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3): 17-30 DOI: 10.12002/j.bisu.158

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服务业研究现状分析

司显柱1, 郭小洁2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China

SI Xianzhu1, GUO Xiaojie2

1. School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收稿日期: 2017-05-9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6-15

基金资助: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对外新闻英语翻译与传播效果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15ZDA32)

Received: 2017-05-9   Online: 2018-06-1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司显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教授,100024;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44;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语言经济学。电子邮箱:xzhsi@bjtu.edu.cn

郭小洁,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44,研究方向:语言经济、语言产业、翻译产业。电子邮箱:jasmine@bjtu.edu.cn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流量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对信息交流的需要,刺激了翻译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翻译服务市场的繁荣以及由此带来的翻译企业的初步集聚引起了学者们对翻译服务领域和翻译服务产业的关注。然而在现有的研究中,翻译服务产业一词虽被广泛使用但缺乏准确定义。所以本文试图以标题、关键词、摘要的文献检索方法,筛选出国内学者在翻译服务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梳理前人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翻译服务产业的内涵,同时对于前人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进行总结、评述,希望能为今后翻译服务产业地位的明确以及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语言服务; 翻译服务产业; 研究现状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enhanced the flow of both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tween countries, which has also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groups and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In recent years, this quick growth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all over the world has expanded demand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nd has accelerated it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prosperit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market and industry in China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domestic scholar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industry does not have an authorized definition though the concept of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cademia.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discussions on this area have covered defining concepts, language consumption and supply, language value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etc.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ed domestic related studies systematically by searching title, abstract and keywords in domestic academic databas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oci and the major findings, a review of the studies indicates several weaknesses of the current studies, namely, lack of authorized defini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monotonous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paper comments on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studies with an aim to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study in this domain.

Keywords: language service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industry; research overview

PDF (166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司显柱, 郭小洁. 中国翻译服务业研究现状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 40(3): 17-30 DOI:10.12002/j.bisu.158

SI Xianzhu, GUO Xiaojie. An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8, 40(3): 17-30 DOI:10.12002/j.bisu.158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交际价值。然而因为语言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点,所以在经济学领域语言一直被默认为一种公共物品。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经贸文化往来变得密切,语言的交际价值凸显,其长期被忽略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出来。自1965年信息经济学教授雅各布•马尔萨克(Jacob Marschak)首次用经济学的视角对语言进行解读以来,语言的经济价值日益被学界所认可。Marschak(1965)指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等经济学属性并引出了语言交际效用公式。翻译这种天然的以语言为中心的信息转换活动,其经济价值也因国际贸易流量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而增加(司显柱、郭小洁,2016:65)。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既是全球化及国际贸易的获益者,同时又是贡献者,这也促进了国内翻译服务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流需求不断增强,翻译服务产业(① 本文中“翻译服务业”或“翻译业”的概念是指以语言信息转换为主的活动,不对“翻译服务业”“翻译产业”作严格区分。中国翻译协会早期使用“翻译产业”这一术语,随着语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该机构开始使用“语言服务行业”,2013年又改为“语言服务业”或“语言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其产值的高增速、翻译企业数量持续增多以及翻译从业人员众多三个方面。2012年,全球翻译总产值约为335亿美元,其中欧洲和北美洲所占的翻译收益比值最大,分别为49.38%、34.85%。2015年底,翻译市场产值估计为473亿美元,相比2012年约增长40%(TranslateMedia,2014)。在中国,翻译服务同样具有高产值和高增长率的特点,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和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公布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2》,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翻译服务创造的总产值约为1576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中国翻译协会,2012)。《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指出,2011—2015年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年均产值增长达到19.7%,可见翻译服务产业作为语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良好的增长趋势(王立非,2016)。此外我国翻译市场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翻译服务业的从业人数约为119万,提供翻译服务的企业达到29 372家;2012—2013年,全国新增翻译服务企业18 778家。另外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估计,十二五期间翻译行业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5% (中国翻译协会,2012)。

