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3): 3-16 doi: 10.12002/j.bisu.215

学术争鸣

新时代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及理论依据

蔡基刚

复旦大学,200433

On the Revis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in the New Era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CAI Jiga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收稿日期: 2019-04-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6-15

基金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及素养等级量表建设和培养路径研究”(016BYY027F)
国家语委科研重点项目“汉英学术语篇阅读效率及信息加工对比研究”(ZDIII125-57)

Received: 2019-04-25   Online: 2019-06-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蔡基刚,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33,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caijigang@fudan.edu.cn 。

摘要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是在2013年制定的,近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和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公共英语的地位凸显,如果仍然需要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就有必要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如公共英语有必要进行范式转移,从强调厚实的语言基础、偏向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的倾向朝公共英语的专业性、工具性和科学性发展。为此笔者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修订建议及理论依据。笔者建议教学目标应直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个性化的学生个体需求,如词汇量要求应该翻倍并且包括学生专业领域里的词汇,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公共英语的主流课程,而通用英语课程则必须不断边缘化。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 人文性和工具性 ; 学术英语 ; 专门用途英语 ; 通识英语

Abstract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was published in 2013 and since then China has mad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state strategies as the building-up of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as well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new state strategies, it is necessary to revise and update the n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line if it is still expected to provide adequate guidance. To adapt to the new era, we propose a paradigm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emphasis of CET on the solid language foundation, the humanistic qualit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academic and pragmatic abilities. To this end, we put forward the revised content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ts revis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requirement and curriculum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bjective should aim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ly instead of addressing various individual needs of the students. Hence the linguistic requirement and CET courses should be tailored to match the objective. For example, the size of vocabulary should be doubled and the discipline-specific vocabulary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Courses of teaching general English should be marginalized and substantially replaced by courses of teaching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d for specific purposes.

Key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 humanistic quality and instrument-ality ; EAP ; ESP ; 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purposes

PDF (1414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蔡基刚. 新时代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及理论依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3): 3-16. DOI:10.12002/j.bisu.215

CAI Jigang. On the Revis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in the New Era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9, 41(3): 3-16. DOI:10.12002/j.bisu.215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教育部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从2013年开始制定,2014年完成,2015年报送教育部审批,但一直没有最后颁布的消息,现在流传的是2017年网络版。从2014年完成研制到现在,五年期间,国家对外语教学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2015年到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卓越人才培养以及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显然,如何把国家的这些要求放进《指南》(如果我们仍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话),应该如何对其进行修订,在哪些方面修订?本文将就修订内容和修订依据展开讨论。

一、公共英语课程性质与目标

1. 修订内容

课程定位

公共英语是高校各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实现国家战略,能否培养出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大学生。公共英语兼有公共性和专业性双重性质。就公共性而言,一方面,公共英语的教学对象是全体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另一方面,要继续夯实大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批判性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其中也包含跨专业跨学科成分。就专业性而言,公共英语应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他们各自专业的国际前沿信息的应用能力,而这种语言教学是因学科而异的。因此,公共英语是满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需求,为他们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提供语言支撑和服务的必修的公共专业课程。各学校应根据学校的不同办学定位和各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学生所修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外语的要求,开展公共英语教学。

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在科学素养方面和专业领域里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学科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学习、研究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2. 理论依据

(1)实现新时代国家战略的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学领域也从黑板粉笔向微课视频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发展,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从198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现在的《指南》,都是以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通用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教学目标。仅有的变化是《指南》增加了“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①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年版,http://dwb.jnxy.edu.cn/info/1089/1843.htm,2019-02-19),这一规定进一步固化了大学英语的通用英语定位。

但是,如果公共英语确确实实如《指南》所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应该为国家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服务,即为“一带一路”倡议、“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等科技创新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英语是当今科技、经济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如世界上95%的各学科顶级专业期刊(SCI)是用英语撰写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有这样的体会:英语不是用来打基础学习的,英语不是用来对付四、六级考试的,英语不是用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英语不是用来主要提高跨文化能力的;英语是作为工具用来学习世界上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英语是作为工具用来汲取各行各业的国际前沿信息,有效开展科技经济文化的国际交流的。一个本科生不能有效地用英语汲取他们专业的前沿信息,不能有效地用英语在国际上交流他们的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用专业或行业共同体的话语范式进行听说读写,就会丧失专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公共英语教学不去或不能培养本科生这种学术和工作英语能力就是最大失职或失败。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有再多的大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有再多人具有中西方文化知识,有再多人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都不能以牺牲前面提到的“三个有效”为代价。

