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6): 22-39 doi: 10.12002/j.bisu.184

语言学研究

中美人权报告评价性话语特征对比研究(2010—2016)

叶惠珍, 金琼兰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36202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raisal Discours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Human Rights Reports(2010-2016)

YE Huizhen, JIN Qiongl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China

收稿日期: 2017-06-5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2-15

基金资助: 泉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17D1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Z1600002)

Received: 2017-06-5   Online: 2018-12-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叶惠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362021,研究方向:话语分析、国际政治电子邮箱:yhzhqu@163.com

金琼兰,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362021,研究方向:话语分析电子邮箱:81311980@qq.com

摘要

本文以评价系统理论为研究框架,对比了2010—2016年中美人权互评报告中评价资源使用情况的差异。研究显示,美方报告比中方报告使用了更多的评价资源,尤其擅长使用“否认”“归属”资源,并串联使用“妥当”与“否认”词汇,借“强化”评价资源虚假渲染中国人权状况的严重性,凸显霸权话语特征,但美方报告存在“归属”引证模糊的策略性错误。相比之下,中方使用的评价资源总频数低于美方,仅在“公告”和“量化”词汇的使用频数上高于美方。中方使用“归属”资源时引证更为翔实,但较少单独或串联使用“否认”与“妥当”评价资源,似与“低冲突性”文化特征等因素有关。今后我国的对外人权话语建构需借鉴他国较优话语策略,加大使用各类评价资源,积极解构霸权话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中美人权报告 ; 评价系统理论 ; 话语霸权 ; 国际话语权

Abstract

Based on the Appraisal Theory framework of Martin andWhite,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application of appraisal resources in the human rights reports releas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nd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from 2010 to 2016.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State Department of the U.S. has used significantly more appraisal resources, being especially adept at the application of “disclaim” and “attribution” words. A strategic combination of “propriety” and “disclaim” resources is also identified in the American reports, together with a heavy reliance on “intensification” resources. A false picture of serious human rights conditions in China is therefore painted, which indicates an apparent hegemonic discourse feature. A conspicuous lack of consideration in failing to cite the majority of the “attribution” sources is also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In comparison,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is found to have used evidently fewer appraisal resources, except for “proclaim” and “quantification”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 Chinese reports have been found to be more concrete and substantial in the citation of “attribution” sources, but less skillful with the separate or combined usage of “disclaim” and “propriety” resources, a phenomenon seemingly related to the general “conflict-avoiding”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a lack of confidence in international debates. In light of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advised to examine and borrow certain refined appraisal strategies used by its foreign counterparts when drafting the human rights reports. An increased tactical utilization of linguistic devices in foreign-oriented discourse is deemed advisable and essential for both the de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hegemony and the eleva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peaking rights.

Keywords: China and U.S. human rights reports ; Appraisal Theory ; discourse hegemony ; international speaking rights

PDF (2794KB) 摘要页面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叶惠珍, 金琼兰. 中美人权报告评价性话语特征对比研究(2010—2016).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6): 22-39. DOI:10.12002/j.bisu.184

YE Huizhen, JIN Qiongla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raisal Discours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Human Rights Reports(2010-2016).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8, 40(6): 22-39. DOI:10.12002/j.bisu.184

引言

“人权”概念是美国全球政治文化战略的核心意识形态构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权问题日渐成为中美冲突的显性议题,两国的人权话语博弈愈演愈烈。美国国务院自1999年起每年发布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人权报告,频频对中国人权状况横加指责。面对美方话语攻击,中国国务院亦从2000年起每年以中英双语发布《美国的人权记录》,反击美国话语霸权。

近20年来,中美两国在人权语域互相抨击,架空在彼此“隔空喊话”的错层话语空间里。鉴于当前中国的国际话语能力仍处于相对劣势,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人权互评话语的评价资源、话语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我国相对话语劣势的政治语言学成因,解构美方话语霸权,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话语生态。

关于中美人权话语,国内外既往研究包括宏观理论建构和微观文本分析两大进路,其中又以宏观理论建构为主,微观文本分析为辅。宏观研究视角包括法学(如Alexy,1996;Chwaszcza,2010)、哲学(如Weatherley,1999;鲜开林、陈勇,2015;黄寿松,2016)、政治学(如Wan,2001;罗艳华,2007;Dittmer,2011;Lum,2013)等论域。此类研究着重探究中美人权概念的差异(Weatherley,1999),对美国涉华人权政策及相关话语主要持批评态度,认为美国对华人权施压总体收效甚微(Wan,2001),是失败、错误的外交话语政策(Dittmer,2011)。关于如何规范国际人权话语范式、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学界提出了诸如“努力打破美国人权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垄断格局、反思各种人权话语主张、认清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之意义、破除思维定势、厘清研究思路、深入进行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研究”(鲜开林、陈勇,2015)、“推动以国际人权文书为载体的国际人权话语规范融入多元文化视角”(黄寿松,2016)等方案。

我们认为,宏观的理论建构、哲学思辨固然必要,但仅停留在逻辑论证层面恐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的国际话语权弱势问题。基于真实语料的微观文本分析更具现实操作性和直接咨政意义,能更有针对性地解构美国霸权话语的生成机制,更准确地发现我国人权话语的策略性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

近年来,开始有学者运用微观的文本分析视角研究中美人权话语,对中美人权语篇的话语修辞(Taylor & Peter,2011;叶惠珍,2011)、话语模式(Kinzelbach,2012;Sceats & Breslinz,2012)、翻译质量(银香桂,2013;张敬生,2013)、纯理功能(陈曦,2013)、评价特征(夏莉,2015)等开展研究。这类语言学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涉及修辞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及其下属的评价系统理论)等,但研究总量还较少,且多为单一文本、单一年度、单一语种研究。

