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3): 17-30 doi: 10.12002/j.bisu.216

学术争鸣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十大关系:困境与突围

孙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510420

Ten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s

SUN Y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收稿日期: 2019-02-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6-15

基金资助: 本文得到了首批“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

Received: 2019-02-15   Online: 2019-06-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孙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510420,研究方向:认知隐喻学与翻译学研究电子邮箱:sytony9728@163.com 。

摘要

本文指出,近期由外语界内部争议所引发的轩然大波缘于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间的疆域纷争和相互误解。就其实质而言,两者之间的界限划分与厘定是本次论战引发的最根本和最迫切的任务;两者的起点和归宿的迥然差异并不妨碍相互之间的合作、协同和借鉴。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不是针尖对麦芒的、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笔者在全力理清本次论战实质的基础上研辩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从十个方面点明了英语专业目前面临的危机和具体解决方案,以期为目前混乱庞杂的争鸣指明方向,让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形成合力,为这两类人数众多、影响力广泛的专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英语专业 ; 专业英语 ; 关系 ; 争鸣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cent controversy among English language academics stems from their misunderstandings of and different views o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More often than not, truth becomes clear through argument and debate. In essence, this debate brings about a most fundamental and urgent task of demarcating their boundaries.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differ in purposes does not exclud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y are not in a tit-for-tat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help the current debate away from being further chaotic, this paper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the debate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crises of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and provides specific solutions in ten aspects. As they involve millions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it is the author’s sincere hope that this paper will help contribut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Keywords: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 professional English ; relationship ; argument

PDF (1192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孙毅.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十大关系:困境与突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3): 17-30. DOI:10.12002/j.bisu.216

SUN Yi. Ten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scipline of English Studies and Professional English: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s.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9, 41(3): 17-30. DOI:10.12002/j.bisu.216

引言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的感召下,勇于自我革命的外语人敢为人先,以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契机,掀起了一股“回头看”、自省自查的风潮。英语专业“昧良心”“上水课”的论调甚嚣尘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英语专业”史无前例地成为学界拷问的高频词。英语专业究竟是不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垂死专业?笔者刚刚在《当代外语研究》上付梓发表的《英语专业究竟哪一点对不起良心?》(孙毅,2018)引起了外语界不小的反响。不少学界新朋老友纷纷通过微信、腾讯QQ、邮件等形式予以支持、点赞,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左的意见。通过论辩与争鸣,笔者希冀英语专业改革之路会越厘越清,前进方向会越辩越明。笔者拟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上斗胆再次发声,继续将此次论战引入深处。

1861年,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发端起步。新中国的成立后,受当时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我国英语专业起初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全国高校才逐渐恢复了以英语为主体的外语教学体系。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老牌外国语大学以外,各地还先后成立了吉林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西安翻译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一系列或公办或民办、以外语为主要办学特色的新兴院校。除了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综合类高校,一千多所各类型大学都不约而同地兴办起英语专业,连农业、石油、海洋、医学、邮电、地矿这样的特色院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一个专业点的学生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我国各类高校每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大学生有近20万人(蔡基刚,2018:1)。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等院校的膨胀式发展过程当中,英语专业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一方面,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容易筹划和募集;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办学成本很低,不需要购买大型的设备和器材,只要有教室、教师和语音室即可。但与此同时,在过快的办学扩张当中,确实存在不少办学“泡沫”,如果不加以管控,泡沫破灭的时刻或许即是英语专业毁灭之时。笔者认为,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本次论战的实质是概念之争、路线之争和立场之争。目前的重中之重,是收集和兼听来自专业英语领域的批评声音,查摆英语专业目前存在的各种棘手问题,及时总结并加以完善,以期为量大面广的英语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笔者认为:英语专业是指以英语为载体,着力研究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区域、商贸等方面的人文类专业;专业英语是指以英语为工具,借其服务和研究特定领域或专业的课程群。换言之,英语是英语专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专业英语的武器和途径。

