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14-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纪念建校50周年学术精品征文选登
英汉逻辑结果程式语语义韵对比研究
李美霞, 焦瑷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1-.  
摘要( )   [HTML]()   PDF(3163KB)( )
本文从搭配、类连接、语义偏好、价值极性等内容对比分析英汉逻辑结果程式语语义韵的异同,并就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文章指出:(1)英汉逻辑结果程式语通常被用来连接两个语言成分,表达连接意义;然而,在交际中,由于经常与一些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潜势的词汇搭配,它们因而也呈现出表达一定态度意义的趋向;(2)英汉两种语言内部或两种语言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外延意义的逻辑结果程式语在语义韵上不尽相同;(3)英汉逻辑结果程式语呈现的语义韵的差异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体系、概念系统以及民族特性、思维方式和交际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凯尔斯书》
戴从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9-.  
摘要( )   [HTML]()   PDF(2487KB)( )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不仅是后现代文学的先驱,而且包含着中世纪美学的因素,这使它得以超越现代主义美学的藩篱。在中世纪的文献中,《凯尔斯书》是理解《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中世纪美学的关键。《凯尔斯书》的宗教主题使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重新探讨人类的原罪及其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而它在艺术上的丰富、繁杂、变化带来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丰富博大感和审美上的崇高。本文试图通过对《芬尼根的守灵夜》与《凯尔斯》书的关系的分析,来揭示《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的中世纪美学内涵。
语言学研究
英语虚化动词结构使用的多维分析
张爱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14-.  
摘要( )   [HTML]()   PDF(1978KB)( )
英语虚化动词结构是动词性的临时组合,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现象。本文利用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理论,通过实例分析,旨在发掘英语DVC的使用规律。文章从语义、语用、语篇等层面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虚化动词结构在某些情形中,与简单动词结构、同源宾语结构的语义相关或相同,但是它们不能随意替换。实际使用中如何选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具体来说:语义层面有词汇个体语义差异制约,词汇语义空缺制约,结构的类型语义差异制约;语用层面有语用修辞制约;语篇层面主要是语篇衔接的要求。此外,还有语体制约。本文的发现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语法研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认知域看俄语因果复句的主观性差异
张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20-.  
摘要( )   [HTML]()   PDF(3503KB)( )
因果结构是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在语言表达层,无论因果结构如何复杂都只存在两个现象通过语义谓词联结构成语言的基本表达模式:P→Q. раз与потому что,它们是俄语因果构式的典型标记词。通过对语料库中“раз”句与“потому что”句的实证考察,笔者发现它们在主、客观认知域的选择上存在对立倾向,继而运用Nuyts的主观性维度理论探讨二者之间的主观性类型差异。
日语的可能表达方式及内部机制
安书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27-.  
摘要( )   [HTML]()   PDF(3304KB)( )
现代日语中,可能的表达方式可谓复杂多样。按照可能的表达意义,一般研究多将其分类为“能力可能”及“状态可能”两大类。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许多与可能相关的表达方式已超出上述两大类型。本文通过先行研究,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对日语的可能表达提出新的分类模式,同时结合大量例句,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并对其内部机制作了系统梳理。
翻译研究
汉语政治讽喻诗英译七空间模式浅析——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
董广才, 王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34-.  
摘要( )   [HTML]()   PDF(3176KB)( )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汉语政治讽喻诗英译的得失,试图探究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七空间模式能否应用于政治讽喻诗及其他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并探讨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语言学研究
五四时期的鲁迅翻译文学与国民身份建构
李建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42-.  
摘要( )   [HTML]()   PDF(2999KB)( )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时期,鲁迅既拥抱现代性,又反思现代性,从而产生了人类主义理想以及深刻的孤独与困惑情结。这两种体验成为他独特的个人话语,展现于五四时期翻译的《一个青年的梦》与《“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之中。本文关注这两部译作中的翻译选材与翻译策略,揭示译者在社会转型时期为建构国民文化身份所做出的努力。研究表明,两部译作在选材与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上都展开了积极的尝试,而《“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则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清晰地呈现了塑造文化身份的思路,极大地影响了鲁迅在整个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1130,China
外国文学研究
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华兹华斯《水仙花》的殖民隐喻解读
张建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48-.  
