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5): 68-80 doi: 10.12002/j.bisu.245

翻译研究

典籍英译策略的文化哲学之维——刘师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研究

施冰芸

广东东软学院,528225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 Case Study on 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 by Shih Shun Liu

Shi Bingyun

Neusoft Institute, Foshan 528225, China

收稿日期: 2017-11-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10-15

基金资助: 本文受2017年度广东省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佛山籍作家作品英译及海外传播研究——以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例”(项目编号:2017-QN1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外语信息化专项”(项目编号:GD16WXZ13)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特色创新教育科研类项目(项目编号:2016GXJK184)

Received: 2017-11-20   Online: 2019-10-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施冰芸,广东东软学院,528225,研究方向:翻译学电子邮箱:goodluck.she@163.com 。

摘要

1977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师舜英译本(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出版。通过研究此译本,本文认为译者通过去芜存菁、突出主线,改头换面、化中为洋,落差语义、舍东就西,音译加注、声义俱备,挖掘深意、适度引申,移字过纸、等项对译诸多手段,实现了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动态互补,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具有真实品格的“去他者化”的中国形象,最大化地实现了译本的翻译效能和价值。归化折射出译者的文化自觉,异化凸显译者的文化自信,而译者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则皆源于其深刻的文化自省。

关键词: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归化 ; 异化 ; 文化自觉 ; 文化自信 ; 文化自省

Abstract

In Shih Shun Liu’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Erh-shih Nien Mu-tu Chih Kuai Hsien-chuang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 published in 1977, the translator has tactfully employed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while remaining faithful to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book. On the one hand, he has omitted unnecessary details, repetition and doggerel couplets that add nothing to the story but a great deal to the cost of publication, which helps to highlight the storyline and reinforce the theme. By reconstructing the plots and adapting the chapter titles, he has changed the typical narrative mode in Chinese writing to meet the intended readers’ expectation. He has also chosen to simplify some culturally-embedded expressions that contain dross of feudalism and may thus cause great difficulty for the intended read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nslator has turned to transliteration with interpretation when encountering expressions that embody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avoid cultural default for the intended readers. In addition, he has dug into the original work and managed to convey the implied meaning in the translation.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has also been adopted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introduce the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English worl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aper,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ies contributes to both a successful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mage with true characters and maximization of the efficiency and value of the translation. The domestication strategy reflects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awareness whereas the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highlights his cultural confidence. Such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onfidence result from the translator’s profound cultural self reflection.

Keywords: 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 ;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 ; cultural awareness ; cultural confidence ; cultural self-reflection

PDF (1536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施冰芸. 典籍英译策略的文化哲学之维——刘师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5): 68-80. DOI:10.12002/j.bisu.245

Shi Bingyun.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 Case Study on 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 by Shih Shun Liu.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9, 41(5): 68-80. DOI:10.12002/j.bisu.245

引言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颇有自传色彩的鸿篇巨制。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二十载间的遭遇和见闻为主线,生动地勾画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王朝行将倾覆,“蛇鼠”“豺虎”“魑魅”横行的鬼蜮世界。因为猛烈抨击和讽刺“官场皆强盗”的黑暗现实,该作品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坛历来占有一席之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由已故著名外交家、资深学者、翻译家刘师舜所译,1977年由台北敦煌书局出版,名为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

一、译者简介

刘师舜,字琴五,1900年生于湖南湘乡。十二岁考入北京留美预备班(今清华大学前身),二十岁赴美留学,先后获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学成归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起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欧美司司长、驻加拿大大使、外交部政务次长、中国驻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代表、驻墨西哥大使等职。刘师舜满腔爱国热忱,到任加拿大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为争取对华军事援助,他多次发表集会演讲并最终募得一亿美元巨资。此外,他还积极与加拿大当局交涉,力主废除加拿大在华特权及针对华侨华人的严刑苛法(石建国,2011:59)。

