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1): 67-80 doi: 10.12002/j.bisu.191

翻译研究

转换生成理念视角下英汉翻译过程再解析

陈成辉

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42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CHEN Cheng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 210042, China

收稿日期: 2017-07-14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2-15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5YJC19003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130)
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研究项目(ZGWYJYJJ2016B58)
2017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17jswy-80)

Received: 2017-07-14   Online: 2019-0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陈成辉,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10042,研究方向:翻译学、应用语言学、语用学电子邮箱:njcdch@126.com

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其新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有语言学“乔姆斯基革命”的美誉。它继承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偏重形式分析的传统,又吸收了认知科学的有益成分,探究知识的心理表征结构并对其心理机制进行阐释。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相关理念及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但是,将转换生成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却极为鲜见。本文借鉴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念,重新探索和诠释英汉翻译过程。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经历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各种语言在深层结构上非常相似;而翻译语言的生成则经历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再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系列转换。鉴于此,笔者拟构了以“层层深入分析法”和“五字整合法”为主要操作手段的英汉翻译模型,揭示了转换生成理念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实质,以期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 转换生成理念 ; 英汉翻译过程 ; 运作机制 ; 层层深入分析法 ; 五字整合法

Abstract

Since the 1950s,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linguistics, considered a “Chomskyan revolution”, has become a great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for his new linguistic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es. It has not only underpinne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tructuralism, but also absorbed useful elements from the prevailing cognitive theories, endeavoring to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o interpret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language itself. It is a valuable guide to linguistic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cross-discipline research. Though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linguistics is widely applied to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seldom used to guide translation research.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further explore and expound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light of Chomsky’s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concepts. It is found that, in Chomsky’s view, the generation of language undergoes transformations from deep structure to surface structure, a process that is common to all languages. Analogously, translation also experiences transformations, but rather the other way around, namely, from surface structure to deep structure at first, and from deep structure to surface structure in the end. This study simulate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model featuring a “step-by-step analyzer” and a “five-Chinese-character blender” as primary operators. It is hoped that the findings will shed light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concepts ;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 working mechanism ; Step-by-Step Analyzer ; Five-Chinese-Character Blender

PDF (1559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陈成辉. 转换生成理念视角下英汉翻译过程再解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1): 67-80. DOI:10.12002/j.bisu.191

CHEN Chenghui.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9, 41(1): 67-80. DOI:10.12002/j.bisu.191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乔姆斯基始创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其新的语言观和研究方法受到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被称为语言学的“乔姆斯基革命”。它继承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偏重形式分析的传统,又吸收了时兴的认知科学的养分,尝试探索知识的心理表征结构并对语言本体及其心理机制进行解释(仰鑫、 欧阳俊林,2002)。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有关理念和研究方法对语言研究、外语教学和学科互动都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转换生成语言学对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启迪与指导尤其普遍(秦万年,1985;曾用强,1990;Thomas,1995;Parodi,2012),但是,把转换生成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Nida & Taber(1969)曾依据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原理建立了包括分析、转换、重构及检测在内的四阶段翻译过程模式,然而他们没有揭示翻译操作中的译者心理过程。换言之,这一模式并非心理学模式,只是用图表呈现了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Nida模式没有成功揭示译者是如何分析源语文本,如何把语言结构分裂成基础成分以及如何将它们转换为目的语的有关过程(肖辉、张柏然,2001)。鉴于此,笔者拟把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转换理念与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阶段相融合,建立起英语转换为汉语的翻译模型,从而揭示译者的心理机制,探索翻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以期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翻译技能有所裨益。