作为一种典型的政治评价话语,中美政府的人权互评报告为评价系统理论(The Appraisal Theory)(Martin & White,2008)提供了丰富、特殊的语料资源。评价系统理论恰是研究、挖掘中美人权报告之话语特征的极佳理论工具,而当前学界尚未充分重视该理论在人权评议语境中的适用性。当前结合评价理论的研究(夏莉,2015)仅分析美方1999年到2013年发布的《中国人权报告》,且仅分析这些报告的综述部分,语料的丰富性和研究设计的双语参照性有待提高。本研究跨时7个年度(2010—2016),针对2个语种(中英双语),涵盖14个完整文本,既承接了前人研究的时间域,又扩展了话语分析的对话性双语维度,并对中美人权报告的全文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

一、理论与方法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表达人际意义的一个下属系统,评价系统理论包括介入、态度、级差三个子系统,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工具体系。评价理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誉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新与发展(王振华,2001;李战子,2004),填补了经典系统功能语言学忽视语篇中词汇资源研究的空白(何中清,2011)。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评价”的概念外延进行了探讨(Vertommen,Vandendaele & Praet,2012),对评价理论子系统的分类和定义展开了诸多探讨(徐玉臣,2009;何中清,2011;White,2012)。当前的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运用于阅读与写作教学(李金实,2009;廖传风,2011;朱东华,2011)、文学作品分析(余继英,2010;管淑红,2011)、新闻语篇分析(Vertommen,Vandendaele & Praet,2012;White,2012)、学术语篇研究(Koutsantoni,2004;徐玉臣,2009)、政要演讲(魏兴顺、姚小英,2009;胡社考、程洪梅、车振东,2010),而结合政府报告的研究(何婷,2010)及英汉对比研究(管彬尧、杨玉晨,2011)较少。据此,本研究有望进一步检验、拓展评价理论的跨文体和跨语种适用性。在国际政治交往的现实语境中运用评价理论,为评价理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文化、意识形态研究视域。

本研究拟依托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介入、态度、级差),依次分析中美人权报告的评价性话语特征。评价理论的每个子系统又分别包含多个三级、四级下属系统。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语篇中使用的所有下属系统资源进行初始频数统计,剔除双方使用频数过低的系统,然后集中研究双方使用频数均较高、具有比较意义的评价系统。最终比较指标包括“介入”子系统中的“公告”“否认”“归属”资源,“态度”子系统中的“判断”资源以及“级差”子系统中的“语势”资源。

本文语料为2010—2016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7篇中文版《美国的人权纪录》(共91 363字),以及2010—2016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7篇英文版《中国人权报告》(共369 748字)。

本研究的分析软件为AntConc 3.4.4w。我们首先使用Concordance功能考察具有代表性的评价资源的词频与共现语境,其次使用Collocates功能进一步研究其具体搭配语境。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研究还结合使用Word软件的“查找”功能,复核词频。为方便比较,各类评价资源的原始频数被转换成标准频数(每1万字中出现的次数)。

二、研究结果

1. “介入”资源使用情况

图1所示,评价理论把“介入”子系统分为“单声”“多声”两大类,其中“多声”为其主要关注的评价现象,包括“扩展性多声”与“收缩性多声”资源,含“接纳”“归属”“公告”“否认”这4种子类。

图1

图1   “介入”子系统(Martin & White,2008:134)


初步统计发现,中美双方都极少使用“接纳”资源(中方仅使用13次“可能”,美方使用18次“apparently”,双方均未使用其他接纳词汇)。此外,双方均极少使用“归属”资源中的“疏远”词汇(中方使用7次“声称”,美方使用19次“claim”,均未使用其他“疏远”词汇),也鲜用“公告”资源中的“同意”(双方均未使用)与“宣告”词汇(中方使用5次“实际上”,美方使用11次“clearly”,均未使用其他“宣告”词汇)。

因此下文仅对“归属”中的“承认”资源、“公告”中的“背书”资源以及“否认”中的“否定”“反对”资源作进一步分析。

“归属”资源将某种观点“归属”于某个或某些第三方发言者,是言说者呈现他者声音、展示客观理据的有效策略,包括“承认”和“疏远”两种资源。英文中常见的“承认”资源有“reportedly”“it’s said that”“according to”等(Martin & White,2008:111~117)。中文中常见的“承认”表达法有“据报道”“根据”“声称”等。

“公告”(proclaim)是一种把某意见作为完全正当的意见,表明自己反对其他意见的“收缩性多声”,包括“同意”“宣告”“背书”三个子类别。常用的“背书”(endorse)资源包括:“prove”“show”“显示”“表明”等。

“否认”是对相异言论、观点的直接否定、置换,或称该观点“不能成立”(unsustainable)。“否认”又分为“否定”和“反对”两个小类别。常见的中英文“否定”词汇有如“no”“not”“never”“不”“无”“没有”等。常见的中英文“反对”词汇有如“but”“although”“even though”“yet”“不过”“虽然”“但是”等(Martin & White,2008:117~120)。

经排查中美语料的Word List词频列表和Concordance语境特征,并结合文本词频统计,我们发现中美高频使用的“归属”资源为:“according to”“reported”“reportedly”“据报道”“根据”“据”“报道称”。双方高频使用的“公告”资源为“显示”“showed”。中美高频使用的“否认”资源为:“but”“however”“although”“even”“still”“however”“nonetheless”“no”“not”“never”“without”“不”“无”“没有”“而”“虽然”“但是”“却”。

表1   中美各类“介入”资源使用情况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
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次数 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次数
公告 背书:显示 125 13.7 ENDORSE:showed 41 1.1
归属 承认:据报道、根据、据、报道称 315 34.6 ACKNOWLEDGE:
according to,
reported(ly)
1987 52.3
否认 反对:而、却、虽然、但是 199 21.9 COUNTER:but,although,however,even,still,nonetheless 1539 40.5
否定:不、无、没有 592 65.1 DENY:no,not,without,never 2721 71.6
中方“否认”总计 86.9 美方“否认”总计 112.1
总计 135.2 165.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表1中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2016年美方累计使用的介入资源总数显著高于中方(165.5>135.2)。其中,中方仅有“公告”资源的使用频数高于美方,美方则使用了更多的“归属”与“否认”评价资源(如图2所示)。