刘师舜首部译作可溯至其在清华任职时所译《不灭的火焰》(原作The Undying Fire,英国小说家H. G. Wells著)。晚年他以译书为乐,译作颇丰,其中尤以《中诗选辑》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最为人知。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中,刘师舜凭借深厚的中英文功底,采用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自如进退之中,将以译者为中心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今天,当我们再度审视这部译作,不难发现其所以长久饮誉翻译界,原因复杂而多维。对于这一翻译策略与译者文化哲学素养取得的综合性胜利,本文拟进行多角度辩证考察。

二、归化策略的文化哲学之维

1. 归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翻译活动从来都不可能游离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结笔于1970年,付梓于1977年,恰逢东西方冷战的特殊历史阶段。对于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英语世界没有太多兴趣和热情去了解,缺乏强烈的翻译需求。加之英语言传播影响力对汉语言的压倒性优势,要想增加译文的域外接受机会,拓展域外传播广度,提高译文的归化程度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刘师舜以完整传达原文意蕴、形象重现原文灵魂为旨归,同时又努力向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趣味和目的语文化的诗学规范靠拢。他的这一匠心在译文结构的调整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去芜存菁,突出主线

节译可谓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刘师舜在准确把握故事发展主线的基础上,根据译语语言文化的叙事需求对原文进行了重构,大刀阔斧地删削了原文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琐碎的连缀及细节描写,使故事脉络更为清晰,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正如序言所示,译本结构的压缩以忠于原著精神为第一要义。译者在高屋建瓴之下合理统筹,去芜存菁。原文共一百零八回,而英译本只有四十四章。

例(1)原文:第一回 楔子

上海地方,为商贾麇集之区,中外杂处,人烟稠密,轮舶往来,百货输转。……走到虹口蓬路日本邮便局,买了邮税票贴上,交代明白,翻身就走,一直走到深山穷谷之中,绝无人烟之地,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去了。(吴沃尧,2005:1~3)(① 全文中文例句均出自: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M]. 北京:长城出版社,2005:183,以下仅标注页码。)

译文:无

汉语传统章回小说多有楔子,亦称引子,为点明、补充正文之用,谓之“以物出物”。原作楔子洋洋洒洒千字有余,由上海繁华虚浮,再及中年男“死里逃生”偶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主人公境遇所感而看破尘世,归隐深山,极尽铺陈设悬之能事。这种“以曲为贵”的典型中式行文与英语平白、客观的理性风格相去甚远。如果一味刻意追求对原文的忠实度,置目标语语境于无形,全盘照译,只会令域外读者感到突兀、牵强,失去阅读兴趣,更无从领略汉语文学谋篇布局的迂回之美,也无从体会作者以楔子明“救世情竭,而后厌世念生”之志的良苦用心。鉴于此,刘师舜以保护译文的可读性为要务,顺应英语篇章表达规范,将楔子删尽,片言不留。

例(2)原文:

新小说社记者接到了死里逃生的手书及九死一生的笔记,展开看了一遍,不忍埋没了他,就将他逐期刊布出来。……所以我这个名字,也是我自家的纪念。记得我十五岁那年……(4)

译文:When I was fifteen,...(Liu Shihshun,1977:1)(② 全文中文例句均出自:Liu Shihshun. 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M]. 台北:敦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以下仅标注页码。)

与楔子相应,原作第二回卷首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得以刊布、九死一生名字的由来等诸多伏笔同样不吝笔墨,而译作则从读者角度出发,一并略去,开篇直奔主题。

(2)改头换面,化中为洋

标题是文章灵魂所在。贴切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眼球,激发强烈的阅读期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各回均以十四或十六字作题,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颇有画龙点睛之妙。相形之下,英文标题更倾向于短语化,尤其是具有强大表意功能和广泛语法兼容性的名词短语。

例(3)原文:第三回 走穷途忽遇良朋 谈仕途初闻怪状(11)

译文:From Peasant to Magistrate(1)