中国翻译服务产业的繁荣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姚亚芝、司显柱(2016)指出,由于国内外的研究都尚未明确语言服务或翻译服务的概念,所以在借鉴了语言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提出了语言服务或翻译服务产业的概念。一些学者从语言经济或语言产业的角度将翻译服务视为语言内容产业的一部分,以宏观视角对翻译服务进行经济分析。陈鹏(2012)总结了我国语言产业的特点,提出了语言需求的概念,强调了规范语言市场、重视语言价值的重要性;孙宁宁(2015)也认为翻译是一种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资,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田传茂、丁青(2004)从价格、利润等方面总结出翻译市场的规律。李艳(2012)在分析了语言消费需求之后,提出语言产品的消费存在一定交叉性,在消费语言出版物时,也可能同时在消费翻译服务产品。由此可见语言服务与翻译服务有天然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正是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得翻译服务产业难以被准确定义。另一些学者从中观及微观视角出发对翻译服务、翻译产业进行定义并对其现状进行定性解读与定量分析、与国外翻译服务产业进行对比,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Ding Zhao-guo和Li Chuan-ying(2010)主张重视翻译服务的发展及其贡献;刘晓(2008)分析了中国翻译产业化的必然趋势;司显柱、姚亚芝(2014)在国内首次使用产业经济学SCP(结构—行为—绩效)视角对我国翻译服业的市场环境、市场行为及绩效进行分析;孙宁宁(2015)在SCP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实证产业组织学方法,并指出中国翻译规模经济的形成和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源优化。另外,陈曦(2012)分析了中小翻译企业的发展策略;张莹、柴明熲(2011)关注了翻译本地化服务的发展;王群沣(2015)以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理论来分析我国翻译服务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的翻译服务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可见国内学者对于语言服务及翻译服务关注较多,但从研究方法及理论上来看,这些研究总体来说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特点;以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对语言服务业、翻译服务产业体系进行解读和梳理。

国内对于翻译服务研究的各自为营与翻译服务产业缺乏准确的定义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我国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规定的国民经济的20个门类及900余小类中,都未将语言产业或语言服务业列入其中,自然也缺乏语言服务业、语言产业、翻译产业权威统计数据。然而在“中国企业和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翻译服务是强大而必要的支撑,因此,翻译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迫切需要理论层面上的支持。基于目前国内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分散情况,本文试图对以往学者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我国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现状、趋势,找出研究的不足,为今后对该产业进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定义及相关研究基本概述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中国的翻译活动经历过三次高潮:从东汉到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从明朝晚期到清朝早期,这一时期的翻译重点为科学技术相关材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学者是严复和林纾,翻译重点是西方经典著作。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信息交换不断加强,Ding Zhao-guo和Li Chuan-ying(2010)认为翻译在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次高潮,翻译服务的发展及贡献不容忽视。随着翻译服务的发展,翻译也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仅仅包括以信息交换为主的内容转换,如口译与笔译活动;而广义的翻译服务,不仅包括信息的转换,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翻译管理、翻译技术开发、翻译人才培训等。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苏东水,2010:4),朱宪超(2009a)使用谷歌搜索引擎对“翻译产业”及“Translation Industry”进行检索,得到的结果分别为567 000项及6 380 000项,内容涵盖翻译服务产业发展、翻译服务产业现状、翻译产业成就等。可见“翻译产业”一词已经被广泛使用。然而,学者们并未对语言服务、语言产业、翻译服务产业作严格的定义及区分。在国内首次对翻译服务产业作出较为明确定义的是朱宪超(2009a),他在借鉴加拿大翻译服务产业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翻译服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广义的翻译服务产业与狭义的翻译服务产业概念。前者指“与翻译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后者指“以翻译的语言、文字或手势为载体的服务或产品”,它以“翻译活动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标准(2009a)。该定义注意到了翻译内涵所包含的不同方面。司显柱、姚亚芝(2014)结合产业定义及翻译行业的特点,将“翻译产业”定义为“提供语言或文字信息转换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本文借鉴朱宪超(2009a)提出的翻译服务产业的广义、狭义内涵以及司显柱、姚亚芝(2014)对翻译产业的定义,将翻译服务产业视为文化产业与语言产业的有效补充,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核心是以信息转换为主的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由于国内尚未对翻译服务产业进行明确定义,所以本文对翻译产业、翻译服务产业及翻译服务业不加以严格区分。狭义的翻译服务产业仅仅包括信息转换活动本身;广义的翻译服务产业包括翻译活动本身、翻译培训、翻译技术等,“其外延具有开放性”(朱宪超,2009a)。本文关注的翻译产业是指广义的翻译产业,与语言服务产业及文化产业有一定相关性,且不仅与信息转换直接相关,还包括翻译人才、翻译技术这些与翻译活动相关的产业。借鉴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可以将翻译服务产业的主要内容归结为表1

表1   翻译服务产业类别

翻译服务产业分类内涵研究内容
翻译内容产业信息内容转换翻译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翻译企业策略、翻译企业绩效等
翻译能力产业翻译人才及能力培养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人力资源开发等
翻译技术产业翻译设备和翻译处理翻译软件、相关技术研发现状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二、主要研究回顾及评述

