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1): 12-24 doi: 10.12002/j.bisu.316

语言学研究(语言服务专栏 主持人:王立非)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崔启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Construction of a Major in Localization for the Language-service Industry

Cui Qilia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责任编辑: 栗娜

收稿日期: 2019-09-17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2-28

基金资助: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十三五”科研规划2018年度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语言需求及对策研究”(ZDI135-69)
2019年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培育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语言服务研究”(19PY60)

Received: 2019-09-17   Online: 2021-02-2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崔启亮,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主任,100029,研究方向: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语言服务。电子邮箱:cuiql@sina.com

摘要

本地化融合了信息技术、翻译技能、项目管理与市场管理技术,是语言服务行业和语言服务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早在20多年前就开设了语言服务的本地化专业。本文首先全面分析了欧美高校本地化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等核心问题,并对未来我国本地化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本地化; 翻译; 专业; 语言服务

Abstract

As it incorporat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lation competenc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market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loc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guage-service industry. More than 20 years ago, univers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roduced majors in local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pertaining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anguage localization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alent-developmen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aculty members with regard to a localization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se discussion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calization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also proposed.

Keywords: localization; translation; major; language services

PDF (7031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崔启亮.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1): 12-24. DOI:10.12002/j.bisu.316

Cui Qiliang. Construction of a Major in Localization for the Language-service Industry.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21, 43(1): 12-24. DOI:10.12002/j.bisu.316

引言

本地化是融合信息技术、翻译技术、项目管理技术与市场营销技术的现代语言服务。具体而言,它是以翻译服务为基础,对全球设计和营销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语言、技术和文化的适应性修改,以满足发起人和目标区域用户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语境等方面要求的服务(崔启亮,2017a)。本地化是语言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快速发展的新型语言服务之一。根据中国翻译协会(2019:74)发布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在我国语言服务企业的主营业务中,本地化服务排名第三,占比达53.2%(排名第一的服务类型是笔译,占比为91.3%;排名第二的是口译,占比为87.1%)。从全球范围内本地化的市场需求来看,根据美国卡门森斯咨询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 Research,CSA Research)发布的《2018语言服务市场》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本地化的译后编辑占据全球语言服务的第四位,占比3.64%;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和游戏本地化占比分别为2.89%、1.98%和1.03%,同比增长较快(DePalma et al.,2018:19)。

我国在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走向世界的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人才,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需要精通各个国家和地区本地文化的人才。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到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营销,都需要大量既精通国际规则、也精通本地化的专业人才。从国际本地化行业诞生的社会背景来看,当国家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本地化需求就会应运而生,因此,语言服务的本地化专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爱尔兰早在1997年就开设了语言服务本地化专业,随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也陆续开设了本地化专业(O’Brien,2007)。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本地化人才培养状况如何呢?根据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我国共有253所高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然而,这些高校中没有一所开设“本地化专业”,仅有极少数高校(如北京语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在翻译专业下设有“本地化方向”。王华树(2017:111)对此进行研究后指出,企业国际化对高水平的本地化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全球市场对本地化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当前,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人才培养已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缺口,因此,加强本地化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服务教育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的本地化专业教育落后国外20多年,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王传英(2010:111)认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是打造本地化行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很早就将本地化翻译训练纳入翻译教学及应用翻译的研究之中,我国高校传统的学术型翻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本地化行业发展的需要。苗菊、朱琳(2008)王传英(2010)等学者在国内较早对高校翻译专业的本地化教育开展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为我国语言服务的本地化专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路线

针对我国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本地化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本文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的建设问题。为此,笔者将首先明确研究问题,然后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进行研究。

1. 研究问题

本文以促进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为目标,主要研究以下具体问题:①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的基础如何?②国际著名高校的本地化专业建设状况如何,有何经验?③如何设计我国本地化专业的建设框架?