小说主人公赴南京寻访伯父无果,举目无亲之下邂逅故人吴继之,为之收留,成为其幕宾。在吴公馆,继之将官场黑幕娓娓道与主人公,其中之一便是野鸡道台的丑闻——绍兴土老儿阴差阳错娶了妓女桂花为妻,后者竟为他捐了一个二品顶戴的道台。译文标题“From Peasant to Magistrate”即是良朋所言的仕途怪状。如此一来,刘师舜突破了原文第一人称叙事的模式限制,在刻意淡化主人公际遇的同时,有力地突出了宦海怪象。这种类似客观叙事的视角一则使标题翻译与英语标题重精炼、短语化的特点若合符节;二则紧扣情节,强化了小说主题。

例(4)原文:第六回 彻底寻根表明骗子 穷形极相画出旗人(30)

译文:Manchus and Money(23)

原作第六回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珠宝店老板自导自演骗财好戏,吴继之一眼识破却不便点破;二是旗人装腔作势,摆穷架子。译本因为结构调整,仅保留第二部分内容。从语音来看,“Manchus”和“money”押头韵,富有音律美;从文意来看,“穷形极相”皆因金钱而起,译文超越了对原文表层文字的信息传递,化虚为实,实现了对文字内在意义的深度发掘,不啻为一种以读者为归依的艺术再创造。

(3)落差语义,舍东就西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民族历史轨迹、价值取向、地域环境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使得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表达方式及思维模式等维度都迥然相异。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中,对于部分负载文化内涵却难以体现民族特性的非主要信息,刘师舜出于提升文本异域接受度的考虑,选择了舍东就西。

例(5)原文:

桂花道:“你有老婆没有?”

土老儿叹道:“老婆是有一个的,可惜我的命硬,前两年把他克死了;又没有一男半女,真是可怜!”(14)

译文:Kuei-hua asked,“Are you married?”

“I was”,he replied,“but owing to my hard luck,I lost my wife two years ago. Now I’m a solitary man without any children.”(5)

风尘女子桂花阅人无数,偶遇憨实厚朴的土老儿,为其所动,有意以身相许,而土老儿也将自家底细和盘托出。其中,“命硬”是中国民间迷信说法,谓生辰八字不好,易克死亲属。西方文化中缺失此类传统观念,完全对等的表达无从谈起。因此,若花费笔墨勉强译出令意向读者似懂非懂的文字,很可能令读者消耗高额认知成本,最终落入“译犹未译”的窠臼,不如以归化为策,用“hard luck”一言蔽之。

例(6)原文:前几年他……榜下用了知县,掣签掣了江宁。(11)

译文:He had qualified as an expectant magistrate and had been assigned to Kiangsu Province for appointment.(2)

原文点明了吴继之的官员身份。其中,二甲进士授为榜下即用的知县,而“掣签”特指明代沿袭至清的官员选拔迁除方法,即由吏部掣签分发官员至各处任用,以示朝廷铨选之公正。两者均为中国古代官场制度的独有产物,在西方文化中难以找到匹配的对等语。译者选取了“expectant”和“assign”两个常用词汇,旨在帮助域外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或许有人会质疑此处减译是对中国文化的弱化,但是无数翻译实践已经证明,机械地以对等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唯一标尺是不现实的。即便译者妙笔生花,将其解释透彻,但从文学阅读认知心理考虑,译文琐节的过度诠释也会影响读者阅读的兴奋惯性,折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所应有的效度。

2. 归化:译者文化自觉的折射

综上,不论是节译、改译还是减译,刘师舜都在精准解读原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西方受众的阅读期待,自觉摈弃“美己之美”“以己度人”的“夜郎心态”,归而化之,变逆为顺,适度淡化原文陌生感,使译文自然贴切,具有较高的文学性。笔者认为,刘师舜在译作中对归化策略的娴熟驾驭折射的是他对异文化开放的心态和对异文化的尊重,而他对异文化的开放心态和尊重则植根于其深厚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由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率先提出。费老告诫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能够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价值观点相左者能够彼此容忍并理解各自的价值观点(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2005:216,232~233,482)。费老还强调应秉持开放心态,尊重异文化,呼吁“努力了解‘他人’的语言、传统,设身处地用当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同上:533)”,并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文化自觉”不仅是费老在世纪之交对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时代使命的殷切期盼。

