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玉刚 .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
|
[2] |
褚东伟 . 翻译家林语堂[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
[3] |
董娜 .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林语堂翻译文本解读[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4] |
冯智强 .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1a.
|
[5] |
冯智强 .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的“中国腔调”——林语堂“译出”策略的哲学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b(10):1~6.
DOI
URL
|
[6] |
高健 .近年来林语堂作品重刊本中的编选、文本及其它问题[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4):42~50.
|
[7] |
高伟 . 翻译家徐志摩研究[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
[8] |
珂罗倔伦 .答马斯贝罗( Maspero) 论切韵之音[J]. 林玉堂译 . 国学季刊, 1923( 3):475~498.
|
[9] |
兰孙姆 .弁言. 国民革命外纪[M]. 石农译.上海:北新书局, 1929.
|
[10] |
李艳 .论林语堂对流浪汉小说的借鉴与发展[J].五邑大学学报, 2013( 3):51~54.
|
[11] |
林本椿 . 福建翻译家研究[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4.
|
[12] |
林大津 . 福建翻译史论(现代卷) [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3.
|
[13] |
林煌天 . 中国翻译词典[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
[14] |
林太乙 . 林语堂传[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5] |
林语堂 .什么叫作东西文化的沟通[J].幽默, 1929( 6):1~3.
|
[16] |
林语堂 .机器与精神[J].中学生, 1930( 2):1~11.
|
[17] |
林语堂 .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16卷)[M]. 梅中泉编.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a.
|
[18] |
林语堂 . 林语堂名著全集(第23卷)[M]. 梅中泉编.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b.
|
[19] |
林语堂 . 林语堂全集[M]. 台北: 德华出版社, 1980.
|
[20] |
林语堂 . 林语堂经典名著[M]. 台北: 金兰文化出版社, 1986.
|
[21] |
林语堂 . 林语堂文集[M]. 寇晓伟编.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5.
|
[22] |
林语堂 . 林语堂文集[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08.
|
[23] |
林语堂 . 林语堂自传[M]. 工爻, 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24] |
林语堂 . 林语堂文集[M]. 北京: 群言出版社,2009— 2011.
|
[25] |
林语堂 . 赖柏英[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26] |
林语堂 . 林语堂全集[M].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27] |
刘全福 . 翻译家周作人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
[28] |
鲁迅 . 鲁迅书信集(上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
[29] |
孟昭毅, 李载道 . 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30] |
苗士心 . 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6.
|
[31] |
沈文冲 . 民国书刊鉴藏录[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
[32] |
孙振亮 . 林语堂翻译研究[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
[33] |
王秉钦 .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
[34] |
王建开 . 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1919—1949[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
[35] |
王少娣 . 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
[36] |
王兆胜 .林语堂: 两脚踏中西文化[M]. 北京: 文津出版社, 2004.
|
[37] |
王正仁, 高健 . 林语堂前期中文作品与其英文原本的关系[J]. 外国语, 1995( 5):49~54.
|
[38] |
向洪全 . 翻译家巴金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
[39] |
杨丽华 . 中国近代翻译家研究[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
[40] |
曾尔奇 . 关于林语堂翻译生涯转变的考证[J]. 兰台世界, 2015( 19):70~71.
|
[41] |
张季红 . 浅析林语堂的文化态度与跨文化传播实践[J].上海翻译, 2016( 1):71~75.
|
[42] |
张梁 . 林语堂周作人论[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9.
|
[43] |
张泽贤 . 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版本闻见录续集:1901—1949[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4.
|
[44] |
郑锦怀, 岳峰 .翻译史料问题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3):445~452.
|
[45] |
朱立文 . 林语堂著译及其研究资料系年目录[M]. 厦门:厦门大学碧海斋, 2007.
|
[46] |
朱伊革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话语下的林语堂“送去主义”译介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6):6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