第一个问题探讨的是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的必要性、需求导向和基础条件。第二个问题意在为解答第一个问题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第三个问题则力求回答我们应该建设怎样的本地化专业、如何建设本地化专业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价值体现。

2. 研究路线

基于“现象—问题—对策”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首先,笔者将分析我国本地化专业的现状,并与国外本地化专业建设的经验进行对比,剖析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随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出建设本地化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最终创建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的内容框架。

图1

图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首先分析我国社会发展对本地化人才的需求,揭示本地化专业建设的内在推动力;其次,分析和归纳国外高校本地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内容,为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提供参考;最后,设计我国本地化专业的内容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建议。

二、我国本地化专业教育的建设基础

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因此建设本地化专业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同时,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学科升级等现实情况意味着发展本地化专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也已经具备。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翻译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都使我国对本地化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

1. 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激发了对本地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走出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走出去”的形式主要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行业并购。中国成为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全球产业链整合,跨国并购规模不断增长(王辉耀,2014:16,23)。这一过程必然需要大量精通当地经济、文化、市场和法律的本地化专业人才。本地化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全球化、产品全球化的产物(崔启亮,2015:68)。刘明(2013:45)认为本地化是产品全球化营销中市场行为推动的结果,整体特征表现为经济驱动和技术至上。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企业、产品、服务、市场、人才等要素本地化的过程。企业只有完全实现本地化,才能切实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球化。因此,本地化专业人才正成为企业全球化的内在核心。本地化是企业语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大量的语言服务。根据调查,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道难题便是缺乏语言服务专业人才,32.4%的企业急需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分析能力和过人的交流能力的人才,而这些技能正是本地化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王立非等,2016:37-38)。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势必带来更多外资“引进来”的需求。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出加大开放力度的重大举措,具体包括:大幅度降低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市场准入,在这些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完成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工作,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鼓励中外企业开展正常技术交流合作;主动扩大进口,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等。这必将引发中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热潮,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从而催生对中国和国际本地化人才的强劲需求。

2. 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激发了对本地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文化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外国民众得以触摸中国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的活力,理解中国的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见和误解,具有积极、深刻的战略意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提出中国主张,借鉴吸收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深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毫无疑问,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源泉。为了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们需要大批精通中国文化、熟悉国外文化和国际市场的本地化专业人才。文化“走出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而企业作为继承、发展和传播文化的主力军,其经营管理人才既要通晓跨国经营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擅长涉外项目策划与文化经纪及资本运作,也要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并且具备开拓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能够管理大型跨国文化企业集团。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参与全球治理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本地化人才数量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3. 信息技术和信息本地化技术的进步为本地化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本地化产生的来源,也是实现本地化的重要手段。本地化引入了更规范的业务流程、更完善的管理手段、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更先进的辅助工具(王华伟、崔启亮,2005:iv)。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降低了企业本地化的技术成本和进入门槛,提高了本地化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提升了全球本地化交流的效率,提供了大量本地化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发展和创新了本地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为本地化教育提供了便利,网络教学、微课堂和慕课等教学方式推动了本地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师生获取本地化教学与实践资源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和高效(孔令然、崔启亮,2018:54)。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可视化翻译、云翻译管理系统和内容管理系统等信息本地化技术为本地化教学——特别是本地化技术教学和实践实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4. 我国高等教育翻译专业的发展是本地化专业教育发展的专业基础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国高校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在校和已毕业的翻译专业学生数量都超过了任何欧美国家,甚至比欧洲所有国家高校培养的翻译专业学生的总和还多。但是已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教育,特别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存在“培养目标狭窄”“高校专业化和实践性教师队伍建设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崔启亮,2017b:10)。当前,全国几乎99%的培养翻译专业硕士人才的高校都把口译和笔译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忽视对市场紧缺的本地化、项目管理、翻译技术等人才的培养,导致教育同质化竞争、口笔译人才供给相对过剩、市场需求与供给脱节等问题。由于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外语与翻译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可以借鉴欧美本地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对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进行全局规划,从而实现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零的突破。

总之,中国企业“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信息技术进步和我国翻译专业发展为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技术准备和人才储备,是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契机,实现本地化专业教育的突破则需要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

