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服务大国迈向语言服务强国——再论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学科、语言服务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Marching from a Large Country to a Strong One in Language Services—Revisiting Language Services, Language-service Discipline, and Language-service Talent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责任编辑: 栗娜
收稿日期: 2019-08-8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2-28
基金资助: |
|
Received: 2019-08-8 Online: 2021-02-2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立非,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83,研究方向:商务英语、语言服务。电子邮箱:
本文依据行业和学科的发展现状,对语言服务和语言服务学科进行定义,并提出3个观点:第一,我国已经成为语言服务大国,但还不是语言服务强国;第二,我国应加快建立语言服务学科,促进从语言服务大国到强国的转变;第三,高校应为建设语言服务强国培养更多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
关键词:
This paper defines language services and language-service disciplin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nguage-service industry and discipline, and proposes three viewpoints. First, China is large regarding the size of its language-service market, but is not yet strong enough. Second, China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servic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being a large country to becoming a powerful one. Third,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more qualified language-service professionals to create a country that is powerful in terms of providing language services.
Keywords:
引用本文
王立非.
Wang Lifei.
引言
近年来,语言服务人才开始受到行业和企业的青睐,这无疑是件值得语言服务业界和学界高兴的事,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语言服务的内涵本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本文将对语言服务和语言服务学科进行定义,并提出3个主要观点:第一,我国已经成为语言服务大国,但还没有进入语言服务强国的行列;第二,我国应加快建立语言服务学科,完成从语言服务大国到语言服务强国的转变;第三,高校应为建设语言服务强国培养更多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希望本文能引起学界和业界的探讨,共同推动语言服务的发展。
一、从语言服务大国到语言服务强国
语言服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涉及众多方面,其内涵和边界至今没有得到完整和系统的定义。
1. 语言服务的再定义
美国卡门森斯咨询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 Research,CSA Research)2019年发布的报告将语言服务业划分为语言服务、语言科技和非语言相关服务3类。其中,语言服务主要指笔译、口译、本地化工程、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服务和其他服务;语言科技主要指翻译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技术、机器翻译、内容创意与出版等;非语言相关服务主要包括语言投融资、语言资产管理等(DePalma et al.,2019)。
屈哨兵(2016)区分了语言服务与国际语言服务,并将后者定义为:为需要国际交往的个人和组织提供的外语服务,属于跨国、跨境语言服务,所使用的服务语言既包括像英语这样的国际通用语言,也包括各种非通用语言;服务内容包括外语教育和培训、语言翻译(口译和笔译)、语言咨询、语言本地化、面向对象国的外语广播、外语电视、外语报刊宣传、翻译技术工具开发等。
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2017)发布的《2016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将语言服务定义为: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为目标,提供语际信息转化服务和产品,以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教育培训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通过对以上定义加以综合和完善,笔者对语言服务再定义如下:
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王立非,2020)
上述定义概括出了语言服务的服务基础、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首先,从服务基础看,语言服务必须以语言能力为依托,一切服务活动都和语言相关。其次,从服务方式看,语言服务必须提供双语或多语之间的转换、信息的转移或产品的经销与交易以及语言服务企业的投资并购等。因此,相关的开发、应用、管理、培训、咨询、营销、贸易等都必须以跨语言为前提,而不是在单一语种内进行。最后,从服务范围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语言服务业的翻译服务隶属现代服务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工业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如交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文化行业、体育行业和娱乐行业等。
2. 语言服务大国的崛起
得益于全球化与信息科技革命,语言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价值数百亿美元规模的市场。《2019语言服务市场》(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9)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语言服务企业超过18 000家,市场规模为496亿美元,同比增长6.67%(DePalma et al.,2019)。其中,欧盟语言服务业产值约占全球的49%;美国语言服务业产值约占39%,加州硅谷新诞生的语言服务相关岗位超过53种。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服务能力,美国和欧盟各国都已进入了语言服务大国和强国的行列。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语言服务行业不断发展。根据《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19年6月底,我国拥有语言服务企业369 935家,翻译公司9 734家,语言服务总产值约为372.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2020)。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语言服务插上了信息科技的翅膀,我国在5G领域的领先地位将推动语言服务企业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成倍增长。从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看,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语言服务大国。
3. 语言服务强国的梦想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远没有迈入语言服务强国的行列,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语言服务标准化水平较低。我国语言服务标准正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体系尚未完善,几乎所有ISO语言服务标准的制定和修改都由西方国家主导,语言服务企业的标准认证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目前只有4家企业通过了国内的笔译服务认证,我国语言服务标准的国际化任重道远。
第二,我国语言服务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基地建设水平还十分低下。2009年,武汉和成都分别成立了中国武汉多语言信息处理产业基地和全球多语言信息转换中心;2013年,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成立。直至今日,这3家仍然是我国仅有的语言服务基地,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服务产业园、语言服务产业示范区、语言服务自贸试验区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语言服务业投融资能力较弱,只有两家语言服务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至今没有出现独角兽企业。语言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语言服务学科尚未建立。迄今为止,语言服务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点均未设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依然缺乏专业和学科依托。许多高校还在按照培养传统语言人才的方式培养语言服务人才,会翻译、懂专业、通技术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严重短缺。
笔者认为,要实现从语言服务大国向语言服务强国的转变,需要在以下3个方面加快发展:
第一,提升语言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加快制定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语言服务国家标准,进而争取在国际语言服务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加快推进语言服务的产业化进程,积极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多渠道募集资金或者引进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通过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发挥资产效能等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加快建设语言服务学科,高校要转变观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适切性,培育外语学科新文科的增长点。
二、从守正语言学科到创新语言服务学科
面对5G时代全球语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抓紧设立语言服务学科,以应对未来智能社会的挑战。创新发展语言服务学科,从厘清其学科属性、学科内涵与边界、学科理论体系架构、学科对象、学科方法、学术队伍建设入手,为设置该学科提供政策依据和学理依据。
