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3): 22-33 doi: 10.12002/j.bisu.281

语言学研究

中国廉政话语的架构研究——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为例

汪少华,1, 纪燕2

1.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2.江苏科技大学,镇江 212002

A Study of the Frames in Chinese Clean Governance Discourse — A Case Study of A Compilation of Xi Jinping’s Selected Remarks on Clean Governance and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Wang Shaohua,1, Ji Yan2

1.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2.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2, China

收稿日期: 2019-03-27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6-30

基金资助: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研究”(项目编号:18AYY 022)
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态话语的和谐架构分析”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2097)

Received: 2019-03-27   Online: 2020-06-3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汪少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话语研究和外语教学。电子邮箱:wshdaniel@126.com

纪燕,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212002,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和话语研究。电子邮箱:jiyan@just.edu.cn

摘要

基于《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与廉政有关的语料,本文运用架构理论对其中的廉政话语进行认知分析。文章提取、分析语料中的隐喻性表层架构、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归纳出廉政话语架构模式。廉政话语的构建以隐喻和架构为手段,围绕廉政建设议题,体现公正和法治的价值观,依据“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以多种话语表达凸显廉政工作者与腐败分子的多重对立角色,遵循捍卫人民利益、严惩腐败违法行为以实现公平正义的推论。依据该模式中的认知规律,文章总结出3个廉政话语架构的构建策略,即以价值体系为基石、遵循内在认知逻辑以及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关键词: 廉政话语 ; 隐喻 ; 表层架构 ; 深层架构 ; 架构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make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lean governance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A Compilation of Xi Jinping’s Selected Remarks on Clean Governance and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raming theory. After extracting and analyzing metaphorical surface frames, non-metaphorical surface frames, and deep frames, we generalize its framing model. Centering on the issue of clean governance construction, the discourse reflects values of justice and rule of law—highlighting the multiple antagonistic roles between corruption fighters and corruptors in line with the inferenc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by defen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implementing severe punishments on lawbreakers—by using the devices of metaphors and frames. Three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ng clean governance discourse are derived from this model: namely, using the established value system as the keystone, adhering to inherent logic and highlighting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clean governance discourse ; metaphor ; surface frame ; deep frame ; framing model

PDF (1781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汪少华, 纪燕. 中国廉政话语的架构研究——以《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2(3): 22-33. DOI:10.12002/j.bisu.281

Wang Shaohua, Ji Yan. A Study of the Frames in Chinese Clean Governance Discourse — A Case Study of A Compilation of Xi Jinping’s Selected Remarks on Clean Governance and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20, 42(3): 22-33. DOI:10.12002/j.bisu.281

引言

腐败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破坏社会公平,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廉政建设当作重要的议题。目前,国内外的反腐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语言学领域的反腐研究多基于修辞学和文体学,侧重于分析语言层面的话语特征,在认知层面上的阐释则稍显不足。

当代政治话语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隐喻在构建话语、激发情感和操纵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hilton,1996/2004;Lakoff,2004/2009;Charteris-Black,2004/2005)。虽然中国学者对廉政建设及其经济和政治影响给予了高度关注,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党中央如何运用语言传达反腐政策法规、架构反腐议程、推行意识形态、塑造执政党形象和影响公众认知(Jing-Schmidt & Peng,2017)。

本研究以架构理论为依据,分析《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①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以下简称《摘编》)中的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考察中国共产党廉政话语中的隐喻选择,归纳其架构模式,并据此提出3个话语构建策略,以期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架构理论