三、国际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状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为我国提供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软件技术的发展和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语言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1990年,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LISA)成立,标志着本地化行业的正式形成。由于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欧美国家对本地化人才的需求大增。对以英语为主流软件源语言的产品进行本地化成为全球软件与互联网企业实现全球化的发展策略。欧洲的爱尔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政府积极的软件发展政策和大量精通多种语言(特别是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人才的优势,抓住了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机遇,成为全球本地化的处理中心。

爱尔兰的利默里克大学(Limerick University)是全球第一所开展本地化专业教育的大学,其本地化专业设立于1997年,并逐渐涵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多个层次。此外,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和都柏林圣三一大学(Trinity College Dublin)在爱尔兰和全球高校的本地化专业教育中都起到了引领作用(Schäler,2013)。这些高校的本地化专业教育同软件企业的实践、欧盟语言政策研究和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研究紧密结合,实现了教学、实践和科研的相互促进与综合发展。

德国工业现代化技术与应用领先世界,工业4.0规划是德国工业智能化和专业化的体现。工业制造、信息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促进了产业升级,需要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行业规则、掌握本地化与翻译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德国高校非常重视本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培养本地化专业人才的代表性高校之一,设有软件本地化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同德国技术传播协会(Tekom)等行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与大众、西门子、SAP等德国优秀企业紧密合作,在本地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习就业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Anhal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2019)。

美国是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与产品全球化设计的主要国家,硅谷诞生了许多世界级的软件和互联网企业,进而催生了软件本地化的需求,对企业和产品本地化人才的需求旺盛。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开设了“翻译与本地化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将翻译知识、翻译技术与项目管理能力相结合,培养面向市场的跨文化交流人才(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2019)。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的教师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经验,该学院与美国翻译协会(ATA)、国际翻译联合会(FIT)和全球化与本地化协会(GALA)进行了有效合作,是全球范围内本地化专业教育的特色院校。

除了上述国家以外,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许多高校也设有本地化专业,例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就设有“技术传播与本地化”硕士学位。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本地化专业教育的特点是:(1)开设时间早,1997年正式起步,逐步发展成熟;(2)学科建设体系完整,已经形成了本地化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体系;(3)面向实践应用,与国家和国际行业组织及全球跨国企业保持密切合作,以培养本地化和国际化人才为目标;(4)绝大多数教师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素养,并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可以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本地化专业的建设框架设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本地化专业教育明显落后,至今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开设本地化专业,显然无法满足未来我国企业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需求。为此,加强本地化专业规划,探索本地化专业设计,是我国高校外语与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的新目标,也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培养国际化和本地化人才的内在要求。

高校的本地化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规划、详细设计并贯彻实施。本文认为,我国本地化专业设计需要遵循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学术规律和规则,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地化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贸易领域对本地化专业人才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依据,实现全局规划、积极实施和科学发展。具体来说,我国本地化专业的建设框架应当至少包括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等基本内容。

1. 培养目标

本地化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行业人才,应重点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与翻译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面向行业、组织和项目的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使学习者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 专业方向

根据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和专业特征对本地化专业的要求,本地化专业可以设置多个方向:本地化翻译方向、本地化工程与测试方向、本地化管理方向和本地化营销方向。

本地化翻译方向培养熟悉本地化翻译规则、熟练运用翻译技术与工具、具备本地化翻译能力的翻译人才;本地化工程与测试方向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和本地化技术、能够从事本地化工程和本地化测试的人才;本地化管理方向培养具有本地化项目管理能力和组织内部本地化部门管理能力的专业管理人才;本地化营销方向培养熟悉全球本地化市场供需信息、具有面向全球市场策划和营销产品与业务能力的人才。

3. 课程设置

本地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既需要兼顾专业和方向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满足市场及应用的需求,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本地化课程设置,力求保持专业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如Alcina & Polo,2007Fissgus et al.,2007姚亚芝,2011崔启亮,2012冷冰冰,2012Jiménez-Crespo,2013周文革、伍群,2015Maylath & St. Amant,2019魏泽斌,2019等)都对本地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高校在设计本地化课程时可以参考。

