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
[2] |
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
[3] |
陈五云 汉代“六书”三家说申论[J]. 古汉语研究, 1995(3): 28, 33~36.
|
[4] |
方莹馨 把生活画在墙上[J]. 人民日报, 2016-09-17(7).
|
[5] |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
[6] |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7] |
刘宓庆. 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
[8] |
刘庆俄. 也说转注[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83~89.
|
[9] |
刘勰. 文心雕龙注六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10] |
蒙培元. 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J]. 哲学研究, 1988(7):53~60.
|
[11] |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
[12] |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
[13] |
沈家煊. 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 汉语学习, 2011(3):3~10.
|
[14] |
沈家煊. “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J]. 世界汉语教学, 2012,26(1):3~17.
|
[15] |
沈家煊. 词类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词类[J]. 当代语言学, 2015,17(2):127~145.
|
[16] |
沈家煊.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J]. 当代修辞学, 2016(3):1~12.
|
[17] |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本)[M].第2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18] |
唐兰. 古文字学导论[M]. 济南:齐鲁书社, 1981.
|
[19] |
王弼. 周易注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 2012.
|
[20] |
王立军. 汉字形体变异与构形理据的相互影响[J]. 语言研究, 2004(3):89~92.
|
[21] |
王宁. 汉字构形学讲座[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
[22] |
王树人. “象思维”视野下的“易道”[J]. 周易研究, 2004(6):51~57.
|
[23] |
王树人. 中国的“象思维”及其原创性问题[J]. 学术月刊, 2006(1):51~57.
|
[24] |
王树人.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J]. 河北学刊, 2007(5):21~25.
|
[25] |
王树人, 喻柏林. 论“象”与“象思维”[J]. 中国社会科学, 1998(4):38~48.
|
[26] |
王文斌. 英语词汇语义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
[27] |
王文斌. 英语词法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
[28] |
王文斌.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a,45(2):163~173.
|
[29] |
王文斌. 论英汉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特性——从Humboldt的“内蕴语言形式”观谈起[J]. 中国外语, 2013b,10(3):29~36.
|
[30] |
王文斌. 论英汉的时空性差异[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
[31] |
王文斌, 崔靓. 试论英语的西方音乐特征与汉语的中国绘画特征[J]. 外语教学, 2016,37(3):8~12.
|
[32] |
王文斌, 崔靓. 语言符号和修辞的多样性和民族性[J]. 当代修辞学, 2019(1):43~54.
|
[33] |
王作新. 汉字的表现方式与意象思维[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38(3):45~50.
|
[34] |
小虹. 海岩的老茧及其它[J].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03-29(7).
|
[35] |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
[36] |
周有光. 世界文字发展史[M].第3版.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
[37] |
周运会, 吴世雄. 论汉字构造方式中抽象意义具象化的认知规律[J]. 外语学刊, 2017(1):54~59.
|
[38] |
朱德熙. 语法答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