一、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一:学科与科学

受语言功能论的影响,学界长期以来将语言的工具性视为其主要属性,将外语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对语言技能与实用知识的掌握(王俊菊,2015:124)。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似乎越来越强调语言的工具性, 强调“学以致用”,强调英语专业学生如何达到用人单位的工作上岗要求, 而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刘祥清,2007:4)。长期以来的英语教育功利观、实用观,造成了人们对英语专业的严重误解和偏见,这种误解和偏见最终导致了英语专业“工具论”甚至“英语专业不是专业”的错误认识,对英语专业造成了极大伤害(查明建,2018:12)。就笔者所知,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理工科院校的领导都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就是一门工具性课程,该课程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内容与环节。大多数大学新生在前两年的基础阶段,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大学英语,抱着所谓的“红宝书”,抓住所谓的“技巧”和“诀窍”,痴迷于多快好省地熟记教育部历次颁布的大纲中要求的词汇。这样简单粗暴地对待英语,必然导致两大恶果:一方面,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钻研所谓的记忆规律,孤立且囫囵吞枣地学习语言,从长远来看必定是费时低效的;另一方面,短视、漫无边际且不关注语言使用情景的“杀鸡取卵”式的语言学习方式,最终会扼杀广大学生曾经对英语抱有的浓厚兴趣,大学英语课程结束之时恐怕就是其英语学习终止之日。英语本身就是一种知识范畴,包含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地理物产、民族传统、文学历史、民风习俗、观念传统等,不一而足。英语的知识海洋里面,无所不包,操英语的各国地域辽阔,民族构成状况千差万别,十分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另外,在英语知识的海洋中畅快遨游应成为大学生入学伊始便形成的一种可终生受用的习惯。

二、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二:“道”与“器”

外语界就英语专业本身究竟是“无用”的“道”还是有用的“器”一直争论不休。“道”倡导的是无用之用的追求境界,由内而外腹有诗书气自华、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文人涵养;“器”坚持立竿见影的办学效果,是工科以量取胜的定式思维。英语专业在经过大学前两年系统而密集的基本功训练之后,会开设英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词汇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高级视听说、口译等具有明显英语专业标签的课程。这些课程,除了继续夯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以外,更重要的是拓展全体学生有关英语国家的“道”,尽可能宽泛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样貌,避免与英美人士交流时遭遇失败。何兆熊(2004:4)认为英语专业的特色至少体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般的英语学习者所不要求具备的英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知识和修养,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与之相反,专业英语具有明显的“器”之特征。由于专业英语与生俱来是与其他专业复合嫁接而成的,所以英语在此就成为一种路径和平台,承载着其他学科的知识。由于专业英语天生具备的“器用”属性,教师在课堂上一定会教授和灌输大量的专业词汇,而无暇欣赏美文或阐释原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心路历程。刻意积累既偏又难的狭窄领域的单词成为以“器”为指挥棒的部分专业英语师生乐此不疲地追求的最终目标。如果用评价和考核“器”的标准去简单、粗暴地套用在“道”的上面,后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三、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三:人文与理工

虽然英语专业至今还处在从推崇到质疑的漩涡当中,但已迈开从“语”到“文”的回归步伐,引发了学界“工具”还是“人文”的理性讨论,必将衍生出更加多元、开放的培养体系(王俊菊,2015:123)。从本质上而言,英语专业是经典的文科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专业,英语专业有两个基本的学科属性,那就是人文性和专业性(查明建,2018:14)。王守仁、陈新仁(2008:4)指出,英语专业及广义上的外语专业的定位均为人文学科专业,而文科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博览群书、视野开阔,了解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的动态,同时要知悉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研究,除了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原著之外,还要适当阅读专业文献和相关的理论书籍。人文教育最大的特色在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英语专业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到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展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增强作为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公民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所致力于培养的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张文忠,2007:82)。我国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胡文仲、孙有中,2006:245)。大学人文学科的各个专业,都不应以职业为人才导向,而是注重对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查明建,2018: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行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或说人文学科的没落和衰退。传统意义上的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学府都通过调整专业布局、配置学术资源等形式和路径,走上了综合类、甚至偏向理工科的道路,遑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老牌理工类院校。背后的动因是显而易见的:理工科能够立竿见影地显现学术GDP,能够短时间在各大学科排行榜上“崭露头角”“上榜晋级”。不要说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外语类领头羊,就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文科类领军高校在各类排名中也“吃尽苦头”,有苦难言。专业英语的强势地位说到底,来源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理工科思维”。人文学科“费时低效”,我们的高校行政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耐心,等不及人文学科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发展,期待这些学科与理工科一样多快好省地迅猛发展,每年用SSCI的尺子来考核人文学科,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年终考核只数教师年内发表SSCI、A&HCI和CSSCI的篇数,以量统质,计算“工分”。广大外语教师,尤其是刚刚入职的“青椒”无法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只能围绕这个评价“指挥棒”,指哪打哪,疲于奔命。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其他理工科“老大哥”发展的垫脚石和牺牲品。