本文采用标题、关键词、摘要搜索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网检索引擎中以“翻译产业”“翻译服务产业”或“语言服务产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手动删除简介、会议征文、简报、心得体会等不相关文献,再将“语言服务产业”中有关翻译服务或翻译产业的文献手动筛选出来,最后对目标文献进行梳理。

1. 研究总体情况描述

以“翻译产业”“翻译服务产业”及“语言服务产业”为检索条件,在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文献库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7月31日,共得到文献312篇。手动删除语言服务中与翻译产业及翻译服务无关的文献,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简介、会议心得等,共得到文献73篇,其中期刊论文64篇,硕士论文4篇,国内会议论文4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本文将以筛选出的73篇文献为基础,总结国内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趋势、内容及主要结论。

图1可知,从翻译服务产业被学术界关注以来,其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翻译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结合,翻译服务研究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初始阶段,此阶段从1979年中国对外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延续到2003年前后。在这一阶段,对翻译行业的关注随着经贸交往的日益频繁而上升。然而在起步阶段,虽然“翻译产业”一词早在1997年就被首次提出,但翻译还谈不上产业化,所以相关研究主要以描述翻译在信息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为主。第二阶段从2004年至2008年,这是国内翻译地位被重视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关于翻译服务及翻译产业的研究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姚亚芝、司显柱(2016)认为这一变化与国内相关高校设立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学位的实践以及国内外语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在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主题也有所拓展,例如翻译人才培养、翻译的人力资本投资等。第三阶段为2009年至今,这一时期是翻译服务产业研究快速发展阶段,自从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信息交换更加频繁,中国形象的宣传以及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融离不开翻译服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对翻译服务产业的发展进行解读。

图1

图1   中国翻译服务业研究总体趋势


随着学者们关注度的提高,研究主题也随之丰富。图2列出了在翻译产业相关研究方面关注度最高的10个主题。

图2可以看出,翻译产业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主题,而在有关翻译产业的文献中,多以翻译产业的地位、翻译产业内涵界定、翻译产业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另外,翻译作为翻译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也受到学者们较多的关注。除此之外,翻译人才的培养是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的另一热门主题,例如对于翻译教学模式的探讨、在翻译人才培养中是否引入市场机制等。然而,现有研究在翻译技术方面缺乏有效的论证,文献稍显不足,仅有少数学者例如侯玉文和齐二石(2004)王传英和崔启亮(2010)张莹和柴明熲(2011)王华树(2013)等关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对于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图2

图2   翻译产业研究主题统计


根据本文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划分,可以将国内目前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归结为表2

表2   翻译服务产业主要研究内容分类

翻译服务产业分类对应研究主题
翻译内容产业翻译产业、翻译、现状、翻译服务、翻译产业学、对策
翻译能力产业翻译教学、MTI教育、翻译能力
翻译技术产业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技术开发等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2. 翻译产业研究主题及评述

翻译服务产业的结构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技术产业及翻译能力产业”(司显柱、姚亚芝,2014:68),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翻译内容产业,即以信息转换为内容的口笔译、网站本地化及相关翻译出版物。本文中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研究现状的具体分析也遵循这一分类逻辑。

(1)翻译内容产业的研究及评述

作为翻译服务产业的核心层,翻译内容产业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包括对翻译产业现状的描述、翻译服务产业问题对策。对国内翻译内容产业文献进行总结之后,笔者发现“翻译产业”“翻译”“现状”“翻译服务”“翻译产业学”“对策”是翻译内容产业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在这些研究中,多以描述国内翻译产业的内涵、地位以及发现国内翻译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为主,学者们希望通过对翻译服务产业进行定义以及对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翻译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国际交流的加强促进了翻译的发展,《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显示,中国语言服务业作为具有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翻译协会,2015)。孙宁宁(2015)认为翻译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的重要作用催生了翻译规范的产生。2007年,中国翻译协会服务委员会编制了三部“国”字号标准,标志着翻译服务产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尚亚宁(2011)以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例证,提出翻译标准的贯彻有力推动了我国翻译服务产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语言保障。自2003年上海交大铭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以来,国内的翻译公司也不断利用国内外资本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竞争。2007年风投机构华威国际(CID Group)、成为基金对北京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投资以及2008年经纬创投(Matrix China)对元培翻译的投资都标志着国际风险资本对国内翻译产业发展的关注,同时也标志着国内翻译公司开始积极借助国际资本整合传统翻译市场(朱宪超,2009b)。