政治家们往往将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投射到具体、熟悉的领域中以提升公众接受度(Musolff,2016:12),这一过程可以通过隐喻分析来呈现(Charteris-Black,2005:8)。以Fillmore(1982)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学者提出政治隐喻是由演讲者头脑中的隐喻概念产生的,这个生产过程被称为架构(Gibbs,2011:530)。Lakoff(2009)则将焦点从说话人的认知转移到受众的理解上,并发展了架构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理解话语的基础是架构,架构根植于人类的认知结构。组成架构的3个要素为:角色、角色间的关系以及角色所参与的事件场景。例如,“毒瘤”一词能激活“疾病架构”,进而激活“医生”“护士”“病人”等一系列角色以及“患病”“手术”“救治”等背景和故事情节。当受众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将一个政治架构投射到疾病架构中时,政治概念隐喻因此形成。架构分为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由词语激活的架构是表层架构,由表层架构激活的价值或道德体系是深层架构(汪少华,2011)。表层架构分为非隐喻性和隐喻性两种,例如,“制度”是与廉政话语有关的非隐喻性架构,“高压线”是与廉政话语有关的隐喻性架构。国家的重大政策都建立在深层架构基础之上,治理靠的不仅仅是国家机器和财政资金,更重要的是话语体系(陈承新,2015)。随着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体系和执政理念的完善,廉政话语体系也需要不断加以重构。

二、《摘编》中廉政话语的表层架构分析

《摘编》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11月15日至2014 年10月23日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等40 多篇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想精髓。笔者利用MIPVU(Steen et al.,2010)识别、提取隐喻性词汇,利用AntConc 3.2.4抽取主题词、提取非隐喻性词汇,结果见表1

表1   《摘编》中表层架构词汇表

架构名称隐喻性词汇
疾病架构毒瘤、后遗症、亚健康、顽瘴痼疾、病入膏肓、症结、散光、走神、缺钙、软骨病、病症、重典治乱、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猛药去疴、对症下药、带病提拔、有病马上治、治治病、医治、治病救人、修复、康复、治疗、锻炼、滋生、感染、侵蚀、肌体、晒太阳、预防针
战争架构侦察兵、宝剑、利剑、亮剑、攻坚战、持久战、主动仗、打硬仗、狭路相逢、打赢、战斗力、真刀真枪、集中火力、回马枪、挂帅、出征
动物架构老虎、苍蝇、狐狸、鼠
线框架构红线、底线、高压线、低压线、防线、天线、栅栏、篱笆、笼子、牛栏
网架构关系网、社会关系的编织者、网开一面、一网打尽
道路架构走到一起来、走上……道路、歧途、在路上、半途而废、拦路虎
洁净架构净化、打扫、清爽、干净、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提提领子、扯扯袖子
建筑架构天窗、窗口、破窗效应、门面、暗门、后院、角落、墙、漏洞、塌方
非隐喻性词汇
人民架构人民(91次)
民主架构民主(29次)
权力架构权力(59次)
领导架构党委(38次)、委员会(40次)、中央政治局(67次)、常委(59次)、党中央(12次)、执政党(5次)
措施架构巡视(167次)、查处(40次)、纪律检查(39次)、依法(34次)、部署(28次)、从严(25次)、追究(20次)、纠正(15次)、惩治(15次)、追逃(14次)、遏制(14次)、追赃(12次)、整改(11次)、严惩(9次)、查办(8次)、抽查(5次)
制度架构路线(47次)、机制(32次)、规矩(25次)、体制(21次)、体系(14次)、规则(11次)、法规(11次)、方针(9次)
执行架构执行(39次)、依法(34次)、增强(26次)、维护(25次)、遵守(24次)、完善(23次)、执法(23次)、贯彻(20次)、强化(16次)、健全(15次)、履行(15次)、推进(13次)、推动(7次)
理想架构理想(30次)、信念(24次)、社会主义(24次)、共产主义(6次)、信仰(7次)
党性修养架构思想(45次)、学习(31次)、汇报(26 次)、听取(24次)、道德(19次)、服务(14次)、职责(13次)、修养(10次)、奉献(8次)、修身(7次)、立场(7次)
信念架构坚决(36次)、坚定(27次)、决不(37次)、奋斗(14次)、一定(11次)、团结(11次)、决心(8次)、坚守(6次)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 隐喻性表层架构分析

隐喻性表达是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表达方式,比如在疾病架构中,“肌体、亚健康”“滋生、感染、侵蚀”和“康复、治疗、锻炼”等分别构建了“党组织是人体”“腐败是病菌”和“廉政建设是治疗疾病”的概念隐喻。此外,表1体现的其他概念隐喻还有:反腐败是战争、腐败分子是动物、制度是框线、社会关系和法律是网、廉政建设是旅程、党风建设是清洁工作及加强廉政监督制度是加固建筑。