四、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四:教学与评估

虽然英语教学都涉及英语语言技能的获得,但不是所有的英语学习都是以获得语言技能为最终的目的,不同阶段的学习对同一学习对象有不同的要求(曲卫国、陈流芳,2018:16)。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的英语专业一样,在基础阶段设置一个专业四级考试,又在高级阶段凭空设置一个性质雷同的专业八级考试。这样以阶段性测试为导向的教学效果必定是差强人意的。广大教师和学生,由于有必须通过考试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整日埋头于题海中,不仅冲击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还扼杀了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热爱和激情,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而言是极其不利的。追根究底,英语专业四、八级的指挥棒效应是现今中国社会整体短视、毛躁办学心理的直接产物。我们并不否认专业四、八级考试在守住英语专业水平底线、测量英语专业语言技能方面曾发挥的重要作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自实施以来,其影响在全国各高校不断扩大,各校把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水平的一种方式,他们对考试的反应是积极的、肯定的,这一点可以在每年不断增加的考生人数上得到印证(邹申、陈炜,2010:12)。但从考试内容和性质来看,专业四、八级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虽然微调后的专业八级考试也象征性地添加了10分人文知识类的选择题,涵盖语言学、文学、文化等领域,但是这些测试题一方面过于简单和随意,大多是浅表性的常识,另一方面分值过低,基本上还是一项水平测试,听说读写译仍占据压倒性优势。最新的专八题型干脆把该部分剔除了,重新回到了原本彻头彻尾的语言水平测试的老路上去。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执行一测定终身,坚持运用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这一把尺子来不加区别地衡量全国高校所有英语专业学生。黄源深(2010:13~14)认为,专业四、八级考试把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检测局限于英语水平的检测,结果就把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等同了起来,客观上把掌握英语技能当作英语专业的唯一目标,用考试的形式固化了“语言中心”的办学模式。英语专业的开设前提是专业学生已经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技能,倘若英语专业四年时间都在强化语言技能、应付标准化测试,挤占大量的语言类核心课程的宝贵时间,尤其是三、四年级的非语言技能型课程,那么这个专业就沦为了彻头彻尾的“昧良心”专业,所上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化为“水课”了。

五、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五:个人发展需求与国家需求

英语专业危机不仅表现在失去学科支撑,还表现在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上(蔡基刚,2018:3)。随着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以语言学习作为最终目的的本科阶段的教学和职业教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外教学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英语专业的本科性缺失便凸显出来。把语言教学作为本科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的传统思维框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曲卫国、陈流芳,2018:17)。没有社会的特定需要,一个学科就不可能产生,若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一个学科就会被淘汰。新需要、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是新学科不断出现的源泉,同时也是旧学科不断分化的催化剂。旧学科只有不断满足新的社会需要,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在发展中催生出新的学科(蔡基刚,2018:3)。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度而言,英语专业是否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了呢?

