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3): 60-72 doi: 10.12002/j.bisu.337

语言学研究

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下外交话语与国家身份构建——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为例

范武邱,1, 邹付容,2

1.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

2.深圳市宝安区黄麻布学校 518126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Leaders’ Special Addresses at the Opening Ceremonies of the Summer Davos (2007-2018)

Fan Wuqiu,1, Zou Furong,2

1.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 Huangmabu School, Shenzhen 518126, China

责任编辑: 栗娜

收稿日期: 2018-12-12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30年中美外交语言风格嬗变对比及翻译研究(1986—2015)”(16BYY023)
中南大学自主探索项目“中美建交近四十年外交话语变化及其翻译研究”(1053320180424)

Received: 2018-12-12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范武邱,博士,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410083,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 fanwuqiu@163.com

邹付容,深圳市宝安区黄麻布学校,518126,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 129937883@qq.com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的过程中,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外交话语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实现工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的隐喻类别、使用频次进行了量化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身份的构建情况。为此,研究者收集了这些致辞,自建成51 767字的小型语料库,识别统计致辞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并对典型例证作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在这些致辞中,建筑、旅程及拟人3类高频主导隐喻的使用帮助中国构建起建设者、旅行者和成长者的国家身份,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建设性、进取性和发展性特征。此外,与第一阶段(2007—2012)相比,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二阶段(2013—2018)的开幕致辞中使用的隐喻种类和频次均有显著增加,并且出现了中国特色隐喻,话语修辞潜能不断增强。这表明我国在外交话语中发出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展现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型塑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

关键词: 批评隐喻分析; 外交话语; 国家身份; 夏季达沃斯论坛; 语料库方法

Abstract

Economic diplomacy has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an age in whic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globalization are waxing and waning respectively. As a powerful tool for diplomacy, diplomatic discours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abundant source for research. Hence, this paper has studied Chinese leaders’ diplomatic discourse by examining both the categor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metaphors in their special speeches at the twelve (from 2007 to 2018) annual meetings of the Summer Davos. The aim has been to explore the form of identity that China has striven to present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how Chinese leaders have managed to accomplish this. A small corpus of 51 767 Chinese characters was created, followed by the identification, calculation, and exemplification of the uses of metaphor in the discour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ree metaphors used most frequently in the discourses in question have been building, journey, and personification, presenting China as a builder, a traveler, and as a growing child respectively, thus creating a pictur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s constructive, progressive, and developing. It has been found that, compared to the first phase (2007-2012), both the diver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metaphors in the Chinese leaders’ special addresses increased notably in the second phase (2013-2018), accompanied by the appearance of some new metaphor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reflects an increasingly stronger Chinese voice in diplomatic discourse, as well as growing confidence in Chinese culture, which represents China in a more positive ligh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diplomatic discourse; national identity; Summer Davos; corpus-based approach

PDF (1854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范武邱, 邹付容. 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下外交话语与国家身份构建——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3): 60-72. DOI:10.12002/j.bisu.337

Fan Wuqiu, Zou Furong. Diplomatic Discour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Leaders’ Special Addresses at the Opening Ceremonies of the Summer Davos (2007-2018).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21, 43(3): 60-72. DOI:10.12002/j.bisu.337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经济建设视为兴国之要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公开使用了“经济外交”的概念,自此,“经济外交”开始走进公众视野(明荣,2017:175)。当前,经济外交已经成为我国外交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诠释中国理念、发挥中国影响、凸显中国贡献的重要窗口(许娜,2015)。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外交的概念见仁见智,但概括而言,经济外交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与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运用经贸手段来实现其对外战略的外交活动,实质性内容包括由一国政府或其代表进行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外交往活动(明荣,2017:175)。由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共同提议设立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展开对话搭建起了互动合作的平台,是我国十余年来经济外交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人文学科出现语言转向之后,外交研究也开始与话语分析相结合。Charteris-Black(2004)在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的研究方法,他将这种新的话语分析模式称为“批评隐喻分析”。这一研究范式通过引入语用维度,实现了认知隐喻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对接:隐喻不仅是人类的认知机制,也是话语者有意识的话语选择,可以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构建(陈婧,2014:38)。政治家在构建国家身份时经常需要采用一定的话语策略,而隐喻作为一种外交话语策略,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重塑人们的态度,甚至有助于重组现实,形成说话者期望的概念结构,从而实现国家身份的构建,强化受众群体对话语国家的身份认同。本文拟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特别致辞中的国家身份构建情况。