政治话语的隐喻表征是具身认知的体现之一。政治作为人类经验的一个抽象而又复杂的领域,其概念化过程离不开隐喻的嵌入。比如在“反腐败是战争”隐喻中,战争这一源域的特征被映射到反腐败这一目标域中(例1~2),又比如反腐工具为“剑”,反腐战术为“硬仗”“攻坚战”“持久战”等,反腐过程包括“回马枪”“挂帅”“出征”等,以及战争中正义的一方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如“打赢这场斗争”等。此外,《摘编》还以丰富的隐喻性词汇,借助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以人民群众熟悉的、较为具体的事物阐释目标域中相对陌生和抽象的廉政建设方针、政策。比如,以旅程的艰辛和对旅行者体力意志的考验映射廉政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改革者的政治勇气(例3);以因体型大小差异而产生不同程度破坏力的“老虎”“苍蝇”映射因官职大小差异而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力的腐败分子(例4);以医学领域中的各种治疗方法映射廉政建设中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各种工作方法(例5);以框、线、“笼子”和“网”映射官员活动的范围和权力使用的界限(例6~8);以大而无当、关不住猫的“牛栏”映射过于笼统、形同虚设、缺乏监管的制度法规(例9);以塌陷的地基映射脱离群众基础(例10);以堵塞漏洞巩固建筑映射加强廉政监督制度(例11)。

例(1)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例(2)狭路相逢勇者胜,纠正“四风”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打赢这场斗争。

例(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例(4)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例(5)……就像一个肌体需要不断修复、康复、治疗、锻炼一样,党内政治生活和教育活动也需要经常性、长期性开展。

例(6)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

例(7)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

例(8)网开一面,法外施恩,就可能导致要么不暴露,要么就出大问题。

例(9)要把笼子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

例(10)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

例(11)发现问题要及时跟进,有问题、有漏洞就要堵塞。

此外,隐喻大都建立在我们身体和社会交往特性的基础之上,即基于我们对于生活的各种体验(Lakoff,1995;Lakoff & Johnson,1999)。比如,健康比生病好,纯净比污染好,光明比黑暗好,直立和平衡的状况比失衡和无法站立好,通畅比阻塞好等(汪少华,2007)。因此,不道德被概念化为疾病,比如脱离群众路线、骄奢淫逸等思想和行为是毒瘤,党员干部缺失精神信仰是软骨病,避重就轻、未抓要害等工作方式是走神和散光,新旧换届的党员干部推诿扯皮的工作方式是留下后遗症;腐败被概念化为污染、肮脏、黑暗、坍塌,比如,理想信念动摇的党员干部是被感染了病菌(例12),缺乏公众监督而有失公平公正是阳光照射不到而导致细菌滋生(例13);道德被概念化为干净整齐,比如清廉自律的党员干部是干净清爽的,个人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党内同志监督提醒等党风建设是提升仪容礼仪(例14~16),表面光鲜亮丽的政绩工程与面子工程背后的腐败现象或不作为现象是黑暗的、脏乱的,改进工作作风就是打扫卫生、净化环境(例17~18);不正之风被概念化为障碍物,阻塞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通道(例19)。

例(12)党的健康肌体也感染了不少病菌,一些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作风状况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例(13)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例(14)我们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例(15)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

例(16)自己不检点,不清爽,不干净,让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的,怎么去要求人家啊?

例(17)有的下基层调研走马观花,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

例(18)就像……一间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党内政治生活和教育活动也需要经常性、长期性开展。

例(19)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

2.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分析

非隐喻性表达由高频词生成。反腐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目标、主体力量、制度体系和理想信念等,在语言层面体现为由词语构建的一个整体性的反腐认知结构。比如,权利和民主架构体现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为民用权、执政为民、取信于民(例20);领导架构凸显由各级部门和组织形成的层层抓落实的反腐倡廉建设整体合力;制度和执行架构强调推进廉政建设的制度规范与保障体系(例21)。