一、转换生成语言学与翻译相关的两个重要理念

自从转换生成语言学问世以来,西方主流语言学逐渐从描写具体语言的结构转向试图对整个人类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这种转向无疑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若要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者不仅要超越两种语言结构的对比,而且要描述出一种双语语义以及信息转换的机制(李大刚, 1994)。转换生成语言学启示我们,各种语言在深层结构上更加相似;一种语言的生成要经历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到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一系列转换过程(Chomsky,1957;Nida,1991)。与之类似,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需经历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再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必要转换。所以,笔者拟依据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相关概念,建构英汉翻译模型,挖掘转换生成语言学对翻译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1.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乔姆斯基(Chomsky,1957)在其经典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深层结构是结构体句法属性的抽象表述,即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语和动词、动词和宾语之间关系的潜层面。表层结构是结构体句法派生过程的最后阶段,与人们实际发送和接收的结构组织相符合。

2. 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和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s)

乔姆斯基(Chomsky,1957)提出了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的概念。短语结构规则是说明某一具体成分构成的重写规则,运用短语结构规则获得的结果可以用相关手段表示,如树形图。具有音位、句法和语义等特点的单词和词素可以归入这些树形图中。短语结构规则连同词汇插入规则一起生成深层结构。利用短语结构规则可以区分表层结构相同但深层结构迥异的句子。转换规则把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深层结构转变为表层结构。转换规则包括增加(addition)、省略(deletion)、重新排序(reordering)、移位(movement)、选择(selecting)及合并(merging)等。在相关的转换完成之后,表层结构随之形成。

在翻译过程中,短语结构规则对于理解源语的句子成分尤其是准确把握结构复杂或者容易诱发歧义的句子很有借鉴价值。乔姆斯基认为“转换规则只能作为普遍语法的原则而存在”(Chomsky,1995),并重点阐述了合并(merge)、移动α等操作手段(Chomsky,1995;郑玉荣,2010)。笔者认为,这些转换规则对翻译过程的表达阶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本文拟借鉴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这些合理内核构建翻译模型,并结合这一模型诠释翻译过程及其实质。

二、基于转换生成理念的英汉翻译模型

翻译过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前者主要经历从源出语(英语)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再到信息单位的转换过程。后者则需要经历从目的语(汉语)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英译汉的翻译过程可以展示为图1。本文构建的这一翻译模型汲取了乔姆斯基经典理论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原理,以利于我们把握翻译过程的内核和实质。

图1

图1   基于转换生成理念的英汉翻译模型


翻译过程的实质是由表及里,再由里及表的转换过程,亦即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调整过程。基于转换生成理念的翻译模型的灵魂是“得意忘形”。“得意”指翻译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阶段,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再到信息单位,层层深入,其核心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真正内涵和所表达的信息。“忘形”则指翻译过程的表达阶段,基点是含义不受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运用五字整合法,依据具体语境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准确流畅地呈现原文的含义,实现翻译承载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转换。

1. 英汉翻译理解阶段

英汉翻译理解阶段关涉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转换,主要涵盖层层深入分析法和信息单位两个方面。

(1)层层深入分析法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是前提。准确分析句子成分,厘清从句、短语、词语等语法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准确把握语言单位的深层结构是理解阶段的第一步。笔者借鉴乔姆斯基的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构拟了层层深入分析法,用于分析句子结构。乔氏的初衷是依靠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从句子的深层结构推导出其表层结构。层层深入分析法则是借助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进行逆向操控,即从句子的表层结构逐步深入到深层结构。

例(1):On the other hand,he did not accept as well founded the charge 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 that,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he had no power of reasoning.(2008年考研英语第48题)(① 为了所选语料的一致性和科学性,笔者以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历年真题的英汉翻译部分为本文的语料来源。首先,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是我国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必须经过的全国性统一考试,出题范围和难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其次,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中的英汉翻译部分是历届考生普遍感到困惑、棘手和容易失分的地方(朱泰祺,2006)。从历年的考研英语试题来看,英汉翻译部分是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种题材的一篇短文中选取5个句子让考生进行翻译,主要考查考生对语言结构复杂的长难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笔者以此为例,既是为说明、诠释及验证本翻译模型找到比较丰富和典型的语料,也是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操作性强、容易掌握的解题思路。同时,通过对这些长难句翻译的案例分析,希望帮助学生及翻译从业者进一步认清翻译本质、掌握翻译过程,从而提高翻译技能。)