图2

图2   中美各类介入资源使用量差异


具体而言,中方比美方更偏好使用彰显权威性的“公告”评价资源。典型的“公告”词汇“显示”在报告中共使用了125次(标准频数为13.7)。中方主要借美国政府机构和媒体发布的报告、调查和数据,以比较直白的口吻揭示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妇女儿童权益受侵害等诸多人权问题。相比之下,美方则极少使用类似的“背书”公告词汇。在美方7份报告中,典型的“背书”词汇“shows/showed”仅出现41次(标准频数为1.1)。

较之中方的直陈式“公告”话语,美国国务院更偏好有一定话语间距的“归属”话语模式,主要借第三方报道、第三方调研数据来支撑自身论证。统计显示,美方报告中使用的“归属”评价资源明显高于中方(52.3>34.6),如典型的“承认”词组“according to”在美方报告中出现了841次。通过多方引用中国媒体报道、中国政府部门报告、社会机构调查数据及中国公民个人言论,美国国务院试图呈现其理据的客观公允性,并刻意与信息源保持一定评议距离,欲借数据与报道之“实”呈现中国“恶劣”人权状况。进一步文本分析发现,美方频频将“sources”与“according to”搭配使用,如“according to news sources”“according to numerous sources”“according to local sources”“according to several western media sources”等。在引用中国媒体报道时,美方极少给出完整的引证信息,极少明确交待具体的媒体名字和报道时间。引用非政府组织数据和报告时也出现同样的模糊引述模式,即常用“according to an NGO report”等模糊指代。

与美方相比,中方报告使用的“归属”资源标准频数较低,但是引证较为完整、详细,均完整标注信息源名称和具体发布时间。在信息源的选择方面,中方主要选择美国主流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今日美国》网站)、政府部门报告(如美国国防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社会机构调查报告(如皮尤研究中心、美国儿科学会、无家可归者联盟)等信息源,比较全面地覆盖了美国社会权威性较高的信息源,唯一的缺憾在于“归属”资源的使用量与美方仍有较大差距。

最后,较之中方,美方还使用了更多的“否认”资源(112.1>86.9),尤其是其中的“反对”资源(40.5>21.9),调动了“but”“although”“however”“even”等多个“反对”转折连词,充分发挥了起承转合的逻辑推进作用,有极强的话语立体感,话语冲击力较强。中方报告则极少使用“虽然”“但是”“而”“却”等“反对”词汇(21.9<40.5),也较少使用“不”“无”“没有”等“否定”词汇(65.1<71.6),语势较为平和,话语冲突感明显弱于美方报告,转折性话语标记大幅少于美方。

2. “态度”资源使用情况

评价理论把“态度”子系统分为“情感”“判断”“鉴赏”三大类,其中“判断”类评价资源还有两个层次的细分(如图3所示)。“情感”涉及人们的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如高兴/痛苦;“判断”是对行为的伦理性评估,如表扬、谴责等;“鉴赏”则是对现象的美学性评估,如是否完善、美丽等。

图3

图3   “态度”子系统(Martin & White,2008:42~91)


“情感”与“鉴赏”是“态度”子系统中不够完备的部分,分类与界定都还不够清晰,用以分析语料的可操作性较差。因此我们此处仅重点关注“判断”资源的使用情况。经初步统计,我们发现中方报告没有使用“社会评判”资源,美方也极少使用“社会评判”资源(仅使用5个“能力”词汇、3个“可靠性”词汇,未使用“规范”词汇)。这个模式与评价理论对“判断”词汇的分类依据基本吻合,即“社会约束”词汇常用于书面语篇,“社会评判”资源则常见于口头语言(Martin & White,2008:52)。因此,下文只比较双方“社会约束”,即“妥当”和“诚实”资源的使用情况。

“妥当”(propriety)资源是对某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是否值得颂扬或应当予以谴责的“社会约束”性判断。常用的“妥当/不妥当”英文词汇包括“moral”“fair”“should”“discrimination”“corrupt”“violent”等(Martin & White,2008:53~55)。中文常用的“妥当/不妥当”词汇包括“高尚”“道德”“公正”“应该”“歧视”“腐败”“暴力”等。

“诚实”(veracity)资源是对被评价对象诚信度的评判。常用的“诚实/不诚实”英文词汇有“truthful”“honest”“credible”“frank”“dishonest”“deceitful”“manipulative”“devious”等(Martin & White,2008:53)。中文常用的“诚实/不诚实”词汇有如“诚实”“可信”“坦率”“虚伪”“不诚实”“欺骗”等。

经排查Word List列表中使用频率居于前1 432位、使用次数至少30次的关键词,并通过Concordance补充检测典型词汇,我们发现美方报告共使用了30种“妥当”词汇,7种“诚实”词汇,中方使用了8种“妥当”词汇,8种“诚实”词汇。

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双方都比较青睐“(不)妥当”词汇,较少使用“(不)诚实”资源(如图4所示)。在双方高频使用的“诚实”词汇中,我们挑选了3组语义对应词汇(secret、false、manipulated;秘密、虚伪、虚假、摆布、操控),并比较其标准频数。研究表明,中美双方在“(不)诚实”资源的总体使用频度上没有明显差异。

图4

图4   中美各类态度资源(“社会约束”部分)使用量差异


在双方均高频使用的典型“妥当”词汇中,我们挑选了4组语义对应词汇(violent、violence;discrimination;violate、violations;should;暴力、歧视、侵犯、违反、必须、应当),比较双方的标准频数。研究发现,美方使用的“(不)妥当”词汇频数高于中方(45.2>41.36),尤其热衷使用“should”“must”等语气强硬的情态动词(标准频数为9.44,显著高于中方0.86的标准频数)。