在《摘编》的表层架构词汇中,“人民”(91次)出现的频次非常高,体现了我国廉政建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例22),以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警醒广大党员(例20),强调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巡视”(167次)、“查处”(40次)等凸显多措并举、严格执法的高压反腐态势,激发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正义感。此外,理想架构中“理想”(30次)、“信念”(24次)、“社会主义”(24次)等体现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党性修养架构中“学习”(31次)、“汇报”(26 次)等多种廉政教育方式和信念架构中“坚决”(36次)、“坚定”(27次)、“决不”(37次)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高度自信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激活了拥护和支持党的积极情感。

例(20)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例(21)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例(22)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综上,《摘编》中的廉政话语尊重人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和认知规律,以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支持的语言有效构建自身的政治主张,从而促进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方针政策的理解,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三、《摘编》中廉政话语的深层架构分析

政治话语中最高层级的架构是道德,上述表层架构激活的深层架构主要有 “腐败分子道德败坏”架构、“腐败分子违法”架构和“人民利益至上”架构。

1.“腐败分子道德败坏”架构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疾病”“洁净”架构蕴含人们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廉洁的道德是高尚、洁净、健康的,腐败是不道德、有细菌、肮脏的。“理想”“党性修养”“信念”架构蕴含正面的社会价值取向:具备良好党性修养、理想和信念的党员干部道德高尚,而腐败分子则道德败坏、传播细菌、污染环境、腐化社会风气。党风廉政建设是要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

Lakoff & Turner(1989)指出,在讨论“一般即特殊”(Generic Is Specific)的隐喻时需要借助3个认知工具:存在大链条(The Great Chain of Being)、事物本质以及话语经济原则或量的原则。存在大链条指世界上事物的存在是分层次等级的:人类、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物。事物本质指人类有推理特性,动物有本能行为,植物有生物功能,无生命物具有物理属性。我们认为人类高于动物,动物高于植物,植物高于无生命物。话语经济原则帮助我们抓住事物最显著的特征而忽略其次要特征。

隐喻性表征“打虎”“拍蝇”“猎狐”“抓鼠”诠释了上述3个认知工具,并蕴含道德判断。在存在大链条上,腐败分子被视为动物,是损害人民利益的“老虎”“苍蝇”“狐狸”和“老鼠”,处于低端;而反腐工作者被视为人,是“打虎”“拍蝇”“猎狐”“抓鼠”以维护人民利益的英雄,处于顶端。腐败分子被降格为动物,道德败坏、低下,反腐者被定格为人和英雄,道德高尚、纯洁。因此,道德标准通过空间概念“高”“低”来构建隐喻性架构。

2.“腐败分子违法”架构

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社会规范,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武器。腐败是将权力异化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严重影响公平正义。腐败是违法,廉洁是守法;廉政建设就是维护法制,惩治腐败就是维持公正。腐败分子是违法者,廉政反腐者是执法者,触犯法律的腐败分子应受到惩罚、教育和改造。

这一架构激活了平衡(balance)意象图式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force and counter-force)意象图式,一方是腐败分子和违法行为,另一方是反腐者和执法者,二者形成对抗的力量。“打虎”“猎狐”激活了打猎的故事和英雄的意象,“打虎”“猎狐”“英雄”形成积极躯体标记,激活了多巴胺神经回路,“老虎”“狐狸”“苍蝇”形成消极躯体标记,激活了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回路,二者连通从而触发了相应的赞美与憎恨的情感以及支持与反对的态度。

当然,律人者必先律己,执法者必先守纪。“领导”“措施”“制度”“执行”架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决策、执行、监督等各项举措,落实并扎实推进廉政建设的决心。与此相连的“线框架构”“网架构”是典型的容器图式,将法律喻为线框和网,激活执法工具的意象,强调党员干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执法为民、惩恶扬善,永葆执政党的公信力和战斗力。

3.“人民利益至上”架构

架构是政治人物构建政治话语、宣传执政思想和理念,从而实现政治意图的重要手段。当政治主体言说中的架构与受众架构契合时,政治才能深入人心(Lakoff,2009:22)。表层架构需要频繁使用而得以固化:“人民”架构以91次的高频次反复激活受众大脑中“人民是主人翁”的政治诉求;“民主”“权利”架构以人民利益作为正义性的标准,将抽象的反腐斗争具象为两种人之间的战斗,腐败分子是人民利益的破坏者,反腐工作者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以二者对立关系凸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受众往往基于自身价值体系的语言和架构对政治作出评判。由“人民”“权利”“民主”表层架构激活的“人民利益至上”的深层架构契合受众头脑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激活“人民群众被尊重、人民利益侵害者被严惩、追求公平正义”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群众与党情感相通,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支持党的方针政策。

