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
朱振武, 郑成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3-13.   DOI: 10.12002/j.bisu.407
摘要( )   HTML( )     PDF(6108KB)( )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而且十分注重原本和译本之间美学价值的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究了杜博妮如何以自身的文化翻译观为指针,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和“审美迁徙”之旅,以期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分析实例和学理借鉴。

语言学研究(体认语言学专栏 主持人: 王寅)
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
王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14-26.   DOI: 10.12002/j.bisu.408
摘要( )   HTML( )     PDF(6368KB)( )

百余年来,语义研究先后出现了20多种理论,其中认知语义学当为最前沿。Talmy深入研究了动态性概念系统的建构、分类、过程、系统和语言表征,重点论述了五大图式系统,研究专题包括“注意窗和图形—背景(视角、突显)”“空间和运动”“计量和界性”“图式和宏事件”“因果、力动态和互动”等。本文拟从体认语义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第一个专题(即注意窗和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研究发现,这些专题都与“体验观”相关,但这一核心原则未能体现在“认知语义学”的学科名称之中,Talmy更未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非理性、多元化”等内容;同时,他还接受了乔姆斯基的语言普遍观,本研究认为这并不妥当。据此,我们尝试提出“体认语义学”,以作弥补与发展。

体认语言学:语言学史的观照
李葆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27-43.   DOI: 10.12002/j.bisu.409
摘要( )   HTML( )     PDF(10167KB)( )

体认语言学凸显“体验”和“认知”,是中国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改造。本文从对语言学史的追溯出发,通过文献梳理和史实澄清,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特点和价值——从“某种语言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理论性,从普遍语法学观照体认语言学的普遍性,从语言人本论观照体认语言学的人本性。其旨趣在于祛除简单套用西方理论的弊端,提倡勇于改造理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研究
意识流小说话语呈现方式的汉译研究——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例
张林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44-55.   DOI: 10.12002/j.bisu.410
摘要( )   HTML( )     PDF(6612KB)( )

本文从语义连贯和文体连贯的角度出发,首先论证了意识流文学作品中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话语的差异和对立所形成的独特的语篇连贯功能和机制,然后以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为例,比较了该作品的两个中文译本,探讨了原著中人物话语的两种呈现方式在汉译过程中所体现的翻译思路和风格。研究发现,译者往往并不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和语篇连贯意识,为降低译文读者理解原著和译本的难度,对话语呈现方式的翻译与再现展现出随意和简化处理的思路和风格。这直接导致目的语中意识流文学作品独特叙事效果的变形和亏损。

外国文学研究
社会事件与文学事件——论欧茨小说创作中的现实关怀
李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56-68.   DOI: 10.12002/j.bisu.411
摘要( )   HTML( )     PDF(7301KB)( )

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黑水》《浮生如梦——玛丽莲·梦露文学写真》《僵尸》《我的妹妹,我的爱:史盖乐·蓝派克秘史》《大瀑布》等5部小说直接取材于美国社会重大事件:肯尼迪—查帕奎迪克丑闻、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神秘死亡案、密尔沃基食人魔杰夫里·达默案、“美国小皇后”琼贝妮特·拉姆齐被杀悬案和纽约州“爱的运河”污染案。基于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的视角,本文试图分析欧茨如何把单独的社会事件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探究欧茨小说与美国社会历史之间的关联和张力,解读欧茨小说体现出来的强烈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以及欧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警觉。

外语教学研究
语言独特性理论与语言教学探究——兼论潘文国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法
丰国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69-83.   DOI: 10.12002/j.bisu.412
摘要( )   HTML( )     PDF(8113KB)( )

本文阐述了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资深翻译家潘文国教授的语言独特性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应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语言特点和规律,建立语言独特性理论,衍生出相应的语言教学法。文章还讨论了语言独特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具体探讨了汉语的特征及其独特性理论以及相应的汉语教学法。文章最后分析了语言独特性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认为语言教学法特别是外语教学法的确定,应该注重母语汉语干涉的外语教学环境因素,深刻认识母语汉语和所授外语的独特性语言规律,深刻认识单语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独特认知规律。文章的结论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法,教学法具有独特性;由此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对比教学法。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动态评价研究
曲鑫, 贾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84-100.   DOI: 10.12002/j.bisu.413
摘要( )   HTML( )     PDF(9191KB)( )

动态评价起源于维果茨基对于人类能力的本体论认识,旨在评价、理解学习者的潜在能力,指导、支持学习者发展,构成动态、辩证、综合的课堂评价体系。本项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基于实证数据,探索了动态评价在提升高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评价过程中,学习者与教师进行互动并受益于教师的干预,其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表现往往超越静态评价所获定论。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发展受其最近发展区影响,而非保持其静态测试评价的现有能力水平。动态评价有利于引导学习者合理选择有效的听力策略,整体提升语言学习水平,获得自我效能感。教师和学习者对动态评价均持积极态度,认为其有助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并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述研究结果为动态评价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性证据。

外语课堂互动中教师话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
杜小双, 张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101-118.   DOI: 10.12002/j.bisu.414
摘要( )   HTML( )     PDF(10787KB)( )

师生互动是外语课堂学习发生的重要机制,其中教师话语对师生互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探究高校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研究采用课堂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国内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精读课堂的互动情况,探究教师话语支架的功能、过程及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①教师话语为学生参与思维活动提供支架,促进了学生逐步加深和拓展思考;②支架的构建和撤离具有自发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有效支架的前提是教师准确研判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③学生思维发展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中教师话语起关键的支架作用。本研究对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思维培养具有一定启示。

学术前沿与动态
国外言据性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郭亚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119-129.   DOI: 10.12002/j.bisu.415
摘要( )   HTML( )     PDF(6968KB)( )

言据性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标记言语信息来源的现象。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主要基于Elsevier、ProQuest和EBSCO等文献数据库,梳理近十余年国外言据性研究的脉络。研究发现:①研究视角上,除了语法语义维度,认知心理、语用和语篇分析等维度被广泛采用,其中语用视角权重明显增加,学界还提出了人际言据的概念;②路径和方法上,言据标记不仅是考察的对象,也是话语分析的抓手,同时,跨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或实验分析开始较多地出现。

青年学者论坛
和谐话语分析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建构
杨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5): 130-144.   DOI: 10.12002/j.bisu.416
摘要( )   HTML( )     PDF(7012KB)( )

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和谐话语分析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内容为研究语料,探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建构。研究结果表明,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一方面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体现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另一方面建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生态现实。本研究可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建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和谐话语分析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