一、相关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由认知语义学派的代表人物Lakoff & 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正式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的认知工具,即隐喻本质上是概念结构而不是语言结构。这种概念结构能够把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体验的理解与包含强烈情感的文化价值结合起来,并代入新的语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劝说手段(郜丽娜,2015:23)。隐喻的劝说功能和话语构建性可以通过批评隐喻分析的路径进行剖析,具体步骤包括隐喻识别、隐喻描述和隐喻阐释。外交话语的显著特征便是劝说性和话语构建性,因此,在纪玉华、陈燕(2007)引入批评隐喻分析这一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后,国内许多学者都利用这一方法对外交话语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其中,凤群(2013)利用这一研究范式分析了里根、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四位美国总统在演讲中编织的政治神话,揭示了政治话语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胡家英、李海艳(2013)通过对奥巴马校园演讲中概念隐喻的研究,揭示了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概念隐喻类型选择背后潜藏的政治意图与动机,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我方应采取的正确态度;陈婧(2014)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的50篇英语演讲为语料,分析了隐喻的选择如何实现国际机构的身份构建,并证明其机构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汪少华、纪燕(2020)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为语料,深入探究了中国廉政话语架构。在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批评隐喻分析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和细化,并将讨论范围辐射到批评转喻分析、修辞分析等相近或交叉领域。例如,刘辰、郑玉琪(2016)使用批评转喻的分层归纳与思维构建模式解释了话语中反映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身份及职权构建;李克(2020)基于修辞批评的理论框架重构批评隐喻分析,对绿色化话语、美丽中国话语以及生态文明制度话语中的隐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这些前人的研究在理论视角与方法论等方面都为本文带来了启发。

二、研究设计

1.语料的选择和收集

从2007年到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每届均由我国时任国务院总理进行开幕式致辞。本文选取这些开幕式致辞作为语料(①所有致辞文本均下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以下简称“中国政府网”),网址为http://www.gov.cn/。),共计12篇,分别保存为.txt格式文档,并存储于同一文件夹中。

2.研究步骤

(1)隐喻识别

首先,采用人工手段对所得语料中的隐喻情况进行初步统计。本研究采用Pragglejaz Group(2007)的隐喻识别程序(MIP)来识别语料中的隐喻,具体过程大致包括以下4个步骤:

①阅读整个文本语篇,并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大意;

②确定语篇中的词汇单元;

③考察语篇中的词汇意义,辨别该词汇单元是否具有既基于其基本意义、但又与基本意义形成对比的当代意义;

④若该词汇单元满足前款所列条件,则该词汇单元是隐喻性的。

(2)隐喻关键词记录

将12篇文本中满足隐喻识别条件的关键词按年度进行记录,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如某关键词重复出现,则记录下其在各文本中出现的频次。

(3)词频统计

依据上述记录列表,使用文字软件Search & Replace对各隐喻关键词进行跨文本词频统计。根据检索结果,对照上下文语境统计出各隐喻关键词在历年致辞中出现的频次,剔除其中非隐喻用法后,计算出各隐喻关键词的实际词频,即实际隐喻词频=检索所得频次-非隐喻频次。将软件统计结果与手工统计结果加以比对核实,从而得到隐喻关键词词频统计表。

(4)整理分类

对统计所得的隐喻关键词进行分类,从中可以发现,中国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主要使用了91项概念隐喻,可分为17个类别,详见表1

表1   中国国家领导人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隐喻关键词分类频次统计表

类别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分类合计
建筑181517212115152523181219219
旅程1365921148212315195159
拟人1014810117121014181329156
交通
工具
32710746118181322111
液体6154134478871077
物理
环境
542812542971059
冲突54877636363058
植物12133113351226
矛盾10221206222121
火与光0100031001006
疾病0110000021106
动物0000000110013
器物0000000210003
饮食0000001011003
文化0000000110002
运动0000000100001
其他0000001120004
分年
合计
6250567485585799941027899914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主要隐喻类别