文本分析显示,美方使用“should”等“妥当”词汇时往往先抑后扬,结合使用“否认”评价资源,即:先使用“妥当”资源铺设一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应然”人权范式,铺垫中方官方法规的“应然表象”,后使用“否认”转折连词,“揭露”、批判中国政府处理人权事务的“不妥当”之处。如评议中国警方执法程序时,先提出“Some legislators and activists contended that police should only conduct such searches based on a reasonable suspicion”,再假以第三方口吻“客观披露”:“but police officials defended searches on safety and security grounds”。又如评议中国工厂的工会选举时,也使用相似话语范式,先借“should”陈诉:“Although the law states that trade union officers at each level should be elected”,继而顺势“揭穿真相”,指出:“most factory-level officers were appointed by ACFTU-affiliated unions”。通过结合使用“(不)妥当”和“否认”等多种评价资源,美国国务院极力鼓吹美国范式、张扬美式人权标准,并屡屡“借刀杀人”,以虚假的“客观”立场谴责中国人权事务。相比之下,中方报告则极少使用“必须”“应当”“应有”等主张特定人权范式的“妥当”词汇,也较少将“妥当”资源与“否认”资源联合使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话语的批判力。

表2   中美各类“态度”资源(“社会约束”部分)使用情况

态度资源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
(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 高频典型词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使用次数 高频典型词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使用次数
妥当
propriety
暴力 143 15.68 violent,violence 577 15.6
歧视 118 12.96 discrimination,
discriminate(d)
575 15.56
侵犯、违反 108 11.85 violate(d),violations 170 4.6
必须、应当、应有 8 0.86 should, must 349 9.44
总计 41.36 总计 45.2
诚实
veracity
秘密 17 1.84 secret 43 1.16
摆布、操控 2 0.25 manipulated 10 0.28
虚伪、虚假 3 0.37 false 32 0.88
总计 2.46 总计 2.32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级差”资源使用情况

图5所示,“级差”子系统包括“语势”和“聚焦”两大类,分别用来评价话语强度和数量以及典型性与确切性。其中“语势”包括“强化”“量化”两个维度,“聚焦”则包括“柔化”“锐化”两个维度。经初步分析,我们发现中美双方均极少使用“聚焦”资源(只有中方使用了6次“锐化”词汇)。因此,下文仅关注“语势”资源的使用情况。

“语势”包括“强化”和“量化”两个子类。“强化”是对强度的判断,包括“孤立型”“注入型”“重复型”强化。“孤立型强化”通过单个词语实现强化,如“extremely”“the most”“always”等,中文词汇有“很”“极度”“最”等。“注入型强化”则通过一系列表示不同强度的词语中的一个实现强化。“重复型强化”指通过重复一个词,或同时使用几个近义词实现强化。“量化”是对重量、数量、力量、形状、时间、空间等的级差评价,如“a few”“many”“tiny”“large”“narrowly-based”等,中文例词有“许多”“巨大”“微小”等。

图5

图5   “级差”子系统(Martin & White,2008:135~160)


经排查中美语料的Word List词频列表和Concordance语境特征,并结合文本词频统计,我们发现中美使用频率较高的“强化”词汇为:“very”“extremely”“the most”“frequently”“repeatedly”“constantly”“often”“severely”“seriously”“相当”“十分”“非常”“极其”“极度”“最”“频繁”“频发”“不断”“经常”“严重”“甚嚣尘上”。双方使用频率较高的同义或近义“量化”词汇有:“large numbers”“large amounts”“large-scale”“several”“numerous”“multiple”“thousands of”“as high as”“highly”“大量”“大批”“大规模”“许多”“多人”“多名”“成千上万”“高达”“居高不下”。

经统计,我们发现美方报告使用了更多的“强化”资源,中方报告则使用了更多的“量化”资源(如图6所示)。

图6

图6   中美各类级差资源“语势”部分使用量差异


表3所示,美国国务院使用的“强化”资源总频数高于中方(28.66>24.32)。在各种“强化”资源中,美国国务院尤其着重使用频度强化词汇,如“often”一词共使用多达351次,高频共现语境有如“often degrading”“often inadequate”“often violated”“often forbid”“often failed”“often forced”“often prohibited”“often lacked”等,密集描绘了“中国政府屡屡侵犯犯人权益”“中国法院经常滥用惩罚措施”“流动人口经常被迫返回户籍地接受计生服务”“宗教事务所经常禁止僧人长时间住寺学习”等不实人权状况,反复强化中国政府“高压”“独裁”“侵犯人权”的误导性负面意象,对读者的价值判断造成反复误导。

表3   中美各类“级差”资源(“语势”部分)使用情况

级差资源(语势)(force)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
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 高频典型词、词组 使用总次数 平均每万字
强化
Intensifi-
cation
相当、十分、非常、极其、极度 30 3.25 very,extremely 61 1.66
132 14.44 the most 56 1.5
频繁、频发、不断、经常 48 5.25 frequently,repeatedly,constantly, often 585 15.81
严重、
甚嚣尘上
13 1.38 severe(ly),serious(ly) 359 9.69
总计 24.32 总计 28.66
量化
Quantifi-
cation
大量、大批 30 3.33 a large number of,
large numbers of,
large amounts of
17 0.47
大规模 23 2.47 large-scale 7 0.19
许多、多人、多名 60 6.54 several,multiple,numerous 301 8.13
成千上万 5 0.5 thousands of 61 1.66
高达、居高不下 44 4.81 as high as,highly 37 1
总计 17.65 总计 11.45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与美方相比,中方使用的各类“强化”词汇标准频数总和较低(24.32<28.66),但其中的“最高级”(maximisers)强化指标大幅高于美方。“最”字的使用频率高达每万字14.44次,远超过美方“the most”的使用频率(每万字1.5次)。通过大量使用“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私人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被剥夺自由的囚犯数量居世界之最”“枪支致死率在发达国家中最高”“人均被监禁率最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中维护劳动者权利最薄弱的国家”“黑人占受害者比重最大”“黑人男子最容易成为凶杀案受害者”等“最”字语境,中方有力地抨击了美国政府自诩“人权标兵”“人权卫士”的虚假表象,披露了美国社会枪支泛滥、劳工权利受损、种族歧视严重等多方面的人权问题。