与国家的重大需求,比如航空航天、军事、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遥感勘探等理工科相比,英语专业与其他人文学科一样,不具有如此急迫的重要性和现实价值。但是为什么活跃在各个领域、行业的精英不乏英语专业出身呢?究其根本,英语专业直接对接现实,具体表现在: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都要求有高水平的英语师资,而这一支师资队伍直接来源于英语专业。从笔译、口译,到外事、外贸,再到政治、外交,都活跃着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身影。从最基础、量大面广的英语教师到最高端的外交家、企业家,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要和“外”字有关的,就有大批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由于部分教育审批部门的不作为,有些不具备充分资质的高校也大量招收英语专业学生,一方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水平良莠不齐、差强人意,另一方面严重干扰了本该理想的就业市场。一千多所高校一拥而上,每年二十多万毕业生一齐出炉,必然导致高水平和低水平学生恶性竞争,鱼龙混杂,两败俱伤,无法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就业。英语专业超大规模的发展,每年产出庞大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其专业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年复一年,随着毕业生的增多,英语专业原来的崇高声誉,就这样一届届被拉低,其曾经拥有的令人歆羡的精英光环,就这样一点点地暗淡下去,以至沦为今天的“红牌专业”(查明建,2018:11),二十年前高薪高职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一些省份已经对英语专业亮起了红灯,本次全国性的、针对英语专业的大讨论也根源于此。我们需要准确定位英语专业的教学,做到培养层次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在我国各地区办学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按照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各类院校有所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避免同质化的情况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多种需要,培养出不同类型的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胡文仲,2014:116)。

截至2017年3月,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已有323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是外语专业主动适应国家需求、服务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性的特点(邵珊珊,2018:54)。根据 2016 年的就业率统计,英语专业已经进入了全国十大就业热门专业,就业率位列第7名(同上:56)。商务英语这个新兴的英语子专业便是果敢的英语专业人士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救赎的积极举措,该举措不仅直接对接改革开放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重大现实需求,也为经典的传统专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六、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六:非功利化与功利化

笔者认为,英语专业是指以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为基础,以系统而深入的语言、文化、国别知识为平台的人文类专业。与之相对,专业英语是指以英语语言为载体来从事专业研究的特殊用途语言学习。就刚刚颁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指导思想而言,《国标》要求进一步强调英语专业人才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的培养为主要抓手,潜移默化地将英语专业学生打造为具有高尚人文情怀的高层次人才。《国标》既要凸显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又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的培养(仲伟合、潘鸣威,2015:113)。

与英语专业在象牙塔里修身养性、慢慢孵化、精耕细作的培养节奏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专业英语通过与机械、运输、农业、林业、航空、航天、航海、材料、制造等专业的嫁接与复合,将英语矮化和降格为纯粹的语言,一种载体和工具、一座传递专业信息的桥梁,而不是具有独立身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通过不断、大量、密集地培训大学生特殊用途英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用英语语言发表学术观点、作学术演讲、撰写本专业学术论文、阅读相关前沿文献的能力,语音语调不必完美、标准,只要表情达意即可。但实际情况是,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我们既需要高精尖的、对英语把握、钻研得比较深刻到位的英语专业人士,也呼唤把英语作为工具进行行业话语和研究的各领域精英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路径和预期不同,并行不悖,不必相轻。毕竟,鲁迅先生对中国人近代心灵的启迪和教化一点也不比钱学森引领的“两弹一星”计划逊色,莫言小说的知名度也不能说就远不及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和提取。本身性质相去甚远的两个事物,一定要根据其实用性比个高下,注定会对其中一个造成致命的伤害。

