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关联论是在认知科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语言运用智能体的"人"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探究人如何利用情境关联这一认知手段来获得对词语运用的表达与理解。情境关联论对"情境"的"关联"有自己的定义,即把情境关联定义为"事态+感受"。粗略地说,事态即为"境",认知主体在此"境"中所生发出的感受为"情","境"与"情"是相关联的;"情"自"境"出,"境"以析"情"。
本研究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集中探讨了思政元素融入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意义、路径、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成效,具体阐述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内容来源,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教学流程和教学成效。研究设计了3条课程思政主线,即国际前沿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热点教育问题探究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中国英语教育的融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融通中外"的课程思政框架、"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实施步骤模型以及"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结构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初步探索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指标,开发了在该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操作指南。这套体系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性,可为其他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教学能否有机融合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浙江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基础英汉笔译"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了思政元素与知识教学有机融合、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的有效路径。该课程思政最主要的特色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三维目标论为教学设计指南开展教学实践,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从学校、地方、国家3个不同的文化层面阐释和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以期为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由于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内容可能会包含外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因此在外语教育中贯彻课程思政十分必要。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本文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思政内涵、教学案例等方面出发,系统地阐述在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期为广大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借鉴。
在全球大变局的语境下,传统英语文学课程的授课思维、方式和手段都亟待改革。如何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思政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这一问题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在文学教学中弘扬"崇高之美"、站稳"中国立场"、运用"思辨启智"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益途径。
元宇宙的概念开始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针对元宇宙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和拓展,有学者称元宇宙时代已经到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元宇宙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继而对元宇宙视域下语言服务的发展,尤其是涉及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元宇宙发展的相关研究加以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立足元宇宙技术的数字语言服务以及元宇宙与数字语言服务融合发展中的人文伦理、资源开发和制度规范等方面提出展望,以期对元宇宙与我国数字语言服务的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面向东盟国家的科技文档翻译与语言服务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作者为东盟某国提供技术文档语言服务的实践,总结了面向东盟国家的科技文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翻译问题主要涉及技术、语言和文化层面,应对的策略包括:①努力开创翻译及语言服务新模式;②巧妙适应东盟区域语言生态环境;③努力维护我国翻译语言服务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利益。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深入发展,翻译教育行业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然而,当前学界尚缺乏将元宇宙概念与翻译教育进行融合的研究。本文系统梳理传统翻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元宇宙技术在翻译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育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元宇宙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翻译专业建设发展的新需求,提出了翻译教育与元宇宙结合的三大实践路径:翻译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翻译教育智能化顶层设计,建立人才培养单位、行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形成政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型翻译教育格局;翻译师生树立数字孪生理念,提升自身数字人文素养;翻译教育管理部门、翻译院校、翻译师生等相关主体升级智慧教育思维,与教育技术支持方携手共建新型翻译教育生态。本文认为,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元宇宙,立足翻译教育的本质,把握元宇宙时代的发展机遇,开创翻译教育的新格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诗人、评论家的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持续了10年的论战,成为巴黎俄侨诗歌界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两位评论家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侨民诗歌的评价标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继承、年轻一代侨民诗人的写作启蒙等,其中,以普希金为代表的经典文学样式和以“巴黎音调”为代表的新诗歌风貌成为论辩最主要的焦点。从本质上看,“十年论战”反映了俄罗斯侨民诗人普遍存在的创作焦虑和在身份认同上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总体文化危机。
通过探究关联理论框架下喻式语言研究的新趋势, 本研究发现:非刻意用法的连续统解释机制受到批判, 关联学者正尝试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去解释隐喻与转喻现象;明喻被纳入特别概念解释机制中, 但明喻语用标记语的功能仍待确定;隐喻与转喻互动可透过反义关系词和名名复合词等词汇用法进行研究。任何喻式语言的关联解释机制都可能存在缺陷, 都需要学者不断地进行探究。本研究揭示了关联喻式语言研究的新动态, 为拓宽关联理论研究的外延和应用范围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