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10-15 上一期    下一期
名家论坛
英语语法及其发展史
胡壮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5-16.   DOI: 10.12002/j.bisu.114
摘要( )   [HTML]()   PDF(664KB)( )
本文探讨英语语法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对于英语语法(史)和语言(史)的同步性问题,笔者认为这牵涉到我们对英语形成过程的认识和英格兰作为国家的出现,也关系到我们对所讨论命题的内涵的定位。对于英语语法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它始自16 世纪对现代英语语法的研究,可分成16~17、18、19~20 世纪3 个阶段。本文最后指出英语语法研究与逻辑、修辞和哲学存在紧密的融合关系。
异域学术
透过俄罗斯的汉学棱镜展示中国精神文化——以《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为例
[俄]М. Л. 季塔连科 / А. В. 罗曼诺夫(著)张 冰(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17-25.   DOI: 10.12002/j.bisu.117
摘要( )   [HTML]()   PDF(570KB)( )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有关中国及其他国家辞典阐释类著作的样本——《中国:历史、经济、文化,为民族独立英勇战斗》(1940)”“俄罗斯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路线图’——百科辞典《中国哲学》(1994)”“认知中国,巩固和发展俄罗斯汉学传统——多卷本百科全书《中国精神文化大典》(2006—2010)”等诸方面系统翔实的阐释,以21 世纪前10 年俄罗斯汉学研究领域完成的最重大的成果《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为例,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俄罗斯汉学在中国精神文化研究领域的特点、发展进程和取得的巨大实绩,以期对中国精神文化作出客观完整的理解和解读,透过俄罗斯的汉学棱镜展示中国精神文化。
语言学研究
字母词中塞音的声学特征
顾晓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26-39.   DOI: 10.12002/j.bisu.2016.068
摘要( )   [HTML]()   PDF(918KB)( )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字母词塞音和普通话塞音两种样本的VOT 并进行统计检验,发现字母词中英语本身的浊塞音变为不送气清塞音,具有普通话塞音的声学特征,同时两种样本的VOT 无显著差异。由GAP 和VOT 平均值构建出塞音格局图,显示两种样本声学格局一致,属同一类音。字母词塞音和普通话塞音一样,是清塞音,通过送气与否形成对立;字母词并未将浊塞音引入普通话,普通话塞音仍保留了送气这一重要区别特征,其塞音体系没有改变。
翻译研究
从异化到创新:由诠释模式看韦努蒂翻译思想之嬗变
樊林洲 黄 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40-52.   DOI: 10.12002/j.bisu.121
摘要( )   [HTML]()   PDF(670KB)( )
韦努蒂在其论文集《翻译改变一切》(2013)中,提出翻译研究的诠释模式,并通过“铭写”和“解释物”的概念重新界定翻译伦理观和翻译评价方法,更深入地阐述了“异化”翻译理论和“存异”伦理中“异”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翻译理论,这是韦努蒂对翻译理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结晶。本文首先追溯韦努蒂诠释模式的理论源头,区分这一模式与传统解释学之间的差别,这是全面把握韦努蒂诠释模式的前提;其次,研究诠释模式中的核心概念“铭写”和“解释物”,比较二者与“语言剩余”之间的差异,有助于理解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发展脉络,说明诠释模式对于翻译本质具有更加普遍的解释力;第三,对比了归化/ 异化理论和存异伦理与诠释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剖析诠释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希望能够厘清韦努蒂前后思想之间的承继关系,探究韦努蒂翻译思想由异化向创新转变的动因和过程,以深入理解翻译的解释性质。
《红楼梦》中引前人诗句的英译问题
荣立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53-63.   DOI: 10.12002/j.bisu.100
摘要( )   [HTML]()   PDF(721KB)( )
《红楼梦》体大虑周、文备众体。仅就诗词来说,其中包括作者原创诗词、引用前人诗词、作者托名前人创作诗词三种情况。现有的《红楼梦》诗词翻译研究数量颇丰,却鲜有专门探讨其中所引前人诗句之翻译者,是为前人研究之空白。文章以《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霍克思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为语料,从原诗作者、原诗文本、诗句变格、诗学特征、引用讹误等方面逐一探讨了《红楼梦》中引用前人诗句的英译问题,同时也从新的角度揭示出两个英译本的异同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不同译者相异的翻译理念。文章指出在顾及原诗文本、原诗作者、所处社会状态等方面霍译较杨译更为确凿。这对译文读者和研究者的阅读理解与考证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外国文学研究
追寻分裂时代的“好生活”——费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莱辛小说解读
陈 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64-75.   DOI: 10.12002/j.bisu.122
摘要( )   [HTML]()   PDF(762KB)( )