七、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七:育与教

专业课程,是专业的标志,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除开设专业所要求的文学理论、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英美历史、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等课程外,还应开设西方文化史、西方文明史、西方哲学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西文化比较、中西经典导读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或系列讲座(查明建,2018:14)。现在有一些高校的主管领导建议把全部的英语课程外包给校外的诸如“新东方”“新航道”等教育培训机构,一方面可以更加简洁快速地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等级考试,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师资压力,不必花太多功夫去寻觅、引进高端外语类人才,腾出的资金和空位可以为主流的工科项目服务,这将在挤压和遏制科研GDP产出较低、较慢的人文学科的同时,加强和夯实本已居强势的传统老本行学科,即所谓的“重中之重”。这种类似“语言中心”的办学方式以学生语言水平达标为其追求的全部目标和宗旨,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培养目标上,专注于造就掌握英语的人才,鲜有顾及培养全面人才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的大多为旨在提高英语水平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程,缺乏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如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于是就有人质疑:要是这样,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时下都称“大学英语”)还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黄源深,2010:13)就业入职固然重要,但是这绝不是高校作为高等学府办学的全部,倘若高校教师都屈尊降贵,满脑子盘算的都是给每位学生找一条安全稳妥的职业出路,则与以就业为全盘导向的职业技术学院无异。

八、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八:专业基本功与思辨能力

本文以为,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首要的不同在于其专业基本功的差别。对于打基础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总的趋势是重视不够。现在不少学外语的人都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学上一年半载,甚至三、五个月就能掌握一门外语(何兆熊,2003:48)。

我们常为每年坐在总书记、总理身旁的同声传译工作人员感到由衷的赞叹和钦佩。他们是英语专业人士的杰出代表和佼佼者。英语专业引以为傲的是一张口、一下笔,便是漂亮、流利的口语,地道、标准的书写,忠实、雅致的译文。英语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前便应该具备丰富的英语文法知识和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专业基础阶段,各培养单位应着力夯实每一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力争使其做到标准和地道,早早贴上“专业”的标签。大学三、四年级广泛涉猎大量英美文学、语言学、文化、地理、历史等专业性强的课程,使其尽早成为一名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专业人才。倘若各级各类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戏剧比赛中的优胜选手都是非英语专业,而与英语专业无缘,我们赖以生存的英语专业的领导和教师就应该深刻反思了。这说明,一方面,英语专业风光不再,无法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的培养过程出现了问题,听说读写译基本功都拼不过非专业学生,还谈什么专业大发展呢?从这个角度而言,英语专业的基本功,再强调也不为过。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语言技能课程教学不仅仅要注重基本功训练,更要重视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外语界早已注意到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欠缺的现象,呼吁将思辨能力培养确定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2018 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更是将思辨能力培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李莉文、刘雪卉,2018:20)。因此,与其在外语专业外部寻求治病良药,不如挖掘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恢复外语专业人文教育本质,在外语技能的培养之外,注重构建宽广的知识面,培养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金利民,2010:177)。反思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本专业大量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课训练都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层面展开。而思辨能力集中体现在认知能力阶梯的应用、分析和评价等高层级,创造能力可以视为思辨能力的最高表现,也可以视为建立在思辨能力之上的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孙有中,2011:52)。当务之急,必须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层面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该专业全部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之一(同上:54)。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思辨能力是缺一不可的,在基础阶段切实夯实语言技能基本功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全体学生的思辨能力才是正途,不可有丝毫偏离。

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英语,由于受每周两次共计四节课、一共两年的学时所限,仅凭借可怜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培养出基本功同样扎实、思辨能力强大的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时间短、班级规模大的情况下,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凝神聚气,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加强课后基本功的自我训练并通过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来实现自我思维能力的提升。但就目前中国相对孤立的语言交际环境而言,保持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绝非易事、任重道远。除了竭尽所能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模拟联合国比赛等活动以外,在学校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寻求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选派学生赴目的语国家交换学习互认学分、寒暑期短期留学也不失为一种短时高效地促进专业英语学生基本功和思辨能力的一条捷径。换言之,英语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独立办学性质,应该竭尽所能培养基本功和思辨能力俱佳的专业学生,与之相对的专业英语由于课内时间有限,有自身真正的专业,功夫在课外,对学生的动机和自律要求更高。