本地化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个方向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语言与翻译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本地化概论课程等。本地化专业方向课程则是根据本地化专业的各个方向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开设的特色课程。

本地化专业融合信息技术、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沟通、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跨越语言、翻译、技术、管理、营销等多个学科,需要根据专业内各方向的要求进行课程群设置,课程可以分为本地化翻译课程、本地化工程与测试课程、本地化管理课程和本地化营销课程。

本地化翻译课程包括软件与网站本地化、游戏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视频本地化、术语翻译、项目管理基础等课程。本地化工程与测试课程包括计算机编程、多语言大数据分析、语料库与术语库设计及应用、软件国际化与本地化工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应用、软件全球化测试、翻译项目管理基础等课程。本地化管理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基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财税管理基础、会计学、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翻译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本地化营销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应用文写作、技术写作基础、消费心理学、应用数学、项目管理基础、本地化营销与策划等课程。

4. 师资建设

师资建设是本地化专业教学的核心任务。由于本地化具有跨学科、发展快速、实践性强的特征,因此应该组成跨学科的本地化师资团队,由来自翻译、文化、技术、管理和营销等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分工合作。来自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软件学院、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高校专职教师可以定期到本地化企业进行交流和学习,参加国内和国际本地化培训和研讨,与本地化企业加强项目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此外,高校还应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引进、招聘和培养企业本地化职业人士到高校从事教学和学生指导工作。

五、推动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的建议

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是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的方向之一,国内少有先例可循,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推动我国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实现本文提出的建设框架中的目标和任务,根据我国社会和高校的发展现状和人才要求,并参考国外高校的经验,笔者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 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是本地化专业建设的目标

21世纪,我国的国际交流和国内发展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会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倡导构建新型的大国对外传播关系,深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深化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化专业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服务我国国家建设和企业全球化,实现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张,为国际和区域组织、全球化公司及对外交流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本地化专业人才。为此,我们需要了解国际需求、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准绳,充分发挥专业化的应用能力,系统规划专业的建设目标。

2. 革新理念、开拓创新是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的灵魂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外语和翻译教学重理论、重研究,但轻实践、轻应用,对快速发展的国家建设和市场应用需求关注较少,外语教学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较弱,导致外语和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普遍较弱。本地化是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学科和重视实践的特征,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师生而言是新专业、新方向,开设这一专业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积极举措。创建和办好这样的专业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首先,只有解放思想,革新教育理念,对新生事物一直保持敏感度,对新学科建设具有使命感,重视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建设的突破。其次,必须发挥勇于实践的精神,掌握国内外外语专业新的发展方向,跟踪分析国家、社会和组织对本地化人才的需求,以翻译专业和语言服务学科为基础,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发展。

3. 外语院校是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的主力

与爱尔兰高校将本地化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不同,我国高校的本地化专业教学是从外语院校开始的。我国拥有众多外语院校,许多知名外语院校都设置了高级翻译学院,开展翻译专业学位教学。相对于软件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它们更了解翻译和本地化,这也是本地化教学最早在外语院校开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学校管理机制和体制等原因,即使在综合性大学中,大部分高校的软件学院和外语学院之间通常联系也不多,能够积极有效地深入开展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国高校软件学院对软件本地化的教学尚未形成影响力,很多高校软件学院的教学还甚少涉及软件本地化的内容。根据我国高校各院系对本地化和翻译专业的认识以及师资人才现状,现实可行的选择是由外语院校的高级翻译学院首先开设本地化翻译方向和本地化管理方向,在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后,再与其他院系合作,逐步开设本地化工程与测试方向和本地化营销方向。

4. 年轻化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的主体

由于本地化专业是语言服务学科的新兴专业之一,自身发展迅速,因此需要大量具有本地化专业知识的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学习能力较强,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充满好奇心,具有创新精神,是本地化教学的重要力量。同时,本地化专业涵盖信息技术、翻译技术、管理技术和跨文化交流技术,涉及众多学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深度研究能力。因此,本地化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本地化专业基础知识,并在一到两个方向上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年轻化和专业化的本地化专业师资,一方面可以从国外知名高校、全球化企业和本地化公司进行招聘和引进,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当前高校师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

结语

加强我国本地化专业建设规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化人才,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走出去”、促进文化“走出去”的需求,也是实现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结构升级、解决翻译专业教育“同质化”严重问题、加强新文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规划和建设本地化专业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高校本地化专业建设的经验,立足我国国家发展和高校翻译专业教育现状,以外语院校为本地化专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加强年轻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本地化人才。

参考文献

Alcina A & Polo L R.

