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译者行为研究(主持人:周领顺)
专栏:译者行为研究
(主持人:周领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3-3.  
摘要( )   HTML( )     PDF(880KB)( )
当下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未来趋势——在曲阜“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上的报告
许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4-11.   DOI: 10.12002/j.bisu.388
摘要( )   HTML( )     PDF(5089KB)( )
译者行为批评的系统逻辑
傅敬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12-24.   DOI: 10.12002/j.bisu.389
摘要( )   HTML( )     PDF(8537KB)( )

译者行为研究和译者行为批评均围绕译者行为展开,可被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但二者又同属于翻译研究系统。翻译研究系统有赖于功能各异的相关系统的并存与运演。虽然并非所有以翻译为对象的研究都属于某一翻译研究系统,但任何以翻译研究学科为其研究边际的研究都应该遵循翻译研究系统的逻辑。这是因为任何系统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相关逻辑,其中包含构成逻辑、行动逻辑和功能逻辑,而且任何系统的建构都只能实现多种可能性中的一部分,并以系统的自我参照性为基础进行区分与演化。译者行为批评的研究,在逻辑上构成了另外一个自洽的系统。本文基于社会系统理论,探讨译者行为批评及其研究的逻辑。文章认为,在翻译研究系统中,相关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为了生存、发展并发挥相应的功能,必须直面复杂的系统环境,处理好区分化的问题,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相应的自我参照体系,努力简化系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清楚认识并合理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可能性的功能。

许渊冲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 张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25-37.   DOI: 10.12002/j.bisu.390
摘要( )   HTML( )     PDF(7358KB)( )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与原文、译者与读者、译者与社会进行的伦理选择。以贝尔曼的“翻译伦理”为基础,皮姆提出了“译者伦理”,重新界定了译者的身份与角色,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和方向。近年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被广大学者接受并使用,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其中,译者“语言性”与“社会性”的身份界定与译者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译者伦理与译者行为研究相结合,对许渊冲的译外与译内行为进行了研究,以助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发展和我国译者翻译能力及研究能力的提升。

关于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的译者行为研究
于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38-50.   DOI: 10.12002/j.bisu.391
摘要( )   HTML( )     PDF(7503KB)( )

李健吾是我国著名的莫里哀喜剧研究专家与翻译家。本文为针对李健吾莫里哀喜剧翻译译者行为的批评研究。译者行为批评研究属于翻译社会学研究,研究翻译文本之外的译者身份和角色对翻译文本即译文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目的、译者能力以及翻译观念等方面对译者在翻译文本外的努力进行讨论,并以李译《伪君子》为例,对其翻译文本内的特征作出分析。研究认为,李健吾之所以能用贴切、灵动的译语“重写”原作,既离不开他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对翻译活动的正确理解,也离不开他的戏剧创作能力与表演经验。也就是说,李健吾的译外行为是其文本内翻译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李健吾“研究—翻译—创作”的译者行为模式、严谨踏实的治学与翻译精神对于当前的翻译研究者与实践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囧妈》字幕翻译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蔡佳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51-61.   DOI: 10.12002/j.bisu.392
摘要( )   HTML( )     PDF(5959KB)( )

“译者行为批评”是由周领顺教授首倡并构建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是在社会学视域下,以译者为切入点、对译者行为所作的批评性研究,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化过程及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本文将电影《囧妈》的字幕翻译置于“求真—务实”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下,基于该片字幕的翻译实例,结合与译者的直接交流,分析该片字幕翻译的文本求真度和效果务实度,发现该片译者行为偏向务实而非求真。研究认为,译者的行为与其身份背景和知识体系有关。文章最后对从事影视翻译的译者群体选择和译者行为提出了建议。

译者行为研究:主题多元·理论融合·方法创新——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述评
黄鹂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62-69.   DOI: 10.12002/j.bisu.393
摘要( )   HTML( )     PDF(4602KB)( )

本文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对全国第二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的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类与概述,发现“主题多元、理论融合、方法创新”是此届论坛的主要特色。译者行为研究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意识,以解决现实中的翻译问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理论工具,不断探索路径方法,同时加大译者行为研究领域的理论建设。此届论坛既集中反映了当前译者行为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对未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语言学研究
“的”在小句中的时态表达及其限制条件研究
李杰, 王湘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70-84.   DOI: 10.12002/j.bisu.394
摘要( )   HTML( )     PDF(7262KB)( )

“的”字的句法语义研究历来是语法学界的热点问题。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短语层面“的”字功能的探讨,本文将探讨“的”在小句中的时态功能及其限制条件。句法测试显示,“的”既可理解为词汇短语的内部成分,亦可作小句的内部成分进行识解。“的”在小句内起表达过去的时态功能,可用“的S”标识。“的S”的时态功能受到句法、语义和韵律的限制:“的S”必须在小句层面起作用,“的S”前的动词必须表达有终事件,并且“的S”与主动词之间不能有完整音步的阻隔。

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
文学教育与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视角
王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85-98.   DOI: 10.12002/j.bisu.395
摘要( )   HTML( )     PDF(8063KB)( )

在我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和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新文科建设的强力助推下,从OBE理念出发,师范类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授课模式,在内涵、外延、机制、重心等方面均呈现出全新的特点。而全新构建的师范类外语专业文学教育体系也将强力支撑毕业要求,对于全面提升师范类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观照下,“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文学教育体系也使呼之欲出的文学教育学呈现出更具有时代特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外国文学研究
多棱镜中的犹太小魔鬼——评辛格的《最后一个魔鬼》
韩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 (3): 99-110.   DOI: 10.12002/j.bisu.396
摘要( )   HTML( )     PDF(7379KB)( )

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小说中描绘了各类魔鬼形象,包括一群有着鲜明犹太特性的低阶小魔鬼。短篇小说《最后一个魔鬼》中的小魔鬼肩负诱惑拉比的任务,却以失败告终;在犹太人被屠杀后,他成了世上最后一个犹太鬼。基于文本细读,本文发现,对这个小魔鬼的阐释可以是多方面的:从喀巴拉,即犹太神秘主义的角度来看,小魔鬼是拉比欲望的投射;从历史角度来看,辛格借小魔鬼之口批判了哈斯卡拉,即犹太启蒙运动,鉴于犹太世俗文学正是犹太启蒙运动的产物,辛格亦是在自嘲;从误读理论来看,小魔鬼对《托拉》《塔木德》等犹太经典的曲解可以看作是对评论者误读的揶揄。因此,通过阐释小魔鬼形象,如目睹小魔鬼在多棱镜里的变形,而这只映照小魔鬼的多棱镜包含了小说人物视角、作者视角、评论者视角,以及来自不同时空的千千万万读者的视角。本文对《最后一个魔鬼》中小魔鬼的变形研究亦是对我们自身不同身份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