翻译学界普遍认为,源语文化的异质因子外译至译语文化时,通常要经历一番本土化的改造,以降低被排斥的风险,提高获得译语文化认同的概率(段峰,2008:86)。由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发起的译介活动尤甚。在中华文化处于弱势、汉语言影响力有限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要想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广泛影响国外受众,一厢情愿地自说自话诚然行不通。为了“借帆出海”,刘师舜采取归化策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今,中国文化迈出走出去的步伐已有时日,如何走得更远,乃至“走进去”“融进去”,费老的“文化自觉”论断对于历史进行时中的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异化策略的文化哲学之维

1. 异化策略的具体运用

在关注译文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可达性的同时,刘师舜并没有一味受制于英语的强势地位。适度妥协、诉诸归化之余,他大胆运用异化策略,有效地防止了极端归化导致的文化自我边缘化。

(1)音译加注,声义俱备

例(7)原文:前几年他中了进士……(11)

译文:After winning the chin-shin degre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 few years earlier...(2)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专属称谓。在意译难以实现信息对等的情况下,刘师舜通过音译加注,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一方面,音译保留了源语的发音形式,使源语独有的“文化迹点”得以保持,显示了译者对源语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加注又填补了目标读者解读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意义真空,令“文化缺省”无处循形。这样的异化手法对于充实目的语亦有裨益。

例(8)原文:他本来是镇江的一个龟子,有两个妹子在镇江当娼,生得有几分姿色,一班嫖客就同他取起浑名来:大的叫做大乔,小的叫做小乔。(77)

译文:He was formerly a brothel operator in Chinkiang. He has two sisters who were prostitutes in the house,and because they had good looks,they were nicknamed the Elder and Younger Qiao(two beauties in ancient times,who were sisters).(54)

作为三国时期的绝代佳人,二乔的旷世美貌不仅在民间留下无数美妙的传说,也吸引了一众文人墨客吟咏讽诵,其中不少名篇至今仍广为流传。对于这样富含文化内蕴的历史人物,倘若进行简单粗暴的意象替换,原文的文化内涵必将荡然无存。而音译加注言明其中文化背景则可以帮助意向读者顺利实现语义连贯,最大限度地降低意象折损。

(2)挖掘深意,适度引申

读者生活经验认知落差和审美经验落差的必然存在要求译者善于摆脱原文语言表达形式的束缚,在特定语境中将源语语言单位的语义加以引申,满足修辞达意的需要。

例(9)原文:这里南京人,叫大脚妓女做黄鱼。(13)

译文:That’s a Nanking term for a prostitute with natural feet.(4)

妇女缠足是旧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原文吴继之与主人公席间笑谈官场龌龊事,其中涉及的“大脚”对于本族语交际双方都无庸赘述,而域外读者则明显缺乏这一语用前提,无法建立起话语理解所需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译者通过抽象化引申,使“natural feet”产生了符合原文中“大脚”的实质语境义,在保全该词鲜明的文化特性之余,确保了译文顺畅可读,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异域受众对中国妇女缠足习俗的求知欲。

例(10)原文:我道:“早上姻伯说的瓜分之后,连屁也不能放一个,这是甚么道理?”(128)

译文:“Earlier you said,”I asked,“that after our country’s partition,people will not be permitted even to breathe. What does it mean?”(91)

原作第二十二回《论狂士撩起忧国心 接电信再惊游子魂》中,鉴于西人重实学,国人惟八股,王伯述感叹长此以往,列强必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定归宿,而此处主人公比喻的正是亡国之后民不聊生的惨象。汉语口语中,“连屁都不能放一个”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极度束缚、受制的状态。原文中源语读者因为具有共享知识能够见形知义,但若按字面译出,译文读者定有隔雾看花之感。译者结合特定语境,转换角度将其确切含义进行引申,译成“连呼吸都不能”,化“放屁”为“呼吸”,令人忍俊,但细思却又令人叫绝。连呼吸的权利都被剥夺,又何来生存?亡国之殇于是呼之欲出。