在“量化”词汇方面,中方的使用词频则高于美方(17.65>11.45)。研究发现,中方尤其注重使用与形状、空间相关的隐喻性“量化”词汇,如含“高”字或“大”字的相关词汇。例如“大规模”一词共使用20次,高频语境包括“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大规模的枪击事件”“大规模的监控”“大规模海外监听项目”等,尖锐揭露了美国政府未能保障劳工基本权利、执法部门肆意践踏少数族裔合法权益和滥杀无辜、美国政府干涉他国内政、侵犯阿富汗等国国民的生存发展权、宗教权益、美国当局利用“棱镜计划”侵犯他国公民隐私权等诸多人权问题。

三、讨论

汇总上述三个子系统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2010年以来中方使用的各类评价资源总频数显著低于美方(220.99<254.13),仅有“公告”“量化”资源的使用频率高于美方。总体而言,美方比中方更注重、也更擅长利用评价性资源抨击他国人权状况,尤其善用“否认”“归属”“妥当”“强化”等资源(见表4)。

表4   中美人权报告评价资源使用情况汇总(2010—2016)

评价资源 中方:《美国的人权纪录》 美方:《中国人权报告》
标准频数 标准频数
介入 公告 13.7 1.1
否认 86.9 112.1
归属 34.6 53.3
态度(社会约束部分) 妥当 41.36 45.2
诚实 2.46 2.32
级差(语势部分) 强化 24.32 28.66
量化 17.65 11.45
总计 220.99 254.1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具体而言,美方比中方使用了更多的“否认”资源(包括“否定”和“反对”两个小类别),尤其是“反对”转折连词(40.5>21.9)。美国国务院对“but”“although”“however”“even”等“反对”(counter)词汇的青睐反映出美国官方话语对语义铺垫、话语逻辑层次和语势递进效应的重视。作为一种显性的话语标记语,“反对”转折连词在篇章理解中起到指示文本方向、减少认知压力、降低阅读成本的关键作用。因此,同样是评议他国人权状况的长篇报告,美方报告很可能比中方报告更容易留住读者,并影响其认知与判断。

中方报告使用的“反对”转折连词大幅少于美方,似乎也印证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Hinds,1987;王菊泉,2007;柳淑芬,2013)的汉英语言差异特征。但我们认为,现代汉语对“意合”的重视无需建立在对“形合”的忽视之上,尤其在话语言说对象包括他国受众的语境下更为如此。中方报告使用的“否认”尤其是“反对”转折连词资源较少,也体现了汉语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避免冲突、以和为贵”的价值导向特征。然而,当前国际人权话语以美国诘难其非盟友国家为主导范式,旗帜鲜明的“否认异己”俨然已是国际政坛的主流话语模式。这就要求我国果断使用旗鼓相当的话语武器,反复、明确否认他者的不公正、不当人权举措,而不仅仅是诉诸直白的“公告”话语模式。

除了“否认”资源,美方使用的“归属”资源频数也明显高于中方(53.3>34.6)。这里的差距既体现为总频数的差异,也体现为“归属”话语模式的不同。较之中方,美方在引述中国媒体及社会组织报道、报告、数据时,更倾向于以模糊指代略过具体的信息源,仅在个别情况下明确列举《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杂志,多数情况下仅交待“according to a Chinese report”“according to domestic media reporting”“according to official media reports”“according to an NGO report”“according to a January NGO report”等。这种含糊其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美国官方话语的政治傲慢性,即对美国官方话语的国际公信力盲目自信,认为但凡经过美国国家机器背书的评议话语即具备天然的权威性,无需详细引证。笔者认为,这种策略性错误恰是拆解美方报告话语结构的一处要害。虽然中方文本中使用的“归属”资源标准频数明显低于美方(34.6<53.3),但其“归属”模式更为审慎、客观,引证较为翔实完整,言据性和说服力也强于美方。在已经拥有较优“归属”话语模式的前提下,我方仅需加大“归属”资源的使用量,即能以理性、客观的“美国人权劣迹陈诉者”身份平实叙事于国际政坛,让事实和数据取代观点和诘难,成为他者难以辩驳的人权评议者。

除了“否认”和“归属”,美方报告中标准频数高于中方的第三种评价资源为“妥当/不妥当”词汇(45.2>41.36)。实际上,双方使用的“暴力”“歧视”“侵犯”等“不妥当”词汇标准频数差距并不明显,该指标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必须”“应当”“应有”“must”“should”等“妥当”资源上。与中方相比,美国国务院更熟稔、地使用了诸多规定他国行为范式、规训“国际人权标准”的“妥当”词汇。笔者认为,这与二战以来美国逐渐形成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无关系。相较而言,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尚不习惯在官方外交话语中植入大量的规训式“应然”话语。此外,美方报告中频频出现“妥当”词汇与“否认”词汇串联使用的“抑扬格”话语模式,先抛出“must”“should”等“应然”美式理想人权样态,后使用“but”“ however”等词汇引导出中国人权状况堪忧的虚假“实然”。中方报告中则极少出现类似的“串联抑扬格”。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人权评议话语也可以借鉴这种“串联抑扬格”话语结构,充分利用“妥当”与“否认”词汇相结合时产生的话语落差,更鲜明地烘托话语主旨,准确击破霸权国家编织的自身完美人权假象。此外,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已经并且将持续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不敢发声即被视为无声、无权的美式强权时代,我国政府需要自主定义何为“妥当”的人权范式,开始以更自信的方式收回我方定义权、解释权,大胆在对外人权话语中加入更多的“妥当”词汇。

