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LLEN M R. Morphological Investigations[D]. Storr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1978.
|
[2] |
BAKER M C. Incorporation: A Theory of Grammatical Function Changing[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
[3] |
CHAO Yuen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
[4] |
DI SCIULLO A M & WILLIAMS E. On the Definition of Word[M]. Cambridge: MIT Press,1987.
|
[5] |
EMBICK D. The Morpheme: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M]. Boston: Mouton de Gruyter, 2015.
|
[6] |
HALLE M & MARANTZ A. Distributed morphology and the pieces of inflection[M]// HALE K & KEYSER S J. 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 Cambridge:MIT Press,1993:111-176.
|
[7] |
HARLEY H. On the identity of roots[J].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2014(3-4):225-276.
|
[8] |
HUANG C T J. Phrase structure lexical integrity, and Chinese compounds[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84(2):53-78.
|
[9] |
LAPOINTE S G. A Theory of Grammatical Agreement[D].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1980.
|
[10] |
PACKARD J 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11] |
SCALISE S & GUEVARA E. . The lexicalist approach to word-formation and the notion of the lexicon[C]//ŠTEKAUER P & LIEBER R. Handbook of Word-Formation. Dordrecht:Springer,2005: 147-187.
|
[12] |
曹贤文. 汉语 VO 复合动词与构式框架的“套合”研究[J]. 语言科学, 2016(2):140-149.
|
[13] |
崔四行. 离合词与核心重音[J]. 汉语学习, 2008(5):62-68.
|
[14] |
窦春秋.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离合词研究[D].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9.
|
[15] |
范晓. 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J]. 东岳论丛, 1981(4):104-111.
|
[16] |
冯胜利. 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 当代语言学, 2001(3):161-174.
|
[17] |
郭锐. 同形删略和离合词、不完整词形成机制——兼论准定语的形成机制[J]. 语言科学, 2017(3):225-249.
|
[18] |
何清强, 王文斌. 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1):2-11.
|
[19] |
洪笃仁. 词是什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
[20] |
胡附, 文炼. 词的范围、 功能、形态[J]. 中国语文, 1954(8):3-7.
|
[21] |
黄梅, 庄会彬, 冯胜利. 韵律促发下的重新分析——论离合词的产生机制[J]. 语言科学, 2017(2):158-170.
|
[22] |
黄正德. 从“他的老师当得好 ”谈起[J]. 语言科学, 2008(3):225-241.
|
[23] |
黄正德. 序[M]//邓思颖. 形式汉语句法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
|
[24] |
李健, 王文斌. 论汉字表征的象和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3):99-112.
|
[25] |
李临定. 现代汉语动词[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26] |
廖虹. 《现代汉语词典》 (第 7 版)离合词讨论[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4-18.
|
[27] |
林汉达. 动词连写问题[J]. 中国语文, 1953(10):6-11.
|
[28] |
林汉达. 什么不是词儿——小于词的不是词儿[J]. 中国语文, 1955(5):6-8.
|
[29] |
刘泽先. 用连写来规定词儿[J]. 中国语文, 1953(5):10-11.
|
[30] |
陆志韦, 等. 汉语的构词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
[31] |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
[32] |
吕叔湘. 语文常谈[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
[33] |
孟琮, 郑怀德, 孟庆海, 等.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
[34] |
潘海华, 叶狂. 离合词和同源宾语结构[J]. 当代语言学, 2015(3):304-319,376-377.
|
[35] |
庞加光. 论汉语语法的动态属性——以离合词和伪定语句为例[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3):25-34.
|
[36] |
庞加光, 张韧. 基线/阐释模型下的汉语离合词现象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2):72-83.
|
[37] |
彭楚南. 两个词儿和三个连写标准[J]. 中国语文, 1954(4):3-9.
|
[38] |
渠默熙. 从语气词“得了”看评价系统的体现方式[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6):25-39.
|
[39] |
沈家煊. “糅合”和“截搭”[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4):5-12.
|
[40] |
沈家煊. “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 中国语文, 2008(5):387-395,479.
|
[41] |
史有为. 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C]// 中国语文杂志社. 语法研究与探索.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20-243.
|
[42] |
史有为. 离合词观复——兼议汉语基本词汇单位[C]// 郭锡良,鲁国尧. 中国语言学(第三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50.
|
[43] |
孙傲, 袁毓林. 从构式的模板套用到“可伸缩构式”的形成——转喻视角下汉语词汇离散现象的重新解析[J]. 当代语言学, 2025(1):36-48.
|
[44] |
汤廷池. 汉语语法的“并入现象 ”[C]// 曹逢甫,西槙光正. 台湾学者汉语研究文集——语法篇.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15-336.
|
[45] |
王海峰.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J]. 语文研究, 2002(3):29-34.
|
[46] |
王浩铭. 句法规则通行构词与造句吗?——对生成性词库存在必要性的思考[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3):76-88.
|
[47] |
王浩铭.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再探[J]. 中国语文通讯, 2025(1):23-41.
|
[48] |
王俊.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
[49] |
王俊. 现代汉语汉语离合词的多维比较[J]. 湖北社会科学, 2014(1): 128-131.
|
[50] |
王磊. 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动宾式离合词研究[R]. 澳门: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 29 届年会(IACL-29),2023.
|
[51] |
王力. 词和仂语的界限问题[J]. 中国语文, 1953(9):3-8.
|
[52] |
王力. 汉语语法纲要[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3.
|
[53] |
温锁林. 走出离合词现象的迷局——从准定语与准名词现象入手[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53-65.
|
[54] |
熊仲儒. 当代语法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55] |
杨庆蕙. 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
[56] |
叶狂, 潘海华. 离合词的句法本质再探——对袁毓林(2018)等质疑的回应[J]. 当代语言学, 2018(4):605-615.
|
[57] |
袁毓林. 从形式转喻看离合词分开使用的句法性质[J]. 当代语言学, 2018(4):587-604.
|
[58] |
张静. 汉语语法问题[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
[59] |
张黎. 汉语意合语法说略[M]. 京都: 朋友书店, 2025.
|
[60] |
张寿康. 略论汉语构词法[J]. 中国语文, 1957(6):1-8.
|
[61] |
赵淑华, 张宝林. 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1):40-51.
|
[6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 7 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63] |
钟锓. 谈怎样分别词和语[J]. 中国语文, 1954(12):12-14.
|
[64] |
周上之. 汉语离合词研究——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
[65] |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
[66] |
朱佳蕾, 刘凤樨. 离合词与词法句法的分工——再议“同源宾语说”[J]. 当代语言学, 2020(3):317-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