(3)移字过纸,等项对译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中,异化策略的运用还表现为部分词形、语义对应、语用对等的双语单位的等项对译。

例(11)原文:那先生把他八字排起来,开口便说你是个贼。(158)

译文:At the very outset,no sooner had the fortune-teller arranged the eight characters than he declared that the visitor was a thief.(113)

原作第二十六回《干嫂子色笑代承欢 老捕役潜身拿臬使》中,账房同事多子明同主人公谈及一飞贼受算命先生点拨,靠偷盗捐官位至安徽臬台的稀奇事。其中,八字命理学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占卜术,源远流长,在翻译中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八字”对译“eight characters”虽略嫌刻板,却具有较为直观的意义联想,可谓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基本统一,高保真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如若生硬地译成西方读者熟知的“astrology”(占星术),则未免有自我阉割本土文化之嫌。

例(12)原文:这土老头儿做了一年多,倒还安份。一天不知听了甚么人说起“打野鸡”的好处……(13)

译文:For more than a year,the rustic performed fairly good service. But one day he heard from someone about the good fun of“hunting for wild-chickens”...(4)

上海人戏称流娼为“野鸡”,“打野鸡”即“嫖流娼”。又因“嫖娼”含“猎艳”之意,故“打野鸡”对译“hunting for wild-chickens”与其说是忠实于原文,毋宁说是对上海民俗由衷的致敬。如此译文既风趣又形象,为全书沉重的基调平添了几分亮色,易于引起目标读者的共鸣,正所谓亦庄亦谐,相得益彰。这一点也与原作辛辣而有兴味的写作风格一脉相承。如若译成“associate with the lower class of prostitutes”之类,则平淡无奇,效果相去甚远。

2. 异化:译者文化自信的凸显

合理的异化具有多重的深远意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它首先是尊重源语文化的必然要求。差异是翻译存在的理由,又是翻译的目的。保留文化他者的异质性,推动原质文化的发展是翻译的终极关怀。平等对话、互输互惠、互取优长、共融共生,以实现和谐的世界文化生态愿景,这是翻译的应有之义。以专一模式奉行文化独尊则是对翻译神圣使命的亵渎,也是对翻译生命的无情终结(64)。

特定语言的异质性在文学作品中突出表现为其民族性。民族性是文学作品最本质、最神圣的特性之一。如若回避或者抹煞中国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中国文化将难以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结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笔者认为,译作中异化策略的有度拿捏和自如驾驭已经远远超过了“丰富目的语、增添译文异国情调”的语言学范畴。可以说,异化策略更多地凸显了译者文化自信的动人光辉。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价值等的充分肯定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和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信赖的心理特征(刘林涛,2016:22)。毋庸讳言,十九世纪之前,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一直是一个富庶而文明的所在,此后一百多年的积贫积弱则挫伤了中国人曾有的盛世气魄。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汇博弈之中,中国文化始终处于劣势。虽然如此,译者刘师舜仍然难得地克服了弱势文化的自卑心理和盲从心理,可贵地保持着丰沛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文化上知己知彼的高度成熟的意识,不因为文化他者的强大而怯于交流,自我封闭。平心而论,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文化,且不说它如何灿烂辉煌,保守而言也无愧于立足世界民族之林(崔永禄,2007:45)。刘师舜正是确立了强烈的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认同感,大胆运用异化策略,才最终实现了本族文化向异族文化的大胆宣扬和有力推介。