根据统计分析,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涉及的主要隐喻类别包括建筑、旅程、拟人、交通工具、液体、物理环境、冲突、植物、矛盾、火与光、疾病、动物、器物、饮食、文化、运动及其他。其中,前3类出现的频次最高,分别占总频次的23.96%、17.40%和17.07%。

(1)建筑隐喻

建筑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始源域,通过在各类话语中将理论、社会、事业、创造、关系等事物与事件表征为一座建筑,将我们日常经验中抽象复杂的系统概念化(Kövecses,2002:46)。政治话语中前瞻性建筑隐喻(the forward-looking BUILDING metaphors)通常具有强烈的积极内涵。政治家运用这种隐喻论述国家发展战略,表达对某种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渴望,暗示在某个方向上的发展,同时表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们需要共同努力(Charteris-Black,2004)。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建筑隐喻的使用频次高居榜首。演讲者将建筑这一源域投射到目的域——经济中,将经济发展识解为经济建设,重要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并在经济话语中引入“底子”“门槛”“桥梁”“顶梁柱”等概念,以建筑过程和建筑的组成部分来象征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要素。一方面,使用“结构”“底子”“门槛”“桥梁”“顶梁柱”等关键词,可以借由人们对建筑的直观认知在受众心中投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宏观概貌,向其表明我国经济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利于听众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如同建筑的修建需要建设者们分工合作、循序渐进搭建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也需要各部门携手共建,构筑起“经济大厦”。将“建设”“建立”等建造过程投射到经济动态发展过程,正是向受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综合而言,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讲话致力于向世界构建一个建设性经济实体的概念,进而塑造出“建设者”这一国家形象。同时,通过分析“建设”“建立”等词语的高频搭配可以发现,“建设”一词最常见的搭配是“现代化”“创新型国家”“社会”,而“建立”一词则常与“体系”“制度”搭配使用。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建设话语的重心主要落在“现代化建设”上,同时兼顾“国家创新能力”“社会”以及“体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值得注意的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曾多次提及“一带一路”建设,切实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布局。

(2)旅程隐喻

除建筑外,旅程隐喻也是我国领导人经常用来描绘经济发展的隐喻。例如,经济发展是“旅程”,发展模式是“道路”,初态是“出发点”,目标是“落脚点”。在这一隐喻框架下,历年致辞还引入了“步伐”“台阶”“坡”“坎”和“渠道”等旅程相关概念,将具体、熟悉的旅程域投射到抽象、复杂的经济域中。其中,“道路”隐喻出现的频次最高,在本研究涉及的历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总理致辞中均有使用。中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双方的一个主要差异,西方部分国家以此为借口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给予中国种种不公正的待遇。然而,正因如此,在重大国际场合,中国向来坚定不移地重申中方的社会主义立场,强调我国坚持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同时,旅程隐喻还暗指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作为旅行者,中国需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尤其是要增强道路自信——这是到达终点的前提。特别是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中国经济旅程也进入了“爬坡过坎”的阶段,演讲人借用旅程中的不同阶段向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说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勉励国人不惧艰苦、砥砺前行,同时也是在驳斥国际上个别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作出正面、客观的回应。通过这一隐喻框架体系,中国在经济领域塑造了自身“旅行者”这一角色,用“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等概念来支撑自己道路的正义性,树立起一个向着和平与共同发展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国家形象。

(3)拟人隐喻

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时便遵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则,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并以此体认世界(刘贞玉,2012:68)。因此,拟人隐喻(或称“人体隐喻”)也就成为人类认知事物、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历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特别致辞在对中国经济进行描绘时,演讲者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往往灵活借用人体隐喻体系,如用“活力”表征经济发展之旺盛态势,用“健康”表征经济运行之合理状态等。在这一隐喻框架中,演讲者主要采用“培育”“引导”“健全”“成长”和“守护”等一系列人体隐喻动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识解,传递出“经济是孩童”的信号——中国政府需要扮演父母及师长的角色来孕育、培养并引导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同时“孩子本身”也需要自我“成长”“健全”以及“独善其身”。通过这一隐喻,演讲者暗示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与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自我调节发展,从而准确地描绘出中国经济的运行模式,引导大家将对孩子的感情转移至“中国经济发展”,从而对中国经济给予更多包容。