摘要( )   [HTML]()   PDF(3380KB)( )
隐喻的本质是理解或者经历另外一种事物,具有“桥梁”的作用。殖民者通过隐喻将本国的语言文化传输到遥远的殖民地,以此同化殖民地原有的语言文化。但隐喻还有变异性,当隐喻被传递到殖民地时,常常会产生出与殖民者预期相反的解读。在英国对加勒比的殖民统治中,华兹华斯的诗歌《水仙花》是常常被借用的隐喻,其目的是让加勒比殖民地“水仙化”,但它在加勒比本土的解读过程中遭遇了变异。本文具体分析了加勒比英语文学中关于《水仙花》的种种解读,目的在于深究《水仙花》遭遇种种变异解读的原因。作为殖民隐喻的水仙花因本身具有变异性,反而成为反殖民的隐喻,在殖民者的意图和殖民地对《水仙花》的变异解读之间形成了“水仙鸿沟”。因此,我们应对各种殖民形式的深刻性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这正是本篇论文的结论及意义所在。
互文性视角下1919~1949年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元素
郭英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55-.  
摘要( )   [HTML]()   PDF(4295KB)( )
本文借助互文性理论对1919~1949年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初步探讨,旨在说明:美国诗歌不仅戏仿中国诗歌的主题和形式,还戏仿中国诗歌的语言、思维和呈现方式;中国艺术在美国新诗运动中发挥了媒介作用;美国新诗诗人通过译介中国古典诗人和作品以及中国“诗话”和诗学理论,获得了诗性熏陶;这期间到美国的中国学者及留学生代表“开眼看世界”,其思想与作品对美国新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欧洲大陆出现较有影响力的中国诗译本,为美国新诗继续蓬勃发展带来福音。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文本互文性是研究1919~1949年中美诗歌关系的独特视角,不仅表明中美诗歌文本之间存在着内部联系,还影射了二者之间存在对话性和融通性。
暴力与伦理的纠葛—解析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的后现代主义意向
李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64-.  
摘要( )   [HTML]()   PDF(3267KB)( )
文章旨在研究《血色子午线》①如何展示了暴力与伦理的纠葛,用以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并探讨这部被誉为“美国真正的末世预言小说”暴力背后的普适意义。文章从暴力与伦理的视角切入,指出《血色子午线》揭示了宇宙的意象和一个普适的寓言:生物界的进化与人类的伦理观念存在着纠葛,并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中。相对于浩瀚宇宙长河中的“永恒的暴力”,人类伦理显得是那么脆弱、短暂、不堪一击,这颇具有后现代、反历史的意味。文章关注麦卡锡在解构与颠覆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主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从进化论与伦理学角度拓展美国后现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外语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模式研究
张喜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70-.  
摘要( )   [HTML]()   PDF(4326KB)( )
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口语测试模式研究是北京市教委在市属高校中重点推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该项目的开展源于大学英语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英语人才的需求,项目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为理论指导,针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评中存在的不足,研发出大学英语口语应用能力测试模式。和国际国内同类口语测试相比,该口语测评模式在测试梯级、测试形式、考察内容、评分标准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创新和特色,重点体现了口语应用能力的交际互动性、情景性和真实性,评分模式具备客观性,测评结果中的能力描述报告能让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该模式属于过程性和诊断性测评,以反拨教学为目标,为北京地区市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性的框架和内容。
大学法语专业高年级听写错误分析
曹琳, 王明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77-.  
摘要( )   [HTML]()   PDF(3582KB)( )
听写是测试学习外语的学生语言习得水平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它能检测出学生对所学语言语法、词汇、句篇的理解以及逻辑推理等综合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始终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大量听写数据搜集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法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听写能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对测试材料类型、语言知识点和典型性学生的语言能力3个方面做了个性化研究,以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法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写能力的情况,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改进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专家视点(外语)
三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
齐振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8): 83-.  
摘要( )   [HTML]()   PDF(451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