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12-24.
DOI: 10.12002/j.bisu.389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
|
许渊冲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 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25-37.
DOI: 10.12002/j.bisu.390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使用,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中,译者“语言性”与“社会性”的身份界定与译者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译者伦理与译者行为研究相结合,对许渊冲的译外与译内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助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译者翻译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
|
多棱镜中的犹太小魔鬼——评辛格的《最后一个魔鬼》
韩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99-110.
DOI: 10.12002/j.bisu.396
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小说中描绘了各类魔鬼形象,包括一群有着鲜明犹太特性的低阶小魔鬼。短篇小说《最后一个魔鬼》中的小魔鬼肩负诱惑拉比的任务,却以失败告终;在犹太人被屠杀后,他成了世上最后一个犹太鬼。基于文本细读,本文发现,对这个小魔鬼的阐释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喀巴拉,即犹太神秘主义的角度来看,小魔鬼是拉比欲望的投射;从历史角度来看,辛格借小魔鬼之口批判了哈斯卡拉,即犹太启蒙运动,鉴于犹太世俗文学正是犹太启蒙运动的产物,辛格亦是在自嘲;从误读理论来看,小魔鬼对《托拉》《塔木德》等犹太经典的曲解可以看作是对评论者误读的揶揄。因此,通过阐释小魔鬼形象,如目睹小魔鬼在多棱镜里的变形,而这只映照小魔鬼的多棱镜包含了小说人物视角、作者视角、评论者视角,以及来自不同时空的千千万万读者的视角。本文对《最后一个魔鬼》中小魔鬼的变形研究亦是对我们自身不同身份的探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