翻译服务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该产业存在的问题,如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竞争力低下、产品同质现象严重、翻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

司显柱、姚亚芝(2014)认为目前中国翻译市场以小微企业为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品同质现象严重,以价格为主要策略的市场行为不利于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孙宁宁(2015)以新实证产业组织方法(NEIO)描述了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翻译出版以及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翻译产业、人才培养等都要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广义的翻译服务产业是一个包含多环节的产业链,翻译服务产业的发展也要从产业链整体上看待其存在的问题。王群沣(2015)用微笑曲线理论解读了中国的翻译服务产业,认为我国高端翻译资源缺乏,翻译国际化难度大;翻译技术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翻译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行业制度;翻译市场不规范,缺乏法律政策支持。同时该文章提出我国的翻译服务产业应该向产业链上下游移动,发展高技术、品牌化的翻译服务;国家也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

除此之外,刘晓(2008)在分析我国翻译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化的必要性及途径。张士东、彭爽(2016)认为将翻译产业化落到实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战略上,提高对翻译服务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人才培养和产品开发;在经营上,实现产业的四个结合,即古今、产学研、产业链、国内外的结合;在管理上,由政府进行制度把关。除了分析全国的翻译服务产业整体现状以外,胡冰霞(2013)汪令江等(2011)郭亚莉(2015)分别调研了区域翻译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姚亚芝、司显柱(2016)回顾了近年来语言服务的研究,指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供需管理、发展模式与制约因素、语言的经济价值等方面。以往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建立在信息对称的假设上,司显柱、郭小洁(2016)以经济学的柠檬市场理论为切入点,发现翻译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从翻译服务的提供方、翻译服务的需求方综合分析翻译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行政治理以及市场治理等促进翻译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目前翻译内容产业相关研究注意到了我国翻译产业、翻译市场等存在的问题:

①虽然学界广泛使用翻译产业概念,却缺乏统一规范的定义,翻译服务产业地位不明确。翻译服务产业的发展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植与法律规范,所以翻译服务产业地位的明确以及翻译服务产业规范的制定也是学者们呼吁的重点。

②缺乏权威统计数据。目前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综合研究主要以描述我国或者某一区域翻译服务产业发展现状为主,主要数据来源为中国翻译协会公布的《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及《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缺乏相对精细的具有延续性的统计数据。

③我国翻译服务产业化程度低、翻译市场发展不健全,翻译服务业虽然有巨大的潜能,但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例如刘晓(2008)王群沣(2015)等回顾了翻译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认识到我国翻译服务产业仍处于初始阶段。

回顾翻译内容产业相关研究,很少有学者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翻译服务产业的分析中去,仅有司显柱和姚亚芝(2014)孙宁宁(2015)司显柱和郭小洁(2016)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翻译服务产业进行分析。目前,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法是SCP分析方法,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数据,以及产业定位不明确,对于翻译内容产业内部要素的经济学分析较为缺乏。总体上来说,对于翻译内容产业的研究呈现出定性研究为主的趋势,定量研究及实证分析严重缺乏。

(2)翻译能力产业研究及评述

翻译人员的能力是翻译活动的核心,所以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离不开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及考评模式的分析。尤其是翻译专业硕士招生以来,翻译硕士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也成为了翻译能力产业研究的重要选题。

2003年,国家人事部推出了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决定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专门培养高层次、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黄友义(2010)分析了我国翻译服务产业市场,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应结合社会性、实践性、科研性。钟守满、雷雪莲(2009)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整个翻译产业发展。除了市场的力量之外,王传英、崔启亮(2010)意识到了行业协会的作用,认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行业协会和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翻译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方法,王传英、闫粟丽、张颖丽(2011)王华树(2013)以项目管理模式对翻译职业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译员培养模式,包括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控制等。王少爽(2013)提出注重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培养,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下,形成翻译产业,需要建立翻译院系和科研机构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关于翻译人才的培养及翻译能力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①目前学者们对于翻译人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高校翻译专业硕士(MTI)培养模式上的探讨,忽略了其他人才培养途径。

②对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关注不足,以及忽略了翻译人才在翻译服务产业中的作用及贡献。国内仅有少数学者认识到了市场、行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在此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例如将翻译能力或是语言能力看作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并用实证的方法验证该投资会影响人们的收入(Breton,1964/1978;Grenier & Vaillancourt,1983;Chiswick & Miller,1995)。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翻译能力的经济学视角研究不足,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