1. 语言服务学科已有确定的属性、内涵与边界
语言服务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明确,边界清晰,隶属文学门类下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与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等学科方向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语言服务学科内核是跨语言应用能力,学科目标是培养现代服务业语言应用人才,综合运用语言学、翻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和解决翻译应用、企业国际化、全球市场调研、多媒体编创、品牌与软件本地化、语言数据研发、多语种培训、跨语言管理、语言标准化、语言文化贸易和文化传播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2. 语言服务学科具有知识体系交叉性
语言服务学科不同于翻译学科,其知识体系具有更强的交叉性。
首先,语言服务学科与翻译学的学科内涵不同。尽管语言服务也包含口笔译,但前者的学科内涵更为丰富,知识领域更为广泛。相较而言,翻译学以外语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跨文化知识与能力、翻译相关知识等作为学科内涵,而语言服务学科则是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标准科学等知识领域交叉,涉及人工翻译、机器翻译、翻译项目管理、跨语言大数据分析、多语网站本地化与测试、国际商务语言服务、涉外法律语言服务、国际传播语言服务、国际组织语言服务、语言智库咨询服务、国际文化贸易、术语标准化、多语种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显而易见,口笔译服务只是语言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服务学科的适用性、复合性、专业性、广泛性已远远超出翻译学的范畴。
其次,语言服务学科与翻译学的学科定位不同。翻译学的学科定位是培养翻译专门人才,目标定位在口笔译;语言服务学科的定位是培养综合性人才,除翻译能力外,语言服务人才还应当具备各种复合型能力,如信息技术能力、文化贸易能力、国际组织服务能力、国际传播能力、跨语言咨询与管理能力、新工科和新文科的综合性现代服务能力等,以应对不同的行业和社会需求。
再次,语言服务学科与翻译学培养的人才从事的岗位不同。翻译学专门培养口笔译员,语言服务学科则主要面向新兴职业和岗位,培养从事语言服务的专业化人才,如语言经理、网站本地化专员、语言产品经理、术语管理员、语言大数据分析员、技术写作专员、会展服务专员、跨境电商客服专员、机器翻译审校编辑、国际组织职员、多媒体出版编辑、语言资产管理员、新媒体采编等。以上这些语言服务类岗位的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外语水平,更需要经过系统的专门知识学习以及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职业能力训练。
3. 语言服务学科的设置具有政策依据
设立语言服务二级学科符合现有学科设置管理条例的有关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可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与水平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这些法规为设置语言服务学科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新的学科出现,高校需要及时设置相关学科,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迄今为止已经批准或备案了一级学科自设的与语言有关的二级学科228个,涉及一级学科(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18个,涉及院校114所。2020年,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又新增设了交叉学科门类,以及“国家安全学”等一级学科。因此,从政策上看,设立语言服务学科完全可能和可行。
经过历年来的一系列调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已经发展出了5个二级学科方向——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这样的演化过程说明学科设置本身就一直处于动态调整和变化之中。在现有的二级学科方向不能覆盖语言服务学科内涵和学科领域的情况下,增设语言服务二级学科,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符合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4. 语言服务学科的设置具有学理依据
语言服务学科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学科要素:
一是语言服务学科理论体系完整,主要包含应用翻译学、服务哲学、服务心理学、服务经济学、服务行为学、服务管理学、服务伦理学、语言技术学、术语学和技术传播学等。
二是语言服务专业领域明确,包括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智能技术、语言教育培训、语言服务标准化、网站本地化、语言大数据分析、语言服务管理、语言服务营销、语言服务贸易、文化对外传播和技术写作等专业领域。
三是语言服务学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语言学、信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语料库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算法、传播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四是语言服务人才队伍齐备,主要由学界和业界两部分人员组成,学界包括专家学者、外语和翻译教师和学生;业界则包括语言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译员和供应商等。
三、从语言人才培养转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1. 语言人才培养的要求
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了语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20)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及文化知识、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翻译专业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可以较熟练地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能够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并能胜任各行各业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
2.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要求
语言服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掌握语言、翻译、文化、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具备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相关业务素质,了解语言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业务内容、工作流程、海外市场和国际化战略,能胜任各类中外机构或企事业单位语言服务相关岗位工作的专业化人才。
从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语言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语言人才与语言服务人才的要求不同,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我国高校MTI专业学位培养仍然依托翻译学理论,未能以语言服务学作为学理基础,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在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方面都还未能达到语言服务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语言人才和语言服务人才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面向专业定位的培养,后者则是面向岗位定位的培养。要实现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按照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律,采取政产学研的模式和校企联合的办法,加大实训和实践教学,不仅教师要到行业中去实践,而且要请行业导师到院校中来教学,采取模拟实战和案例教学的方法,在真做中学知识,在实干中练技能,从而逐渐从语言人才培养模式转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尝试招收翻译专业本地化方向本科生,依托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培养本地化管理方向研究生。2020年,北京语言大学已向教育部申请设置国际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同时,申请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国际语言服务二级学科,并获得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的备案,计划于2022年秋季开始招收国际语言服务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些举措为语言服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语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的语言服务人才。设置语言服务学科符合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符合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下产业发展的需求,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双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需求,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和新时代赋予外语学科的新内涵和新使命,有助于激发外语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有利于实现外语学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肩负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要进一步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优化育人环境与环节,培养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人才,为实现语言服务强国的梦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 2019
[R].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
[EB/OL].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