四、归化、异化并用不悖的文化哲学之维

1. 归化、异化并用不悖与译者的文化自省

中国形象的翻译建构离不开跨文化和跨时代的语境,而中西方的中国形象历来错位。西方人以浸润自身历史文化的瞳孔和既定的预设观念,因根据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需要来解读中国,在部分客观地反映中国形象,如肯定中华民族具有“斯巴达式的忍耐和坚强”(麦高温,2006:301)之余,更多的是局限于僵化而绝对的判断和充满歧视、偏见的误读,如认为中国人固执己见、不诚实,说话拐弯抹角,耽误别人时间毫不在意,工作马虎(同上:293~305),对生活持物质主义态度,因循守旧(E • A •罗斯,1998:96,100,289),宗教感淡漠,漠视规则,粗俗无礼(立德夫人,2016:3,6),起居礼仪生硬、矫饰、古板(丁光,2014:202),迷信,投机取巧(何天爵,2006:115~136,236)……而近代中国的自我想象则多源于对坚船利炮之下亡国亡种的深层忧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构筑的中国形象也概莫能外。书中清末王朝气数已尽,文官不能治国,武官难以安邦;上至部堂督抚,下至三教九流,恶行恶性不忍卒睹;官场、商场、洋场沆瀣一气;骗局、拐局、赌局,处处陷阱。面对此种境况,中国人揽镜自照都难免既惭且愤。如何借翻译之桥“去他者化”,在原作“戏谑”与略嫌光怪陆离的“艺术式夸大”间取得平衡,重构一个植根于客观世界的具有真实品格的中国形象,还中华民族以本真,刘师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例优秀的范本。译者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为主轴,以精确的原文意义为纲,自若游走于归化、异化之间,缔结了一场美满的英汉文字姻缘并步步推辗为汉英文化的互文。归化折射其文化自觉,异化凸显其文化自信,而归化异化并用不悖则是译者深刻文化自省的厚重缩影。

有学者指出,文化自省作为一种理性的文化认知,着眼于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进而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省者,察也。觉者,悟也。惟有察自,方能悟自。惟有悟自,方能觉自。惟有觉自,方能自信。故而,原始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和逻辑中枢是文化自省。离开了文化自省,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觉他都无异于海市蜃楼(段德智,2012:16)。

刘师舜的文化自省源自本民族文化与文化他者比较过程中的理性扬弃。任何文化都是优根和劣质的矛盾复合体。刘师舜极富权衡和批判意识,如上文所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偶有封建糟粕,他加以过滤;与此同时,他又以开阔的视野来关照原文并求得了对原文更全面深入的体认。对于原文中渗透的优秀中华文化因子,则不吝笔墨加以发扬。据此,译者不仅展现了优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风采,同时也赋予了译本更为丰富的阅读张力。

2. 译者文化自省与译作中国形象的“去他者化”建构

刘师舜以“他者”为参照,反观自身,在“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之间,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虽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的是晚清中国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但是在无情鞭挞“蛇虫鼠蚁”“财狼虎豹”“魑魅魍魉”之余,刘师舜通过鲜活的译介文字,生动地重塑了一系列淳朴善良的普罗大众形象,还原出一幅正邪相映的真实市井百态图卷,为异域读者客观重现了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的本然面貌。这无疑颠覆了西方强势意识形态对中国的认知定格,也推翻了英语世界中愚昧、贪婪、暴力的中国人固化图式。其中,除了原作竭尽描饰的关键人物,如忠诚待友的九死一生、贤良方正的蔡侣笙、德才兼备的堂姐等等之外,也不乏出场匆匆、收场匆匆的小角色。

例(13)原文:委员碰了钉子,便去埋怨梁桂生。桂生道:“不要埋怨,有一天我也会还他一个钉子。就照他做罢。”(182)

译文:Thus rebuffed,the commissioner returned to Liang and blamed him for his comments.“We’ll see,”said Liang.“One day I’ll have occasion to strike back. Let them use a design doomed to failure.”(137)

制造局造保民船,总办专请外国人做工师,结果打出的船样有误,恐无法行使。中国工师梁桂生仗义执言,不料总办不学无术又盲目崇洋,一意孤行。相比清末官场“只要看见一个没辫子的,那怕他是个外国化子,也看得他同天上神仙一般”(吴沃尧,2005:183),梁桂生的正义和才识可谓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译文中增译“doomed to failure”渗透了译者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认识,既饱含梁桂生对洋工师劣作的鄙夷,流露出其对自身技术的自信,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对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赞美,译者的爱国良知不言自表。

例(14)原文:土老儿笑道:“那做官的是要有官运的呀!我们乡下人,那里有那种好运气!”(14)