(3)翻译技术产业研究及评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辅助翻译日益普及,翻译技术开发及翻译项目的科学管理也成为翻译技术产业热议的话题。目前较普遍的机器翻译有翻译机(如快译通电子字典)、翻译笔(英汉字典)、翻译软件(如译典通、有道词典)等。在翻译技术产业的定位方面,有学者认为机器翻译的最终产品是文字或语音而不是机器本身,因此翻译机器的生产者或翻译软件的开发商是翻译产业中的关联性因素(朱宪超,2009a)。

翻译技术的进步对于翻译服务产业有重要的贡献力量。2010—2012我国的翻译企业平均每年对翻译技术、翻译辅助软件及工具研发和购置的投入占总营业额的平均比例为14.79%(司显柱、姚亚芝,2014)。国内关于翻译技术的研究以介绍国外成熟的经验为主,张莹、柴明熲(2011)介绍了国外GILT本地化产业的技术研究等为我国本地化服务提供了借鉴。李英军(2014)访谈了国际知名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研究专家伯纳德•马克•沙特尔沃思博士,并指出翻译技术的网络服务模式将会进一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机器翻译将会通过电子产品,比如手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崔启亮(2015)分析了本地化的发展因素并认为本地化受经济驱动,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全球化、产品全球化的产物。陆艳(2012)分析了科技进步下的众包翻译模式(② 众包翻译模式(Crowdsourcing)指的是过去交由专职译员执行的任务外包到网络上,由志愿者完成。翻译自动化使用者协会组织(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s Society,TAUS)将这种新的模式称为“社区型翻译”,美国著名的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公司CommonSense Advisory将它称为 CT3,即社区型翻译+合作技术+众包,而西悉尼大学学者加西亚(Ignacio Garcia)将这种网民式自助翻译称为“蜂群式翻译”(Hive Translation)(陆艳,2012:74)。);陆艳(2013)提出了融合机器翻译和众包翻译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并认为机器翻译和众包翻译应当相互促进。王传英(2014)对全球语言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指出“本地化服务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语言服务企业实现经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由此可见,翻译技术在翻译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翻译产业进步发展的科技支撑,但是国内对于翻译技术的研究相对缺乏。目前的研究以介绍国外成功经验为主,以翻译技术为支撑,结合云计算技术,多种翻译模式并行是我国翻译技术发展的可行道路。然而国内翻译企业对于翻译技术投资不足,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相关统计数据完备的情况下,翻译技术的发展对于翻译产业的贡献将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结语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翻译服务产业的内涵及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进行梳理。

广义的翻译服务产业包括翻译内容产业、翻译能力产业及翻译技术产业,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以翻译内容产业为主。中国翻译企业数量多,但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竞争力(朱宪超,2009a;司显柱、姚亚芝,2014),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王群沣,2015),需要加快品牌建设、向附加值高的上游和下游发展。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产学研相结合,适应市场需要(钟守满、雷雪莲,2009;王少爽,2013),以项目人才培养为主(王传英、崔启亮,2010;王传英、闫粟丽、张颖丽,2011;王华树,2013)。翻译技术是翻译产业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我国翻译技术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以介绍国外成功技术经验为主。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及总结,本文认为,进一步深入对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以及促进翻译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重视翻译服务产业的产业地位,给出翻译服务产业明确统一的定义以及准确的内涵,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由于未被列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翻译服务产业的地位尚不明确,学界虽然广泛使用翻译服务产业这一概念,但缺乏对这一概念明确的定义。翻译服务产业相关统计数据不完善,也是目前翻译服务产业研究以描述为主、系统分析不足的原因。

②多视角对翻译产业进行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产业一词虽然是经济学范畴,但是目前关于翻译产业的分析多停留在经验概述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翻译服务产业的分析仍在起步阶段,学者们多采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翻译产业出现的现象,如产业集聚程度低、市场准入门槛低、处于价值链低端、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却很少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或实证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分析了我国翻译产业的区位商指数及竞争能力,是国内统计数据较新、分析较为权威的报告。以数据或实证为支撑能更好地体现翻译服务产业发展的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③对翻译能力及翻译技术产业予以更高的关注度。通过统计可以看出,目前关于翻译服务产业的研究多以翻译内容产业为主,对翻译能力及翻译技术产业关注不足,除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之外,还需对本国市场、本区域的翻译企业及翻译技术进行描述,结合当今时代背景进行更深刻的解读。随着翻译产业的发展以及翻译活动与经济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未来的翻译服务产业研究可以在现有数据基础上明确翻译服务产业对于经济的贡献,加快确立翻译服务产业地位,完善相关统计数据。除此之外,翻译技术开发、翻译人才培养对于翻译服务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