(2)英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科技信息是教育主管部门长期以来的要求

早在1978年由国务院组织的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上,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外国语这个工具掌握不好的话,就会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的、根本的是向外国学习,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李传松、许宝发,2006)。会上形成了教育部文件《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教高[1979]027号)(②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外语教育的几点意见>的通知》(79)教高一字027号,https://www.lawxp.com/statute/s1052668.html),要求高校大力“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③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https://mintai.fjut.edu.cn/7f/ab/c3066a32683/page.htm),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召开加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实施面向非外语专业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此,教育部把“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列入2019年教育部“十件大事”之一。

整整40年,至少在国家正式文件里我们从未看到要求公共英语主要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一直要求公共英语突出用英语汲取科技信息的工具性,国家领导人也一直在为大学生缺乏这种能力而担忧。

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1. 修订内容

教学要求

公共英语教学具有鲜明的以学生专业学习需求(而非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特点。由于各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各院系的专业教学需求不同,公共英语教学应该具有校本化和院系个性化特点。下面是为制定校本教学要求提供参考的单项技能描述目标。

语言技能训练应以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为导向,分听说读写和词汇能力,每个单项技能下面又分一级和二级指标,一级倾向于通用学术英语,二级主要面向专门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对于这两个级别高校不是只取其一即可,而是在难度上和内容上有所区分,有利于课程设置。高校在具体执行时,应该把一级指标看作是普遍性要求,二级指标是根据各校办学定位和院系专业情况可以调整的个性要求。无论哪个要求都应该根据院系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不盲目追求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平衡发展,更反对盲目追求听说读写样样精通。

(1)听力理解能力

一级指标:能掌握各种基本听力技巧,如辨认主要信息、捕捉衔接词等。除此之外,还应做到:①能听懂语速一般、发音比较标准的短篇学术讲座和专业课程;②能将大意或重点记录下来,并能就此写出简短的大意概括;③能就讲座中没有听清楚的主题和大意进行提问。

二级指标:①能使用听学术讲座的各种策略;②能听懂语速正常、有些口音的较长篇幅的专业讲座或专业课程;③能把记录的内容组织起来,以便能写出比较完整的摘要;④能就讲座中比较具体的细节和有关内容进行提问和回答;⑤能听懂自己专业工作场景的对话。

(2)口头表达能力

一级指标:能掌握基本会话技能,如能用可理解的英语交流信息与看法。除此之外,还应做到:①能就专业相关的话题进行简短的陈述和报告演示(如10分钟左右);②能采用恰当的会话技巧和策略有效参加小组学术讨论。

二级指标:①能用较流畅的英语与专业同行交流一些复杂的信息与有说服力的看法;②能在专业工作场景比较流利地进行交流;③能在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如20分钟),并较熟练回答听众提问,也能对其他发言人熟练提问。

(3)阅读理解能力

一级指标:能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如跳读、略读、根据上下文推测意思等。除此之外,还应做到:①能读懂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科普性学术文章和专业导读性文章(如长度在2 000词左右),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50词;②能掌握批判性阅读技能,如能区分文章的事实和观点,正确判断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性,进行文献的分析、综合和评价;③能掌握各种语篇修辞手段(如定义、分类、比较、对照、因果等)。

二级指标:①能阅读长篇专业文章、合同、报告和期刊论文(4 000~5 000词),速度达到每分钟200词,并理解其中主要观点和细节;②能读懂原版专业教材的内容;③熟悉掌握本学科或专业常见的各种工作和学术体裁(如实验报告、期刊论文、文献综述、合同案例、工作日志、学术专著等),了解各个语类中的语步语阶(如论文的引言—方法—结果—讨论)、修辞结构(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元话语意义等。

(4)书面表达能力

一级指标:能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主题句/支撑句、衔接技能和句子变化技巧等。除此之外,还应做到:①能对段落/文章进行读后摘要写作,能对多篇文章材料进行综述写作;②能写定义、分类、举例、描写、比较、对照、因果、阐释和评价等功能的段落;③能写较短但必须有其他文献支撑即引用性(citation)的学术小文章(300词左右);④能就专业相关的话题写一篇文献综述报告或可行性报告(500词以上);⑤能撰写用于参加学术会议所提交的发言摘要(200词左右);⑥能合理引用文献资源(如归纳大意、直接引用、转写语句),掌握避免各种学术剽窃的策略和方法。