最后,美方报告比中方使用了更多的“强化”语势资源(28.66>24.32),中方则在“量化”语势指标上略高于美方(17.65>11.45),这意味着双方使用的语势资源标准频数相当,侧重点各有不同。美方更热衷于使用表示频度(如frequently)和严重性(如seriously)的“强化”词汇。中方则更偏爱“高达”“居高不下”“大量”“大批”等具有空间隐喻性质的“量化”词汇,以“写实”手法刻画美国的恶劣人权状况,有较好的图像认知传递效果。我们认为,中方语篇对“量化”词汇的偏好可能与汉语图形文字的隐喻性信息传递特征有一定关系。相比之下,美方文本主要借助比较抽象的程度与频度“强化”词汇来增强语势,以“写意”手法渲染、扭曲中国人权状况。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对外人权话语生产可以借鉴美方话语模式,增加“写意”性“强化”评价资源的使用力度,既工笔描画美国人权的真实现状,也适时浓墨重彩、强调其人权状况恶化的严重性和侵犯人权事件的高频性。

结语

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态度、级差”系统为研究框架,系统梳理、比较了中美人权互评报告中各类评价资源使用情况的差异。

结合数据参照和文本分析,我们对美方报告的评价性话语特征形成了如下判断:第一,美方报告使用了更多“否认”转折连词,文本易读性更强;第二,美方使用了较多的“归属”资源,但信息源引证模糊,可谓一种策略性错误,反映出霸权国家对自身公信力的盲目自信和话语傲慢;第三,美国国务院亦擅长联合使用“妥当”和“否认”资源,以“串联抑扬格”模式布道“妥当”的“美标”人权范式,凸显其霸权话语特征;第四,美方报告主要借“强化”类级差词汇增强语势,虚假渲染中国人权状况的严重性。

经对照研究中美评价资源使用差异,我们对中方报告的评价性话语特征和话语质量提升路径作出如下思考:第一,中方报告侧重使用直白“公告”词汇,“否认”转折连词则使用不足。多用“公告”,体现了我国在中美人权话语博弈中的“守势”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语策略;少用“否认”,则似与中华文化追求和谐、避免冲突的价值导向有关。然而,当前霸权话语欺凌发展中国家已是事实,中方亦需增加使用“否认”资源,以话语武器自卫。第二,中方使用的“归属”词汇总量不及美方,但是引证翔实,言据性强于美方,今后只需在使用频度上有所提高。第三,中方报告极少使用“妥当”资源定义人权范式,也极少联合使用“妥当”和“否认”词汇。今后中方需增加话语自信,借鉴美方的“串联抑扬格”,大胆、大量使用具有中国风格的“妥当”人权话语范式。第四,中方使用了较多的“量化”资源,以“写实”手法较好地刻画了美国人权状况。今后可以加强使用“强化”资源,运用“写实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凸显美国人权问题的严重性。

纵观当前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地位,可以发现部分发达国家仍热衷于使用“人权”等单方定义的价值观诘难中国。鉴于当前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远未取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江涌,2010),“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王啸,2010),今后我国的对外人权话语亟需加强使用评价理论等语言学资源,借鉴他国的较优话语策略,精准解构霸权国家的不实话语建构,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受文章篇幅和研究水平的局限,本文未将英文版《美国的人权纪录》一并纳入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扩大研究样本,深化理论思考,探索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政治语言学路径。

参考文献

Alexy R .

Discourse theory and human rights

[J]. Ratio Juris, 1996,9(3):209~ 235.

URL     [本文引用: 1]

Abstract. The author's thesis is that human rights can be substantiated on the basis of discourse theory. The argument has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rules of discourse. The second step consists in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rights.

Chwaszcza C .

The concept of rights in contemporary human rights discourse

[J]. Ratio Juris, 2010,23(3):333~ 364.

URL     [本文引用: 1]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there exists a consensus that human rights are individual claim rights that all human beings possess simply as a consequence of being human. That consensus seems to me to obscure the re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and hinder the progress of discussion. I contend that rather than thinking of human rights in the first instance as “claim rights” possessed by individuals, we should regard human rights as higher order norms that articulate standards of legitimacy for sociopolitical and legal institutions.

Dittmer L .

Chinese 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realist approach

[J]. The Review of Politics, 2001,63(3):421~ 460.

URL     [本文引用: 2]

http://www.journals.cambridge.org/abstract_S0034670500030916

Hinds J .

Reader versus writer responsibility:A new typology

[C]// Connor U & Kaplan R.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1987: 141~ 152.

[本文引用: 1]

Kinzelbach K .

Will China’s rise lead to a new normative order?—An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ments on human rights at the United Nations (2000-2010)

[J]. Netherlands Quarterly of Human Rights, 2012,30(3):299~ 332.

URL     [本文引用: 1]

Koutsantoni D .

Attitude, certianty and allusions to common knowledg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4(3):163~ 182.

[本文引用: 1]

Lum T .

Human Rights in China and U.S. Policy:Issues for the 113th Congress

[R].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13-06-19.

[本文引用: 1]

Martin J R & White P R R .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本文引用: 1]

Sceats S & Breslin S .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ystem[M]. London: Chatham House, 2012.

[本文引用: 1]

Taylor C & Peter T .

“We are not aliens, we are people, and we have rights.” Canadian human rights discourse and high school climate for LGBTQ students

[J].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2011,48(3):275~ 312.

URL     [本文引用: 1]

Vertommen B, Vandendaele A & Praet E V .

Toward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journalistic stance:Analyzing foreign media coverage of Belgium

[J]. Discourse,Context & Media, 2012(1):123~ 134.

[本文引用: 2]

78The paper relies on a cross-comparison of appraisal units and a triangulation with interview data. 78 The paper explores links between text and institutional processes leading up to text production. 78 A multidimensional stance analysis shows how news-making is choice-making at multiple levels. 78 The text analysis starts from 48 papers on the 2010 federal government resignation in Belgium.

Wan M.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Defining and Defending National Interest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2]

Weatherley R. The Discours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本文引用: 2]

White P R R .