第一步:S→NP+VP

NP:he

VP:did not accept as well founded the charge 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 that,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he had no power of reasoning

第二步:VP→VP+NP+PP:did not accept the charge as well founded

第三步:NP→NP+VP:the charge made by some of his critics

第四步:NP→NP+N-CLAUSE:the charge that,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he had no power of reasoning

(2)信息单位

在准确理解句子深层结构的基础上,把英文句子分解为若干个信息单位(information unit)是理解阶段的第二步。从形式到内容,这是准确把握原文含义和呈现信息单位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信息单位可以定义为意义相对完整、结构较为简单的句子。

在掌握了例(1)的深层结构之后,可以把它分解为如下的信息单位:

a. He did not accept the charge as well founded.

b. Some of his critics made the charge.

c. The charge was that while he was a good observer, he had no power of reasoning.

乔姆斯基认为,“不同语言中的句子意义和形式在深层结构上是相似的” (Lapalombara,1976:20)。据此我们可以把上述的信息单位转换为汉语的深层结构:

a. 他不认为这种批评是有根据的。

b. 一些批评家对他进行了批评。

c. 对他的批评是:尽管他是个很好的观察者,但没有推理能力。

2. 英汉翻译表达阶段

英汉翻译表达阶段关涉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主要涵盖五字整合法等方面。

表达阶段是翻译过程的关键。笔者借鉴乔姆斯基转换规则的原理,提出了五字整合法:变、添、删、分、合。运用五字整合法,把汉语的深层结构逐步转换为表层结构。五字整合法实际上是对乔姆斯基转换思想的延伸——根据具体语境实现翻译承载的跨语言和跨文化转换。

(1)变

五字整合法中的“变”是指把乔姆斯基的转换(transformation)理念迁移到翻译的表达过程。乔氏的转换原本指在同一种语言中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所经历的一系列转换。同理,在翻译的表达阶段,我们也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和具体语境进行恰当转换,可以采用重新排序、语境选词、形合/意合转换、引申、从句转换、词类转换、语态转换、正反转换等变换手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通过其中两种常用手段简要展示翻译过程中的转换现象。

① 重新排序法

这一方法借鉴了转换生成语言学重新排序(reordering)的转换规则。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促成了两种语言在句型上的不同。英语句子主要是一种树型结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出发点(从短语结构规则S→NP+VP可以推知),修饰、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犹如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语进行排列和组合。汉语句子则是一种线型结构,往往没有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经常是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者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结构简洁明快。汉语句子在表达某些复杂意义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展开,形成连贯铺陈之势(贾玉新,1997),其事理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是一致的,例如从时间角度,先有因后有果,先有目的后有行动,这就是汉语“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达习惯。所以,翻译的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重新排序法是英汉翻译表达阶段优先考量的一个方面。

依据重新排序法,可以把例(1)的深层结构重新排列为:b-c-a。因此,例(1)(经过五字整合法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翻译为:“另一方面,某些人批评他尽管善于观察,却并不具备推理能力,而他认为这种说法是缺乏依据的。”先陈述当下存在的状态——别人对他的批评,再表明他对批评的看法。这样的翻译比较符合汉语“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达习惯。

例(2):This will be particularly true since energy pinch will make it difficult to continue agriculture in the high-energy American fashion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combine few farmers with high yields.(1991年考研英语第74题)

这种困境将是确定无疑的,因为能源的匮乏使农业无法以高能消耗这种美国耕作方式继续下去了,而这种耕作方式可以投入少数农民就获得高产。(朱泰祺,2006

如上的翻译版本主体上是按照原文的自然顺序展开的。这样翻译不太契合汉语的语感,难免有些拗口。

可以改译为:

高能耗的美国农业生产方式,投入少数农民就可以获得高产。能源的匮乏会使这种生产方式难以为继,所以,上述困境的出现将在所难免。

这一翻译与例(1)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遵循汉语“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达习惯:先摆明过去和现在的状态——美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之后预测这种生产方式的未来,最后预估由此诱发的结果。