译文:The rustic laughed and said,“To be an official takes luck. How can we country bumpkins have such luck?”(5)

“bumpkin”寓“反应慢、无知、容易上当的乡巴佬、土包子”之意,含侮辱性贬义。译者将“乡下人”译成“bumpkin”,旨在突出底层劳动人民固有的老实本分、质朴敦厚。而同样出身卑微的桂花,只因是王府奶妈的女儿,在阔地方浸淫久了,沾染了官宦戾气,即便当鸦头、娼妓,仍然不改对权力和金钱的贪欲,一心想做命妇。这一扬一抑之间,译者对劳动人民的褒扬之情可见一斑。

例(15)原文:继之道:“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81)

译文:“That’s why I say that you’re inexperienced,”Chi-chih replied,“and don’t know what happens in this blessed world of ours.”(60)

原作中的吴继之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式聪明人。他清醒而通透,同流而不合污;既痛恨封建官僚体制的腐朽败坏,又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原作第十四回《宦海茫茫穷官自缢 烽烟渺渺兵舰先沉》中,谈及南洋兵船遇敌不战自沉,管带营私舞弊成风、无心公事之时,译者增译“blessed”,口语中意为“该死的”,只一词便将吴继之忧国忧民的情怀刻画得惟妙惟肖,吴继之强烈的正义感也随之跃然纸上。

结语

在翻译实践中,译文可读性及源语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生俱来,难以调和。片面地追求译文的可读性,惟目标文化规范是瞻,这种文化自宫往往导致民族身份的丧失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蔓延。反过来,过度重视源语的特殊性而牺牲译文的可读性,置翻译的效能和价值于不顾,同样不足为法。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英译本中,译者采用了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张弛有度,游刃自若。归化减轻认知主体的认知负荷,拓展了译本更广阔的接受空间;异化传递源语异质,顺应了文化共生发展。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动态互补成功地建构了国难当头之时一个具有时代高度、深度与广度的真实且“去他者化”的中国形象,并最终挣脱作者意志的藩篱,“获得独立的文本意义”(黎昌抱,李菁,2017:55),最大化地实现了翻译的效能和价值。归化折射译者的文化自觉,异化凸显译者的文化自信,而译者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则皆源于其深刻的文化自省。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笔者衷心期待有更多刘师舜式的优秀译者努力提高精神内质,以宏阔的眼界胸襟和理性的文化认知,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Liu Shihshun . Bizarre Happenings Eyewitnessed Over Two Decades[M]. 台北:敦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77.

包通法 .

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5):64~ 65.

崔永禄 .

试论中国经典文献外译的几个原则性问题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0):43~ 46.

丁光 . 慕雅德眼中的晚清中国(1861—1910)[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202.

[本文引用: 1]

段德智 .

文化自觉与文化攀附和文化自省——从当代新儒家儒学宗教性讨论及其缺失谈起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6(2):9~ 18.

[本文引用: 1]

段峰 .

第三类翻译与第三种文化——文学翻译与文化异质的传送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24(6):84~ 87.

E • A • 罗斯 . 变化中的中国人[M]. 公茂虹, 张皓译. 北京: 时事出版社,1998:96, 100, 289.

[本文引用: 1]

何天爵 . 真正的中国佬[M]. 鞠方安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15~ 136,236.

[本文引用: 1]

黎昌抱, 李菁 .

雌雄同体的“她者”——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宋碧云《啼笑皆非》汉译研究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39(2):55~ 69.

[本文引用: 1]

立德夫人 .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M]. 方悄悄, 余思,刘向林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3, 6.

[本文引用: 1]

刘林涛 .

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4):21~ 24.

麦高温 . 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 朱涛,倪静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293~ 305.

[本文引用: 1]

石建国 .

刘师舜:中国首任驻加拿大公使

[J]. 世界知识, 2011(20):58~ 59.

[本文引用: 1]

吴沃尧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M].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05: 183.

[本文引用: 1]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05:216,232~233, 482, 533.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