2.概念隐喻的继承与创新

纵观2007年至2018年间我国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隐喻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的整体使用频次呈螺旋上升趋势:2007年使用隐喻频次为62,2018年为99,最高频次出现在2016年,为102次。隐喻使用频次的增加反映出我国经济外交话语修辞潜能的增强。此外,将研究时间段以2012年为节点进行划分,分段统计后发现,2007年至2012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共使用了46项不同的隐喻,2013年至2018年语料中出现的隐喻则有82项。同时,第一阶段出现的隐喻到第二阶段大多仍然在使用,说明我国的外交话语较好地继承了既有的话语体系,沿用了之前常用的概念隐喻。这些隐喻层级较低,多属常规隐喻,普适性好,事物表征能力强,属于较为安全的语言运用,因而在第二阶段的发言中也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应用。

继承之外,亦有创新。在第二阶段中,国家领导人使用的隐喻项目及其类别均远超第一阶段。其中,“破茧成蝶”“脉象”“金钥匙”“爬坡过坎”“连环炮”“独善其身”“紧箍咒”“独角戏”“江山”“大水漫灌”“蛋糕”“羹”和“因噎废食”等不少源域均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色彩,属中国特色隐喻,如例(1-5)所示。

例(1)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2014)①(①本文例句中加粗部分为隐喻关键词,句后括号内标注的数字为对应年份。)

例(2)这期间经济增长难免有波动起伏,这是调整转型时的一种正常现象,用中医的话说是“脉象”。(2015)

例(3)今年又在全国推行商事制度等改革,企业准入的门槛降低了,“紧箍咒”松了。(2014)

例(4)如果说简政放权是激励市场活力、鼓励大众创业的“先手棋”,那么制度建设就是“连环炮”。(2014)

例(5)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2014)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话语体系的基础上,我国领导人第二阶段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不仅引入了前期未曾使用过的隐喻类别和关键词,还增加了中国特色隐喻话语,包括新奇性一般的隐喻成语(如“破茧成蝶”)和新奇性较高的自创式隐喻(如“脉象”“紧箍咒”“先手棋”)。前者常规性程度较高,易于激发听众的评价、推理及情感联想;后者则拥有较高的隐喻层级,需要演讲者或听众做出较大的努力才能凸显和接通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从而彰显映射内容。对于新奇性较高的隐喻,演讲者往往有意识地使用阐释性话语,直接引导受众领会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如例(2)中,演讲者先对经济增长的特征进行筛选,提取出其“波动性”的意涵。而在中医文化中,“脉象”一词指脉搏的快慢、强弱及深浅,存在一定起伏的情况。以脉象比喻经济增长,有助于使受众认识到,正如一个人在改变运动状态时心率会发生变化,经济增长在转型时自然也会出现波动,这实属正常现象。由此可见,在经由演讲者适当点拨之后,经济增长域的波动性与脉象的起伏性之间的相似性被投射到了二者共同的类属空间,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概念的重新整合。此外,国家领导人采用新奇隐喻的另一方式是将其与常规性程度较高的隐喻联用,利用常规隐喻中的相似性引导听众自行提取新奇隐喻中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并投射到类属空间,以实现概念整合。如在例(5)中,演讲者引入了“单科”“总分”喻体,属于较为新奇的隐喻。为了方便听众特别是外国听众的理解,演讲者还加入了“眼前”“局部”“趋势”和“全局”等常规喻体,新奇隐喻与常规隐喻联动,共同还原出说话者以学业成绩比喻经济表现的意图,提醒听众对经济的考察应着眼全局,避免一叶障目。这些有意识的语言运用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象征体系,实现了经济外交话语从普适隐喻到中国式隐喻的突破,在传达中国声音的同时增强了受众——尤其是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体验。