② 语境选词法(词典意义变化为语境意义)

乔姆斯基在简约论中提出了选择(select)的操作手段(Chomsky,1995)。受这一理念的启发,笔者提出了语境选词法,即把源出语的词语转换为和语境相匹配、与目的语思维方式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具体而言,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译者不受英文词典意义的束缚,根据具体的语境明晰英文原词所表达的真正信息;依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选用适当的词语或者恰当的表达手段。很多学生的译文读起来不顺畅,不像中国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依据词典意义的翻译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语境选词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3):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2001年考研英语第71题)

将来会有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汽车上会装有污染监控器,一旦发现汽车排污超标,监控器就会迫使其停车。

在该句中,如果将offend翻译成“冒犯”,就不通顺了。

例(4):Only gradually was the by-product of the institution noted and only more gradually still was this effect considered as a directive factor in the conduct of the institution.(2009年考研英语第47题)

人们只是逐渐地才注意到机构的这一副产品,而人们把这种作用视为机构运作的指导性因素的过程则更为缓慢。(陈琳琳、王亭亭,2010

实际上,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推知,the by-product和 this effect指的是同一事物,即this effect in enlarging and improving experience。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的翻译尝试:

人们认识到社会机构的这一副产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它被视为机构运作的指导性因素则是一个更为漫长的过程。

(2)添

五字整合法中的“添”,即传统的增译法,与转换理念中的增加(addition)有些类似。

例(5):Until these issues are resolved,a technology of behavior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2002年考研英语第65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研究行为的技术手段将继续受到排斥,而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可能也随之继续受到排斥。(陈琳琳、王亭亭,2010

实际上,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之后省略了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翻译时将省略的部分增译出来才通顺完整。

(3)删

五字整合法中的“删”,即传统的省略法,与转换原理中的省略(deletion)有些类似。

例(6):Since our chief business with them is to enable them to share in a common life we cannot help considering whether or not we are forming the powers which will secure this ability.(2009年考研英语第49题)

译文1:由于我们对年轻人所做的首要任务在于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彼此相融,因此我们不禁要考虑自己是否在形成让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力量。(陈琳琳、王亭亭,2010

译文2: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使年轻人能够共享人生,因此,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是否正在形成这种能力。

原文our chief business with them中的with them可以省略,尝试翻译为“我们的首要任务”;译文1中“我们对年轻人所做的首要任务”读起来则有点不太通顺。译文1中将关系从句which will secure this ability译为“让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力量”,不仅冗长而且读起来拗口。如果将这一关系从句省略,译为“是否正在形成这种能力”,读者也能明白“这种能力”的所指——“使年轻人能够共享人生”的能力(secure this ability,即enable them to share in a common life)。显然,译文2读起来简洁明了、通顺达意。

(4)分

五字整合法中的“分”,在乔姆斯基的转换原理中似乎找不到对应的操作手段。实际上,我们借鉴的是乔氏的转换理念,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路径。“分”在英汉翻译中运用的场合较多,是因为英语句子往往较长;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需要把英语长句拆解,翻译成若干汉语短句。

例(7):Probably there is not one here who has not in the course of the day had occasion to set in motion a complex train of reasoning,of the very same kind,though differing in degree,as that which a scientific man goes through in tracing the causes of natural phenomena.(1993年考研英语第75题)

原句结构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细细体会就会发现它阐释了两层内容:第一,没有人整整一天都没有机会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第二,把这种思维活动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进行了比较。因而,原句可以拆译为下述两句,既符合汉语习惯,也清楚地展现了两个层面的涵义。

在座的诸位中,大概不会有人一整天都没有机会进行一连串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与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现象的奥秘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相比,尽管复杂程度不同,但在类型上是完全一样的。

(5)合

乔姆斯基在简约论中提出了合并(merge)的操作手段(Chomsky,1995)。我们汲取其营养,提出了五字整合法中的“合”。不过,“合”在英汉翻译中运用的机会要远低于“分”,这是由于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不同特点所致。