二级指标:①能撰写专业领域里典型的工作体裁如工作日志、病例报告、法律合同和工作报告;②能就与专业相关的话题写较长的小论文(如2 000词以上);③能用本学科或专业所要求的学术话语传统、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进行各种学术语类的写作,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和实验报告等;④能运用较正式的书面表达词汇和句法进行研究论文写作;⑤能学会运用限制语、言据、介入和态度标记等各种元话语手段和策略;⑥能根据各学科要求的格式编写论文的文内出处和文后参考文献目录;⑦能了解本专业期刊的话语范式、投稿要求,学会向这些专业期刊投稿。

(5)词汇量要求

一级指标:能掌握词汇学习的各种策略,包括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词义技巧等。除此之外,还应做到:①接受性词汇量达到5 000词族(如help、helper、helpful、helpless是一个词族),约8 000个单词;②能在口头及书面表达中使用BNC 3 000词族(其中包括570个学术词族)中的最常见的词;③能掌握本学科或专业领域里使用频率最高的学术词汇。

二级指标:①接受性词汇量能达到6 000词族,约10 000个单词以上;②能掌握学术高频词族的各种搭配,并能在各种口头和书面的学术交流场合中使用;③能熟练应用在描写图表数据、实验和调查结果时使用的各种报告动词(reporting verbs);④能掌握自己学科或专业领域里1 000个左右的常用专业词汇。

2. 理论依据

(1)教学要求应当直接对标国家社会需求

《指南》提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三个不同级别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要求,其中“基础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而“提高目标是针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换言之,就是参照新生高考进来的英语水平,根据高校给大学英语课程提供的学分课时数来制定教学要求。从外语教学规律角度分析,这一依据似乎有些道理。

但问题是: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在规定学分内提高一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能进行日常生活交流,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是为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显然,《指南》选择了第一个。笔者将《指南》基础目标的词汇要求和听说读写要求作了分析,发现其大约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B1水平(即中下级水平)。也就是说,达到基础目标,只能满足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会交流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和未来工作需求。笔者注意到,正是这个基础目标及其对应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使得我国大多数高校以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完成公共英语教学的标志,可以说,这是公共英语教学要求设置的失误之处。

4 700词汇量和每分钟100词阅读要求是考试设计的需要,而不是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要求。要能用于专业学习,英语学习必须结合学生专业语境进行(蔡基刚,2018b),否则即使学生达到六级水平,也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试问有多少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基础目标)甚至六级考试(提高目标)的大学生能够阅读自己本专业的期刊文章或原版专著,能够有效汲取和交流专业前沿信息?清华大学原外语系主任孙复初(石岩,2005)说:“清华学生四、六级考试过关之后,英文文献读不了,英文论文写得一塌糊涂。”如果这一点都达不到,何谓“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何谓能“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笔者几年前毕业的一个学生说,“到国外读研究生,我才发现国内的大学英语太水了,基本上是唬人的。我四级考试都已经是优秀了,但读美国大学课程时,老师布置的一篇期刊文章,或一本书的chapter,我要花好几天才啃下来”。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④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年版,http://dwb.jnxy.edu.cn/info/1089/1843.htm,2019-02-19)但是国家、社会和学校是否因为地区差异就会降低对人才的需求?学生个人是否因英语基础差就会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不去外企工作,不去报考一流高校,不去国外留学?《指南》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只看到学生的入校水平,看到公共英语所给的学分和课时,而没有看到国家社会需要的是毕业后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的大学生;没有看到学校和专业院系需要学生能用英语直接从事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也没有看到学生对他们专业学习、未来深造或工作的需要。

(2)教学要求突破传统陈旧的“教学规律”是可行的

为了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公共英语必须打破传统的所谓的“循序渐进的外语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直接对标社会和院系要求,不能以学生生源差、英语水平低来作为降低标准的理由。

