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清明 . 汉语“拆用”现象刍议[J]. 修辞学习, 2009(5):61~ 67.
|
[2] |
黄再春 . 成语作谓语的句法功能[J]. 中国语文, 1958(10).
|
[3] |
李行健 . 汉语构词法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关于“养病”“救火”“打抱不平”等词语的结构[J]. 语文研究, 1982(2):61~ 68.
|
[4] |
李运龙 . 成语的变式及变式成语的运用[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6):50~ 55.
|
[5] |
林玉山 . 中华成语大词典[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4.
|
[6] |
卢卓群 . 四字格成语的有形裂断及其作用[J]. 世界汉语教学, 1992(4):265~ 268.
|
[7] |
马国凡 . 四字格论[J]. 内蒙古师大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3~4):51~ 58.
|
[8] |
倪宝元 . 从结构上看成语的扩展用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a(1):110~ 120.
|
[9] |
倪宝元 . 从表达上看成语的扩展运用[J]. 语文研究, 1987b(2):30~ 36.
|
[10] |
钱韵, 余戈 . 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 语言科学, 2003,2(6):86~ 96.
|
[11] |
王丽艳 . 试析“千……万……”式成语的格式与语法功能的关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45~ 47.
|
[12] |
王文斌 .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a,45(2):163~ 173.
|
[13] |
王文斌 . 论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特性——从Humboldt的“内蕴语言形式”观谈起[J]. 中国外语, 2013b(3):29~ 36.
|
[14] |
王文斌 . 汉语对行为动作的空间化表征——以“大/小+V”格式为例[C]//潘文国. 英汉对比与翻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134~ 147.
|
[15] |
王文斌 . 从“形动结构”看行为动作在汉语中的空间化表征[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7(6):803~ 813.
|
[16] |
王文斌, 崔靓 . 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J]. 外语教学, 2016,37(3):8~ 12.
|
[17] |
王文斌, 何清强 . 论英语“Be”与汉语“是/有/在”[J]. 外国语, 2014,37(5):2~ 10.
|
[18] |
王文斌, 何清强 . 汉英篇章结构的时空性差异——基于对汉语话题链的回指及其英译的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6,18(5):657~ 668.
|
[19] |
王文斌, 于善志 . 汉英词构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特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39(6):1~ 8.
|
[20] |
王文斌, 赵朝永 . 汉语流水句的空间性特质[J]. 外语研究, 2016,33(4):17~ 21.
|
[21] |
徐盛桓 . 成语为什么可能[J]. 外语研究, 2009(3):1~ 7.
|
[22] |
徐文婷, 汪振萍, 朱奇玉 . 从成语结构看汉语的弹性特征[J].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3,28(5):71~ 72.
|
[23] |
张雅欣 . 含有连词的汉语成语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
[24] |
赵元任 . 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
[2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66.
|
[26] |
周祖谟 . 汉语词汇讲话[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6.
|
[27] |
朱德熙 .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