九、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九:终身性与阶段性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的另外一大分野在于:英语专业是终身学习,而专业英语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英语专业人士的办公室和书房里堆满的应该是各式各样的英文图书,有专业性的,也有休闲性的,无论是消磨时光还是修身养性都离不开英语。其他专业人士,除了极少数用英语撰写高水平论文的科技人员以外,很少会有人对英语保持如此炙热、浓厚、持久的非功利性学习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毕业季成为英语教材、读物的低价售卖季。从这个角度而言,将某种考试与毕业证、入职准入门槛挂起钩来,本身就是对英语教学的一种误解和亵渎。英语专业人士,顾名思义,理所当然应该与英语一辈子打交道,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很多与英语无关、用不上英语才是英语专业真正的悲哀。从这个角度而言,绝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可度较高,资源的汇集度较高,收入整体水平也较高。相较而言,广大专业英语教师从事的是与自己所学的外国语言文学相距甚远的知识与内容,除了看似无穷无尽、自己却从不使用的专业词汇以外,很难找到职业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加之现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英语的周课时量庞大,重复性强,且出版社提供全程的多媒体课件服务,广大专业英语教师容易“温水煮青蛙”,陷入毫无激情、不思进取、彷徨徘徊的境况,进而被学校、学院边缘化,面临转岗、被扫地出门的危机。周而复始,这些青年教师便浑浑噩噩地步入了中年,谈“学术”“职称”色变,被戴上了“老讲师”的帽子。这些老师不由地感叹:自己当时和英语专业的同事均为重点大学的佼佼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职业生涯的戛然而止?毋庸置疑,专业的隶属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事业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一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师发展中心要齐心协力,为广大专业英语老师谋求幸福感和职业出路。

十、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之争十:师资储备

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的根本区别还在于各自拥有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质量学生培养最根本的保障。由于传统的英语本科专业教学不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主要进行的是语言教学,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能胜任本科阶段的教学。毕业于英语本科专业的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知识,不知道本科阶段的教学和非本科阶段的教学有什么本质区别。教师系统知识的缺乏自然加重了课堂教学本科性的缺失问题(曲卫国、陈流芳,2018:18)。绝大多数外语院校,由于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是相互分离的,所以相对优势的师资队伍优先满足英语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英语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大多数院校没有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处于从属地位,在师资队伍的组建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如具有博士学位,尤其是海外知名高校的毕业生,也大都不愿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如果说高水平的专业英语师资队伍都无法从容应对各种英语课程的话,那么相对弱势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在没有充分的专业英语储备的基础上就硬性地开展毫不熟悉、绝不擅长的专业教学,效果和结局可想而知。师资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资质不足,专业课程开设严重不全,更谈不上课程体系。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只好一降再降,致使英语的“小才”越来越拥挤,就业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仅严重败坏了英语专业的专业声誉,更加重了人们对英语专业“不是专业,而是技能”的误解和偏见(查明建,2018:13)。

笔者的态度比较明确:专业人士办专业事情。隶属于不同专业的师资,尤其是具有长时间海外学习经验的教师,完全能够,也应该能够运用熟练的英语来教授专业英语,语音语调不必完美,但对其专业背景和授课经验可以设置较高的门槛,这样可以把专业英语教得更好,效率更高。否则,由完全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教授计算机、交通、农学、林学,就如同隔靴搔痒,漂亮的语音语调下面掩藏着虚假的学科背景和薄弱的学术积累,可能仅仅停留在介绍专业词汇和分析语篇结构这样的浅表层面上。这对教师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对学生也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和不作为。