必须清楚,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低,而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我们现在强调的外语教学规律是陈旧的。按每学期新增600单词进行的估算,阅读8篇在800词左右的课文要求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按照当时大学生的水平提出的。要求全体大学生达到累计4 700左右的词汇量及其对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根据大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平均通过率框算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个思路,看到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潜力和认知发展,如果不以大学四级考试来作为教学要求的依据(因为一个四级考试也许可以考倒一个美国大学生),而是根据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来设计,那么,教学要求可以大大提高。

为什么同是英语作为外语的日本高校,公共英语学分也是8~10学分(蔡基刚,2012),但他们公共英语的新生教材却可以是科普类的原著?他们的医学生读Because We CareEnglish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理工学生读Getting to Know SciTech Genres,社会科学学生读The Real World Today等,一周完成一章的阅读量,一个学期完成一至两篇读书报告。为什么英语同为外语,日本和俄罗斯的大学生在完成公共英语后的词汇量要求是13 200和15 000,而我们大学生只有5 000?孙复初(2007)对美国基础数理化三个学科的教材统计发现“阅读英文科技文献,最低限度词汇量是15 000”。难道是我们大学生不够聪明不够勤奋?是什么低估和压制了中国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天性?公共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什么?拒绝水课,给学生增负,是新时代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但首先教师要开出金课,给自己增负。帮助学生插上国际语言的翅膀,把他们培养成为在国际上空自由翱翔的雄鹰,这就是公共英语教师最大的使命和荣誉。

(3)公共英语打语言基础要适度

公共英语仿照英语专业,一味追求大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追求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样样都精是一种误区。对于英语专业而言,无论从出口需求还是从教学资源来看,都可以而且应该提出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但是公共英语的学生有自己的专业,大多数高校只有8个学分可用于公共英语课程。一个人精力有限,时间对每个大学生一样都只有四年。要求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要达到《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五六级水平是非常荒谬的;不分专业和需求,要求所有大学生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是荒谬的。对不少大学生而言,往往只能以牺牲专业学习、牺牲科研创新为代价。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新时期国家要求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六卓越一拔尖”人才,高校就必须保证大学生四年学习时间基本都用在专业学习上,用在实验室和练功场上,再也不能像应试年代一样,为让他们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达标,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迫使其将四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大学时间用在英语学习和应试上(王登峰,2007)。

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有了相对确定的专业和今后工作的方向,不需要去追求听说读写样样精通,不需要去追求所谓的等级考试通过,只要在自己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最需要的能力和方面努力做到精通即可,如科技人员需要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飞行员要进行严格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其他能力可以等到他们以后需要时再去学习训练,这样效率更高;暂时不需要的,即使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语言能力也会不用则废。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外语教学的的做法,不搞全国性口语演讲比赛,不搞教学等级考试,一心一意培养大学生——未来的科学家用英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日本科学家听说能力可能比较弱,但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有着很强的学术读写能力,这是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的诀窍之一。

三、公共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1. 修订内容

课程内容

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集中表现,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所作的具体安排和规定。公共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三大类课程。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院系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具体确定三门课程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性质,以及三门课程的学时学分比例分配。

(1)通用学术英语

通用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帮助学生熟悉自己专业的科普知识内容的同时,继续夯实语言基础、提高学术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因此,该课程应按照学生的专业设置,采用以内容为依托(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的教学法。课程名称可设为“学术英语(医学)”“学术英语(理工)”和“学术英语(法律)”等,但教材内容是没有专业背景也能理解的专业科普文章,如:“学术英语(能源)”,内容可涵盖新能源种类与运用、太阳能与绿色发电、石油资源与市场、核能利用和安全等;“学术英语(医学)”内容可涵盖人体循环系统、癌症形成机制、抗菌素副作用、消化系统功能等;“学术英语(理工)”内容可涵盖互联网+、通信安全、生物工程、交通运输、航天航空和材料科学等。课程以与专业相关的科普知识为媒介,主要目标是继续扩大词汇量,学习学术英语技能如听讲座、快速汲取文献和遵守引用学术规范知识、撰写有定义分类、描述图表、叙述过程和文献引用的文章以及口头陈述技能等(见二、1.(2)一级指标)。

(2)专门学术英语

专门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他们当下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各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开设常见语类课程如“期刊论文阅读与写作”“文献阅读与综述”“实验报告写作”“合同案例写作”等。各学科专业的这些课程名称可能相同,但内容可依学科和专业不同,或前面加上专业名称以示区别,如医学文献阅读、法律案例写作、医生会诊英语等。和专业英语不同,虽然这些课程也是以内容为媒介,但不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是分析某一专业中不同语类的篇章结构(如语步语阶)、修辞手段(如元话语使用)、句法词汇以及常用口语和书面表达方式等。