例(8):And home appliances will also become so smart that controlling and operating them will result in the breakout of a new psychological disorder—kitchen rage. (2001年考研英语第75题)

译文1:家用电器将会变得如此智能化,以至于控制和操作它们会引发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厨房狂躁。(朱泰祺,2006

译文2:而且,操控高度智能的家用电器将会引发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厨房狂躁症。

译文2采用意合法,将so...that...引导的复合句合译为简单句,较译文1更加简洁流畅。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转换生成理念的英汉翻译模型只是为了使翻译的过程一目了然。其实,大脑的活动没有这么简单,也并非完全按照模型所示,由上而下,循序渐进,而是各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甚至交叉互动。人类的思维是复杂多样的,当下研究将翻译的思维过程分解开来,主要是为了便于叙述和讨论,以期捕捉到英汉翻译的总体模型和普遍性启示。

三、翻译模型应用举例

例(9):Creating a“European identity”that resp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which go to make up the connecting fabric of the Old Continent is no easy task and demands a strategic choice.(2005年考研英语第49题)

译文1: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把欧洲大陆编织成一体,要创造出一种尊重这些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欧洲品牌”绝非易事,需要人们作出战略性的选择。(朱泰祺,2006

对于译文1的逻辑关系,读者或许有些迷惑:既然这些文化和传统把欧洲大陆编织成一体,彼此是相互联系的,为何又说创造一种尊重这些文化和传统的“欧洲品牌”绝非易事呢?在措词方面,“创造品牌”不如“打造品牌”更加贴切。此外,译文没有表达出old一词的含义,信息缺失。

因此,笔者对例(9)作了如下的翻译尝试:

译文2:在欧洲这个古老大陆上,各种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要打造尊重这些文化传统的“欧洲品牌”绝非易事,需要人们作出战略性的选择。

现在笔者依照转换生成理念的英汉翻译模型,逐步剖析该句的翻译过程,以期揭示翻译模型所折射出的运作机制。

1. 从英语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层层深入分析法)

第一步:S→NP+VP

NP:Creating a“European identity”that resp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which go to make up the connecting fabric of the Old Continent

VP:is no easy task and demands a strategic choice

第二步:NP→V+NP:Creating a“European identity”that resp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which go to make up the connecting fabric of the Old Continent

第三步:NP→NP+RELATIVE CLAUSE:a“European identity”that resp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第四步:NP→NP+RELATIVE CLAUSE: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which go to make up the connecting fabric of the Old Continent

2. 信息单位

a. Creating a“European identity”is no easy task and demands a strategic choice.

b. A“European identity”resp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c.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go to make up the connecting fabric of the Old Continent.

3. 从汉语的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五字整合法)

(1)汉语的深层结构

a. 创建“欧洲身份”绝非易事,需要战略性的选择。

b. “欧洲身份”要尊重这些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c. 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构成了这个古老大陆的纽带。

步骤一(重新排序法):根据汉语“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达习惯,排列上面3个小句:c-b-a。先交代历史和现状c:这个古老大陆上的文化和传统既有区别(不同的/different)又有联系(纽带/connecting fabric),关系复杂(原因)。再展望未来b、a:要创建尊重这些文化和传统的“欧洲身份”绝非易事,需要作出战略性的选择(结果)。这样的处理,既符合中国人先因后果的思维习惯,也顺应汉语“过去–现在–未来”的表达顺序,充分体现了事理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致性。

步骤二(形合意合转换法):译文中的两个分句之间加了连接词“因此”,用形合法表明原句内在的因果关系。英语句能够形成紧凑严密的树型结构,是因为有各种连接词发挥了“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的线型结构灵活流畅,是因为没有过多的“粘合剂”,句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词语,而仅凭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所以,英语多用形合法,汉语多用意合法(贾玉新,1997)。例如:

例(10):If you feel tired,go to bed please.

