基础。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及运动事件理论为框架,阐释“来”在上述各域中形成语义拓展的背后机制。
翻译研究
英国EMT联盟高校翻译硕士学位研究
朱晓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24-.  
摘要( )   [HTML]()   PDF(482KB)( )
欧洲翻译硕士联盟是所有满足EMT项目遴选条件并成为盟员的高校组成的共同体。EMT是目前欧洲翻译硕士培养质量的标杆。英国目前有10所高校的翻译硕士培养项目入选,是加入欧洲翻译硕士联盟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通过对这10所高校在招生、学制、学时、课程、考核、师资的详细介绍与剖析,笔者希望能为我国MTI培养在招生制度、学分学制、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入改革以及MTI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
汉英口译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译员性别的关联考察—基于10场外事口译语料
胡娟 胡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29-.  
摘要( )   [HTML]()   PDF(426KB)( )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模糊限制语, 作为最典型、常见的模糊语言,它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其实是一种交际策略。本文拟从口译研究的话语对话交际范式出发,基于近15年来中国政府官方发布的10场外事口译男女译员各5场语料,借助话语分析的方法,转写并定量统计其中模糊限制语的数量及比例,旨在观察男女译员使用模糊限制语的比例与性别是否存在关联或差异,再定性地挖掘该差异背后的动因,从而为口译产品及译员表现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性别视角。
韩国小说翻译忠实维度研究——以朴婉绪小说汉译中的“原作维度”为中心
杨 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35-.  
摘要( )   [HTML]()   PDF(543KB)( )
面对小说作品,译者对于原著的诸多特点需要一一考察后方能下笔翻译,而作为翻译研究者也要遵循同样的思路,需要就小说的诸多内容进行考察后才能对译文做出客观的评价。本论文以韩国作家朴婉绪小说汉译为例,就小说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忠实维度的问题进行考察。指出意识到小说翻译的多维特点,充分尊重“原作维度”,方能实现经典小说的异国再现。
外国文学研究
文化重写本——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韩颖 韩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41-.  
摘要( )   [HTML]()   PDF(411KB)( )
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堪称一个“文化重写本”。《一千零一夜》的第351故事为其底稿,在此之上,柯艾略以《圣经》故事设色铺陈,又加以炼金术士的笔触点化成金。读者虽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却因柯艾略将其放置在不同背景中,而获得了新的阅读体验。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解读小说中不同文本的叠加与重复。在几个互文本的撞击与晕染中,阿拉伯文化、犹太教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散发出了新的魅力。
《她的狗》中的动物话语
王 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48-.  
摘要( )   [HTML]()   PDF(435KB)( )
本论文采用动物研究方法,探讨了托拜厄斯 • 沃尔夫的短篇小说《她的狗》中的主体变化过程。论文认为小说围绕着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层层深入,逐渐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最终,主人公学会了从后人类角度来重新审视主体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本文的动物研究视角不仅使沃尔夫研究走出了“简约主义”的局限,还重新构建了跨类认同中的兽形对比理论。
名实论与身份说——盖斯凯尔夫人《妻子与女儿》人物姓名的另一种阐释
黄伟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56-.  
摘要( )   [HTML]()   PDF(483KB)( )
命名是为了界定一种身份,在文学作品中,姓名既是艺术角色的符号,又蕴含着深刻的名实关系。盖斯凯尔夫人的《妻子与女儿》就是一部巧设人名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奇妙作品,而传统的文学评论对这一点并不十分重视,它们大多从政治、伦理等社会语境对小说进行剖析和考证。事实上,人物命名背后蕴藏的名与实的关系,往往也是塑造人物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的有效方法。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解读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有助于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模仿与超越——庞德对叶芝象征主义风格的习得性研究
郭英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63-.  
摘要( )   [HTML]()   PDF(561KB)( )
本文借助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对叶芝的象征主义风格与庞德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旨在说明:在庞德一生的创作当中,叶芝的象征主义风格对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庞德对叶芝象征主义风格不只是形式方面的模仿,还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超越。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1)庞德早期的诗歌创作,如《归来》、《树》、《白色牡鹿》等明显具有象征主义特色;(2)庞德“意象派”及“漩涡派”诗歌理论的创建,与叶芝《诗歌的象征主义》一文中的诗学思想有互文性的内容;(3)庞德的代表作《诗章》,不仅有叶芝式的象征主义的诗歌语言,而且频繁出现有关叶芝的各种“故事”情节,暗示叶芝的象征主义风格对他的潜在作用一直在继续。
外语教学研究
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基础西班牙语教学研究
张梦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12): 71-.  
摘要( )   [HTML]()   PDF(403KB)( )
随着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改变,而且网络已经成为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论文依据对我校西葡语系一、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对近百份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和加强利用网络资源改进西班牙语基础教学的命题;并首次对当前中外西班牙语学习的网络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就如何应对网络挑战、改进和提高西班牙语教学提出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