(3)职场英语

职场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他们所学专业各种工作场景中的交流技能,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因此,职场英语也应按专业开设,尤其是在特色院校里。教学内容应是模拟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如听说方面,“工程英语”可以听客户的电话投诉和技术客服的回答,“航空英语”可以有飞行员和指挥塔之间的无线电交流,“体育英语”有裁判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交流、比赛后获奖感言等;读写方面,“海事英语”有航海图的理解、海事工作日志的撰写,“医生英语”有病史记录的撰写,“法律英语”有法律证词或法律合同的读写等等。

(4)通识英语

通识英语是跨学科性的,内容主要突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尤其是前者。每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选修科学发展史和批判性思维这两门用英语授课的通识英语课程。科学发展史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知识起源、科学精神起源与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西方世界和中国的科学发展、中西方科学文化对比、二十世纪科学技术与重大的技术发明、二十一世纪的高科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课程还可包括“科学思维与反思”和“化学与人类发展”等,引导学生阅读《理想国》《物种起源》《生命的秘密》《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寂静的春天》 等科普经典著作。批判性思维课程着力培养获取和评价信息的素养、对文章结论可靠性和科学性的置疑能力、对观点的假设、背后的立场以及可能的发展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发现问题并准确清晰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理论依据

(1)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外语教学一条龙”不是同质化教学。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和中小学英语有质的不同,因为大学生都有了自己专业,应该结合他们的专业研究学习英语,使他们能够尽快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他们专业领域的信息。鉴于不少新生英语基础还不扎实,可以开一些过渡性选修课程,但这不应占有限的公共英语学分,开设零学分课程。依据如下。

第一,结合专业学习英语还是在学习语言,但和中小学不同的是,不是为打基础而打基础,而是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语言中补基础。如1976年英国Longman出版了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Nucleus两套科技英语教材,除了第一本General Science为跨学科的通用科技英语教材外,其余9本分别为工程英语、物理英语、数学英语、化学英语、农业英语、医学英语、护士英语、科学英语、地理英语和生物英语等。这些教材内容面向科普,语言简朴。而传统大学英语中“体育爱好”和“我的家乡”等主题和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知识结构很不相配。语言学习不能以损害他们的认知发展为代价,不能因为他们的语言基础不够,需要补语法和词汇,就为他们挑选只适合儿童和小学生的内容。

第二,学术英语不是专业英语学习。有些学者认为,让英语老师去讲授学术英语,“还不如让他们教基础英语,然后请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的博士或学者用他们所掌握的外语讲授专业课,效果会更好”(胡壮麟,2019)。这个观点似乎混淆了学术英语和专业英语或全英语的区别。学术英语是“帮助学生用英语从事学习和研究的语言教学”(Flowerdew & Peacock,2001),而专业英语或全英语则是专业教师开设的,他们关注的是内容和知识体系,并不会教授学生某个体裁如期刊论文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句法选择。学术英语是专业教师无法胜任的,而又是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如选修全英语专业课程)所不可缺少的桥梁课程。

第三,除了帮助学生获得用英语查阅文献、学术写作和参加学术讨论等学术能力外,学术英语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术素养,如:(1)从大量信息中汲取所需资料和信息的能力;(2)分析、综合和评价各种信息真伪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将材料概念化和重新组织成说明观点的能力;(4)引用文献和数据说明问题的能力,遵守学术和伦理规范;(5)采用恰当研究范式,开展以搜集数据为驱动的研究;(6)归纳地、演绎地、辩证地思考能力,能设计一个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可重复的证实或证伪的方法;(7)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和探索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大学生,不管本科还是专科,是继续学习深造还是毕业后走向社会,无论是从事开发研究还是销售或管理,没有上面所说的七个方面的学术素养,在学术或职场上是不可能走太远的。因此,说学术英语只适合高水平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是没有根据的。