3.隐喻与国家身份构建

在国际舞台上,国家身份是国家或群体组织在国际社会体系中空间和地位的坐标,它“通过界定自我、区分他者,维持和推动国际社会既有的权力关系”(翁青青,2013:142)。身份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与他者的互动实现的,具有关系性、话语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特征,通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构建出一种“自我—他者”关系(Floyd,2007:214)。范迪克(van Dijk,2011)认为,在意识形态话语中,可根据利益需要把人群分为“自我”群体和“他者”群体,并通过意识形态方阵(ideological square)表现出来,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意识形态方阵示意表

人群分类积极信息消极信息
自我强化弱化
他者弱化强化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意识形态方阵通过强调和弱化的双重过程,两极化处理群体内和群体外的信息,即大力凸显“自我”的积极信息和“他者”的消极信息,同时低调处理“自我”的消极信息和“他者”的积极信息。隐喻话语通过始源域在目标域的映射建立起相似的概念结构,利用两域间的相似性构建国家身份,并通过受众认知情感的转移促进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比如,话语使用者倾向于对“自我”采用含有积极意义的源域,而对对立型“他者”采用带有消极意义的源域,以此来凸显自我身份。不过,不同外交话语涉及和强调的过程、群体存在差异,既可能同时涉及两个过程和两个群体,也有可能仅涉及其中之一。

我国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一直强调自身“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两大基本身份特征,从而划分出“自我群体”与“他者群体”。演讲者多从我国自身出发,借助隐喻手段建立并强化自我国家身份。以使用频次最高的建筑隐喻为例,建筑这一源域可以激活听众对建筑物以及建筑过程等事物和事件的相关认知结构,连通其与目标域——经济之间的联系。这一映射较好地凸显了中国是亟待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状态特征,建立起“经济建设者”的国家身份,传递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号。与此同时,分析建筑类隐喻关键词的共现搭配可以发现,我国还强调推动建设“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体制”、参与“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等机制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领导人在谈及国际经济体系时采用了不同的话语体系,多使用“推动”和“参与”等表达方式,意在表明中国无意独揽全局、称雄称霸;相反,中国愿做世界经济体系的参与者与共同建设者,积极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旅程隐喻则帮助我国构建起“旅行者”的身份。一方面,我国领导人通过使用“不断探索发展道路”之类的隐喻,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身份,同时自动将“发达国家”对应置于“他者”的位置,从而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相对立的身份。这一相对身份的确立使中国在经济外交话语中主要采取“强调自身积极因素”和“淡化自身消极因素”的策略来进一步构建和捍卫自身的国家身份。另一方面,“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又在“我们”内部以及“我们”与“他者”之间搭建起合作的桥梁,进而塑造出自身“合作者”这一国家身份。中国将自己塑造成旅程中的向导,凸显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重要性。同时,中国还多次表示“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在汉语中“一道”一词原指“同一条道路”,后渐渐被引申为“同路,一起”。由此可见,中国在构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时并未采取二元对立的方式。相反,中国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旅行者”,并且与“他者”是“同行人”的身份。

最后,就拟人隐喻而言,讲话者首先搭建起“中国经济是孩童”的隐喻框架,以呼应中国“新兴经济体”这一基本特征,表明自身在应对国际问题时,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履行国际义务,承担与自身理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而与“新兴经济体”对立的“他者”——发达经济体,其发展时间更早,发达程度也更高,不仅对诸如“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也拥有更加雄厚的实力。因此,在该框架中,发达经济体这一“他者”被赋予了“成年人”的隐喻含义,中国自身“成长者”身份则得到巩固。

此外,中国领导人在2010年及之后的夏季达沃斯致辞中使用了新的隐喻话语,虽然未能在总频次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些隐喻话语同样在我国国家身份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外交话语中的新式隐喻可以为听众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形成理解事物的新框架,并能够最终创造出事物的新意义。当然,这些新视角、新框架和新意义都是以既有外交话语体系为基础的。结合本研究涉及的致辞文本来看,新奇隐喻可以帮助强化国家身份的构建。由于同一个本体往往对应多个喻体,新奇的喻体选择在为本体识解提供全新视角的同时,也增强了话语的张力与活力。正如生活中“旧词新义”能够赋予语言以新的生命力一样,外交话语中的“旧事新喻”往往也能为话语注入新的思想,在整体上提升话语的可接受度,从而强化国家的自我身份构建。