四、《摘编》中廉政话语的架构模式及其构建策略

1. 廉政话语的架构模式

从认知构建的视角看,《摘编》中廉政话语的架构模式可以归纳为图1:议题(廉政建设)→表层架构,包括隐喻性表达(疾病、战争、动物、线框、网、道路、洁净、建筑)和非隐喻性表达(人民、权利、民主、领导、措施、制度、执行、理想、党性修养、信念)→深层架构(道德、法律、人民利益)→道德价值观(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人民利益至上)→叙事角色(维护/破坏人民利益者、执法者/违法者等)→推论(腐败侵害人民的利益、腐败违法必须严惩以达到公平正义)→话语表达(毒瘤、缺钙、软骨病、晒太阳、打针、打虎拍蝇、牛栏关猫、高压线、低压线、攻坚战、持久战等)。

图1

图1   廉政话语的架构模式


因此,《摘编》中廉政话语的架构模式可归纳为:围绕廉政建设议题,以隐喻和架构为工具,依据“人民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以多种话语表达凸显廉政工作者与腐败分子的多重对立角色,遵循捍卫人民利益、严惩腐败违法以实现公平正义的认知逻辑。

2. 廉政话语架构的构建策略

以上分析了《摘编》中廉政话语的主要架构及架构模式。架构理论认为,政治话语架构的建立符合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笔者发现,《摘编》中廉政话语架构的构建运用了以下3个策略。

(1)以价值体系为基石

架构廉政话语的基石是价值和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要表述,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内核,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人民架构、民主架构、权利架构体现了反腐廉政建设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制度架构和执行架构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核。理想架构和信念架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注重道德修养和人生信念,始终坚持做“中国梦”的引领者。党性修养架构强调重视人的内在约束机制(自律),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措施架构、制度架构、执行架构则强调以外在约束机制(法律)作为塑造行为规范、抑制人内在恶念的工具。德法兼具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廉政话语架构建立的基础。

(2)遵循内在逻辑

依据认知科学中架构理论所揭示的政治话语规律(汪少华、张薇,2017),话语架构的建立遵循内在的逻辑。廉政话语的构建需要符合这一逻辑,即议题→表层架构→深层架构→道德价值观→基本原则→叙事角色→推论→话语表达。《摘编》中“亡党亡国”“生死存亡”“同呼吸”“共命运”构建了生死存亡架构,激活了“政权兴衰、事业成败、国家安全、生死存亡”等认知链接,从而获得不同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反腐需要国家、政府和军事力量的合力,处置和应对反腐问题的紧迫性与受到军事威胁的程度相同。生死架构凸显廉政建设的紧迫性,显示中国共产党站在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就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坚定不移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基本方略,是长久之计,绝非权宜之策。此外,“血肉”“根基”“血脉”“力量”等构建了人民利益架构,强调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腐败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吞和伤害,将反腐败斗争喻为维护人民利益的战争会激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认知链接。就其本质而言,人民利益架构凸显廉政建设是腐败与反腐败力量的斗争。西方国家执政党与在野党普遍存在权力斗争和权力更替等“纸牌屋”现象,而中国反腐以人民利益为至高无上的追求,与权力斗争无关。