第四,语言水平高不能自然胜任专业学习和研究。在国际上,不少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知识构建和传播都是通过特定的语言方式来实现的(Hyland,2002;Wells,1992),如自然学科往往通过图表公式来描述实验结果;人文学科则通过引经据典来阐述一个观点。因此,即使同一体裁,如期刊论文,其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句法特征也是因学科而异的;又如合同或可行性报告,其话语范式和语言表达也因行业而异。因此,任何学生,不管他们语言基础如何,在他们所学的专业圈子里都是一个新成员,只有通过结合他们专业或行业的典型工作场景或体裁的交流方式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才有可能融入他们各自的学科或行业共同体内,开展有效的国际交流(Wingate,2017)。

(2)人文性和科学性

不设置专门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并不表明不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在此笔者有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公共英语与英语专业有所区别。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学习英美文学或翻译等,英语在他们手中也是一门工具。如果没有工具作为信息汲取和交流的第一要素,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何谓研究语言和文学,何谓开展人文教育?公共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工具,他们选修公共英语就如选修计算机课程一样是为了掌握这门工具更好地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服务。第二,公共英语的全国平均学分为8~10分(大约160课时)。这些学分连最基本的各类英语和学术英语等主要课程还不够,无法再拨出2个学分去开设“跨文化交际”或“英美文学文化”课程。每个学科或专业都有自己的核心必修课程,任何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不会追求次要的花哨东西而牺牲和损害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各类英语或学术英语课程中。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使在科技文献中,在某一专业术语后面也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也可以适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医学英语中的安乐死、临终关怀、医学伦理,如计算机英语中大数据背后的隐私和人际交往、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道德等。第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定的语境里,有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与特定的交际对象交流时所表现出来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蔡基刚,2018a)。离开了特定语境的文化课程,如目前公共英语中广泛开设的宽泛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并没有解决我们学生今后到英美高校深造或到英美国家工作时的交际问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因学科和行业而异的,如果不结合学生各自的专业领域去帮助他们了解学科共同体内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传统,是不可能培养他们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而这正是需要在学术英语和体裁英语中进行培养的。

恰恰相反,“科学发展史”应该成为包括文科学生在内的每个大学生的首选课程。这是真正通识教育课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研方法。西方世界非常强调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s)教育,认为科学是任何学科和专业学习的基础,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样,“批判性思维”也是任何创新研究的基础。没有对前人研究的置疑,没有证伪的方法,没有发现事物关联性和因果性能力的培养,任何学习和科研只能处在被动状态和低水平层次上。

结语

公共英语长期来受专业英语的影响,重视文学文化教学,强调厚实的语言基础(实际上是低水平的重复),推崇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际,抹杀了公共英语的专业性、工具性和科学性。本文提出《指南》应顺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具体内容为:(1)新的公共英语教学定位是“培养大学生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增强专业领域里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学科思辨能力”;(2)教学要求应该直接对标国家和社会要求,不是“半吊子”的或只能适应社会日常交流的英语能力;(3)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为导向而非以等级能力达标为驱动,为达到新的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应设置三类课程,具体而言,应以内容为依托,在继续夯实大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术素养,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英语。

笔者认为,这样的目的、要求和课程才是我国公共英语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Flowerdew J & Peacock M .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Hyland K .

Specificity revisited:How far should we go now?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2,21(4):385~ 395.

[本文引用: 1]

Wells G .

The centrality of talk in education

[C]//Norman K. Thinking Voices:The Work of the National Oracy Project. London:Hodder & Stoughton, 1992.

[本文引用: 1]

Wingate U .

Academic literacy and student diversity:The case for inclusive practice

[J]. ELT Journal, 2017,71(3):386~ 387.

[本文引用: 1]

蔡基刚 .

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2(3):1~ 7.

[本文引用: 1]

蔡基刚 .

专门化和语境化是解决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的途径——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a(2):9~ 13.

[本文引用: 1]

蔡基刚 .

对公共英语(大学英语)再认识:论公共英语的专业化属性

[J]. 外语电化教学, 2018b(6):3~ 7

[本文引用: 1]

胡壮麟 .

我所经历的新中国外语教育

[EB/OL]. , 2019-04-15.

URL     [本文引用: 1]

李传松, 许宝发 .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1]

石岩 .

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

[N]. 南方周末, 2005-02-24.

[本文引用: 1]

孙复初 .

同青年科学家和大学生谈英文文献阅读

[EB/OL]. ,2007-08-28.

URL     [本文引用: 1]

王登峰 .

关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EB/OL]. , 2007-08-16.

URL     [本文引用: 1]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