在以上阐释的十大关系中,英语专业也好,专业英语也罢,出发点不同,归宿自然也不同。正常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崇尚人文的教育会毫无例外地静待花开,绝不会短视地紧盯着立竿见影的办学效果。一个只强调眼前水平的提升、成绩的提高,而不看重心智的提升、心灵的净化,不强调对国家人文情怀、国民素质的熏陶,一门心思只看学术的计量加权和就业,把数字和考核看得比天还要重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危机当然也就不远了。我们要造就的是富有思辨能力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呆板的背诵机器。英语应该成为更多学生欣赏生活、享受生命的必经之路,而绝不是捞取学术资本的镀金“法宝”。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十个方面论述了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的本质区别、各自办学特征、面临困境与解决方案。总体而言,英语专业与专业英语最大的分野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本是同根生,不必相轻,应该互鉴共赢、平行错峰发展。两者的十大关系启示我们:英语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应该扭住专业根本不放,把“贴专业标签”作为头等大事来看待;专业英语要服务于其他专业,以提升英语语言水平这个“器”的工具性为导向。总体上而言,本次声势浩大的、关于英语专业的全国性讨论取得了巨大胜利和阶段性成果。英语专业作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在享受改革开放外向型经济快速扩张的红利基础上,由于自身定位的不足、过多高校的仓促上马和招生数量的盲目扩大,致使原本大好的办学形势变得局促而紧张。虽然并未出现所谓外语院校已经到了悬崖的边缘、即将被淘汰和关停并转的骇人论断,但是如若不深刻反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切实缩减办学规模、裁减招生人数,英语专业的办学危机并不遥远。英语专业不仅是百万英语从业人员,尤其是英语教师的职业归依,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性需求,彻底改革刻不容缓。与此同时,笔者坚持认为,从事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争鸣,应该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正规的,尤其是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进行,而不应该在个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里面肆意书写、传播。不成体系的文字和篇章不仅容易充斥着个人的情绪和偏见,且因未经编辑部严格把关,往往缺乏体系和连贯性,遑论一致的学术思想。如若学者之间说出极端、不符合事实的话语,很容易擦枪走火,不仅伤了和气,更违反了最起码的学术争鸣、商榷的精神,一不留神便会转化为市井式的人身攻击、毒舌吐槽,从而误导社会和家长,对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衷心希望广大学者以爱护专业、建设专业、提升专业为初衷和出发点,为英语专业积极发声,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蔡基刚 .

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

[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1~ 7.

蔡基刚 .

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危机及其出路

[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6):1~ 9.

[本文引用: 3]

何兆熊 .

办好英语专业之我见

[J]. 外国语, 2003(2):46~ 50.

[本文引用: 1]

何兆熊 .

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

[J]. 山东外语教学, 2004(6):3~ 4.

[本文引用: 1]

胡文仲 .

试论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回顾与展望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1):111~ 117.

[本文引用: 1]

胡文仲, 孙有中 .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5):243~ 247.

[本文引用: 1]

黄源深 .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

[J]. 外语界, 2010(1):11~ 16.

[本文引用: 2]

金利民 .

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3):176~ 183.

[本文引用: 1]

李莉文, 刘雪卉 .

教师反馈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

[J]. 外语界, 2018(6):20~ 27.

[本文引用: 1]

刘祥清 .

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回顾、问题与思考——兼论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

[J]. 外语界, 2007(3):2~ 7,43.

[本文引用: 1]

曲卫国, 陈流芳 .

治疗英语本科专业“毛病”急需厘清的问题

[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6):16~ 18, 24.

[本文引用: 3]

邵珊珊 .

办好商务英语专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专访全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组长王立非教授

[J]. 外语教学, 2018(6):54~ 56, 73.

[本文引用: 1]

孙毅 .

英语专业究竟哪一点对不起良心?

[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6):19~ 24.

[本文引用: 1]

孙有中 .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J]. 中国外语, 2011(3):49~ 58.

[本文引用: 1]

王俊菊 .

英语专业本科国家标准课程体系构想——历史沿革与现实思考

[J]. 现代外语, 2015(1):121~ 130.

[本文引用: 2]

王守仁, 陈新仁 .

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J]. 外语界, 2008(3):2~ 7.

[本文引用: 1]

查明建 .

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6):10~ 15.

[本文引用: 5]

张文忠 .

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10):81~ 84.

[本文引用: 1]

仲伟合, 潘鸣威 .

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

[J]. 现代外语, 2015(1):112~ 120.

[本文引用: 1]

邹申, 陈炜 .

回顾与展望——写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开考20周年之际

[J]. 外语界, 2010(3):9~ 18, 25.

[本文引用: 1]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