Exploring the axiological workings of “Reporter Voice”news stories—Attribution and attitudinal positioning

[J]. Discourse, Context & Media, 2012(1):57~ 67.

[本文引用: 2]

78 The paper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axiological workings of news reports. 78 Insights are offered into the workings of attribution and evidentials in news. 78 A new model for the semantics of reporting verbs and evidentials is proposed. 78 These meanings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dialogistic, not knowledge-status terms. 78 A model is offered for the attitudinal functionality of reported speech in news.

陈曦 .

2011年度美国人权报告之中国篇的纯理功能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本文引用: 1]

管彬尧, 杨玉晨 .

有形语篇中无声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对英汉招聘广告人际意义的多元文化差异探讨

[J].外语教学, 2011(2):11~ 14.

URL     [本文引用: 1]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话语赋值语义进行研究的补充体系,评价理论从语义资源层面对语篇的人际功能进行研究。由于招聘广告对读者的关注性和协商性、对自我的宣扬性与对应聘者描写性,它可能是研究语篇人际意义的较好文本。本文旨在对比英汉招聘广告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状况、评价资源次范畴的表现形式以及英汉招聘广告背后的多元文化等,以此说明评价理论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强大解释力与操作力,对招聘广告撰写及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管淑红 .

《达洛卫夫人》的人物思想表达的评价功能——叙述学与文体学的分析

[J].山东外语教学, 2011(3):77~ 81.

URL     [本文引用: 1]

本论文综合采纳叙述学的视角理论和功能文体学的评价理论来探讨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人物思想表达的评价功能.自由间接思想是该小说人物话语表达的主要模式,也是小说重要的介入资源和态度评价源.在这种模式中,视角是人物的,声音是叙述者的.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来源于聚焦人物,同时也暗含了叙述者的态度.

何婷 .

从评价系统看中西官方政治报告的人际意义差异——以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

[J].北方文学, 2011(9):200~ 201.

URL     [本文引用: 1]

评价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人际意义的理论,重点研究语篇中的态度资 源、态度来源及语篇姿态,包括介入、态度、级差等子系统。本文从评价系统的角度选取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虽然同为官方政治报 告,但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的不同,两者利用评价资源构建出了不同的人际意义。

何中清 .

评价理论中的“级差”范畴:发展与理论来源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6):10~ 18.

URL     [本文引用: 2]

级差范畴在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贯穿了整个评价体系,为态度和介入系统提供分级资源。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级差范畴:发展及理论来源。级差范畴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萌芽、完善和成熟阶段;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有分级、强化和模糊等相关理论。

胡社考, 程洪梅, 车振东 .

就职演讲语篇建构的评价视角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4):105~ 108.

URL     [本文引用: 1]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 上的新发展,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文章应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2005年和奥巴马2008年就职演讲语篇中的评价资 源进行标示分析,探寻此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态势和基调。结果表明,总统就职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中的评判资源在语篇中前景化,以渗透性韵律建构语篇的 人际意义,推动语篇主题的实现。

黄寿松 .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对国际人权话语规范建构的若干影响与启示

[J]. 人权, 2016(1):7~ 15.

URL     [本文引用: 2]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论争,是长期以来东西方价值观较量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揭橥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在人权主体、人权客体以及人权认识论上的非完备性,推动以国际人权文书为载体的国际人权话语规范融入多元文化视角。重新梳理这些论争及其对国际人权话语规范构建的影响,有益于当下中国客观地对待西方人权(民主)话语输出,拓展中国特色人权实践的话语空间。

江涌 .

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J].红旗文稿, 2010(5):4~ 8.

URL     [本文引用: 1]

"指鹿为马"这样的荒唐事为何会发生?这反映的是话语权问题。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优势,它们不仅把这种优势用于谋取经济利益,而且用于输出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但在国际事务中远未取得与自身经济实力相称的话语权。西方国家正在利用它们的话语权优势遏制中国的发展,它们时而提出"中国崩溃论",时而提出"中国威胁论";时而指责中国人权问题,时而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话语权问题?中国如何提升话语权?江涌在《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李金实 .

评价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现代教育科学, 2009(S1):201~ 202.

[本文引用: 1]

李战子 .

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

[J]. 外语研究, 2004(5):1~ 6.

[本文引用: 1]

廖传风 .

评价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2):109~ 112.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对怎样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应用于大学外语写作教学 实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教学生围绕关键性评价词汇撰写作文以及运用评价语块撰写作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本文作者 还对掌握评价理论知识及相关写作方法的实验班学生和未掌握评价理论知识及相关写作方法的对照班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两班学生在写作 的流利性、地道性和切题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连贯性方面也有差异,但不明显。进一步分析测试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导入评价理论知识及相关写 作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柳淑芬 .

中美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元话语比较研究

[J].当代修辞学, 2013(2):83~ 89.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基于Hyland元话语理论对比分析了中美新闻评论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元话语使用的共性说明中美新闻评论作者在语篇整体上都有读者需求意识,使用元话语手段的差异反映了中美新闻评论不同的写作传统,同时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罗艳华 .

论中美人权之争的根源与特性

[J].山西大学学报, 2007(3):213~ 219.

[本文引用: 1]

人权问题是很长时间以来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中美人权之争之所以长时间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时期左右中美关系的发展,其根源主要在于: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权观;中美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两个国家所强调的不同侧重点;中美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对人权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中美不同的历史经历的深刻烙印.这些因素使得中美人权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中美人权之争还具有三方面的特性,即长期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从中美人权之争的历史来看,两国的政策和做法完全不同.从目前来看,解决中美人权之争的关键在于美国方面.

司显柱, 徐婷婷 .

从评价理论看报纸社论的意识形态

[J].当代外语研究, 2011(11):17~ 20.