累了,就睡吧。

英语条件句的逻辑关系用连词if表示,即形合;汉语“累了”和“就睡吧”两句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字里行间,为意合。

英汉翻译偶尔也有从意合变形合的情况,例如:

例(11):United,we stand;divided,we fall.(2005年考研英语第50题)

合则立,分则废。(朱泰祺,2006

英语原文采取了意合法,它实际上等于If we are united,we stand;if we are divided,we fall。United和we stand以及divided和we fall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字里行间。译文采用了形合法,加连词“则”就把英语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明显地传达了出来。

由形合到意合的转换,实际上是连接词的省略过程,而由意合到形合的转换,则是连接词的添加过程。这类似于乔氏转换原理的省略和增加。所以,形合与意合的转换也可以说是连接词的加减过程。

步骤三(语境选词法):identity的词典意义为“身份、特性、本体”。根据上下文语境,当下所谈是制作具有欧洲特色的电视节目;我们有理由选用“品牌”替代其词典意义,用“打造”替代creating的词典意义“创建”。

步骤四(词类转换法):fabric原义为“织物”(materials made by weaving wool,cotton,silk,etc.),转译为动词“交织”。

添:在欧洲这个古老大陆上;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作出战略性的选择;

删:构成/go to make up

分:英语复合句分解为汉语的两句。

(2)汉语的表层结构

即译文2。

关于词类转换、添、删的规则,一般的翻译教材和辅导材料中都有较为翔实的介绍,在此不予赘述。

结论

正如转换生成语言学不以描写某一具体语言为归宿,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支点来探索语言的普遍规律(Chomsky,1972;Radford,2000),笔者同样希望,基于转换生成理念的翻译模型不仅对于英汉翻译有启迪作用,而且对于汉英翻译以及其他语言的翻译也有借鉴价值。

客观而言,基于转换生成理念的英汉翻译模型仍是参考性和辅助性的。翻译关涉的要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百科知识和语言存储在翻译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的翻译模型是基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转换原理,可能对社会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涉及不足。这一翻译模型对结构复杂的长难句翻译相对有效,但并非对任何文体的翻译都卓有成效。因此,笔者期盼与业界同行共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和路径,例如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修辞学、语用学及其界面等多角度,探索翻译过程的模式化运作机制,为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前瞻性研究作出贡献。

(本文的撰写得到了田学军教授的悉心指导;同时,刘绍忠教授、吴建博士及匿名审稿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Chomsky N . Syntactic Structures[M]. The Hague: Mouton, 1957.

[本文引用: 3]

Chomsky N . Language and Mind[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本文引用: 1]

Chomsky N. The Minimalist Program[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

[本文引用: 4]

LaPalombara L E . An Introduction to Grammar:Traditional,Structural,Transfor-mational[M]. Cambridge,Mass: Winthrop Publishers, 1976.

Nida 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本文引用: 1]

Nida E A & Taber C R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yden: Brill, 1969.

[本文引用: 1]

Parodi T . Universal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Chapelle C A. 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2012.

[本文引用: 1]

Radford A . 转换生成语法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Thomas M .

Medieval and modern views of universal grammar and the nature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79(3):345~ 355.

DOI:10.1111/modl.1995.79.issue-3      URL     [本文引用: 1]

陈琳琳, 王亭亭 . 十年考研英语真题全析全解[M].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本文引用: 3]

贾玉新 .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 2]

李大刚 .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再论奈达的翻译思想

[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17(1):74~ 77.

[本文引用: 1]

秦万年 .

关于在英语实践语法教学中引进转换生成语法的问题

[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85(3):72~ 75.

[本文引用: 1]

肖辉, 张柏然 .

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33~ 36.

[本文引用: 1]

仰鑫, 欧阳俊林 .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演变及其认知科学背景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0(5):593~ 596.

[本文引用: 1]

曾用强 .

转换生成语法在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应用——试析“动词短语+(名词短语)+不定式短语”结构

[J].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0,11(1):5~ 12.

[本文引用: 1]

郑玉荣 .

论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句法结构与语义接口的演化

[J]. 外语学刊, 2010(3):93~ 96.

[本文引用: 1]

朱泰祺 . 新编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复习指导2007[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5]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