法国学者吕克• 费希在其《新的生态秩序》《什么是好生活》《神话的智慧》等作品里, 通过对卢梭、笛卡尔、尼采、福柯、海德格尔等人的分析,结合当下现实,传达了他对“深层生 态学”和“生态女性主义”的进一步思考。他的忧虑、追问以及积极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态度与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 莱辛的一系列创作不谋而合。从费希生态哲学的视角解读,有助于加深对莱 辛作品的理解;莱辛对“分裂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为当代生态哲学提供了鲜活素材。文 章通过细读费希和莱辛在生态问题上的共同关切和相近思考,使生态主义学说与当代文本实践互 为参照,试图证明在后资本主义时代,越来越多以费希、莱辛等欧美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中产阶层 反思“什么是好生活”以及追寻分裂时代的“弥合”路径,成为比严峻的生态现实更有效推动当 代生态学发展之动因。
母爱的伦理限度——《男人与天使》中的母性观
李 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76-86.   DOI: 10.12002/j.bisu.120
摘要( )   [HTML]()   PDF(640KB)( )
“母爱”长期以来被当作母性的重要参数与母亲身份捆绑在一起,成为母亲赖以存在的伦理向度。然而当代美国小说家玛丽• 戈登在《男人与天使》中对该伦理向度进行了置疑,展示了母爱的伦理限度及建构性,为母亲的多样性存在发出了独特的声音。本文从母爱的本体性、错位性和异质性三个角度来讨论小说中体现的母爱的伦理限度,即:母爱并非单向的维度,成为爱的主体是打破传统的伦理限度,使母爱最终走向无限的重要途径;母亲的爱很可能指向的是其他孩子,这是理解母爱需要突破的一个伦理维度;母爱是各种矛盾情感的统一体,接纳包括“恨”在内的消极情感将有助于通过对母爱的伦理限度的认可,消解母亲在各种力量中遭受的挤压,从而获得更为繁茂的生命力。
外语教学研究
世界英语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信念研究
刘 熠 商国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87-97.   DOI: 10.12002/j.bisu.118
摘要( )   [HTML]()   PDF(624KB)( )
世界英语发展使当代英语教学产生了范式的转变,而跨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随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仅仅掌握英美文化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对待跨文化教学的信念与理解是跨文化教学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焦点团体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英语教师对待跨文化教学的信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当代高校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重视本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意识到世界英语的发展对跨文化教学的新挑战,但多数教师仍旧将语言作为教学中心,跨文化教学以传递知识为主,将与母语文化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作为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在如何有效具体实施世界英语发展背景下的跨文化教学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
学术英语听力多模态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韩 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98-110.   DOI: 10.12002/j.bisu.115
摘要( )   [HTML]()   PDF(900KB)( )
学术英语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但学术英语听力研究在我国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当中以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学术英语听力研究最为缺乏。为此,本文从学生学术英语听力的困难出发,在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设计了“微信+ 课堂+TED-Ed”学术英语听力混合式学习模式。该学习模式的设计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融合了听力理解的三类知识、两个过程以及学术英语听力的语篇特点和笔记技巧,通过多种模态的输入和转换促进学生学术英语听力的提高。本文对教育技术促进学术英语听力发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从研究内容和视角上对国内学术英语听力研究形成补充,以促进后续研究的发展。
书评
美国族裔诗歌研究的新图景——评王卓教授新作《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
李云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5): 111-118.   DOI: 10.12002/j.bisu.116
摘要( )   [HTML]()   PDF(615KB)( )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是王卓教授美国族裔诗歌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近900 页的鸿篇巨著中,王卓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美国族裔诗歌的发展流变及内在规律等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对代表性族裔诗歌的诗学理念与基本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族裔诗歌与主流话语之间、不同族裔诗歌之间以及族裔诗歌文本内部的语言指涉系统与文本外各种文化符号系统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展示了美国族裔诗歌研究的新图景。本文通过分析此专著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研究策略,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对话性两个鲜明的特征,并指出,此专著修正了当代美国族裔诗歌研究中“重政治、轻美学”的不足,注重思想、情感、形式的多维统一,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族裔诗歌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