URL    

评价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 起的一种研究语言人际功能的理论。该理论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组成,主要研究语篇中作者如何表达主观态度。近年来评价成为话语分析手段的一个重要方 面,评价理论也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研究的新词汇语法框架。本文基于评价系统的次系统——态度系统,从该系统下的"感情"、"判断"和"鉴赏"三 个子体系着手,对选自《纽约时报》对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的社论进行分析,揭示报纸社论评价的主观性及其映射的意识形态,从而证明态度子系统理论在分析英 语社论方面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呼吁读者以客观和批判的态度解读社论内容。

王菊泉 .

关于形合与意合问题的几点思考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6):409~ 416.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在梳理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讨论形合与意合问题。文章指出,形合与意合同英语的hypotaxis与parataxis并不是两对彼此相当的概念,相互间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形合与意合这对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汉语和印欧语的表达方式做比较的产物,有很充足的语言类型学方面的“理据”;无论对于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还是对于一般的语言研究,都是一对很有用的概念,值得深入探讨。同时指出,这对概念至今还缺乏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因而很有必要区分不同的语言层面,对形合与意合做出严格而科学的界定。

王啸 .

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0(6):58~ 65.

URL     [本文引用: 1]

一国的国际形象是别国对该国综合实力认知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看法."话语"作为一种具有建构功能的社会实践,通过干预主体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认知结果.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所掌握的话语霸权,制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话语,而中国由于实力较弱,且话语权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主导权.新世纪,中国能否在国际社会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有赖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王振华 .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

[J].外国语, 2001(6):13~ 20.

URL     [本文引用: 1]

系统功能语言学(简称SFL)创立40年来,基本上一直以词汇语法为手段,视小句为“交换”,“体现”和“信息”的载体,研究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研究有广度也有深度,但忽视了对对话人的赋值语义(semantics of evaluation)的研究。James Martin在20世纪90年代初注意到了这一盲点,在SFL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s)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本文主要介绍评价系统产生的缘由、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并在结束语中展望该理论的未来。

魏兴顺, 姚小英 .

语言的艺术、态度的载体——评价系统下奥巴马竞选演讲的人际意义分析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3):32~ 34.

URL     [本文引用: 1]

评价系统是一种话语人际意义行之有效的分析模式。本文以评价系统为基本框架,借助于Wordsmith tools 4.0语料检索分析工具分析了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的22篇竞选演说辞,并以此分析演讲语篇中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探究演讲语篇的人际特征。

夏莉 .

基于语料库的美国人权报告之中国篇评价资源研究

[D]. 安徽大学, 2015.

[本文引用: 2]

鲜开林, 陈勇 .

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五个应当”

[J].甘肃理论学刊, 2015(1):57~ 61.

URL     [本文引用: 2]

努力打破自近代以来的欧洲人权中心主义和当代美国人权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垄断格局,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权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人权文化自觉和人权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既不同于一切西方世界的人权话语体系,但批判吸收了他们一切积极合理因素;也不同于一切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但吸取了其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它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新型人权话语体系。我们认为具体表现为"五个应当"。

徐玉臣 .

科技语篇中的态度系统研究

[J].外语教学, 2009(4):37~ 44.

URL     [本文引用: 2]

本文通过对22篇科技论文的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判断"在科技语篇中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研究发现,科技语篇中评价的对象一般为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环节,极少涉及个人品行,所以有关"社会尊严"中"韧性"的评价极为罕见。笔者对"社会认可"中"真实性"评价做了适当的拓展分析,并尝试将"适宜性"划分为"适切性"和"必要性"两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引起同行专家对"判断"子系统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叶惠珍 .

后结构主义视域中的美国国会涉华话语霸权

[J].华侨大学学报, 2011(4):10~ 16.

URL     [本文引用: 2]

话语霸权的建构经由言论,辩论和修辞获得。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关注话语的解构作用,强调“去中心化”,挑战并剖析主导话语霸权。结合后结构主义与话语霸权理论,剖析了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2010年年度人权与法治报告英文版的涉华话语霸权建构模式。研究显示CECC通过词汇的重复、被动语态、对偶、对照、头韵、拟人等语言和话语手段,把中国政府置于话语低地,制造单方话语霸权。CECC涉华话语霸权建构模式应引起我国的重视及警惕,但仍具一定价值,可作为我国政府建构国际话语主动权的参考。

银香桂 .

从政治文献翻译的角度谈《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英译本的翻译失误

[J]. 现代语言学, 2013,1(3):108~ 112.

余继英 .

评价意义与译文意识形态——以《阿Q正传》英译为例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2):83~ 90.

[本文引用: 2]

翻译文化学派认为译文中意识形态的操纵和改写无处不在,但有关译文如何通过文本的评价意义实现意识形态的操纵的研究尚不多见。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价理论关注文本的态度、价值和判断,有助于认识译本如何通过改写评价意义而操纵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威廉.莱尔的《阿Q正传》英译本的评价意义从态度、介入、级差等三方面的分析,发现实现意识形态改写的机制包括隐性态度评价的"显化"过程,"两可型"介入的明确化过程,以及语势力的加强等。评价意义使译文意识形态操纵研究更具可操作性,更加全面客观。

张敬生 .

《2011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翻译报告

[D]. 信阳师范学院, 2013.

朱东华 .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评价语言范式特征——基于语料的态度和介入系统研究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2):67~ 74.

URL     [本文引用: 1]

本文采用语料库统计方法,以评 价理论的态度和介入系统为视角探讨了中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评价语言范式和态度词汇的特征。结果发现,受议论文体裁的影响,考察的句式中所承载的判 断和鉴别评价意义多于情感意义。在词汇层面,与英语本族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明显存在缺乏使用隐性情感评价词汇的特征,使文章语气显得生硬,有说教口吻。 此外,对介入系统的考察发现,学生基本能采用客观的评价态度表达观点,但是高频的第一人称使用率却反映出学生的态度表达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度较高,从而削 弱了文章表达的客观性。建议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评价语言的表达能力。

版权所有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邮编:100024
电话:010-65778734 传真:010-65778734 邮箱:flexuebao@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