总体而言,我国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建立和巩固“自我”身份为主,通过新奇隐喻加强受众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而在构建“他者”身份方面着墨较少。究其原因,我国在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外交属于主场外交,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好机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在对我们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解。当前,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在国际社会中也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寻求建立自我身份,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与此同时,我国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推崇君子品格,在国家身份构建的过程中主张自我实现、修己安人,因而在身份构建过程中着重“自我”的话语构建,在此基础上再辅以构建“他者”的相对身份。

结语

夏季达沃斯论坛至今已经走过了10余个年头,在此期间世界格局与中国经济都经历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折射点,中国领导人在每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面向世界的特别致辞,反映了我国经济外交话语的变迁,见证了国家领导人如何借助隐喻建立并巩固国家身份。本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领导人在致辞中共使用隐喻关键词91项,分属17个类别。其中,建筑、旅程、拟人3类隐喻出现的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58.43%,是本研究语料话语中的主导隐喻。这3类隐喻以形象化的方式构建起“经济建设者”“旅行者”“成长者”三重国家身份并不断加以巩固。在意识形态方阵运用方面,中国基于“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两大基本特征来区别“自我”与“他者”。同时,受外交场景与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夏季达沃斯这一主场外交场合主要采取凸显自我信息的方式来建立国家身份、寻求他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在“修己”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世界经济。此外,在相对身份的构建中,中国摒弃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方式,并未将“自我”与“他者”置于对立位置。相反,中国多次表示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发展,塑造出自身世界经济建设者与合作者的国际角色,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研究发现,我国领导人在历届夏季达沃斯开幕致辞中使用的隐喻种类和频次均有所增加,并且出现了中国特色隐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局势,外交话语的解释与劝导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具有强大认知功能与修辞潜能的概念隐喻有望成为国家领导人的话语利器,协助参与全球治理。在新时期,我们既要保持外交话语体系的稳定性,注重对既往隐喻话语体系的继承,又要结合时代需求,适当运用新奇隐喻的语义张力来保持外交话语的鲜活度。只有将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才能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助力我国大国身份的构建。

参考文献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4:65-70.

[本文引用: 2]

Floyd R.

Security as practice—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Bosnian wa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2007, 10(2):214-217.

DOI:10.1057/palgrave.jird.1800115      URL     [本文引用: 1]

Kövecses Z.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本文引用: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本文引用: 1]

Pragglejaz Group.

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

[J]. Metaphor and Symbol, 2007, 22(1):1-39.

DOI:10.1080/10926480709336752      URL     [本文引用: 1]

van Dijk T A. Discourse Studies: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11.

[本文引用: 1]

陈婧.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国际机构身份构建研究——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例

[J]. 语言教育, 2014(2):38-42.

[本文引用: 2]

凤群.

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隐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6(1):18-22.

[本文引用: 1]

郜丽娜.

批评隐喻分析视阈下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

[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5):23-26.

[本文引用: 1]

胡家英, 李海艳.

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浅析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以奥巴马校园演讲为例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1(6):43-48.

[本文引用: 1]

纪玉华, 陈燕.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42-48.

[本文引用: 1]

李克.

修辞批评视域下治国理政生态话语的隐喻研究

[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3(3):105-111.

[本文引用: 1]

刘辰, 郑玉琪.

基于批评转喻分析的机构身份建构研究

[J]. 外语研究, 2016, 33(1):27-32.

[本文引用: 1]

刘贞玉.

英汉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31(4):68-70.

[本文引用: 1]

明荣.

近年来中外经济外交研究的文献综述

[J]. 现代商业, 2017(23):175-176.

[本文引用: 2]

汪少华, 纪燕.

中国廉政话语的架构研究——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为例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3):22-33.

[本文引用: 1]

翁青青.

气候外交话语中的隐喻和身份构建——以英国、加拿大、中国在历次气候大会上的发言为例

[J]. 当代亚太, 2013(5):139-156,160.

[本文引用: 1]

许娜.

经济外交:新理念、新范式、新常态——“2015中国经济外交研讨会暨经济外交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

[J]. 国际经济合作, 2015(2):11-14.

[本文引用: 1]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