MA on Translation Technologies and Localization

[Z]. Antwerpen:A LISA-Lessius University College Collaboration—Teaching Localization for Global Business Readiness, 2007.

[本文引用: 1]

Anhalt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formatik und Softwarelokalisierung Studieren in Köthen

(2019-07-13)[2019-09-08]. https://www.hs-anhalt.de/hochschule-anhalt/fachbereich-5/ueberblick.html.

URL     [本文引用: 1]

DePalma D A, Pielmeier H & Stewart R G.

The Language Services Market:2018

[R]. Burlington:Common Sense Advisory Research, 2018.

[本文引用: 1]

Fissgus U, Panzer M & Seewald-Heeg U.

Academia and the Needs of Industry

[Z]. Antwerpen:A LISA-Lessius University College Collaboration—Teaching Localization for Global Business Readiness, 2007.

[本文引用: 1]

Jiménez-Crespo M A.

Translation and Web Localization

[M]. London:Routledge, 2013.

[本文引用: 1]

Maylath B & St. Amant K.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A Guide for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s

[M]. New York:Routledge, 2019.

[本文引用: 1]

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

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Management

[EB/OL].(2019-05-18)[2019-09-08]. https://www.middlebury.edu/institute/academics/degree-programs/translation-localization-management.

URL     [本文引用: 1]

O’Brien S.

10 Years of Localisation Teaching in Ireland:Challenges,Outlook and Fruitful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Z]. Antwerpen:A LISA-Lessius University College Collaboration—Teaching Localization for Global Business Readiness, 2007.

[本文引用: 1]

Schäler R.

Localisation Research,Education,and Networking since 1995

[Z]. Beijing:IETICT/CIICT, 2013.

[本文引用: 1]

崔启亮.

高校MTI翻译与本地化课程教学实践

[J]. 中国翻译, 2012,33(1):29-34,122.

[本文引用: 1]

崔启亮.

全球化视域下的本地化特征研究

[J]. 中国翻译, 2015,36(4):66-71.

[本文引用: 1]

崔启亮. 本地化项目管理[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a.

[本文引用: 1]

崔启亮.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报告[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b.

[本文引用: 1]

孔令然, 崔启亮.

论信息技术对翻译工作的影响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40(3):44-57.

[本文引用: 1]

冷冰冰.

谈MTI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

[J]. 上海翻译, 2012(1):53-56.

[本文引用: 1]

刘明.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本地化翻译研究

[D]. 天津:南开大学, 2013.

[本文引用: 1]

苗菊, 朱琳.

本地化与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

[J]. 中国翻译, 2008,29(5):30-34,95-96.

[本文引用: 1]

王传英.

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

[J]. 外语教学, 2010,31(4):110-113.

[本文引用: 2]

王华树.

职业化时代背景下的MTI教育创新与本地化人才培养

[J]. 外国语, 2017,40(5):111-112.

[本文引用: 1]

王华伟, 崔启亮. 软件本地化──本地化行业透视与实务指南[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本文引用: 1]

王辉耀. 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 1]

王立非, 崔启亮, 蒙永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M].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本文引用: 1]

魏泽斌.

本地化行业和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和案例分析

[Z]. 长春:中国翻译协会2019年暑期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班, 2019.

[本文引用: 1]

姚亚芝.

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以欧美高校的实践为例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1(1):101-103,105.

[本文引用: 1]

中国翻译协会. 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9.

[本文引用: 1]

周文革, 伍群.

MTI翻译及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1):108-111.

[本文引用: 1]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