(3)彰显文化特色

政治话语架构具有文化特色。首先,我国反腐廉政话语的构建策略必须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之中。比如,“打虎”这一隐喻性架构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3个元素:一是如《说文解字》称,老虎为“山兽之君”,是权力的象征;二是历史上老虎曾经祸害百姓,伤人无数,如《水浒》中描写的“景阳冈大虫”;三是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武松胆略非凡,为民除害,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其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扎根、成长、发展和执政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先秦儒家倡导“仁政为民”的廉政文化思想,《周易•颐•彖》中“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告诫执政者施政为民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秦芳,2017);《周易•系辞(下)》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则强调居安思危(黄新根,2010);曾子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治理家国天下需以为政者的道德修养为基础(郭胜团,2015)。《摘编》中“人民利益至上”的深层架构与“仁政为民”的伦理道德十分契合,制度架构和执行架构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看待反腐倡廉的忧患意识,理想架构、党性修养架构和信念架构则体现了党重视从政者良好的道德行为素养对国家治理的根本性和基础性作用。总体来看,儒家思想等中华传统文化为创新中国特色廉政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增加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最后,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两位一体的现象,特定的社会文化具有特定的隐喻认知结构。《摘编》中“霸王别姬”“亡羊补牢”“请君入瓮”“刮骨疗毒”等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有助于提升受众对于话语体系的接受度和信赖度。

结语

本文对《摘编》中的廉政话语进行了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分析,归纳出了其中的廉政话语架构模式,并据此总结出廉政话语的3个构建策略,为描写和分析中国特色话语做出了些许尝试。但如何在国际视野中更有效地构建中国特色廉政话语,使中国的廉政话语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仍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Charteris-Black J.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本文引用: 1]

Charteris-Black J.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 Hampshire:Palgrav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本文引用: 2]

Chilton P A. Security MetaphorsCold War Discourse from Containment to Common House[M]. New York: Peter Lang, 1996.

[本文引用: 1]

Chilton P A. Analysing Political Discourse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 Routledge, 2004.

[本文引用: 1]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M]//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 Seoul: Hanshi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111~137.

[本文引用: 1]

Gibbs Jr R W.

Evaluating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J]. Discourse Processes, 2011,48(8):529~562.

DOI:10.1080/0163853X.2011.606103      URL     [本文引用: 1]

A major revolution in the study of metaphor occurred 30 years ag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Unlike previous theories of metaphor and metaphorical meaning, CMT proposed that metaphor is not just an aspect of language, but a fundamental part of human thought. Indeed, most metaphorical language arises from preexisting patterns of metaphorical thought or conceptual metapho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evaluation of the linguistic and psychological evidence supporting CMT, and responds to some of the criticisms of CMT offered by scholars within cognitive science. Some new ways of thinking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simulations and dynamical systems theory are also presented.

Jing-Schmidt J & Peng X J.

Winds and tigers:Metaphor choice in China’s anti-corruption discourse

[J]. Lingua Sinica, 2017(3),article number:2.

[本文引用: 1]

Lakoff G.

Metaphor, morality, and politics,or,why conservatives have left liberals in the dust

[J]. Social Research, 1995,62(2):177~213.

[本文引用: 1]

Lakoff G. Don’ 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 White River Junction: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本文引用: 1]

Lakoff G. The Political MindA Cognitive Scientist’s Guide to Your Brain and Its Politics[M]. New York: Penguin, 2009.

[本文引用: 3]

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本文引用: 1]

Lakoff G & Johnson M. 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本文引用: 1]

Musolff A. Political Metaphor AnalysisDiscourse and Scenarios[M].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6.

[本文引用: 1]

Steen G, Dorst A, Herrmann J, Kaal A, Krennmayr T & Pasma T. A Method for Linguistic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From MIP to MIPVU[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10.

[本文引用: 1]

陈承新.

加强政治意识话语体系的构建

[J]. 领导科学, 2015(22):21.

[本文引用: 1]

郭胜团.

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研究

[D]. 长春:吉林大学, 2015: 51~52.

[本文引用: 1]

黄新根.

《周易》管理哲学研究

[D]. 济南:山东大学, 2010: 27~30.

[本文引用: 1]

秦芳.

《周易治要》修身思想研究

[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7: 72~92.

[本文引用: 1]

汪少华.

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8~10.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旨在运用隐喻学理论对伦理进行语义学的研究,笔者首先探讨了哲学与隐喻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现代认知科学框架内运用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剖析中美伦理学中的基本观念,最后揭示了伦理的隐喻性本质和伦理隐喻的体验性.

汪少华.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讲为例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4):53~56.

[本文引用: 1]

汪少华, 张薇.

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认知建构——以习近平2017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

[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146~153.

[本文引用: 1]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