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crivener J. Learning Teaching:The Essential Guide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3rd Ed. Oxford:Macmillan, 2011.
|
[2] |
Short K G, Day D & Schroeder J. Teaching Globally:Reading the World through Literature[M]. York: Stenhouse Publishers, 2016.
|
[3] |
艾沃·F·古德森. 环境教育的诞生:英国学校课程社会史的个案研究[M].贺晓星,仲鑫,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4] |
曹莉. “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6):40-46.
|
[5] |
陈平原. 知识生产与文学教育[J]. 社会科学论坛, 2006(2):94-97.
|
[6] |
陈平原.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M]. 2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7] |
程嫩生. 中国书院文学教育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
[8] |
杜传坤. 儿童文学想象儿童身份的教育学意义与可能[J]. 当代教育科学, 2015(16):47-50.
|
[9] |
樊丽明. 对“新文科”之“新”的几点理解[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0):10-11.
|
[10] |
方维规. 文学社会学新编[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
方卫平. 论儿童文学与教育学[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5(1):40-45.
|
[12] |
方延明. “新文科”建设: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 江海学刊, 2020(5):122-129.
|
[13] |
冯光武. 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 外语界, 2017(1):2-6.
|
[14] |
傅道彬, 于茀. 文学是什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15] |
古风. 关于当前我国文学教育的两个问题[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33-37.
|
[16] |
顾明远, 俞芳, 金锵, 等. 鲁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M]. 第2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
[17] |
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5.
|
[18] |
贺晓星. 教育文学“不诞生”的学科思考:一种社会学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8(5):3-16.
|
[19] |
蒋洪新. 关于新时代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18, 39(2):49-51,67.
|
[20] |
蒋洪新, 简功友. 全人教育与个性学习——英语专业《国标》课程体系的研制与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 49(6):871-879.
|
[21] |
教育部.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430号建议的答复[Z]. 教师建议〔2020〕648号, 2020.
|
[22] |
教育部办公厅. 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Z]. 教高厅函[2021]10号, 2021.
|
[23] |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
[24] |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Z]. 2018.
|
[25] |
匡维. 知识与学科——兼论教育学学科地位[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1):3-6.
|
[26] |
刘增人, 冯光廉. 叶圣陶研究资料[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
[27] |
鲁定元. 文学教育论[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
[28] |
鲁迅. 鲁迅全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29] |
洛林·W·安德森.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 蒋小平, 罗晶晶, 张琴美,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
[30] |
钱谷融. 论“文学是人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31] |
人民日报评论部.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 第2版.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0.
|
[32] |
王欣. 人文化英语教学中的联想思维培养[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 41(2):60-67.
|
[33] |
王卓.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34] |
王卓. 回归与创新:《国标》视野下高校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体系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5):7-12.
|
[35] |
王卓. 新文科·大外语·新思政:新文科时代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36] |
王卓. 新文科时代文学与教育学跨学科融通的学科意义、路径及发展构想[J]. 山东外语教学, 2022(1):65-75.
|
[37] |
王卓, 胡艳玲, 王金娥. 师范类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为例[J]. 外国语文, 2019, 35(4):123-128.
|
[38] |
魏征. 《隋书》卷七十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
[39] |
温儒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40] |
温左琴. 论“文学教育”:兼谈“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差异[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2):69-71,75.
|
[41] |
文旭, 司卫国. 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到“全人”教育——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 山东外语教学, 2018, 39(3):50-60.
|
[42] |
吴笛.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一卷)总论卷[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43] |
张公善. 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44] |
张慧强. 关于文学教育学的独异探索——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J]. 武陵学刊, 2015(3):144.
|
[45] |
张直心, 王平. 现代文学与现代教育的互动共生[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6] |
赵国祥, 罗红艳, 赵申苒. 论师范大学再师范化转型及价值重塑[J]. 教育研究, 2020, 41(3):143-151.
|
[47] |
赵焕亭.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48] |
郑家建.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M].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
[49] |
朱寿桐. 文学教育学建构的学术可能性[J]. 文艺争鸣, 2016(10):23-26.
|
[50] |
朱云汉. 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深层课题[J]. 二十一世纪, 2002(12):6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