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ENWELL B & STOKOE E. Discourse and Identity[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
[2] |
BERNEKING S.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translator[J]. The Bible Translator, 2016(3):265-281.
|
[3] |
GENETTE G.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 LEWIN J E(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
[4] |
LAMB C & LAMB M. Tales from Shakespeare[M]. 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1.
|
[5] |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Routledge,1992.
|
[6] |
PEVERELLI P J. Chinese Corporate Identity[M]. London: Routledge, 2006.
|
[7] |
SHAKESPEARE W. The Merchant of Veni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8] |
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
[9] |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9.
|
[10] |
YANG Huilin. Christian implication and non-Christian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n the Chinese context[J].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2015(1):82-90.
|
[11] |
陈新仁. 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2] |
陈勇. 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看翻译规范的特征及其后现代性[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5):25-34,158.
|
[13] |
陈友良, 申连云. 当代翻译研究的后现代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2):44-46.
|
[14] |
褚慧英, 崔学新. 学者、译者与作者:庞德在中国古典诗歌现代阐释中的多重身份[J]. 外语研究, 2021(6):17-20,52.
|
[15] |
戴文静. 中国文论英译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文心雕龙》的翻译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1):28-34,159.
|
[16] |
丁平一. 试论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受到抵制的原因[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2):113-117.
|
[17] |
傅光明. 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8] |
桂清扬. 启蒙现实主义:七月派翻译家群体的根本特征[J]. 译苑新谭, 2017(1):8-15.
|
[19] |
黄鹂鸣.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外译者行为相关研究考察——兼与我国译者行为研究对比[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4):116-132.
|
[20] |
黄勤, 戴槟璘. 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下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以《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1):38-53,157.
|
[21] |
黄勤, 谢攀. 解放被缚的译者——翻译身体学带来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9(3):77-84,146.
|
[22] |
霍跃红, 杨潇, 王蓓蓓. 我国学者型译者群体的历时性研究[J].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3):80-84.
|
[23] |
李鹏辉, 高明乐. 翻译的时代镜像:清末民初汉学家邓罗的译者行为研究[J]. 外语研究, 2022(2):90-95,111.
|
[24] |
李涛, 徐芳.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新进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1):59-64.
|
[25] |
李雪丰. 苏轼古文译者身份的多元化及其建构[J]. 外语研究, 2021(2):95-100.
|
[26] |
吕世生. 《中庸》的多译本解读与译者文化身份认同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3):62-71.
|
[27] |
桑仲刚. 翻译家研究的活动理论途径[J]. 外国语, 2015(2):73-80.
|
[28] |
莎士比亚. 海国趣语[M]. 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改写.梅益盛,哈志道,译. 上海: 上海广学会,1918.
|
[29] |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故事[M]. 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改写.狄珍珠,王斗奎,译. 上海: 上海广学会,1929.
|
[30] |
莎士比亚. 剜肉记[M/CD].亮乐月,译//上海市档案馆整理、马长林和吴小新策划、上海档案馆和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历史文化研究所合作.女铎报(1914—1915年). 桂林: 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7.
|
[31] |
宋雪坤. 语言学身份研究的理念转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01(A03).
|
[32] |
田德蓓. 论译者的身份[J]. 中国翻译, 2000(6):20-24.
|
[33] |
谢天振.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比较文学意义[J]. 中国比较文学, 2006(3):1-14.
|
[34] |
杨华波. “摆印善书,散播天下”:作为翻译出版赞助者的广学会[J]. 翻译界, 2021(1):136-152.
|
[35] |
姚达兑. 在华传教士与汉译莎士比亚[J]. 基督教学术, 2020(1):166-183,380.
|
[36] |
姚君伟, 姚望. 译者如何存在?——论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方式[J]. 山东外语教学, 2012(5):89-94.
|
[37] |
朱安博, 杨冰玉. 亮乐月莎剧汉译《剜肉记》中的女性形象重构[C]// 李伟民.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第2辑).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122-131.
|
[38] |
朱静. 新发现的莎剧《威尼斯商人》中译本:《剜肉记》[J]. 中国翻译, 2005(4):50-54.
|