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Publications, 1981.
|
[2] |
Kearns K. Semantics[M]. 2nd Ed.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3.
|
[3] |
Ouhalla J. 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
[4] |
Radford 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5] |
包彩霞. 漫谈法律文件中“的”字形成的形容词性单位的英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6):93-98.
|
[6] |
陈香兰. “的”字结构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属性特点[J]. 外语研究, 2010(5):20-24.
|
[7] |
丁声树.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
[8] |
范晓倩. “的”字短语句法结构和“的”的句法功能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6):549-555.
|
[9] |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
[10] |
冯胜利. 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
冯胜利. 汉语韵律句法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
[12] |
贺川生, 蒋严. “XP+的”结构的名词性及“的”的语义功能[J]. 当代语言学, 2011, 13(1):49-62.
|
[13] |
胡建华. 作为经验科学的形式语言学:思想与方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5):3-22,117.
|
[14] |
胡裕树, 范晓. 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 中国语文, 1994(2):81-85.
|
[15] |
黄国营. “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J]. 语言研究, 1982(1):101-129.
|
[16] |
林克难, 籍明文. 法律文书中“的”字结构翻译探讨[J]. 上海科技翻译, 2002(3):20-22.
|
[17] |
刘公望. 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的”[J]. 汉语学习, 1988(4):20-24.
|
[18] |
陆丙甫. “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1):14-29.
|
[19] |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
[20] |
马学良, 史有为. 说“哪儿上的”及其“的”[J]. 语言研究, 1982(1):60-70.
|
[21] |
潘海华, 陆烁. DeP分析所带来的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J]. 语言研究, 2013, 33(4):53-61.
|
[22] |
沈家煊. “有界”与“无界”[J]. 中国语文, 1995(5):367-380.
|
[23] |
石定栩. 理论语法与汉语教学——从“是”的句法功能谈起[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2):5-12.
|
[24] |
石定栩. “的”和“的”字结构[J]. 当代语言学, 2008, 10(4):298-307.
|
[25] |
石定栩. 无定代词与独立“的”字结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1(2):83-91.
|
[26] |
石毓智. 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 世界汉语教学, 2000(1):16-27.
|
[27] |
石毓智. 论判断、焦点、强调与对比之关系——“是”的语法功能和使用条件[J]. 语言研究, 2005, 25(4):43-53.
|
[28] |
司富珍. 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2):35-40.
|
[29] |
司富珍. 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 当代语言学, 2004, 6(1):26-34.
|
[30] |
司富珍. 中心语理论和“布龙菲尔德难题”——兼答周国光[J]. 当代语言学, 2006, 8(1):60-70.
|
[31] |
宋玉柱. 关于时间助词“的”和“来着”[J]. 中国语文, 1981(4):271-276.
|
[32] |
完权. “的”的性质与功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33] |
王力. 汉语语法纲要[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
|
[34] |
王志恺. “那是”的对话衔接功能及其固化过程——兼论“是”的进一步语法化[J]. 汉语学习, 2007(3):85-91.
|
[35] |
熊仲儒. 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 当代语言学, 2005, 7(2):148-165,190.
|
[36] |
熊仲儒. 生成语法学中的“的”字结构[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4):49-57.
|
[37] |
徐阳春. 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38] |
杨永忠. “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理论问题[J]. 汉语学报, 2008(3):51-63.
|
[39] |
杨永忠. “的”和“的”字结构再分析[J]. 外国语, 2010, 33(5):30-40.
|
[40] |
袁毓林. 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J]. 中国语文, 1995(4):241-255.
|
[41] |
赵志国. 生成语法框架内的现代汉语“的”字短语研究述评[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 33(1):24-32.
|
[42] |
朱德熙. 说“的”[J]. 中国语文, 1961(12):1-15.
|
[43] |
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
[44] |
朱德熙.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 方言, 1983(1):16-31.
|
[45] |
庄会彬. DP假说与汉语“的”字短语再议[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a, 37(3):59-65,74.
|
[46] |
庄会彬. 韵律语法视角下“的”的隐现原则[J]. 语言研究, 2014b, 34(4):65-74.
|
[47] |
庄会彬, 刘振前. “的”的韵律语法研究[J]. 汉语学习, 2012(3):34-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